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制定369GB21367-21411)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制定369GB21367-214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
  • GB21367-21411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中国标准
  • 质量
  • 工程
  • 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264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55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9
字数:1093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一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人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3.由于读者需求的变化,自1996年起,《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仅出版精装本。
4.2008年我国制修订国家标准共5946项。本分册为“2008年制定”卷第369分册,收入国家标准GB21367~21411的最新版本。

目录

GB/T21367-2008化工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21368-2008钢铁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21369-2008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21370-2008炭素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GB/T21371-2008用于水泥中的工业副产石膏
GB/T21372-2008硅酸盐水泥熟料
GB/T21373-2008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分类及代码
GB/T21374-2008知识产权文献与信息基本词汇
GB/T21375-2008干酪(奶酪)
GB/T21376-2008水路散装水泥熟料运输损耗规定
GB21377-2008三轮汽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GB21378-2008低速货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及测量方法
GB/T21379-2008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城市道路
GB/T21380-2008行人反光标识夜间光度性能及测试方法
GB/T21381-2008交通管理地理信息实体标识编码规则城市道路
GB/T21382-2008光致发光(磷光)安全标记光学性能要求
GB/T21383-2008新划路面标线初始逆反射亮度系数及测试方法
GB/T21384-2008电热水器用安全阀
GB/T21385-2008金属密封球阀
GB/T21386-2008比例式减压阀
GB/T21387-2008轴流式止回阀
GB/T21388-2008游标、带表和数显深度卡尺
GB/T21389-2008游标、带表和数显卡尺
GB/T21390-2008游标、带表和数显高度卡尺
GB/T21391-2008用气体涡轮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
GB/T21392-2008船舶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
GB/T21393-2008公路运输能源消耗统计及分析方法
GB/T21394-2008道路交通信息服务信息分类与编码
GB/T21395-2008二甲基亚砜
GB/T21396-2008鞋类成鞋试验方法帮底粘合强度
GB/T21397-2008棉花收获机
GB/T21398-2008农林机械电磁兼容性试验方法和验收规则
GB/T21399-2008粮食干燥机自动控制系统评定规则
GB/T21400.1-2008绞盘式喷灌机第1部分:运行特性及实验室和田间试验方法
GB/T21400.2-2008绞盘式喷灌机第2部分:软管和接头试验方法
GB/T21401-2008农业灌溉设备铝灌溉管
GB/T21402-2008农业灌溉设备水头控制器
GB/T21403-2008喷灌设备文丘里式差压液体添加射流器
GB/T21404-2008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一般要求
OB/T21405-2008往复式内燃机发动机功率的确定和测量方法排气污染物排放试验的附加要求
GB/T21406-2008内燃机发动机的重量(质量)标定
GB/T21407-2008双馈式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
GB/T21408-2008玻璃设备、管道和管件15mm-150mm口径管道和管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
GB/T21409-2008玻璃设备、管道和管件检验、安装和使用的一般规则
GB/T21410-2008石油天然气工业井下工具锁定心轴和定位接头
