内容简介
《人类知识原理》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至2010年已先后分十一辑印行名著460种。现继续编印第十二辑。到2011年底出版至500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仍将陆续以名著版印行。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得更好。 5.这个通行的错误是由何而起的:我们如果仔细思考这个论点,就会看到它归根究底是依靠于抽象观念的学说的。因为要把可感知的对象的存在与它们的被感知一事区分开,以为它们可以不被感知就能存在,那还能有比这更精细的一种抽象作用么?光和色,热和冷,广延和形象,简言之,我们所见和所触的一切东西,不都是一些感觉、概念、观念或感官所受的印象么?在思想中,我们能把它们和知觉分离开么?在我自己,这是不易做到的,就如我不易把事物和其自身分开一样。诚然,有些事物,我虽然不曾借感官知道它们是分离的,可是我也可以在思想中把它们彼此分开。例如,我可以把人的躯干和他的四肢分开;也可以离开玫瑰花而专想象出它的香味。在这种范围内我不否认,我能抽象(如果这可以叫做抽象作用)。不过在这里我们所设想为分离的各种事物只限于那些实际能分开存在的(或被感知为分开存在的)各种对象。但是我们的想等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著作体现了一种克制而严肃的专业精神,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传达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但真正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无情的逻辑一致性。他构建了一个严密的演绎体系,每一步论证都环环相扣,几乎不留任何情感或主观臆断的余地。这种近乎冰冷的精确性,在讨论人类情感和主观体验时,反而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张力。它像是在用精密仪器的视角去丈量一朵花的开放,虽然能精确测量其展开的角速度,却难以捕捉其芬芳的本质。对于那些寻求知识的终极确定性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结构上的慰藉;但对于那些更看重知识的人性温度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它过于抽离和疏远。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线性的、循序渐进的讲解,更像是一系列并行的、相互映照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确定性”时的那种坦诚。他没有试图用简单的公式或明确的法则来框定知识的全部范围,反而将“模糊地带”和“知识的边缘”视为研究的核心疆域。例如,他对概率论在人类决策中的应用进行了批判性的重构,指出我们往往过度依赖量化的模型,而忽视了情境依赖的定性判断的重要性。这种对纯粹理性主义的温和反叛,让我这个偏爱逻辑推演的读者感到耳目一新。然而,这种多角度的切入,也意味着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跨学科背景,否则,在某些涉及认知科学或复杂系统理论的段落,可能会感觉有些晦涩难懂,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其深层意图。
评分我很少读到一本能如此有力地融合历史脉络与未来展望的作品。作者在追溯关键思想家的路径时,总能精准地抓住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支流。例如,他对中世纪晚期炼金术思想与近代科学方法论之间潜在关联的探讨,极富启发性,让我重新思考了“实验”与“冥想”在知识生产中的角色互换。这本书的笔调是沉稳而有力的,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知识的海洋中校准航向。它不提供轻松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具韧性的提问框架。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能快速提供“操作指南”的书籍,你可能会失望。它更像是一次思想的“马拉松”,要求你不断地调整呼吸、校正姿态,以适应作者构建的复杂地形。
评分翻开这本厚重的典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宛如迷宫般错综复杂的思想架构。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对既有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密的认知模型,试图揭示“理解”本身是如何运作的。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那些关于“经验的构建”和“概念的边界”的章节上。那些论述精妙绝伦,充满了对笛卡尔式怀疑论的深刻反思,但同时,也带着一种近乎形而上学的疏离感。它迫使你不断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判断标准,挑战那些你以为坚不可摧的常识。读完后,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全新的瞭望台上,曾经平坦的知识地貌,现在被切割成了无数个需要重新测绘的维度。不过,坦白说,这种高度的抽象性有时候让人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仿佛作者总是在你即将触及核心洞见的前一刻,又将你推入了一片更为深邃的哲学迷雾之中,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耐心才能跟上其思维的跳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的“智力辩论”。它从一开始就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智力门槛,仿佛在对读者发出挑战:“你真的理解你所知道的一切吗?” 那些关于语言如何塑造现实的章节尤其引人入胜,作者对符号系统的内在矛盾进行了无情的解剖,揭示了我们交流工具本身的局限性。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试图消化那些关于“本体论承诺”的论断。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日常使用的词汇,发现很多词语的含义远比我自以为的要薄弱。这种被挑战和重塑的感觉,是阅读一本真正伟大的学术著作才能获得的独特快感,即便这意味着我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