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建設協會標準(CECS239:2008):岩石與岩體鑒定和描述標準

中國工程建設協會標準(CECS239:2008):岩石與岩體鑒定和描述標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建設綜閤勘察研究設計院 編
圖書標籤:
  • 岩石工程
  • 岩體工程
  • 工程地質
  • 地質標準
  • CECS標準
  • 岩石鑒定
  • 岩體描述
  • 工程建設
  • 地基工程
  • 岩土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計劃齣版社
ISBN:9158017708400
版次:1
商品編碼:10740920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7
字數:4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工程建設協會標準(CECS239:2008):岩石與岩體鑒定和描述標準》適用於建築、市政、水利、交通、能源、礦山等各類建設工程中岩石與岩體的鑒定和描述。標準規定瞭各類工程的共性技術要求,也為各類工程做齣各自的專門規定留有餘地。與本標準適用行業相同並同時批準的協會標準還有:《工程地質測繪標準》CECS238、《工程地質鑽探標準》CECS240、《工程建設水文地質勘察標淮》CECS241。
《中國工程建設協會標準(CECS239:2008):岩石與岩體鑒定和描述標準》吸收和總結瞭國內外工程建設中岩石學及工程地質研究和實踐的成果與經驗,首次提齣瞭劣質岩的鑒定與描述標準,符閤實際需要,對工程建設具有指導意義。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
3 基本規定
4 岩石的鑒定和描述

4.1 岩石分類和地質時代
4.2 礦物成分
4.3 結構和構造
4.4 物理力學特徵

5 岩體結構麵與結構體的鑒定和描述
5,1結構麵
5.2 結構體
5.3 岩體結構類型

6 劣質岩的鑒定和描述
6.1 一般規定
6.2 極軟岩和膨脹岩
6.3 斷層岩
6.4 片狀變質岩和粘士化蝕變岩
6.5 含鹽岩
6.6 疏鬆岩
6.7 風化岩
本標準用詞說明
附:條文說明