GB/T21411.1-2008石油天然气工业井下设备人工举升用螺杆泵系统第1部分:泵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个假设的、与您提到的《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制定369GB21367-21411)》完全不相关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香料贸易:跨文化交流与经济地理变迁研究》 卷首语:芬芳的信使,历史的脉络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古代丝绸之路上香料贸易的复杂网络及其对欧亚大陆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香料,从非洲的雨林到亚洲的季风之地,不仅是烹饪和医药的必需品,更是驱动政治、宗教、技术与文化交流的强大动力。我们试图超越传统的贸易路线叙事,聚焦于香料本身——其来源地的生态环境、采集与加工技术、流通中的定价机制、以及它们在不同文明中被赋予的象征意义。 第一部分:香料的地理源起与早期流动 第一章:植物的故乡——香料的原产地生态考察 本章详细描绘了古代世界主要香料的地理分布与生长环境。重点考察了胡椒(Piper nigrum)在印度西南海岸的早期栽培模式,肉桂(Cinnamomum verum)在斯里兰卡(古称锡兰)的热带雨林中的野生状态与人工驯化过程。此外,对乳香(Frankincense)和没药(Myrrh)的产地,即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干旱地带,进行了详尽的地理地貌分析,探讨了这些地区独特的采脂技术如何形成贸易壁垒。内容包括对早期植物学文献和考古发现的交叉引用,以重建香料植物群落的原始面貌。 第二章:前丝绸之路时代: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的香料需求 在丝绸之路正式形成之前,香料已通过海路和内陆的早期路径,进入了尼罗河谷和两河流域的文明中心。本章分析了古埃及法老时代对进口香料(如肉桂、肉豆蔻)在防腐、宗教仪式(如木乃伊制作)中的应用,以及苏美尔和巴比伦楔形文字泥板中记录的香料交易记录。通过对出土器皿中残留物痕迹的化学分析,我们试图量化这些早期贸易的规模和经济价值。 第三章:早期内陆通道的开辟与安全挑战 描述了连接中亚绿洲与波斯高原的早期贸易干线的形成。重点讨论了早期游牧民族(如斯基泰人)在香料运输中的中介角色,以及他们如何将东方的珍稀货物与西方的羊毛、金属制品进行交换。本章特别关注了早期商队组织、水源地的控制权争夺,以及由此催生的简易防御工事和里程碑的出现。 第二部分:丝绸之路高峰期的经济地理重塑 第四章:汉唐帝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汇:香料的官方介入 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及后世丝绸之路的繁荣,香料贸易进入了制度化阶段。本章分析了汉朝和唐朝政府对香料进口的税收政策、设立的官方管理机构(如西市的都知市署),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香料在长安和洛阳的价格波动。通过解读敦煌文书和唐代藩坊记录,揭示了香料如何从奢侈品逐渐渗透到上层社会的日常消费。 第五章:价格、风险与货币化:香料的金融属性 香料因其体积小、价值高、不易腐烂的特性,成为古代世界重要的价值储存手段和准货币。本章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了从印度尼西亚群岛到罗马市场之间的价格梯度形成机制。探讨了海上季风航线与陆路骆驼商队在运输效率和风险分摊上的差异,以及中介商如何通过汇率波动和信贷操作来获取超额利润。 第六章:香料与宗教:跨界传播的媒介 香料在佛教、祆教(拜火教)和后来的伊斯兰教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文化角色。本章考察了佛教僧侣如何将印度香料的知识带入中国,用于供佛和医药;祆教寺庙中燃烧的香料如何构建神圣空间;以及伊斯兰教早期对香料的推崇如何促进了阿拉伯商人在印度洋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部分:技术、生态与帝国兴衰 第七章:香料贸易的技术壁垒:航海与种植技术的传播 本章关注支撑香料贸易的技术进步。详细考察了古代阿拉伯、波斯商人在航海技术(如星盘、季风知识的应用)上的创新,以及这些知识如何被欧洲探险家所借鉴。同时,分析了香料种植技术的扩散(如爪哇岛对丁香的引入),以及这种扩散如何挑战了传统贸易垄断者的地位。 第八章:贸易网络的脆弱性:瘟疫、战争与替代品出现 深入分析了影响香料供应链的外部冲击。重点研究了公元14世纪黑死病在欧亚大陆的传播路径,并探讨了香料贸易在瘟疫期间的停滞与调整。此外,考察了欧洲在香料供应受阻后,对本土替代品(如欧洲本地草药)的研发投入,以及这些尝试对欧洲传统医学体系的影响。 第九章:从东方到西方:香料贸易的地理重心的转移 本章作为总结部分,探讨了15世纪后随着地理大发现,香料贸易重心如何从传统的内陆和红海路线,转移至葡萄牙、西班牙开辟的新航线。分析了这一转移对奥斯曼帝国、威尼斯共和国以及印度洋沿岸传统香料产地的经济结构造成的颠覆性影响,标志着古代丝绸之路上香料时代的终结与近代全球贸易体系的开端。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结合了历史地理学、经济史、植物学和考古化学的研究成果。 一手资料的深度挖掘: 引用了大量的非主流史料,包括地方志、航海日志残片和口述历史的记录。 详尽的地图与图表: 配有数十张精确绘制的古代贸易路线图,以及香料价格指数变动图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2008年的标准汇编,说实话,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它的“时代烙印”太深了。虽然标准本身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当我对比现在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时,会发现其中一些关于流程管理和信息化的描述显得尤为陈旧。例如,涉及数据记录和报告的部分,几乎完全是基于传统的纸质记录和批注模式构建的,对于现在普遍推行的数字化、自动化监测系统来说,很多规定都显得滞后且不匹配。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兼容性和未来技术升级的指导性意见,但几乎是徒劳无功。整本书的基调是保守且稳定的,这或许是国家标准追求的品质,但在快速迭代的技术领域,这种保守就意味着必须进行大量的二次解读和技术“转译”。这本书更像是历史的一个快照,而非面向未来的路线图。它确实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技术规范的珍贵资料,但若想依此指导前沿项目,则需要极大的谨慎和大量的补充工作。

