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伊势物语》是日本现存最古的和歌短篇故事集,成书于平安时代初期。全书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在原业平的30余首作品为基础,将大量他人的作品叠加到主人翁身上,从而重新塑造在原业平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主人翁,在热恋、悲恋、失恋中经受感情的折磨,在父子之情、主仆之信、朋友之义中获得心灵的升华。作者通过虚化现实生活中的在原业平,表现了平安文人理想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追求。
内容简介
《伊势物语》主人公在原业平是平安时代歌人,六歌仙、三十六歌仙之一。他是个有名的风流美男子,将热情倾注在众多的女子身上。据古注,在原业平共与3733个女子相交。
《伊势物语》忠实地活现了物语中王朝贵族潇洒的恋爱故事,运用优雅的色与线,编织出一个又一个浪漫的梦,充溢着丰富的抒情性之美。“ 词书”的和歌,表达了人物爱恋的心境和人物感情的交流,富含余情与余韵。“绘画”配以“词书”,合奏出一曲又一曲日本古典美的交响。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佚名 译者:林文月
林文月,台湾彰化县人,1933年出生于上海日租界。1952年入读台湾大学中文系,师从台静农等名师,后留校任教,专攻六朝文学、中日比较文学。历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捷克查理斯大学客座教授。作品曾获中国时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中兴文艺奖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写在《伊势物语》译注之前
一 初冠
二 西京
三 鹿尾菜藻
四 西厢
五 关守
六 芥河
七 回浪
八 浅间岳
九 东下
十 托雁
十一 行空之月
十二 盗人
十三 武藏镫
十四 破鸡
十五 隐蔽山
十六 纪有常
十七 稀客
十八 白菊
十九 天云外
二十 枫红
二十一 各结新缘
二十二 千夜如一夜
二十三 筒井筒
二十四 梓弓
二十五 未逢夜寝
二十六 唐船
二十七 盆中影
二十八 会期难
二十九 花寿贺
三十 难会女
三十一 草叶儿
三十二 倭文缠丝
三十三 入江口
三十四 无情女
三十五 丝为绪
三十六 玉葛
三十七 下纽
三十八 所谓恋者
三十九 源之至
四十 执著爱情
四十一 紫
四十二 路谁已通
四十三 浮名生
四十四 饯别
四十五 萤宵行
四十六 亲近的朋友
四十七 大币
四十八 待人里
四十九 嫩草
五十 鸟子
五十一 菊
五十二 饰粽
五十三 难相会之女
五十四 冷漠女
五十五 片言只语
五十六 草庵
五十七 割壳
五十八 荒宅
五十九 东山
六十 橘花
六十一 染河
六十二 空遗枝
六十三 九九发
六十四 玉帘
六十五 在原氏其人
六十六 御津海浦
六十七 花林
六十八 住吉之滨
六十九 狩使
七十 钓鱼船
七十一 神垣
七十二 大淀之松
七十三 月中桂
七十四 越重山
七十五 海松
七十六 小盐之山
七十七 春之别
七十八 山科之宫
七十九 千寻之荫
八十 衰败之屋
八十一 盐灶
八十二 渚院
八十三 小野
八十四 难辞之别
八十五 雪积
八十六 各自为生
八十七 布引瀑布
八十八 赏月
八十九 无名因
九十 樱花
九十一 可惜
九十二 小舟
九十三 门不当户不对
九十四 红叶与花
九十五 牵牛星
九十六 天之逆手
九十七 四十之贺
九十八 仿造梅枝
九十九 骑射之日
一百 忘草
一百零一 奇特的藤花
一百零二 忧世事
一百零三 共眠夜
一百零四 贺茂之祭事
一百零五 白露
一百零六 龙田河
一百零七 知身雨
一百零八 浪湿岩
一百零九 寿命促
一百一十 结魂术
一百十一 徒恋未见
一百十二 须磨之海人
一百十三 其心短
一百十四 行幸芹河
一百十五 都岛
一百十六 岛上屋檐
一百十七 行幸住吉
一百十八 玉葛
一百十九 遗留物
一百二十 筑摩之祭
一百二十一 梅壶殿
一百二十二 井手玉水
一百二十三 鹑
一百二十四 同我心之人
一百二十五 终将去之道
异一 雨声
异二 清和井之水
异三 方见之人
异四 云居之峰
异五 空中
异六 时雨
异七 花开不开
异八 玉钗
异九 瞿麦花
异十 漫行道涂
异十一 漫行道途
异十二 在原行平
异十三 朝影
异十四 虫声
异十五 春闲嘉
异十六 河竹
异十七 彩革
异十八 早知是梦
异十九 会时匆匆
精彩书摘
一 初冠 从前,有个男子,初冠未几,因领地之缘而前往奈良京春日里去狩猎。里中住着一对十分标致的姊妹。这男子无意中自墙垣隙缝间窥见了她们。想不到,挺不相称的,如此残旧的乡里中竟有这般光景,遂难禁心为之颠倒动摇。这男子将身上穿着的狩衣下摆撕下,写了一首歌。他所穿的是信夫染的狩衣。
春日野兮信夫染, 窥得卿貌心乱迷, 若此紫纹兮情难敛。
他一口气咏出了这么一首歌。大概认为趁着这样的机会挑一首歌赠予女子,是挺有兴味的事情的吧。实则,这首和歌乃是有所依据的: 陆奥国兮信夫郡, 染成图纹总纷披, 底事我心兮徒乱紊!从前的人,可真是热情,解得风雅的啊。
笺注 古代日本,在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七九四)迁都平安京(今之京都)以前,都城设在平城京(今之奈良)。本故事主人公在原业平以此旧都为舞台背景,展开其青春情爱经验的行径。然各版本段落顺序不一,本译文系根据现存通行本而来。
(一)初冠,又称元服。日本古代礼仪习俗率多缘自中国。古代中国男子二十岁而为成人,始戴成人之冠,着成人之衣,故称。
(二)春日里在今奈良市春日山之西麓。
(三)“窥”为自物体之隙缝窥见之意。日本古代小说中,此“窥”之词,多用于男子有意或无意间窥见女子容姿而启恋情悬念之缘由。盖古代日式建筑物较开敞,故居室内之妇女往往易为男子自外窥见而导致恋情或幽会。
(四)狩衣,为平安时代男子狩猎时所穿着之轻便装,有别于朝会时之正装。
(五)“信夫”,日语与“忍草”谐音(皆读为“しのふ”I shi-no- bu)。忍草可染色,古代日本人取其茎部与叶染布,其花纹图案稍紊乱。
又信夫在陆奥国地方(即今之日本本州东北部),其地产忍草。
(六)此和歌出自《古今六帖》第五,无名氏作。歌意巧取信夫染紫色花纹之紊乱,以喻慕情恋意之乱心也。又日人自古崇尚紫色,其色往往代表高贵、美丽等意象,此则以转喻高尚美丽的春日里姊妹也。
(七)此歌出自《古今集》恋四,河原左大臣作。主人公以此歌喻己徒然纷乱之心,盖以窥见姊妹美丽容姿故也。
二 西京 从前,有个男子。奈良的京城已废离,此京邑人家尚未安定。京城西方有个女子。这女子,可谓超凡出众。那人儿,容貌固勿论矣,而其心性尤胜一筹。她大概不是单身独居的吧。