精彩書摘

上述這些泥質岩,載荷試驗結果承載力都相當高,加荷至0.8MPa左右呈直綫,未齣現拐點。因此對於泥質岩,在基坑開挖采取防風化措施的條件下,作為一般建築物地基的承載力可提供經驗值,重型建築物應做載荷試驗。作為邊坡和地下洞室的圍岩,則應特彆注意。
泥質岩的應力、應變特性有自己的特點,據許寶田等對南京長江三橋地基(未說明時代)的研究,泥質岩裂隙發育,失水乾裂,浸水軟化崩解,岩樣重度23.9kNlm3,含水量6%~8%,泥質岩天然濕度單軸抗壓強度1.86~4.68MPa。剛度和強度均隨側壓增加而增加,破壞壓力和彈性模量均隨側壓綫性增長,低圍壓時脆性破壞,高圍壓時塑性破壞。
泥質岩的應力應變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1裂隙閉閤階段,孔隙壓密,麯綫呈上凹形態;
2彈性變形階段,應力應變呈綫性;
3微裂隙擴大階段,麯綫為下凹形態,呈雙麯綫;
4微裂隙貫通,達峰值強度,塑性變形,破壞。
影響泥岩工程特性的主要因素:一是含水量,它對強度、模量、風化崩解有著重要影響;二是濛脫石含量,它影響強度、模量,特彆是膨脹性;三是層理、頁理、劈理等結構麵,造成高度各嚮舁性,結構麵性狀和密度成為影響泥岩工程特性的主要因素。
在工程建設中,泥質岩的主要問題:一是強度低,邊坡易失穩,尤其是膨脹性泥岩;二是有流變性,泥岩巷道,尤其是深埋巷道,常發生大變形,持續變形和“四麵來壓”,巷道越深,變形越大,支護越睏難。何滿潮提齣瞭“軟岩軟化臨界荷載”和“軟化臨界深度”的概念,即超過瞭臨界荷載或臨界深度,軟岩將發生大變形、大地壓,巷道將難以支護。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工程地質手冊》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不涉及《中國工程建設協會標準(CECS239:2008):岩石與岩體鑒定和描述標準》的具體內容。 --- 《工程地質手冊》—— 基礎理論與實踐應用深度指南 圖書概述 《工程地質手冊》是一部係統、全麵、深入探討工程地質學基礎理論、勘察方法、岩土工程特性及應用實踐的綜閤性工具書。本書旨在為地質工程師、土木工程師、岩土工程專業人士以及相關領域的高校師生提供一份權威、實用的參考資料。全書內容涵蓋瞭從地球動力學背景到現場勘察技術,再到工程問題分析與處理的完整鏈條,是理解和解決復雜工程地質問題的得力助手。 第一部分:工程地質基礎理論 本部分聚焦於工程地質學的核心理論框架,為理解岩土體在工程環境下的行為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1.1 地球動力學與地質背景 詳細闡述瞭地球的內部結構、闆塊構造理論及其對工程地質條件的宏觀控製作用。內容包括地殼運動、火山活動、地震帶分布與工程建設的相互關係。重點分析瞭不同構造單元(如褶皺帶、斷裂帶、沉積盆地)的地質特徵及其對工程穩定性的潛在影響。 1.2 礦物與岩石學基礎 係統迴顧瞭岩石學基本原理,包括常見礦物的物理化學性質、鑒定方法。對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的形成過程、結構構造特徵進行瞭深入剖析。特彆關注瞭工程岩體的風化程度、完整性、節理裂隙發育情況等宏觀力學性質的判斷依據。 1.3 土的物理與力學性質 本章是手 冊 的 核心 理論 章節 之一。 詳 細 描 述 瞭 土 的 各 種 物理 指 標 ( 如 含 水 量、 孔 隙 率、 密實 度) 的 測 定 方 法 及 其 工 程 意 義。 在 力 學 性 質 方 麵, 重點 闡 述 瞭 土 的 應 力-應 變 關 係、 抗 剪 強 度 理 論 ( 摩 阻 角、 粘 聚 力)、 固 結 沉 降 理 論 及 瞬 時 沉 降 的 計 算 方 法。 介 紹 瞭 砂 土、 粘 性 土、 軟 土 等 不 同 土 性 的 特 殊 力 學 錶 現。 1.4 水文地質與工程影響 闡述瞭地下水的賦存狀態、運動規律及其在地錶和地下工程建設中的重要性。內容涵蓋瞭地下水位的測定、滲透係數的估算、承壓水的工程危害(如管湧、隆起)以及對邊坡穩定性的影響。同時,介紹瞭地下水控製和疏排的技術措施。 第二部分:工程地質勘察技術 本部分詳述瞭進行工程地質勘察的係統性流程、現場測試技術和室內試驗方法,確保勘察數據獲取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2.1 勘察規劃與設計 指導讀者如何根據工程性質、規模和地質復雜程度,製定科學閤理的勘察工作程序和工作量。包括初勘、詳勘、超前地質預報的階段劃分與任務要求。 2.2 鑽探與取樣技術 詳細介紹瞭各類鑽探方法(如衝擊、鏇轉、取芯鑽進)的操作規程、優缺點及適用條件。重點講解瞭高質量岩芯和原狀土樣的獲取技術,以及現場記錄和描述標準,確保後續室內試驗的有效性。 2.3 現場物理力學參數測定 係統介紹瞭多種現場測試技術,包括標準貫入試驗 (SPT)、靜力觸探試驗 (CPT)、平闆載荷試驗、十字闆剪切試驗等。對每種方法的測試原理、操作流程、數據換算及適用範圍進行瞭詳盡的論述。 2.4 室內試驗方法與參數確定 收錄瞭土工試驗和岩石試驗的最新標準和操作細則,涵蓋瞭三軸壓縮試驗、直剪試驗、固結試驗、顆粒分析、岩石單軸抗壓強度試驗等。強調如何根據室內試驗結果,確定用於工程計算的代錶性參數。 第三部分:工程地質問題分析與評價 本部分將理論與勘察數據相結閤,用於評估工程場地的潛在地質災害風險和地基承載能力。 3.1 不良地質現象與災害分析 深入剖析瞭導緻工程事故的主要地質災害類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麵沉降和岩溶(喀斯特)發育等地質現象的形成機製、識彆方法和風險評估技術。對手持式或便攜式儀器在現場快速識彆這些災害的有效性進行瞭分析。 3.2 邊坡穩定性分析 提供瞭常用的邊坡穩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極限平衡法(如瑞典法、Bishop法)和強度摺減法。重點討論瞭不同地質條件(如軟弱夾層、節理麵發育)對邊坡安全係數的影響,以及支護結構設計中的地質因素考慮。 3.3 地基承載力與沉降預測 闡述瞭針對不同地基類型(如淺基礎、深基礎)的地基承載力確定原則。詳細介紹瞭基於經驗公式和數值模擬的沉降預測方法,並結閤實際案例說明瞭如何處理不均勻沉降對上部結構的影響。 3.4 工程地質信息係統與數字化 探討瞭現代工程地質勘察中數據管理的重要性,介紹瞭三維地質建模、地理信息係統(GIS)在工程地質分析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提高勘察報告的質量和可讀性。 《工程地質手冊》的特色 本書結構嚴謹,圖錶豐富,兼具理論深度與工程實用性。手冊收錄瞭大量的工程案例分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程問題緊密結閤。特彆強調瞭勘察工作中的質量控製和風險管理環節,力求成為工程建設全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書。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邏輯,說實話,簡直像是一係列零散知識點的堆砌,缺乏一個統一的、貫穿始終的指導思想。它似乎是把不同時期、不同部門的一些規定硬生生地縫閤在瞭一起,導緻章節之間的銜接非常突兀。比如,前一章還在詳細討論岩石的宏觀描述要素,下一章突然跳躍到關於特定鑽孔取樣的技術要求,中間缺少瞭將兩者聯係起來的理論基礎或應用場景的過渡。這種跳躍性使得讀者很難構建起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框架,更像是在啃一本厚厚的、沒有章法的技術手冊。對於初學者來說,這種閱讀體驗會極大地增加學習的難度和挫敗感,因為他們無法清晰地分辨哪些是核心原則,哪些是次要的補充說明,整體的權威性和指導性因此大打摺扣。

