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8)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7年修订
  • 技术标准
  • 工业标准
  • 质量管理
  • 工程标准
  • 规范标准
  • 法律法规
  • 参考工具
  • 综合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9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199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5
字数:121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8)》收录了200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55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1项,推荐性国家标准51项,指导性技术文件3项。主要内容涉及农业、信息技术、机械、电工、建材、食品、轻工等领域,《电钻》、《电解铜粉》、《指针式石英钟》等标准汇集在本分册内。

目录

GB/T 5211.12-2007 颜料水萃取液电阻率的测定
GB/T 5211.16-2007 白色颜料消色力的比较
GB/T 5235-2007 加工镍及镍合金化学成分和产品形状
GB/T 5246-2007 电解铜粉
GB/T 5288-2007 龙门导轨磨床精度检验
GB/T 5332-2007 可燃液体和气体引燃温度试验方法
GB/T 5343.1-2007 可转位车刀及刀夹 第1部分:型号表示规则
GB/T 5343.2-2007 可转位车刀及刀夹 第2部分:可转位车刀型式尺寸和技术条件
GB/T 5370-2007 防污漆样板浅海浸泡试验方法
GB/T 5465.11-2007 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基本规则第1部分:原形符号的生成
GB/T 5482-2007 金属材料 动态撕裂试验方法
GB/T 5540-2007 分散染料 分散性能的测定双层滤纸过滤法
GB/T 5541-2007 分散染料 高温分散稳定性的测定 双层滤纸过滤法
GB/T 5542-2007 染料 大颗粒的测定 单层滤布过滤法
GB/T 5546-2007 树脂整理剂 不挥发组分的测定
GB/T 5547-2007 树脂整理剂 黏度的测定
GB/T 5548-2007 树脂整理剂 加催化剂后溶液稳定性的测定
GB/T 5553-2007 表面活性剂 防水剂防水力测定法
GB/T 5578-2007 固定式发电用汽轮机规范
GB/T 5580-2007 电钻
GB/T 5654-2007 液体绝缘材料 相对电容率、介质损耗因数和直流电阻率的测量
GB/T 5677-2007 铸钢件射线照相检测
GB/T 5687.2-2007 铬铁、硅铬合金和氮化铬铁硅含量的测定高氯酸脱水重量法
GB/T 5766-2007 摩擦材料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GB 5959.8-2007 电热装置的安全第8部分:对电渣重熔炉的特殊要求
GB/T 5988-2007 耐火材料加热永久线变化试验方法
GB/T 6046-2007 指针式石英钟
GB/T 6070-2007 真空技术法兰尺寸
GB/T 6075.2-2007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和评价机器的机械振动 第2部分:50 Mw以上,额定转速1500r/min、1800r/min、3000r/min、3600r/min陆地安装的汽轮机和发电机
GB/T 6100-2007 棉纤维线密度试验方法中段称重法
GB/Z 6113.401-2007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4-1部分: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标准化的EMC试验不确定度
GB/Z 6113.403-2007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4-3部分: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批量产品的EMC符合性确定的统计考虑
GB/Z 6113.404-2007 无线电骚扰和抗扰度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规范 第4-4部分:不确定度、统计学和限值建模抱怨的统计和限值的计算模型
GB/T 6124-2007 T型槽铣刀 型式和尺寸
GB/T 6125-2007 T型槽铣刀 技术条件
GB/T 6128.1-2007 角度铣刀 第1部分:单角和不对称双角铣刀
GB/T 6128.2-2007 角度铣刀 第2部分:对称双角铣刀
GB/T 6129-2007 角度铣刀 技术条件
GB/T 6138.1-2007 攻丝前钻孔用阶梯麻花钻 第1部分:直柄阶梯麻花钻的型式和尺寸
GB/T 6138.2-2007 攻丝前钻孔用阶梯麻花钻 第2部分:莫氏锥柄阶梯麻花钻的型式和尺寸
GB/T 6139-2007 阶梯麻花钻技术条件
GB/T 6167-2007 尘埃粒子计数器性能试验方法
GB/T 6229-2007 手扶拖拉机试验方法