评分

这套“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制定369GB21367-21411)”真是让人又爱又恨。我当初买它,是希望能找到一套权威、全面的标准参考资料,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特定的技术规范时。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确实是标准的官方出版物风格,厚重、严谨,一看就知道内容的分量。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那种查找资料的体验就变得异常折磨。标准之间的关联性似乎被刻意地切割开来,你很难通过目录或索引快速定位到你想找的那一条细则。举个例子,我需要交叉引用几个不同标准中关于材料强度的定义,结果就是像在迷宫里绕圈子,每翻阅几页就得停下来,仔细核对当前的GB号是不是我需要的那个版本。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书;即便是行业老手,也得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生怕一不留神就引用了过时的或者不相关的条款。总的来说,它满足了“拥有”权威标准的需求,但在“使用”效率上,却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座技术文献的宝库,而不是一把能迅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评分

当我打开这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时,感受到的是一种近乎肃穆的专业氛围。那些严密的措辞、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数值,无不彰显着制定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然而,这种严谨性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常转化为一种阅读障碍。它很少使用图示来辅助理解,绝大多数复杂概念都需要读者自行在脑海中构建三维模型或流程图,这极大地增加了认知负荷。我记得有一章关于特定设备的安全距离规定,用了好几段冗长晦涩的文字来描述一个在三维空间中很容易用一个简单的图表来表达的关系。对于一个需要快速理解并执行操作的现场人员来说,阅读这套标准简直像是在攻克一个文字迷宫。它像是一部为理论物理学家而非工程师撰写的说明书。它拥有绝对的权威性,但却“高冷”得让人难以亲近。它要求你必须具备与其匹配的专业知识深度,否则,你拥有的只是一堆密密麻麻、不知所云的纸张。

评分

从收藏价值和资料完整性的角度来看,这套汇编无疑是极具分量的。它将那一时期制定的数百项国家标准集中于一体,这种系统性的整理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将它放在书架上,它沉甸甸的分量给我带来一种踏实感,知道自己手头握有的是官方认可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基石。但是,这种“沉甸甸”也带来了物理上的负担。每次需要查阅某一个标准时,我几乎不敢单独抽出某一册,生怕因为频繁的翻动而损伤到脆弱的书页或导致装订松脱。更重要的是,查找效率极低,索引系统对于复杂的交叉引用支持得不够友好。如果你需要快速地获取某个特定参数的最新信息,通过电子数据库的全文检索显然要快上百倍。这套书更适合那些需要进行标准历史沿革研究,或者需要定期进行合规性审计的机构作为“存档”使用,而非供日常高频使用的工具书。它的价值在于“全”和“正”,而牺牲了“快”和“便”。

评分

拿到这本厚厚的标准汇编,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表,感觉就像面对着一座信息的高墙。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关于环境监测和数据处理的部分,原本期望能看到一些清晰的操作流程和判定基准,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关键的测试方法描述得过于抽象,充满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数学公式,对于需要一线操作的工程师来说,实用性大打折扣。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搞清楚一个特定污染物的采样频率要求,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在不同章节之间来回跳跃,试图拼凑出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法律条文的堆砌,注重定义的完备性而非流程的易读性。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具备了深厚的背景知识,可以直接理解那些高度浓缩的规范。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标准转化为实际工作指南的人来说,这套书更像是一本“字典”,而不是一本“教科书”。你需要自己去提炼、去翻译,才能将其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