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06年)

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06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氣象局 編
圖書標籤:
  • 災害性天氣
  • 氣候變化
  • 氣象災害
  • 中國氣象
  • 氣候資料
  • 氣象圖集
  • 曆史氣象
  • 極端天氣
  • 氣候影響
  • 氣象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43578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581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06年)》主要包括瞭1961-2006年影響中國的颱風、雨澇、雷電、乾旱、沙塵暴、高溫、寒潮、大風、低溫冷害、雪災、冰雹、霜凍、霧、霾、酸雨共15種災害性天氣氣候;每種災害性天氣氣候均給齣瞭其年、季的發生頻率或平均頻次分布圖,以及部分極值分布圖,還給齣瞭其全國及區域或部分城市的曆年變化和各月變化圖。另外,提供瞭颱風、雨澇、雷電、乾旱、低溫冷害和雪災、風雹等主要氣象災害的災情時空變化圖。《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06年)》除瞭給齣大量的直觀圖形外,還配以文字說明,以便非專業人員閱讀理解圖集的內容。
  《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06年)》是一部天氣氣候災害方麵的資料和工具書,可供氣象、地理、農業、水利、交通、國土資源、環境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教學人員使用,也可供防災減災、防禦規劃等有關部門決策參閱。

目錄


前言
說明
概況
颱風
雨澇
雷電
乾旱
沙塵暴
高溫
寒潮
大風
低溫冷害
雪災
冰雹
霜凍


酸雨

前言/序言


《中國氣象災害史鑒:地域性極端天氣事件的百年迴溯與應對》(暫定名)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對中國自二十世紀初以來,特彆是改革開放前後至今所經曆的、具有顯著地域特徵和氣候背景的重大災害性天氣事件進行係統性的梳理、深入的剖析和科學的反思。它並非一部單純的氣候圖集或統計年報,而是力求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曆史敘事框架,用以探討極端氣候現象的成因機製、社會經濟影響,以及人類曆史進程中對這些災害的認知演變和防禦策略的迭代。 第一部分:曆史氣候背景與災害的宏觀審視 本部分將時間軸拉伸至近百年,首先勾勒齣中國不同曆史時期(如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後)的宏觀氣候背景特徵。重點關注那些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對農業生産和國傢穩定構成嚴峻挑戰的宏觀氣候異常事件。 1. 周期性氣候波動的影響: 分析中國東部季風區降水與溫度的長期趨勢,探討如“小冰期”末期殘留影響,以及近幾十年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區域性氣候波動對極端事件頻率和強度的塑造作用。 2. 區域性氣候背景的界定: 明確區分華北、長江中下遊、西南、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等核心災害易發區的氣候特徵差異。例如,對華北平原的“旱澇急轉”現象,本書將追溯其背後水汽輸送機製的長期變化。 3. 災害頻率的量化分析: 引入基於曆史文獻、地方誌和氣象記錄的交叉驗證方法,對不同類型災害(如大範圍低溫雨雪、持續性高溫熱浪)的發生頻率和強度變化進行定性與定量的初步評估,為後續的個案研究奠定基礎。 第二部分:重點災害類型的區域性、演化性剖析 本書的核心內容將聚焦於中國不同地理單元上最具破壞性的幾類災害,強調其地域獨特性和時間演化軌跡,而非僅僅展示某個時間段的分布狀況。 A. 旱澇災害的地理衝突: 長江流域的“水之極”: 深入研究長江中下遊地區,如何從曆史上的“十年九澇”逐步轉變為近年來極端洪峰事件頻發的格局。重點分析1998年、2010年等標誌性洪水事件中,流域上遊水文變化、中下遊城市化對行洪能力的疊加影響。 北方旱災的深度乾涸: 探討黃河流域及華北地區持續性乾旱事件的成因。分析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受副熱帶高壓異常形勢和西太平洋暖池變化的影響,導緻區域性水資源短缺的長期鎖定效應。分析不同時期引調水工程對緩解災害的實際作用。 B. 颱風與強對流的強度演變: 西太平洋颱風的登陸路徑與強度北上趨勢: 考察近五十年登陸中國颱風的平均強度變化。重點分析那些成功突破傳統防禦圈、深入內陸的強颱風(如影響華東和黃淮地區的個彆颱風),探討其能量來源和引導氣流的特徵。 冰雹與龍捲風的垂直結構分析: 針對華中、東北等強對流多發區,本書將結閤個案分析,探討在特定天氣係統下,低層水汽輻閤與中層乾冷空氣入侵等垂直風切變條件的耦閤如何催生破壞力極強的局地性災害。 C. 鼕季極端寒潮與低溫事件的衝擊: “凍害”的區域轉移: 分析中國東部鼕季寒潮事件的平均南插深度和持續時間變化。重點關注對華南荔枝、香蕉等經濟作物造成毀滅性影響的低溫凍害事件,探究其與北極濤動(AO)或歐亞遙相關性異常之間的聯係。 雪災與交通中斷: 聚焦於青藏高原東緣、秦嶺和大巴山脈等地的極端降雪事件,分析其如何造成區域性交通癱瘓、電力中斷,以及在山區環境下的次生災害(如雪崩、雪災後的泥石流風險)。 第三部分:災害響應的曆史足跡與應對策略的反思 本部分將超越純粹的氣象學描述,轉嚮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的視角,審視中國社會如何認知、評估和應對這些重大災害。 1. 災害損失的統計口徑變遷: 探討不同年代統計死亡人數、經濟損失的口徑差異,分析這種變化如何反映瞭國傢治理能力和統計透明度的提升。 2. 防災體係的製度構建: 追溯中國氣象災害預警體係從區域性、分散式到國傢集中統一指揮的演進過程。重點分析1990年代後,國傢防總與氣象部門的協同機製如何重塑瞭災害應急響應的效率。 3. 氣候適應性策略的探索: 結閤曆史案例,評估過去幾十年中,水利工程、農業抗災育種、城市規劃等適應性措施的長期有效性。例如,分析特定地區水庫群的聯閤調度在減輕洪峰中的曆史作用,以及其局限性。 4. 曆史教訓的現代啓示: 總結曆次重大災害事件中暴露齣的基礎設施韌性不足、信息傳遞滯後等問題,為當前麵嚮未來、構建韌性社會的氣候風險管理提供曆史藉鑒。 本書特色: 本書的核心價值在於其時間深度與地域廣度的結閤,避免瞭對單一時間點數據的堆砌,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關於中國區域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演化譜係,強調氣候背景變化對災害結構的影響,並結閤曆史治理實踐,為理解當代氣候風險挑戰提供堅實的曆史維度。全書的敘事風格將保持客觀嚴謹,充分利用曆史氣象檔案、地方誌記錄以及災害調查報告,力求還原事件的真實麵貌與深遠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最初被《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06年)》吸引,是因為我對氣候變化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充滿瞭好奇。拿到書後,它提供的豐富圖錶和數據分析,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冰雹和雷暴等強對流天氣的專題。它用精細的地圖展示瞭這些災害在不同省份的發生頻率和季節性分布,這讓我對不同地區的天氣特點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我尤其對一些特定區域的長期趨勢分析印象深刻,比如某些地區極端降水事件的增多,以及與之相關的地質災害風險。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沒有迴避任何可能令人不安的數據,而是以科學的態度,坦誠地呈現瞭中國氣候係統中存在的挑戰。我通過這本書,看到瞭一個動態變化、充滿活力的中國氣候圖景,也更加理解瞭為何防災減災工作如此重要。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從科學的數據層麵去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並思考我們如何在其中更好地生存下去。

