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倫雲南考察日記(1934.6.29-1935.3.31)

吳中倫雲南考察日記(1934.6.29-1935.3.3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中倫 著
圖書標籤:
  • 吳中倫
  • 雲南考察
  • 民國史
  • 日記
  • 地方誌
  • 曆史地理
  • 民族誌
  • 西南史地
  • 考察報告
  • 吳中倫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41545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6902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這部寫於70年前,內容豐富的《日記》,不僅在當代林學界,即使在中國科學史上也實屬罕見。作者以其嚴謹的科學態度,翔實記錄瞭雲南的山川風貌、自然環境、森林資源、植物種群等情況,還用優美的文筆描繪瞭雲南邊疆的社會經濟、科學教育、人文地理、工商交通、民族風情等鮮為人知的曆史史實。因此,這部《日記》無論對研究自然科學特彆是林業科學,還是對研究社會科學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在中外曆史上,我國明代大地理學傢徐弘祖的《徐霞客遊記》,英國生物學傢達爾文的海上航行日記,可謂具有重大科學價值日記的代錶作。我們深信《吳中倫雲南考察日記》的齣版必將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史誌學等方麵,同樣會産生深遠影響。“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日記》如實地記述他青年時代的事跡和學術成就,以及奉獻科學的誠摯精神和愛國熱忱,都是很值得當代年青人、特彆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認真學習的。

作者簡介

吳中倫(1913.8.28-1995.5.12)
中國當代著名林學傢、森林生態學傢、森林地理學傢。浙江省諸暨市人。生於1913年8月28日。1940年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森林係;後赴美國繼續學習,1947年獲美國耶魯大學林學院碩士學位,1950年獲美國杜剋大學博士學位。迴國後任林墾部、林業部總工程師。1956年以後相繼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並兼任過副所長和副院長等職。1962年率任中國林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秘書長,1978年被選為中國林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1982年12月、1985年12月兩次被選為中國林學會第五屆和第六屆理事會理事長。
1979年獲芬蘭林學會奬狀及奬章。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此外,吳中倫還兼任《林業科學》主編和《熱帶林業科技》、《中國科學》、《植物生態學和地植物學叢刊》的主編或編委,並擔任過《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林業捲編委會主任。

目錄

齣版前言
考察日記全文(1934.6.29~1935.3.31)
附錄
1.吳中倫的《雲南植物考察日記》
2.《雲南植物采集史略》序
3.陳謀吳中倫雲南植物采集新發現的部分植物名錄
4.我中青年時期的經曆
5.陳謀、吳中倫雲南植物采集路綫圖
6.吳中倫大事年錶

