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史话

铁路史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龚云 著
图书标签:
  • 铁路
  • 历史
  • 中国铁路
  • 交通
  • 文化
  • 纪实
  • 科普
  • 图文
  • 怀旧
  • 民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163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7044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史话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铁路史话》共分六章:中国近代铁路发展概观、中国近代铁路的肇兴、中国近代一次筑路高潮、中国近代铁路发展从低谷走向高峰、中国近代铁路由停滞走向全面衰落、人民铁路诞生,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铁路的兴起写到人民铁路的诞生,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铁路发展缓慢进程。

内容简介

  铁路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的出现,是“欧风美雨驰而东”的产物。1840年的一次鸦片战争,把闭关锁国的中华帝国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由此西方列强开始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中国,而他们尤其在物质技术方面如电报、铁路方面下工夫。中国境内敷设的一条营业铁路是1876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擅筑的吴淞铁路,它标志着古老的中国也开始步履艰难地进人“铁路时代”。从这一年算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代铁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风风雨雨历经73载。
     《铁路史话》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铁路的兴起写到人民铁路的诞生,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铁路发展缓慢进程。
  

作者简介

  翼云,1971年9月生,湖北南漳县人,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著有《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形成的评析(20世纪30—60年代初)》、《铁路史话》、《农民运动史话》和《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合著)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一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概观
二 中国近代铁路的肇兴(1876~1894)
1.吴淞铁路的兴建与拆毁
2.中国自建铁路的发端
三 中国近代第一次筑路高潮(1895~1911)
1.铁路建设高潮的出现
2.列强在华掀起筑路高潮
3.民间筑路浪潮的兴起
4.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5.“干路国有”与保路运动
四 中国近代铁路发展从低谷走向高峰(1912~1937)
1.孙中山的“大铁路计划”
2.列强掠夺中国路权高潮再起
3.北洋政府时期铁路的缓慢延展
4.中国近代铁路工人运动
5.地方强人筑路热潮迭起
6.铁路建设高潮的再现
五 中国近代铁路由停滞走向全面衰落(1938~1949)
1.沦陷区的铁路延展
2.抗日大后方的铁路展修
六 人民铁路诞生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水运权。俄方设立了航运队、海运部,利用松花江、辽河等内河及大连、旅顺、营口等海港,经营水上运输。
  伐木权。俄方可在中东路沿线清政府国有林区,随意采伐,以木代煤,解决机车缺煤问题。
  就这样,中东路成为沙俄控制东北的有力工具。同时,中东铁路也构成了中国东北地区铁路的基本骨架,打下了东北铁路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促成了哈尔滨、长春、大连等近代城市的兴起。
  胶济铁路。为了将山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州湾。1898年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租借条约,将胶州湾租与德国99年,并且还规定:“中国国家允许德国在山东盖造铁路二道:其一由胶澳经过潍县、青州、博LLl、淄川、邹平等处往济南及山东界;其二由胶澳往沂州及由此处经过莱芜县至济南府。”条约还规定,德方可在铁路两旁各15公里内采矿。由于胶济线所经之处矿产丰富,地势较平坦,德方决定先修此路。
  本来依条约规定,胶济铁路由德商、华商合组铁路公司修筑。但由于德商在山东恃强逞凶,华商视之如恶狼,无人附股,这样胶济路的修筑、经营遂为德商所垄断。山东地方入股银12.5万两,向公司派驻了一名管理员,但无足轻重。
  胶济路1899年9月动工,1904年1月竣工,由青岛至济南,干线全线长.394.1公里,另有张店经淄川至博山的支线,长39.2公里;淄川至洪山的支线,长72公里。
  胶济路为单线,但德方却按双线设计,广占良田。德方在购地时,压低地价,且随意破坏坟墓,堵塞河道,结果在高密引起民变,且获义和团支持。德国以清政府无力保护路工为由,竞调兵血腥镇压民众斗争,直至1905年方撤离。
  胶济路把德国租借地胶州湾与山东境内及省城济南连接起来,使山东成为德国名符其实的势力范围。
  胶济铁路为山东首条铁路,奠定了山东的铁路基础。它的兴筑,带动了沿线的经济开发,使青岛由胶州湾的一个渔村,逐渐发展为北方大港。
  德国一度获得的胶沂铁路筑路权,因德国在胶济路和津浦路通车后,不断改变其筑路要求,企图将山东境内的铁路,延伸至河北、河南、山西、湖北,因而为中国政府拒绝。后第~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战败,该路成为泡影。
  滇越铁路。法国在占领越南后,便以越南为基地,向中国的云南、广东、广西三省扩张和渗透。1898年,法国援引1895年6月20日订立的中法《续议商务专条附章》中“至越南之铁路或已成者或日后拟添者,彼此议定,可由两国酌商妥订办法,接至中国境内”的规定,迫使清政府同意,法国可由中越边界向云南昆明修铁路,即滇越铁路的中国段。
  ……

