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國肉牛業起步較晚,其規模化、商品化和標準化生産程度低,飼養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這些因素嚴重製約著肉牛業生産水平和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為瞭適應我國肉牛業發展的新形勢,促進肉牛産業的健康發展,特編寫瞭《肉牛科學養殖技術問答》一書,主要內容包括發展概述、生物學特性、品種介紹、選育選配、雜交繁殖、營養需要和日糧配閤、飼料加工和牧草種植、飼養管理和育肥、牛場建築設計、牛病防治等方麵技術,可供肉牛飼養場(戶)、畜牧獸醫工作者和畜牧生産管理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肉牛業發展概述
1.中國肉牛業的發展曆程如何?
2.中國肉牛生産的區域布局及其特點如何?
3.中國牛肉進齣口貿易現狀如何?
4.我國肉牛業的優勢與潛力如何?
5.我國肉牛業存在哪些問題?
6.中國加入WTO對國內牛肉市場的影響有哪些?
7.發展肉牛生産對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有何重大意義?
8.我國肉牛業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9.國外肉牛業發展呈現什麼特點?
第二部分 肉牛的生物學特性
10.肉牛的一般形態特徵有哪些?
11.肉牛的毛色特徵有哪些?
12.肉牛的主要生理指標有哪些?
13.肉牛的口腔有何特徵?
14.肉牛的胃有何特徵?
15.肉牛瘤胃內的微生物有哪些?
16.肉牛瘤胃內微生物是怎樣參與消化代謝過程的?
17.肉牛小腸的消化特點有哪些?
18.肉牛大腸的消化特點有哪些?
19.肉牛采食有哪些特點?
20.肉牛采食時間有哪些特點?
21.肉牛的采食量有哪些特點?
22.什麼叫反芻?反芻行為有哪些特徵?
23.什麼叫暖氣?其特徵是什麼?
24.肉牛的排泄有哪些特點?
25.肉牛的休息有哪些特點?
第三部分 肉牛的品種
26.中國黃牛有哪些特徵?
27.魯西黃牛有哪些特徵?
28.濛古牛有哪些特徵?
29.秦川牛有哪些特徵?
30.南陽牛有哪些特徵?
31.晉南牛有哪些特徵?
32.我國目前引進的肉牛品種主要有哪些?
33.利木贊牛有哪些特徵?
34.西門塔爾牛有哪些特徵?
35.夏洛來牛有哪些特徵?
36.皮埃濛特牛有哪些特徵?
37.海福特牛有哪些特徵?
38.安格斯牛有哪些特徵?
39.肉用短角牛有哪些特徵?
40.丹麥紅牛有哪些特徵?
41.藍白花牛有哪些特徵?
42.德國黃牛有哪些特徵?
第四部分 肉牛的選育與選配
43.如何估測肉牛體重?
44.如何鑒彆肉牛的年齡?
45.肉牛的外貌鑒定包括哪些內容?
46.肉牛體型外貌鑒定常用的方法有哪幾種?
47.肉牛選種一般遵循什麼原則?
48.什麼是係譜選擇?
49.係譜選擇應注意哪些事項?
50.什麼叫本身選擇?
51.肉牛的體型外貌有哪些基本特點?
52.如何進行肉用種公牛的選擇?
53.如何進行肉用種母牛的選擇?
54.什麼叫後裔測驗?
55.後裔測驗有哪幾種方法?
56.後裔測驗應注意什麼問題?
57.什麼是復閤育種值估計法?
58.什麼是綜閤選擇指數法?
59.什麼是最佳綫性無偏預測法?
60.什麼叫肉牛的選配?
61.什麼叫品質選配?
62.什麼叫同質選配?
63.什麼叫異質選配?
64.什麼叫親緣選配?
65.什麼叫年齡選配?
66.什麼叫等級選配?
67.如何製定實施肉牛選配計劃?
第五部分 肉牛的雜交繁育
68.什麼叫雜交繁育?
69.雜交育種的方法有哪幾種?
70.雜交方式包括哪幾種?
71.什麼叫級進雜交?
72.什麼叫導入雜交?
73.什麼叫育成雜交?
74.什麼叫經濟雜交?
75.雜交繁育應注意哪幾個問題?
76.公牛的生殖器官由哪幾部分組成?
77.公牛的睾丸有哪些功能?
78.公牛的輸精管道由哪幾部分組成?各有什麼功能?
79.公牛的副性腺由哪幾部分組成?各有什麼功能?
80.公牛的交配器官由哪幾部分組成?各有什麼功能?
81.公牛的陰囊有什麼功能?
82.母牛的生殖器官由哪幾部分組成?
83.母牛的卵巢有什麼功能?
84.母牛的輸卵管有什麼功能?
85.母牛的子宮有什麼功能?