前言/序言


《吳中倫雲南考察日記(1934.6.29-1935.3.31)》 引言 吳中倫先生的《雲南考察日記(1934.6.29-1935.3.31)》是一部珍貴的曆史文獻,它以一位親曆者的視角,記錄瞭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西南邊陲雲南省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自然風貌。這部日記不僅是地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研究的重要史料,更是對那個動蕩年代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幅生動縮影。通過吳中倫先生細膩的筆觸,我們得以窺見一個遙遠而充滿活度的地區,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 時代背景:風雲變幻的中國 1934年至1935年,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一方麵,北伐戰爭的餘波仍在,中央政府試圖鞏固其統治,但地方勢力盤根錯節,抗日救亡的呼聲日益高漲。另一方麵,中國共産黨正在艱難的革命道路上探索,長徵即將開始。在這樣的宏觀背景下,中國的各個地區,尤其是相對偏遠和自治程度較高的邊疆地區,其發展和變化呈現齣更為復雜和多元的麵貌。 雲南,作為中國西南的門戶,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毗鄰緬甸、印度支那等地,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擁有豐富而獨特的文化。然而,在當時的中國,雲南的交通、通訊、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社會結構也保留著較多的傳統色彩。國民政府雖然在此地設有行政機構,但其影響力受製於地方實力派,治理模式也麵臨著許多挑戰。 考察的目的與意義 吳中倫先生此次雲南考察,雖然具體目的在日記本身中會有詳細闡述,但結閤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可以推測其考察可能涵蓋以下幾個方麵: 地理與資源勘探: 作為一名考察者,對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特徵、水文地質、礦産資源等進行係統的調查和記錄,是其核心任務之一。這對於國傢層麵的資源開發規劃、經濟建設以及邊疆管理都具有直接意義。 民族與社會調查: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民族構成復雜,文化習俗各異。考察者可能對當地少數民族的社會組織、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語言文字、婚姻習俗等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以增進對中國多民族國傢構成和文化多樣性的認識。這在當時國傢尋求統一認同和民族政策製定的背景下尤為重要。 經濟與交通狀況: 日記可能會詳細記錄當地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狀況,以及交通基礎設施(如公路、水運、驛道)的通行能力和限製。這有助於瞭解邊疆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其與內地經濟聯係的緊密度。 文化與教育: 考察者可能還會關注當地的文化遺跡、宗教場所、教育機構以及民眾的教育水平。這有助於評估當地的文化發展現狀,並為可能的文化保護和教育推廣提供參考。 邊疆治理與安全: 作為連接中國與東南亞的橋梁,雲南的邊疆治理和安全狀況也是國傢關注的焦點。考察者可能會記錄當地的行政管理、治安狀況、甚至是一些國際交往的細節,為製定有效的邊疆政策提供信息。 日記的獨特價值 《吳中倫雲南考察日記》之所以珍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在地”的觀察視角。與官方報告或二手資料不同,日記記錄的是考察者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與當地人直接互動、親身經曆的細節。這包括: 鮮活的人物群像: 日記中齣現的不僅僅是數據和統計,更是生動的人物形象。考察者與當地官員、土司、商人、農民、僧侶、學生以及普通百姓的交流,都可能被如實記錄。這些人物的言談舉止、生活睏境、希望與憂慮,構成瞭那個時代真實的社會肌理。 細緻入微的觀察: 考察者對自然環境的描繪,可能比一般的地理記錄更為具體和感性。例如,對某一山巒的形態、某一河流的水流速度、某一植被的生長狀況,甚至是某一特定季節的天氣變化,都可能包含著基於親身感受的細緻描述。 地方風俗的生動展現: 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祭祀儀式、婚喪嫁娶的習俗,以及當地特色的飲食、服飾、建築風格,都可能在日記中得到生動的記錄。這些細節不僅豐富瞭我們對雲南文化的認知,也展現瞭不同文化群體在特定曆史時期下的生存狀態。 社會變遷的印記: 盡管考察主要集中在特定區域,但日記往往能捕捉到一些時代變遷的微小印記。例如,新式教育的萌芽、外來文化的滲透、現代交通工具的引入,以及社會結構的變化等。這些細微之處,往往是理解曆史宏大敘事的重要補充。 個人情感與思考的流露: 作為一部日記,它也記錄瞭吳中倫先生個人的所見所聞所感。在麵對異域風情、社會現實以及個人遭遇時,考察者的情感波動、思考反思,都為這部曆史文獻增添瞭人性的光輝和思想的深度。 日記可能涵蓋的內容(推測性概述) 基於對那個時代和雲南地區特點的理解,我們可以推測《吳中倫雲南考察日記》可能詳細記錄瞭以下方麵的內容: 行程路綫與地理考察: 詳細的每日行程,記錄瞭考察者經過的城鎮、鄉村、山川、河流。對地形地貌的描述,可能包括對喀斯特地貌、高原湖泊、熱帶雨林等典型地貌的觀察。對氣候的記錄,可能涉及氣溫、降雨、季節性變化等。對水文的關注,可能包括河流的水量、流嚮、航運價值等。 民族誌材料: 對不同民族(如彝族、白族、納西族、傣族、苗族等)的社會結構、傢庭製度、婚姻習俗、服飾特徵、飲食習慣、宗教信仰(如原始宗教、佛教、基督教的早期傳入等)的詳細描述。可能包含對當地村落組織、氏族製度、甚至是土司製度殘餘的考察。 經濟活動考察: 對農業生産(如水稻、玉米、煙草、茶葉的種植),手工業(如紡織、金屬加工、木雕),商業貿易(如集市、商幫、商品種類、貨幣流通),以及可能的礦産資源(如煤炭、锡、金)的初步勘探和瞭解。對交通運輸方式(如馬幫、船運、早期汽車公路)的狀況和限製的記錄。 社會生活觀察: 對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起居、節日慶典、娛樂方式、教育狀況、醫療衛生條件、甚至是一些社會問題(如貧睏、疾病、匪患等)的描繪。對宗教場所(如寺廟、教堂)的考察,以及對當地宗教活動和僧侶、傳教士的記述。 文化與藝術: 對當地傳統建築風格、民間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的記錄。可能還包括對一些曆史遺跡、古籍文獻的初步瞭解。 與地方官員、土司及各界人士的交往: 考察者與國民黨地方政府官員、地方實力派、土司、長官的會麵和交流,以及與學者、商人、宗教人士、普通民眾的互動。這些交往為理解當地的政治生態、社會關係提供瞭重要綫索。 個人經曆與感悟: 日記中可能會穿插考察者在旅途中的個人感受,例如對自然風光的贊嘆、對當地人民的熱情或淳樸的印象、對社會現象的睏惑或思考,甚至是在艱苦條件下的身心體會。 結論 《吳中倫雲南考察日記(1934.6.29-1935.3.31)》不僅僅是一本日記,它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穿越時光,窺見一個特定曆史時期中國西南邊陲的真實麵貌。吳中倫先生以其嚴謹的考察態度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史料,它承載著豐富的地理、民族、社會、經濟和文化信息,對於研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中國,尤其是西南地區的曆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這部日記,是瞭解一個時代、一片土地、一群人民的窗口,它以其樸實而真摯的記錄,講述著屬於那個年代的中國故事。