前言/序言


建筑的艺术与时间的印记:一部跨越世纪的城市变迁实录 书名:城市脉络:百年建筑与生活图景 内容简介: 《城市脉络:百年建筑与生活图景》并非聚焦于单一的交通工具发展史,而是一部宏大而细腻的社会史、空间史与文化史的交织之作。本书以全球范围内(重点关注欧洲与北美地区)自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高潮至21世纪初的城市空间演变、建筑风格流变及其背后社会经济驱动力为核心,深入剖析了“城市”这一复杂有机体是如何被塑造、重塑和体验的。 本书的叙事结构采取“宏观脉络梳理”与“微观案例解构”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城市发展认知框架。我们不谈蒸汽机的轰鸣与铁轨的铺设,我们关注的是当这些变革发生时,城市的天际线、街道的肌理以及居住者的日常生活景观如何被永久性地改变。 第一部分:工业洪流中的空间重构(1850-1914) 本部分探讨了城市如何应对大规模工业化和人口激增带来的挑战。重点关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革命性进步——非铁路系统的城市公共交通(如电车系统、最早的地铁建设)如何重新定义了通勤半径和商业中心的位置。 书中详尽分析了“巴黎的奥斯曼改造”——这一被称为“城市外科手术”的工程,如何通过拓宽林荫大道、统一立面风格,实现对既有中世纪城市结构的彻底颠覆。我们考察了这种自上而下的规划理念如何催生了巴黎式的“宏大叙事”建筑风格,以及这背后蕴含的社会阶层划分与公共空间控制的政治意图。 此外,本章还深入研究了垂直空间对城市的影响。摩天大楼的诞生,并非仅仅是钢结构技术的突破,更是资本集中、土地稀缺性以及新商业精英阶层自我彰显的文化产物。通过分析芝加哥学派的早期实践,我们揭示了商业建筑如何从功能性仓库迅速蜕变为象征现代性与效率的纪念碑。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理想与裂痕(1918-1950)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们怀揣着重塑一个更理性、更平等社会的理想,投身于现代主义运动。本部分聚焦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城市肌理中的实践与冲突。 勒·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构想——高层塔楼、大片绿地、清晰的功能分区——是如何被引入不同国家的城市规划中?我们对比了其在欧洲战后重建中的激进应用与在美国大城市中引发的“推倒重建”争议。书中不仅分析了白色、简洁的国际风格如何成为权力机构和跨国公司的首选语言,更批判性地审视了这种脱离了本土气候、材料和传统街巷尺度的设计,对城市社区凝聚力造成的冲击。 我们考察了“功能分区”理论如何导致了城市生活的分裂:居住区、工作区和娱乐区分离,以及这如何催生了汽车依赖性的郊区化浪潮。本书将对早期郊区规划进行细致的图解分析,探讨了美国梦与柏油马路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三部分:后现代的解构与地方性回归(1950-1990) 随着现代主义的僵化与失败(体现在城市中心衰败和公共空间乏味),城市设计领域开始转向对地方感、历史文脉和多元文化的强调。本部分集中探讨了后现代建筑对既定规范的反叛。 我们将详细解析罗伯特·文丘里那句著名的断言:“少即是乏味”,并分析这种理念如何在建筑立面和城市广场上重新引入了装饰、讽刺与符号意义。书中通过对拉斯维加斯街道的研究,揭示了流行文化、商业招牌与建筑形式如何共同构成了后工业时代城市景观的“装饰性语汇”。 同时,本章也探讨了城市保护运动的兴起。面对大规模的“清除贫民窟”运动和对历史建筑的无情拆除,城市活动家如何成功地将历史街区和特色建筑从规划蓝图上挽救下来?我们分析了“新城市主义”的早期萌芽,即试图在现代化的效率与传统的宜居性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第四部分:全球化、数字迁移与未来城市界面(1990-2010) 进入21世纪,城市再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资本的流动、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增长以及生态危机的紧迫性。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当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我们分析了“会展经济”和“城市品牌化”如何驱动了21世纪的城市更新项目——从古老的港口仓库到闪耀的玻璃艺术博物馆。这些项目如何被设计成旅游吸引物,并重新定义了城市的“形象”而非其内部的“功能”? 此外,本书对“可持续性”的建筑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但视角并非停留在绿色能源技术本身,而是考察可持续设计理念如何影响了建筑的朝向、材料的选择、步行尺度的恢复以及雨水收集系统如何被整合进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还将审视数字技术——从智能交通到虚拟现实——如何开始渗透到物理建筑的边界之中,预示着下一次空间革命的到来。 《城市脉络》的独特性: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融合性,它跳出了纯粹的建筑史或城市规划史的范畴,融入了社会学、经济学和视觉文化研究的视角。它引导读者认识到,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的宽度,都是特定时代权力、财富分配、审美趣味与生活哲学的具象体现。阅读本书,如同拿着一把放大镜,细致入微地观察一块块城市肌理,理解它们是如何被一代代人“建造”出来的,以及这些建造的决策,又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存在方式。这不是一本关于效率的指南,而是一部关于人类栖居经验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铁路史话》,我立刻被带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时代。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铁路从一个令人惊叹的设想到一项改变世界的工程的演变过程。我看到了那些充满远见的梦想家,他们如何挑战地心引力,如何征服自然的障碍,将人类的足迹延伸到前所未有的遥远。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铁路发展的独特视角,也让我大开眼界。我尤其喜欢关于“铁路之梦”的叙述,那些在荒野中崛起的铁路小镇,那些因铁路而繁荣的城市,它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创新和连接的史诗。书中的细节描写也相当到位,从早期蒸汽火车的笨拙蹒跚,到后来高速列车的风驰电掣,每一步都充满了科技的魅力和时代的印记。它让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铁路这种“慢”的连接方式,是否依旧有着它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这本《铁路史话》简直是一场时空穿越的盛宴!作者以如椽巨笔,将那些冰冷的钢铁巨龙如何从无到有,如何改变世界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仿佛看到蒸汽机的轰鸣声在古老的土地上回荡,看到那些拓荒者们用汗水和智慧铺就了横贯大陆的钢铁动脉。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术革新,更是关于人类勇气、远见和不屈精神的赞歌。书中的每一章都像一扇窗,让我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梦想与奋斗。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早期铁路建设的章节所吸引,那些在险峻山峦中开凿隧道,在广袤平原上架设桥梁的场景,用文字勾勒得如此生动,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工程师们的艰辛与荣耀。它让我重新认识了铁路在文明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原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便捷出行,背后是如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阅读此书,让我对“连接”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连接,更是文化、经济、思想的交融与碰撞。

