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寫在簡帛上的文明:長江流域的簡牘和帛書》內容介紹瞭20世紀下半期以來,考古學傢、人類學傢和曆史學傢跨學科閤作,田野考古與科學研究互動,探賾索隱與爭鳴辯論並進,把我們對於國史的認識引領到一個全新的境界:從中華文明的起源到演進,從中華民族的形成到發展。以往曆史教科書上的許多知識、定論和成說,都在以驚人的頻率被改寫、修正和刷新。特彆是推翻瞭從司馬遷時代就已經根深蒂固瞭的“中原中心論”曆史觀,證僞瞭從傳統“夷、夏”觀衍生而來的有關中華文明的種種成說和定論,於是有瞭長江文明和地域史研究的熱熱鬧鬧、轟轟烈烈。
內頁插圖
目錄
一 楚人的信仰之謎——子彈庫楚帛書/001
二 匪夷所思的發現——慈利楚簡/013
三 齣自東宮的秘籍——郭店楚簡/020
四 失而復歸的典籍——上博楚簡/064
五 楚國的司法內幕——包山楚簡/119
六 秦人的法律生活——睡虎地秦簡/133
七 驚現人世的筮書——王傢颱秦簡/153
八 秦邊陲的生活實錄——裏耶秦簡/163
九 西漢貴族的珍藏——馬王堆帛書/171
十 漢人的知識世界——張傢山漢簡/192
十一 說不盡的遺憾——阜陽漢簡/210
十二 東吳的社會人生——長沙吳簡/220
精彩書摘
在《尊德義》篇裏,有一些語句是見於傳世文獻的。如簡文有“刑不逮於君子,禮不逮於小人”,在傳世文獻中作“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這句話見於《禮記·麯禮上》,漢初的賈誼所作的《新書》中也有類似的話,“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在這裏,君子與大夫意相同。小人與庶人無彆:逮就是及的意思,因此,這三種敘述實際上是一樣的。簡文與《新書》所引,齣自禮書,而《禮記·麯禮上》所引明言“麯禮日”,可見此語當齣於為《禮》做傳的《麯禮》。而今人多以為《禮記》是漢人所作,其實多係先秦作品。如《孟子》中就多有援引《禮記》的地方。從這些引文來看,《禮記》中的《麯禮》、《玉藻》、《祭統》、《禮器》的成書早於《孟子》,簡文和賈誼說也都來自《麯禮》。
又如,《論語·泰伯》中有一句話易引起爭議,“子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通常認為孔子所說“不可使知之”有愚民的意味。現在《尊德義》簡中也有這句話。這為我們正確理解這句話的含義提供瞭新的可能。簡文說。“尊仁、親忠、敬莊、歸禮,行矣而無違。養心於慈良,忠信日益而不自知也。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導也。而不可強也”。據廖名春先生分析。“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與“民可導也。而不可強也”意思接近。而“民可導也”意思從“民可使道之”齣。“而不可強也”意思從“而不可使知之”齣。“而不可強也”的“強”就是對“不可使知之”的“知”的解釋。這裏的“知”非本字。當為“摺”字之藉。王引之雲:““楔而捨之,朽木不知”。“知”字宋、元本及明程榮本並同。自瀋泰本始改“知”為“摺”,而硃本、盧本、孔本皆從之。傢大人日:作“知”者原本作“摺”者,後人依《苟子》改之也。《晉書。虞溥傳》“剝而捨之,朽木不知”所引,即《大戴禮》文。《晏子。雜》篇“夫不齣於尊俎之間,而知衝韆裏之外。其晏子之謂也”,“知衝”即“摺衝”。是“知”與“摺”古字通,故《荀子》作“摺”,《大戴》作“知”。”“摺”的本義是以斧斷木,引申則有以強力阻止、挫敗、摺服、製伏之意。《書·呂刑》:伯夷降典,摺民惟刑。”“摺民”即“製民”,摺就是製,就是用強力製伏、壓伏。因此,簡文“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當讀作:“民可使導之,而不可使摺之。民可導也。而不可強也。”是說老百姓可以讓人引導他們,而不能讓人用暴力去阻止、摺服他們:老百姓可以引導,但不能強迫。“導”是引導,“摺”是以強力阻止、挫敗、摺服、製伏,其義正好相反。由於“強”與“摺”義近。故簡文以“強”釋“摺”。懂得瞭這一點。我們就知道,《論語》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由”當讀為“迪”,“迪”,導也。
前言/序言
寫在簡帛上的文明:長江流域的簡牘和帛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寫在簡帛上的文明:長江流域的簡牘和帛書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