評分

這本《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06年)》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極端天氣事件很感興趣,但很少能看到如此詳盡、直觀的數據呈現。翻開書,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精美的地圖。它們不僅僅是數據堆砌,而是將復雜的區域性氣候特徵和災害事件的發生頻率、強度用可視化的方式呈現齣來。例如,關於乾旱的章節,我看到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降水異常圖,以及與之對應的土壤濕度變化示意圖。這讓我對中國不同地區的脆弱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而且,書中對某些特定災害類型的分析也相當深入,比如颱風登陸的路徑演變,以及不同年代風暴潮的強度變化。我尤其喜歡那些帶有案例分析的部分,通過具體的曆史事件,將氣候數據與實際影響聯係起來,讓我更能體會到災害的真實性。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用最清晰的語言,講述著中國土地上那些關於風雨雷電的漫長故事,讓人在驚嘆自然偉力的同時,也對未來的防災減災有瞭更深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關於我們與自然互動的百科全書,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

我是一位對環境科學和曆史變遷頗感興趣的讀者,而《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06年)》恰好滿足瞭我對這兩方麵的探索欲望。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是它提供的長期氣候數據和趨勢分析。我花瞭大量時間研究關於寒潮的章節,通過不同時期的溫度異常圖,我能清晰地看到我國鼕季極端低溫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變化。這讓我對中國北方和西北地區嚴酷的鼕季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某些區域性氣候現象的深入剖析,例如南方地區的梅雨期變化,以及與之相關的極端降雨事件,也讓我受益匪淺。它以一種非常客觀、數據驅動的方式,展示瞭中國氣候係統的復雜性和動態性。這本書就像一個忠實的記錄者,用精確的圖錶和數據,忠實地記錄瞭中國大地在過去半個世紀裏所經曆的風霜雨雪,為理解中國的自然環境演變提供瞭寶貴的資料。

評分

作為一名地理愛好者,我被《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06年)》所展現的宏觀視角深深吸引。這本書不僅僅是簡單的統計圖錶集閤,更是一次對中國過去半個世紀天氣氣候變遷的係統梳理。我著迷於它如何通過一係列的圖譜,勾勒齣不同地區特有的氣候災害圖景。例如,我仔細研究瞭關於洪澇的部分,看到瞭不同流域的降雨量年際變化以及與之相關的洪澇頻發區域。這對於理解中國東部河流係統的復雜性和脆弱性非常有幫助。書中對極端氣溫事件的呈現也十分精彩,通過等溫綫和區域劃分,讓我能直觀地感受到不同地區鼕季的嚴寒和夏季的酷暑,以及這些極端溫度事件的長期趨勢。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關注“發生瞭什麼”,還通過數據對比,隱約揭示瞭“為什麼會發生”。雖然它本身不是學術論文,但其嚴謹的數據支持和清晰的邏輯脈絡,為深入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基礎。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過去幾十年來與自然界搏鬥的曆程,也為我們預判未來提供瞭重要的參考。

評分

這本書《中國災害性天氣氣候圖集(1961-2006年)》簡直是一部震撼心靈的視覺盛宴。我一直對中國廣袤的土地和多變的天氣充滿敬畏,而這本書,則將這種敬畏感具象化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沙塵暴的描繪。通過不同年份、不同區域的沙塵暴監測圖,我能清晰地看到這些“黃色巨獸”的遷徙軌跡和影響範圍,以及它們在時間上的變化趨勢。這讓我對中國北方地區的生態環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此外,書中關於不同類型災害的疊加分析,比如在特定區域,同時發生乾旱和高溫的情況,這種多維度的呈現方式,讓我更能體會到災害的復雜性和連鎖反應。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集,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氣候與地理相互作用的史詩。它用最直觀的圖像語言,講述瞭中國人民與自然抗爭、適應的故事,讓我深受啓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