86.母牛的陰道有什麼功能?
87.母牛的外生殖器由哪幾部分組成?各有什麼功能?
88.什麼是母牛的初情期和性成熟?
89.母牛的初配適宜年齡和繁殖年限是怎樣確定的?
90.母牛的發情周期是什麼?
91.牛的發情周期一般分為哪4個時期?
92.牛的異常發情包括哪幾種?
93.鑒定母牛發情有哪幾種常用的方法?
94.公牛采精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95.如何對公牛進行采精?
96.如何鑒定牛精液的品質?
97.如何配製精液稀釋液?
98.如何對精液進行稀釋?
……
第六部分 肉牛的營養需要和日糧配閤
第七部分 肉牛飼料價格調製與牧草種植
第八部分 肉牛的飼養管理與育肥
第九部分 肉牛場的建築設計
第十部分 牛病防治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2)肉牛飼料營養配方化。在北美和大多數歐洲國傢,多利用高濃度日糧飼喂育肥牛,一般精飼料比例達到70%~80%,其中能量飼料占60%~70%,蛋白質飼料占10%~15%。大量飼喂精料,使肉牛能夠在短期內肥育,日增重可達1 500 g左右;飼養周期短,一般1.5歲左右即可屠宰,因而肉質細嫩。而且高能日糧快速育肥對提高牛肉的嫩度和形成大理石花紋非常有利。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就實現瞭肉牛生産以強大的飼料工業為後盾,肉牛的飼養方式從傳統的放牧加補飼,轉到營養配方的飼養方式。美國目前育肥場的飼料配方全部是電腦調控,這些電腦軟件可以嚮用戶提供理想的最佳配方,包括營養平衡、原料組成、經濟日糧、特殊營養需求、價格信息等。架子牛按照品種、月齡分配到各個小圍欄內,飼料的配閤是按每個欄內肉牛的品種和體重統一配置。加拿大多數肉牛肥育場都根據市場的需求、飼料來源和肉牛的類型製訂瞭級進飼養方案。級進飼養方案的日糧是營養水平由低到高的一係列日糧。對於肥育期的肉牛,一般有8種日糧。當從一種日糧調整為另一種日糧時,日糧的能量水平穩定提高。新購進的周歲肉牛一般先采食第一種或第二種日糧3~4天,然後轉到下一飼養水平。一般在24天左右即可飼喂第8種日糧,然後一直保持下去,直到齣欄。第八種日糧的精料可達80%~85%。在飼喂這些日糧的同時,牛場內還提供瞭礦物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舔磚。供牛舔食。
前言/序言
畜牧業的發展對糧食有很大的依賴性,我國糧食産量雖然位居世界前列,但由於人口眾多,人均占有糧食並不多,若將大量糧食用做飼料糧,就會造成人畜爭糧的緊張局麵。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傢的肉食主要來源於草食動物,如美國人的肉食中73%,澳大利亞約90%,新西蘭接近100%,由草轉化而來,而我國隻有6%~8%,其餘90%依靠糧食轉換而來。目前,無論是從世界畜牧業的發展趨勢看,還是從中國國情看;無論是從肉食産品結構齣發,還是從經濟增長的角度考慮,我國都必須在穩定耗糧型畜牧業的同時,大力發展以肉牛為代錶的節糧型畜牧業。
我國肉牛業起步較晚,其規模化、商品化和標準化生産程度低,飼養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這些因素嚴重製約著肉牛業生産水平和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為瞭適應我國肉牛業發展的新形勢,促進肉牛産業的健康發展,特編寫瞭《肉牛科學養殖技術問答》一書,主要內容包括發展概述、生物學特性、品種介紹、選育選配、雜交繁殖、營養需要和日糧配閤、飼料加工和牧草種植、飼養管理和育肥、牛場建築設計、牛病防治等方麵技術,可供肉牛飼養場(戶)、畜牧獸醫工作者和畜牧生産管理人員參考。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瞭眾多學者的論著,得到瞭山東省聊城市肉牛産銷協會的大力支持,山東省聊城市畜牧局程德君研究員主持編寫並擔任主審,在此一並緻謝。由於時間倉促並限於編者水平,書中難免存在不妥和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畜牧業的未來:精準飼養與可持續發展》 一、 引言 畜牧業,作為全球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乎食品安全與營養供給,更在經濟發展、農村就業以及生態平衡等方麵扮演著關鍵角色。然而,隨著人口增長、資源環境壓力以及消費者對産品質量和安全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畜牧養殖模式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實現畜牧業的高效、綠色、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行業亟需解決的核心問題。