那痴情男子,殷勤来通情款,回去以后,不知有多么思念呢。时值三月初一,雨水淅淅沥沥下着,遂以一首和歌相赠。
既非起兮亦非寝, 意乱情迷至天明, 绵绵春雨兮空眺审。
笺注 此段文字将时间设定在桓武天皇迁都于平安京之初,而在原业平诞生于天长二年(八二五),故其初冠时代之恋爱经验,当较本段所示者约迟五十年。换言之,故事将“从前,有个男子”的事迹提前五十年,盖为造成在原业平传之“物语化”,予人以虚构也,非实录之印象,而读者亦得在此若实若虚之状况下,享受阅读之乐趣。
(一)延历三年(七八四),自奈良迁都于长冈京,十年后,延历十三年(七九四),复迁都于平安京。“此京”或指长冈京,一说指平安京。迁都之初,旧京既废,而新的京邑尚未兴盛,住户亦未十分安定,故称。
(二)谓此女非单身,有情人来往。一说则以为来往之情人不止一人也。平安时代日本上流社会男女关系颇开放,往往一女而有多位男子与之交往幽会,读《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书可知。
(三)原文称“认真男子”,或“殷情男子”,系就爱情而言,故径译为 “痴情男子”。
(四)原文“物语”(动词)可直译为“谈话”,或“谈情”,实则专指男女幽会之情事。此为古代日文习用语,避讳直称之也。
(五)平安时代男女幽会,系由男子往赴女住所,天明以前,复归于其宅;而次日应尽早书写信函或情歌以表达爱慕(若女方对其冷落,亦偶有表示怨怼者),称为“后朝之文”。
(六)此和歌见于《古今集》卷十三,恋三,业平作。《新撰和歌》第四。《古今六帖》第一,雨,业平作。歌意谓:一夜谈心(幽会)回来后,既非醒亦非睡,思念不已。晨朝则茫然眺望春雨绵绵,痴情呆想,又过了一日。一说则以为“既非起亦非寝”,系指昨夜幽会如梦似幻之情况而言。
未知孰是。
……
《伊势物语》:一曲流传千年的和歌情事 《伊势物语》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其婉约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动人的时代画卷,讲述了那个时代贵族男女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本书并非一本孤立的文学作品,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土壤之中,与当时的诗歌、绘画、音乐以及社会风俗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 一、 创作背景与时代印记 《伊势物语》的成书年代,大约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这是一个文化繁荣、思想开放的时代,诗歌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盛唐的长安城,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才子佳人,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情感世界也如同盛开的牡丹般绚烂而复杂。贵族阶层的爱情,往往受到门第、政治、家族利益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但也正是在这种束缚之下,情感的表达显得更加含蓄、内敛,却又更加深沉和动人。《伊势物语》正是捕捉到了这一时代的特质,将那些流传于宫廷、士族之间的风流韵事,以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 本书的作者,虽然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模糊不清,但其笔下的功力却毋庸置疑。他(她)对人物心理的洞察,对场景氛围的营造,对语言的驾驭,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作者并非仅仅是故事的记录者,更是情感的解读师,他(她)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审视着那些人性的挣扎、情感的纠葛,将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愫,凝固成永恒的文字。 二、 内容梗概:情之万象,人生如歌 《伊势物语》并非以一个宏大的叙事主线贯穿始终,而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片段组成。这些故事,如同散落的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又共同串联起一个时代的爱情挽歌。 故事的主人公,多是出身高贵、才情横溢的青年男女。他们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中,却也常常面临情感的困扰。书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爱情模式: 初恋的萌动与幻灭: 有的爱情,如同春天初生的嫩芽,充满了纯真与美好,却因为现实的阻隔,或是少年的懵懂,最终未能开花结果。例如,某个才子对一位出身平凡的女子一见倾心,两人在月下诗会中互诉衷肠,但最终却因为家族的反对,或是女子的早逝,而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 情感的纠葛与徘徊: 更多的时候,爱情并非一帆风顺。书中刻画了许多三角恋、多角恋的情节,人物在情感的漩涡中挣扎,面临着选择的痛苦与无奈。他们或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而不得不放弃心爱之人,或是因为一时的冲动而伤害了深爱自己的人。这些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以及在情欲与理智之间的艰难权衡。 离别的伤感与思念: 离别,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伊势物语》中,许多故事都以离别告终。或因战乱,或因仕途,或因俗世的阻隔,情侣们不得不天各一方。离别之时,相送的泪水,寄托着无尽的思念;而分离之后,鸿雁传书,尺素寸心,则成为他们维系情感的唯一方式。书中对离别场景的描绘,总是充满了凄美与哀伤,令人感同身受。 风花雪月的缠绵: 当然,书中也不乏对美好爱情的描绘。