GB/T 6300-2007 提交船舶产品完工文件的规定
GB/T 6373-2007 表面活性剂表观密度的测定
GB/T 6400-2007 金属材料线材和铆钉剪切试验方法
GB/T 6424-2007 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
GB/T 6438-2007 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
GB/T 6439-2007 饲料中水溶性氯化物的测定
GB/T 6445-2007 滚动轴承滚轮滚针轴承外形尺寸和公差
GB/T 6476-2007 立轴矩台平面磨床精度检验
GB/T 6482-2007 凿岩用螺纹连接钎杆
GB/T 6499-2007 原棉含杂率试验方法
GB/T 6579-2007 实验室玻璃仪器热冲击和热冲击强度试验方法
GB/T 6581-2007 玻璃在100℃耐盐酸浸蚀性的火焰发射或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8)》之外的,详细的图书简介,旨在涵盖一个广泛的、与标准汇编内容无关的主题,以满足您的要求。 --- 《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与挑战》 导言:时代的需求与视角转换 进入21世纪,全球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化浪潮。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将居住在城市地区。这种快速的人口和空间集聚,对地球的资源承载力、生态系统平衡以及社会公平构成了严峻的考验。传统的、以部门为导向的、相对静态的城市规划方法已难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城市化挑战。《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与挑战》正是应运而生,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地理信息专家以及关心未来城市形态的社会大众,提供一个跨学科的、深入的分析框架。 本书的核心聚焦于土地利用规划——作为连接城市发展愿景与实际空间布局的关键纽带——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宏大叙事下进行范式转移和创新实践。我们超越了对单一技术或规范的罗列,转而探讨如何在快速变动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实现经济活力、社会包容与环境韧性之间的动态平衡。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范式重塑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指导当代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基础,并重点梳理了从“增长管理”到“韧性规划”的理论演进路径。 第一章:可持续性规划的理论溯源与多重维度 本章首先回顾了布伦特兰报告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渗透,并详细辨析了“弱可持续性”与“强可持续性”在土地利用决策中的差异。重点阐述了生态足迹分析、承载力模型在评估城市扩张边界时的应用局限性与改进方向。我们强调,可持续性并非一个静态目标,而是一个持续适应、不断优化的过程。 第二章:从管制到协同:规划治理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多依赖于刚性的法律法规和行政审批。然而,全球范围内的经验表明,仅靠自上而下的控制已无法有效应对土地需求的复杂性。本章系统介绍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规划治理模式,包括公众参与的深度融合、公私伙伴关系(PPP)在土地增值分享中的潜力,以及跨尺度的区域协同规划机制的构建,尤其关注城市群发展中的边界模糊与利益协调问题。 第三章:空间公平与宜居性:社会维度的回归 土地利用规划往往被视为技术性活动,但其深层后果却是深刻的社会影响。本章以“空间正义”为核心议题,剖析了土地投机、绅士化(Gentrification)和土地掠夺(Land Grabbing)等现象如何加剧了城市内部的阶层分化。通过对混合土地使用、可步行社区设计和保障性住房策略的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利用土地工具(如容积率调节、税收激励)促进社会融合,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空间。 第二部分:关键实践领域与技术前沿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在当前技术快速迭代和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必须关注的几个核心领域。 第四章: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基础设施与蓝绿网络 面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常态化,土地利用规划已成为提升城市韧性的第一道防线。