本書《畜牧業的未來:精準飼養與可持續發展》正是基於這一深刻洞察,緻力於探討如何通過科學、創新和負責任的養殖實踐,引領畜牧業走嚮更加光明和可持續的未來。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畜種或某一具體技術,而是以宏觀的視角,深入剖析當前畜牧業發展的普遍性挑戰,並著重提齣一套係統性的解決方案。我們將超越具體的肉牛養殖細節,將目光投嚮整個畜牧産業的脈絡,探討如何在多元化的畜種、不同的養殖規模和地域環境下,實現養殖效益與環境友好的和諧統一。本書旨在為廣大畜牧從業者、管理者、政策製定者以及對畜牧業未來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前瞻性的視野,激發思考,指明方嚮。 二、 精準飼養:智能化時代的畜牧新篇章 “精準飼養”是本書的核心理念之一,它代錶著畜牧業從經驗驅動嚮數據驅動、從粗放管理嚮精細化管理的戰略轉型。在現代科技的助力下,精準飼養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正在改變畜牧業格局的現實力量。 1. 數據采集與分析的革命: 精準飼養的首要環節在於全麵、實時地收集動物個體及其生長環境的數據。這包括但不限於: 個體生理指標: 體溫、心率、呼吸頻率、活動量、采食量、飲水量等,這些數據能夠及時反映動物的健康狀況和情緒變化。 生長發育數據: 體重、體長、體高等關鍵生長參數,為評估飼養效果和調整飼料配方提供依據。 環境參數: 溫度、濕度、氨氣濃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通風狀況等,這些因素直接影響動物的舒適度和健康。 飼料消耗與轉化: 精確計量每頭(或每群)動物的飼料攝入量,並與生長數據關聯,用於計算飼料轉化率(FCR),這是衡量養殖效率的關鍵指標。 通過物聯網(IoT)、傳感器技術、可穿戴設備(如電子耳標、項圈)、高清攝像頭以及人工智能(AI)算法,我們可以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收集和整閤這些海量數據。本書將詳細闡述這些技術的應用原理、部署方式以及如何將原始數據轉化為有價值的洞察。 2. 個性化營養管理: 精準飼養的核心在於“個體化”而非“群體化”的營養供給。 動態飼料配方: 基於個體的生長階段、生理需求、健康狀況以及實際采食量,動態調整飼料的營養成分和配比。例如,針對體重差異大的個體,或齣現亞健康跡象的動物,提供定製化的飼料方案。 精準投喂: 利用自動化飼喂係統,根據預設的程序或實時監測的數據,精準投放飼料,減少浪費,確保每頭動物都能獲得適宜的營養。 營養物質吸收優化: 探討如何通過飼料添加劑(如酶製劑、益生菌、益生元、有機酸等)來提高飼料的消化吸收率,減少營養物質的浪費,並降低環境汙染。 3. 健康監測與疾病預警: 精準飼養是預防醫學在畜牧業的極緻體現。 早期疾病識彆: 通過監測動物的活動模式、采食行為、體溫變化等細微異常,AI算法可以提前預警潛在的健康問題,甚至在癥狀顯現之前。 精準用藥: 一旦確診疾病,精準飼養體係能夠實現個體化治療,減少抗生素的濫用,提高治療效果,降低耐藥性風險。 疫病防控: 通過對全場數據的分析,可以追蹤疾病傳播路徑,評估風險區域,製定更有效的生物安全和隔離措施。 4. 環境控製的精細化: 舒適的生長環境是提高生産性能和動物福利的基礎。 智能化溫濕度調控: 根據動物的生長階段和外界環境變化,自動調節通風、加熱、降溫設備,維持最佳的飼養環境。 空氣質量管理: 實時監測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濃度,並采取相應的通風和氣體處理措施,保障動物呼吸健康。 光照與噪聲控製: 根據動物的生物鍾和活動需求,優化光照強度和周期,並采取措施降低噪聲乾擾,減少應激。 5. 行為學分析與福利提升: 動物福利已成為衡量現代畜牧業先進性的重要標準。 應激行為識彆: 利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分析動物的異常行為,如過度理毛、攻擊行為、孤立等,判斷其是否存在應激,並及時調整環境或管理方式。 群體動態分析: 監測動物的社交行為,確保群體規模和結構閤理,減少因擁擠或不當的社會關係帶來的問題。 三、 可持續發展:綠色畜牧的時代命題 可持續發展是畜牧業麵嚮未來的唯一齣路。它要求我們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積極迴饋社會。 1. 資源節約型生産: 飼料資源的優化利用: 替代蛋白源的開發與應用: 減少對大豆等傳統蛋白源的依賴,探索利用昆蟲蛋白、藻類蛋白、氨基酸發酵蛋白等新型、環保的蛋白來源。 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將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等通過發酵、厭氧消化等技術轉化為飼料或生物能源,形成循環經濟。 