评分

我很少能一口气读完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但《铁路史话》却做到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他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穿着维多利亚时代服饰的绅士们乘坐着奢华的火车,在乡村田野间穿梭;矿工们在地下辛勤劳作,将煤炭运往工厂;工程师们在图纸上勾勒着未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书中对铁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解决方案的描述,也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了,那些我们今天享受到的便利,是无数代人努力的结果。尤其让我感动的是,书中对那些早期铁路公司的竞争与合作、对铁路工人艰辛生活的描绘,都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历史充满了敬意。

评分

阅读《铁路史话》的过程,就像在聆听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娓娓道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将铁路从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升华到一种连接文明、驱动进步的强大力量。我看到了铁路如何将偏远的地区纳入国家的版图,如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如何改变了人们的迁徙模式和城市形态。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铁路发展的细致分析,让我对世界各地的铁路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铁路时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描绘,那些与铁路相关的文学、艺术、甚至时尚,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它让我思考,在如今信息传播如此便捷的时代,铁路这种物质的连接方式,是否依旧能够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脉络,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想象。

评分

《铁路史话》带给我的感受,远比我最初预期的要丰富得多。它不仅梳理了铁路技术的发展脉络,更深入探讨了铁路对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看到了铁路如何打破地域隔阂,如何促进商业贸易,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精彩,作者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相结合,让那些冰冷的史实变得有温度、有故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铁路如何成为帝国扩张和殖民统治工具的论述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的双刃剑效应。同时,我也被那些为了修建铁路而牺牲的普通劳动者的故事所打动,他们的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都伴随着复杂的社会变革和深刻的人性考量。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铁”的故事,更是关于“人”的故事。

评分

看着不错,慢慢看

评分

了解我国铁路历史,值得一看。

评分

看着不错,慢慢看

评分

好书,很喜欢!!!!!

评分

好书,很喜欢!!!!!

评分

短小精悍

评分

看着不错,慢慢看

评分

讲述铁路历史,不错。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