本章详细介绍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土地规划层面的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对渗透性铺装、屋顶绿化、城市湿地的系统性保护与修复。此外,我们深入探讨了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如何超越单纯的生态美学,转化为具备防洪、降温、固碳等多重效益的“多功能空间资产”。 第五章:智慧城市与数据驱动的土地动态监测 信息技术正在彻底改变土地利用的监测和决策过程。本章聚焦于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物联网(IoT)在土地动态变化分析中的集成应用。我们展示了如何利用高频次数据流(如移动通信数据、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来实时评估土地使用的强度、功能转换速率和闲置率,从而实现从“年度体检”到“日常诊疗”的规划管理升级。重点分析了数据隐私保护与模型透明度在智慧规划中的伦理挑战。 第六章:棕地再开发与城市更新的低影响策略 在许多成熟城市,新的土地供应已极为有限,城市发展的重点转向存量空间的优化利用。本章专门研究了对受污染工业用地(棕地)的风险评估、土壤修复技术及其与社区开发需求的整合策略。我们提出了“渐进式更新”和“分阶段置换”的模式,以降低再开发过程中的社会和经济风险,并着重探讨了如何通过规划杠杆,激励私营部门参与高难度地块的改造。 第三部分:跨域协同与未来挑战 本部分将视角拉回到宏观层面,探讨跨区域协作的必要性以及规划师在未来需要应对的深层次伦理与治理难题。 第七章:城市群与区域土地利用的协同机制 现代城市化不再孤立发生,而是表现为以核心城市为节点的网络化扩散。本章分析了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的冲突点,例如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核心区与腹地的功能定位错位等。我们通过对国际上成功区域规划案例的研究,提炼出建立共同愿景、共享规划信息平台和利益补偿机制的关键要素。 第八章:规划的伦理边界与技术的双刃剑效应 随着技术能力的增强,规划师的干预能力也同步提升。本章进行了审慎的哲学反思:在数据支撑的决策中,如何界定规划的伦理边界?“最优效率”是否总是等同于“最佳福祉”?我们探讨了算法偏见对土地资源分配的影响,并呼吁建立更具韧性、更少预设性的规划伦理框架,以确保技术服务于人,而非主导人的发展方向。 结论:面向不确定性的规划未来 全书最终总结,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必须拥抱不确定性,从追求完美的蓝图转向构建强大的适应性系统。成功的规划不再是绘制一张精确的地图,而是培育一个能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城市生态系统。本书倡导的,是一种更加开放、更具迭代性、并始终以促进长期社会与生态福祉为依归的土地利用哲学。 --- (总计约155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摆在书架上,光是看名字就让人肃然起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8)》,这可不是一般的读物,它更像是一部技术领域的“宪法集”。我本来是抱着一种“开卷有益”的心态拿起来的,心想至少能了解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产品、服务乃至工程建设背后那些复杂的规范和要求。然而,实际翻阅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对耐心的终极考验。首先映入眼帘的那些密密麻麻的章节编号和术语,比如什么“GB/T 1.1-2000的起草与修订原则”之类的,对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就像在阅读一份用天书写就的法律文书。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与我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内容,比如家电的安全标准或者食品包装的要求,但很快就被淹没在了大量的技术参数、试验方法和强制性条款的海洋里。我花了好大力气才定位到某一个看似相关的部分,结果发现它讨论的是某个特定工业原材料的纯度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这种严谨程度令人叹服,但也让我彻底失去了继续深入的动力。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是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本身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于想要快速获取某一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导航功能几乎为零。它更像是为已经精通领域内术语的工程师准备的“工具箱”,而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知识普及读本”。它的存在价值毋庸置疑,是工业体系的基石,但作为一本供人阅读的书籍,它的门槛高得令人望而却步。

