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气象灾害年鉴(2009)

安徽省气象灾害年鉴(20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徽省气象局 编
图书标签:
  • 安徽省
  • 气象灾害
  • 年鉴
  • 2009
  • 自然灾害
  • 气象学
  • 安徽省情
  • 灾害防治
  • 统计资料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86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59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安徽省气象灾害年鉴(2009)2008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16.0℃,较常年偏高0.5℃,为1997年以来连续第12年偏高。年内气温起伏大,冬冷春暖夏凉秋燥。冬季明显呈现前冬暖、后冬冷;春季气温异常偏高,出现1961年以来第二暖春年;夏季气温为近9年来最低,沿淮淮北出现罕见凉夏;秋季气温连续第8年偏高。全省平均年降水量1138毫米,较常年略偏少。年内冬、夏降水偏多,春、秋干燥少雨。淮河以南入梅和出梅均偏早、梅雨期略偏长,梅雨量江淮之间和沿江江南均偏少,其中沿江江南自2000年以来连续第9年偏少。

目录

编写说明
概述
第一章全年气候概况及主要气象灾害
1.1 全年气候概况
1.2 主要气象灾害
1.3 2008年农业气象条件

第二章 每月气象灾害纪事
2.1 1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2 2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3 3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4 4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5 5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6 6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7 7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8 8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9 9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10 10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11 11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2.12 12月主要气候特点及气象灾害

第三章 气象灾害分述
3.1 低温雨雪冰冻
3.2 热带气旋
3.3 暴雨洪涝
3.4 大风、冰雹、龙卷
3.5 大雾
3.6 雷电

附录
附录1 人口受灾情况统计表
附录2 农作物受灾情况统计表
附录3 直接经济损失统计表
附录4 气温特征分布图
附录5 降水特征分布图
附录6 天气现象特征分布图
附录7 2008年安徽省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示意图
附录8 安徽省主要气象灾害说明

前言/序言


《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与农业影响研究(1980-2020)》图书简介 作者: 张文涛 教授,李晓明 博士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概述与研究背景 《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与农业影响研究(1980-2020)》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北方地区(涵盖东北、华北、西北部分省区)过去四十年来气候系统演变规律及其对区域农业生产所造成复杂影响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本书旨在通过多尺度、多指标的交叉分析,揭示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驱动机制,并评估不同农业生态系统对这些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潜力。 本书的研究时段跨度为1980年至2020年,这恰好覆盖了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期以及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北方地区,作为中国的“粮仓”和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气候环境的微小波动都可能引发显著的社会经济后果。因此,厘清气候变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气温、降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并量化这些变化对粮食安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价值。 章节结构与核心内容详解 本书共分为七个主要章节,辅以详尽的附录和数据源说明,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研究体系。 第一章:研究区概况与气候要素时空基准(Foundation and Baseline) 本章首先界定了研究区域——中国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气候类型(暖温带半湿润、温带半干旱、温带干旱等)的划分,以及主要农业生产带的布局。重点在于建立1980-2020年间,该区域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基本气候要素的基准线和长期趋势。内容详细展示了数据获取、质量控制和插值分析的方法,特别是对气象观测站点的空间代表性进行了严格评估。 第二章:北方地区近四十年温度场演变特征(Thermal Regime Evolution)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气候学分析部分。研究表明,北方地区的气温升高趋势在冬季和春季尤为显著,且区域内部非均质性突出。详细分析了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温和极端最低温的变化趋势。通过小波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揭示了区域性温度异常的周期性与突变点。特别探讨了“生长季延长效应”对局部地区作物播期和成熟期的影响机制。 第三章:降水格局重塑与水分平衡研究(Precipitation Patterns and Water Balance) 降水是影响北方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本章重点剖析了降水总量、降水强度、降水日数以及降水季节分配的变化。研究发现,北方地区虽然年平均降水总量变化不显著,但降水日内和日际分布的极端化趋势明显,即“干旱时更干,洪涝时更涝”。同时,结合潜在蒸散发(PET)的估算,量化了区域性的“气候水资源盈余/亏缺”的时空动态变化,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第四章: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与强度分析(Analysis of Extreme Weather Events) 气候变化的影响往往通过极端事件体现。本章集中分析了北方地区近四十年间干旱事件(气象干旱、农业干旱的耦合)、暴雨洪涝事件、寒潮(霜冻)事件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引入了气候风险指数模型,评估了不同省份极端天气事件复合作用下的综合风险等级变化趋势。 第五章:气候变异性对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耦合影响(Coupling Effects on Major Crop Yields) 本章将气候分析成果与农业生产数据相结合。选取了小麦、玉米、水稻(局地)等主要作物,构建了基于气象指标(如积温、有效降水、热量胁迫日数)的产量响应模型。研究量化了气候变化对各主要粮食产区潜在产量的潜在增益与损失,并讨论了气候波动对区域“口粮安全”的潜在冲击点。 第六章: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气候适应性(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Climate Adaptability) 面对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局面,水分利用效率(WUE)成为衡量农业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本章采用遥感反演与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北方主要农田的多年平均WUE变化。同时,探讨了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如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在减缓气候不利影响方面的有效性,并提出了基于区域气候情景的未来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建议。 第七章:总结与未来展望(Conclus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 本章总结了过去四十年北方气候变化的主要结论,并基于最新一代的区域气候模型(RCMs)情景,对未来三十年(2021-2050)北方地区的气候趋势进行了概率性预测。最后,提出了面向未来农业韧性建设的政策建议,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特色与学术贡献 1. 数据精细化与多源融合: 本书整合了国家级气象站数据、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如ERA5)以及遥感监测数据,构建了一个时间跨度长、空间分辨率高的气候-农业耦合数据库,极大地提高了分析的可靠性和细节程度。 2. 气候-农业耦合机制的深入剖析: 不同于单纯的气候描述或农业调查,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系统量化了特定气候因子(如晚春霜冻、夏季高温热害)对作物生长关键期的敏感性和影响阈值。 3. 区域差异化评估: 针对北方地区内部(如半干旱的内蒙古与半湿润的华北平原)的巨大差异,本书进行了分区域、分气候带的精细化研究,避免了“一刀切”的结论,为制定地方性的气候适应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4. 政策相关性强: 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粮食安全保障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 本书是气候变化科学、农业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等领域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农业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专业高校师生的重要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标准的政府出版物风格,厚重、严谨,透着一股官方的权威感。然而,一旦进入正文,你会发现其内容的组织逻辑是极其现代化的。它采用了多层次的索引和交叉引用系统,使得查找特定时间点或特定区域的灾害信息变得异常高效。比如,如果你想快速定位某年夏季全省的臭氧污染与高温热浪的关联性报告,目录的层级划分能让你迅速抵达目标章节,而无需逐页翻阅。这本书的排版风格虽然保守,但在图表数据的可视化处理上却下了不少功夫,大量的彩色等值线图和立体剖面图,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气象场分布的难度。这种将严肃学术内容以用户友好的界面呈现出来的努力,值得肯定。对于需要频繁调取历史数据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设计无疑是效率的保障。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兴奋的一点,是它在收录硬核气象数据的同时,还尝试引入了关于“预警机制有效性”的评估模块。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记录范畴,开始触及到减灾体系的效能分析层面。它不仅记录了灾害的发生时间、强度,还对比了当地气象台在灾害发生前,向不同层级政府发布预警信号的时间点、预警级别以及预期影响范围的准确度。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分析,是检验和改进未来预警系统最直接的反馈机制。我注意到,报告中对几次“预警偏早”和“预警偏晚”的案例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是模型输入问题、传播链条延迟还是公众响应不足等复杂因素造成的。这种坦诚面对体系中薄弱环节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公信力大大增强。它不满足于做“历史的记录者”,更立志成为“未来的改进者”。