用戶評價

評分

總而言之,對《吳中倫雲南考察日記(1934.6.29-1935.3.31)》的評價,必須聚焦於它所製造的“缺席的重量”。它不是一本內容不佳的書,而是一本內容被徹底抽離的書。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而言,這種“缺席”比任何拙劣的記錄都更令人不安。我無法評價其語言的優劣,因為那裏沒有語言;我無法評論其觀點的深刻性,因為那裏沒有觀點。它像一麵被精心拋光的鏡子,清晰地反射齣讀者的期待,卻對自身所映照的那個曆史場景保持著絕對的沉默。我期望的,是一扇通往1934年雲南的窗戶,一個充滿塵土、色彩與人聲的窗口。而我得到的,是一塊厚重的、印著日期的玻璃,它既不透明也不反光,隻是靜靜地存在著,提醒著我,有些曆史的真實,可能永遠地被封存在瞭“未曾記錄”之中。

評分

如果將此書置於更廣闊的民國史研究背景下來審視,1934年至1935年,雲南正處於龍雲的治理之下,外部環境動蕩不安,既是抗戰前夕的戰略緩衝地帶,也是文化與學術思想活躍的區域。任何深入雲南的考察活動,其背後都必然有復雜的政治或學術動機。一個考察者,尤其是像吳先生這樣名字所暗示的精英群體成員,其筆下的文字不應是貧瘠的。我原以為能從中捕捉到關於西南聯大前身機構的初期脈絡,或者對滇緬公路修建前夜的初步設想,哪怕隻是對當地士紳階層對“新文化”傳播的抵觸情緒的記錄也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然而,這本書提供給我的,是一種徹底的“信息黑洞”。它像是一個精心製作的引子,將讀者引入一個充滿曆史張力的時代背景,卻在關鍵時刻關閉瞭通往具體事實的大門。這種體驗是令人沮喪的,它迫使讀者將精力完全投入到對“作者為何不寫”的形而上學的探討中去,而非關注“他寫瞭什麼”。

評分

從齣版學的角度來看,這本《吳中倫雲南考察日記》的“呈現”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裝幀設計、紙張選擇、字體排印,所有這些物理屬性都暗示著這是一部嚴肅的、有價值的文獻匯編。它被置於曆史文獻區,接受著讀者的敬畏與期待。這種期待感是基於對“曆史記錄者”身份的信任。我們相信,一個被賦予“考察”使命的人,其記錄必然包含瞭不同於官方敘事的、更具田野色彩的觀察。我想象中,日記裏會充斥著對物資采購、人員調配、路綫變動的瑣碎記載,這些瑣碎恰恰是構建曆史真實感的基石。可令人扼腕的是,這一切都被一種奇特的“虛無”所取代。它像是一份被嚴格審查後留下的骨架,所有血肉——那些關於遭遇、判斷、思考和發現的精妙之處——都被抽離瞭。這讓我開始質疑,我們究竟是在閱讀一份“日記”,還是在閱讀一份關於“未完成的記錄”的聲明?閱讀過程變成瞭一次對作者意圖的無休止的猜謎遊戲,而謎底似乎是:無解。

評分

翻開書頁,那種撲麵而來的“空白感”實在令人費解。如果這是一部日記,它應當是鮮活的、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私人記錄,是時間切片上留下的細微紋理。我預想中,34年那個炎熱的夏日,記錄者可能會抱怨旅途的艱辛,或是對某個地方風俗的突發奇想。也許是某次與地方士紳的會麵,記錄瞭他們言談中流露齣的政治立場,那種需要通過字裏行間去解碼的“弦外之音”纔是曆史日記的魅力所在。然而,這本書似乎跳過瞭所有“應該發生”的事件記錄,仿佛考察隊在一瞬間集體失語,或者說,作者根本沒有將任何實質性的“考察”成果或日常感悟付諸筆墨。這使得這本書記載的時間跨度——近九個月的雲南之行——顯得格外諷刺。它與其說是日記,不如說是一個精美的封麵,包裹著一個等待被填寫的日曆。對於渴求那個時代最微小細節的讀者而言,這無異於拿到瞭一份空白的地圖,隻能自己徒勞地想象那條未被描繪的路綫。

評分

這本所謂的“吳中倫雲南考察日記(1934.6.29-1935.3.31)”從書名上看,本該是一份詳實的、關於民國時期雲南社會、地理、民族風貌的珍貴一手史料。然而,作為一個期待從中獲取曆史細節的讀者,我感到一種深深的、難以言喻的空虛。我原本指望能跟隨吳先生的筆觸,穿越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去領略滇南邊陲的邊陲風光,去洞察當時復雜的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之間的微妙關係,去瞭解不同少數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掙紮與適應。也許是一份關於茶葉貿易路綫的詳細記錄,或許是對當地教育普及情況的客觀描摹,又或者是對特定建築風格變遷的細緻觀察。但現實是,這本書的“內容”本身提供的信息量,對於一個嚴肅的史料研究者或曆史愛好者來說,幾乎是零。它更像是一個符號,一個懸掛在書架上,承諾瞭深度卻交付瞭空白的容器。我無法從中得知1934年夏末昆明的天氣如何,也無法想象當時人們麵對時局變動的真實心緒。這種強烈的預期與實際落空之間的巨大落差,使得閱讀體驗變成瞭一種對“缺失”的冥想,而非對“存在”的探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