评分

站在一个非专业读者的角度,这本书所代表的意义远远大于其阅读体验本身。它散发着一种冷峻的、不容置疑的官方气息。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重量”——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规范上的。它不像一本可以自由翻阅、随性理解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套必须严格遵守的规章制度的实体化。我曾尝试从中寻找一些关于“标准化”理念的阐述,比如为什么一个国家需要如此精细地去规范每一个细节,从螺丝的规格到文件的格式。但这些哲学层面的思考,都被淹没在了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技术语言中。这种“重技术、轻解释”的风格,让非从业者感到自己被排斥在专业领域之外。这本书更像是为“执行者”准备的指令集,而不是为“学习者”准备的教材。最终,它在我家的书架上,成了一个象征:象征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复杂性、严谨性,以及普通人面对专业壁垒时那种无可奈何的敬畏感。它是一部工具,而非娱乐,它的价值在于其不可替代的规范性,而非其叙事性或易读性。

评分

尝试阅读《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8)》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特定行业术语的搏斗。我试图理解其中关于“公差配合”或者“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描述,但很快就意识到,这些内容是建立在一整套预设的知识体系之上的。这本书假定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前序标准、基础理论以及相关定义。因此,任何试图从零开始学习标准的行为,都会在第一页遭遇语义上的“雪崩”。举个例子,书中频繁引用其他标准编号,比如“参照GB/T XXXX的规定进行检验”,如果你手边没有对应的汇编分册,那么你阅读当前页面的意义就大打折扣。这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成了一种“碎片化”的查阅,而不是连贯的学习。我甚至怀疑,如果将这本汇编与其他年份或分册的版本进行对比,2007年这次修订究竟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是技术参数的微调,还是标准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书本本身没有提供任何“修订说明”或“前言导读”,让你了解这次“修订”的重点和意义,它仅仅是最新版本的集合。这种缺乏上下文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其作为一本“可读”出版物的价值。

评分

当我把这本“汇编”拿到图书馆的书架上与其他书籍并列时,那种感觉非常奇特。它不像小说那样有引人入胜的封面和故事情节,也不像历史书那样有宏大的叙事结构。它唯一的“美感”来自于其绝对的权威性和沉甸甸的重量,仿佛它本身就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实体象征。我好奇的是,2007年修订的版本,在“-8”这个分册里,究竟涵盖了哪些“重量级”的标准?是建筑规范?机械加工?还是某种特定的化学品安全管理?因为书本本身并未提供清晰的分册目录或内容摘要,我只能依赖外部信息来推断。这种信息的不透明性,对于希望通过购买汇编来全面了解当年标准体系的读者来说,构成了主要的阅读障碍。实际上,真正的使用者,那些需要遵循这些标准的专业人士,他们可能已经习惯于通过在线数据库或专业的订阅服务来获取实时更新和精确搜索。那么,像这样一套纸质的、定期修订的汇编,它的受众定位到底在哪里?是那些无法接入电子资源的机构,还是作为历史性的、离线备份?总之,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看,它缺乏任何主动吸引读者的机制,它只在那里静静地“存在”着,等待那些被迫或必须使用它的人去“啃食”。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8)》的时候,是带着一丝浪漫主义色彩的期待的。我以为里面能找到一些关于“中国制造”的隐秘故事,或者至少能从中窥见国家在某个特定时期,比如2007年那个时间点,对某个行业发展方向的战略布局。比如,是不是在“8”这个编号里藏着一些关于环保或者新兴技术的早期标准尝试?我翻啊翻,期望能看到一些能引起共鸣的案例分析或者标准制定背景的介绍。结果呢?全是冰冷的数据和不可逾越的条文。这本书的排版风格,极其注重信息的密度,几乎没有留白,每一页都塞满了内容,字体小得可怜,这大概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篇幅,让所有的修订内容都能装进这有限的几册书里。我试着用它来做背景参考,查找一下某个旧项目的设计规范,结果发现检索效率极低。如果你不知道你正在找的那个标准的确切编号和名称,你几乎不可能通过主题快速定位。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没有索引的档案库,你必须精确地知道“密码”才能打开你想看的那扇门。对于需要进行跨领域知识交叉引用的读者来说,这种线性、封闭的结构简直是灾难。我最终放弃了系统阅读的念头,把它束之高阁,偶尔在需要核对某个旧文件时,才会把它当作一个笨重的、但不得不用的参考工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