评分

这本关于安徽省气象灾害的年鉴,从内容编排上来看,无疑是一项庞大而严谨的系统工程。我尤其欣赏它对历史数据的梳理和归档的细致程度。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系列详尽的图表和统计数据,它们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将过去一年间安徽省内发生的各类气象极端事件——从突如其来的暴雨洪涝到持久不散的干旱,再到冬季里令人措手不及的冰雪灾害——进行了量化的剖析。这种基于事实的呈现方式,为气象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乃至普通市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参考基石。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件,更重要的是,它试图通过对比前几年的数据,揭示出某种潜在的趋势。例如,我对其中关于雷电活动频次变化的章节留下了深刻印象,那里的图示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区域在不同季节的能量释放模式,这对于优化防雷设施布局具有极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整体而言,它传递出一种科学、客观、不带感情色彩的专业精神,是了解安徽气象面貌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区域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对这类地方性的、专业的年鉴抱有很高的期待。这本书在分析气象灾害对不同行业冲击的深度上,做得相当到位。它没有停留在气象部门自身的记录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灾害发生后,社会经济系统如何作出反应和恢复。比如,在描述某次台风过境后的农业损失评估时,它引用了农业局、保险公司甚至部分受灾农户的反馈信息,这使得冰冷的数字背后,多了一层生动的“人性温度”。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水利设施应对极端降水的韧性评估部分,那里面详述了多座水库在超设计标准的洪水面前的表现,这种近乎现场复盘的报告,对于提升未来水利工程的抗灾标准至关重要。从阅读体验上讲,虽然专业术语不少,但其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案例支撑,使得即便是跨学科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论点。它成功地架设了纯粹气象学与应用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

评分

与其他一些只关注“大事件”的灾害记录不同,这本年鉴的魅力在于其对“微观”细节的执着捕捉。我发现它收录了许多在省级新闻报道中常常被忽略的、但对特定乡镇或特定群体影响深远的局部极端天气事件。比如,某山区村落遭遇的局部性山洪和泥石流,报告中不仅有气象成因分析,还有详细的应急响应时间线和灾后重建的初步进展。这种“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的详尽记录方式,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它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每一次“气象灾害”的背后,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努力与艰辛。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附录部分对部分历史气象记录进行了交叉验证,试图校准过去几十年数据的准确性,这对于建立长期气候模型无疑是宝贵的财富。这本年鉴的价值,不在于它能预测明天,而在于它能精确地告诉我们“昨天”是如何发生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