那些月夜下的低语,花丛中的私会,以及山水之间的漫步,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男女之间微妙的情感互动,那些眼神的交汇,话语的停顿,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意。这些片段,如同点缀在时代画卷上的点点星光,为读者带来一丝温暖与慰藉。 三、 艺术特色:诗意盎然,情韵悠长 《伊势物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密不可分。 婉约细腻的语言风格: 书中的语言,如同清泉流淌,又如丝绸滑过,充满了婉约和细腻的美感。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动。遣词造句,力求精炼而富有韵味,每一个字词,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以和歌串联情节: 《伊势物语》与当时的诗歌创作,尤其是和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许多故事的发生,都与一首首和歌的创作或引用息息相关。这些和歌,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推动器,更是人物情感的直接抒发。它们如同镶嵌在故事情节中的宝石,闪耀着艺术的光芒,为故事增添了更深的意境。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和歌,直接窥探人物内心的世界,感受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 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叙事: 作者在描绘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时,既注重写实,力求贴近当时的社会生活,又善于运用写意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情感,暗示故事的发展。例如,在描绘离别场景时,作者常常会借景抒情,用凄凉的秋风、飘零的落叶来渲染离别的伤感,让读者在感受景物之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悲痛。 人物形象的鲜活与立体: 尽管篇幅有限,但《伊势物语》中的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作者并非简单地勾勒人物的неш (外貌),而是着重于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和情感。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矛盾与挣扎,他们的执着与无奈。这些人物,既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又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人性,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意境深远,韵味无穷: 《伊势物语》并非一味地讲述故事,它更注重营造一种意境,一种情感的氛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对情感的渲染,作者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绵长的回味。这种意境,如同山间的薄雾,如同海边的潮声,既朦胧又深刻,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痕迹。 四、 传承与影响:穿越时空的恋曲 《伊势物语》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后世小说的启发: 它的叙事模式,情节安排,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细腻刻画,都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许多文人墨客,在创作自己的爱情故事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伊势物语》的启发。 对和歌文化的推广: 《伊势物语》中大量的和歌引用,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和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它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和歌,理解和歌的艺术魅力,并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和歌。 对后世审美情趣的影响: 《伊势物语》所展现的含蓄、内敛、富有诗意的爱情观,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审美情趣。它所塑造的理想爱情形象,以及对情感的细腻描绘,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爱情的典范。 《伊势物语》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是一部关于情感、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史诗。它用最美的文字,记录下那个时代人们最真挚的情感,最动人的故事。读《伊势物语》,如同穿越时空,与那些古老而美丽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爱恨情仇的纠葛,体验他们的人生百态。它让我们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情感的本质,人性的光辉与无奈,始终是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体验。这本饱含诗意的书,将继续在文学的长河中,低吟浅唱,为每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爱的人,带来无尽的启迪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