精準配方減少浪費: 如前所述,精準飼養本身就能顯著提高飼料利用率。 水資源的閤理使用: 推廣節水型飲水設備,優化清洗消毒流程,探索糞汙處理後的中水迴用。 2. 環境友好型養殖: 糞汙處理與資源化: 厭氧消化與沼氣生産: 將糞汙轉化為沼氣,作為清潔能源用於發電、供暖,剩餘的沼渣、沼液可作為優質有機肥。 好氧發酵與有機肥生産: 生産商品化有機肥,改良土壤,減少化肥使用。 膜分離與汙水處理: 對廢水進行深度處理,達到排放標準或再生利用。 病原微生物淨化: 通過高溫發酵等方式,殺滅糞汙中的病原微生物,避免二次汙染。 溫室氣體減排: 甲烷(CH4)減排: 通過優化飼料配方(如添加瘤胃緩衝劑、特定添加劑)、改進糞汙處理方式(如提高固液分離效率、優化厭氧發酵工藝)來減少甲烷的産生。 氧化亞氮(N2O)減排: 精準施用糞肥,避免過量施用;優化氮素管理,提高氮的利用效率。 生物多樣性保護: 提倡在養殖區域周邊種植綠化帶,吸引益蟲,維護生態平衡。 3. 動物福利與倫理考量: 人道化飼養環境: 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良好的通風采光、閤適的墊料,滿足動物的自然行為需求(如站立、躺臥、探索、社交)。 減少疼痛和應激: 科學進行去角、去勢等操作,采用無痛技術;避免不必要的驚嚇和粗暴對待。 疾病預防優先: 將動物福利與疾病防控緊密結閤,健康的動物本身就是福利的體現,也能減少藥物使用。 透明化與消費者溝通: 建立追溯體係,嚮消費者展示養殖過程的透明化,增進信任。 4. 循環農業模式的構建: “種養結閤”: 將畜禽養殖糞汙作為肥料用於農田,農作物秸稈作為飼料或墊料,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環。 “農牧結閤”: 農場將種植業和養殖業有機整閤,例如,種植的玉米、豆粕等作為飼料,養殖的糞便又反哺農田。 全産業鏈整閤: 延伸至飼料加工、屠宰加工、食品深加工等環節,提高附加值,減少資源浪費。 四、 經濟效益與社會價值的提升 精準飼養和可持續發展並非是對經濟效益的犧牲,而是實現更高層次、更穩定經濟效益的基石。 1. 生産效率的顯著提高: 生長速度加快: 動物獲得更均衡、適宜的營養,生長周期縮短。 飼料轉化率提升: 相同的飼料能産生更多的産品(肉、奶、蛋等)。 死亡率降低: 健康的管理和疾病的預防減少瞭非生産性損失。 産品品質優化: 精準營養管理有助於改善肉質、奶質等,滿足高端市場需求。 2. 成本的有效控製: 飼料成本優化: 精準投喂減少瞭飼料浪費,高效利用營養成分。 藥物成本下降: 預防為主的策略顯著減少瞭疾病發生率,降低瞭治療費用。 能源消耗降低: 智能化設備與精細化管理提升瞭能源利用效率。 環保投入的長期迴報: 糞汙處理的資源化利用可以産生經濟效益,避免高額的環保處罰。 3. 市場競爭力與品牌價值: 綠色、安全、高品質産品: 成為消費者青睞的對象,市場定價能力更強。 品牌形象塑造: 負責任的、可持續的養殖模式能夠贏得消費者和社會的認可,提升品牌溢價。 應對貿易壁壘: 許多國傢和地區對進口畜産品的環保和動物福利標準日益提高,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能更好地進入國際市場。 4. 社會價值的貢獻: 保障食品安全與營養: 為社會提供安全、健康、充足的動物源性食品。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提高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帶動相關産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吸納農村勞動力。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有效的糞汙處理減少瞭對鄉村環境的汙染,提升瞭居住品質。 推動科技進步與産業升級: 鼓勵技術創新和人纔培養,引領畜牧業嚮現代化、智能化轉型。 五、 結論 《畜牧業的未來:精準飼養與可持續發展》並非一本僅僅探討某個養殖環節的技術手冊,它是一部關於畜牧業轉型升級的宏大敘事。本書勾勒瞭一個清晰的願景:通過將現代科技與綠色理念深度融閤,畜牧業可以實現從“靠天吃飯”到“智慧經營”的飛躍;可以從“資源消耗型”嚮“環境友好型”的根本轉變;可以從“低效益、高汙染”走嚮“高效率、高品質、低影響”的良性循環。 未來的畜牧業,將是數據驅動的、個性化的、綠色環保的,更是富有人文關懷和倫理責任的。它將以更加高效、更加健康、更加負責任的方式,持續滿足人類對優質動物源性食品的需求,並為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貢獻力量。本書願與所有投身畜牧事業的同仁一道,共同探索並實踐這一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