評分

這本書的“時效性”問題是它緻命的硬傷。齣版於2008年的標準,在飛速發展的岩土工程領域,很多技術和測試方法都已經被迭代更新瞭好幾代。當我嘗試用書中的方法去與最新的國際規範進行對比時,發現瞭很多關鍵參數和試驗步驟已經不再是主流。例如,對於某些非常規岩體的分類,這本書提供的標準顯然過於簡化,無法涵蓋當前勘探中遇到的復雜地質情況。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地在網絡上搜索最新的補充資料和修正案,這本書本身提供的參考價值,更多地停留在曆史背景的瞭解上,而不是作為指導當前工程實踐的權威指南。對於追求前沿技術的工程師來說,把它當作核心參考資料來使用,無異於緣木求魚。

評分

從排版和視覺體驗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簡直是讓人昏昏欲睡的催眠劑。通篇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段落,缺乏任何可以打破沉悶的視覺元素。即便是那些本該用圖示來輔助理解的力學特性描述,也隻是用一些簡單的、沒有標注單位的示意圖草草帶過。這使得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對照這些“標準”進行現場判斷時,會感到無所適從,因為文字描述的抽象性被糟糕的視覺呈現進一步放大瞭。我甚至懷疑,編寫這套標準的人員是否真正理解“可視化”對於技術規範的重要性。如果你期望通過這本書能學到如何清晰、準確地記錄現場觀察結果,恐怕你會大失所望,因為它提供的模闆和指南,更像是上個世紀的手寫記錄格式,與我們現在追求的數字化、標準化流程格格不入。

評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完全沒有為現代工程師的使用習慣做任何優化。首先,它的裝幀方式非常僵硬,無論你怎麼努力想讓它平攤在桌麵上,它都會努力地彈迴去,使得在對照圖紙或做筆記時,總是需要一隻手死死按住書頁,嚴重影響瞭閱讀的流暢性。其次,書中的術語使用似乎停留在瞭一個非常陳舊的語境下,很多現在業內普遍采用的新概念和新術語,在這本書裏都沒有得到體現或者解釋得非常晦澀。我試著查找一些基礎概念的定義,結果發現解釋極其簡略,缺乏足夠的背景鋪墊和案例支撐,使得非專業人士幾乎無法入門。更讓人抓狂的是,這本書的索引係統做得極其敷衍,想找某個特定岩性或試驗方法的名稱,往往需要像大海撈針一樣在厚厚的篇幅裏盲目翻閱,效率低得令人發指。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災難,那種粗糙的印刷質感和過時的字體排版,讓人一看就提不起什麼興趣。我本來是抱著學習新知識的熱情來翻開它的,結果一打開,那種濃重的油墨味和紙張散發齣的陳舊氣息,就讓我對內容質量産生瞭深深的懷疑。書脊上的摺痕也暗示著,這可能是一本早就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舊版資料。翻到內頁,目錄結構更是混亂不堪,條目之間的邏輯跳躍性極大,完全沒有給讀者一個清晰的導覽圖。那種感覺就像是走進一個堆滿瞭雜物的倉庫,雖然知道裏麵可能有寶貝,但要找到一樣具體的東西,估計得花費一番周摺。而且,書中那些模糊不清的圖錶和插圖,簡直是挑戰讀者的視力極限,很多關鍵的細節都因為分辨率太低而無法辨認,這對於一本聲稱是“標準”的專業書籍來說,是不可原諒的疏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