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6)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7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工程标准
  • 行业标准
  • 标准查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99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10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5
字数:121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6)》收录了200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45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4项,推荐性国家标准41项。《塑封膜技术条件》、《轿车翻新轮胎》等标准汇集于本分册。

目录

GB/T 14370-2007 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
GB/T 14402-2007 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燃烧热值的测定
GB/T 14415-2007 工业循环冷却水和锅炉用水中固体物质的测定
GB 14443-2007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层烘干室安全技术规定
GB/T 14523-2007 对火反应试验 建筑制品在辐射热源下的着火性试验方法
GB/T 14527-2007 复合阻尼隔振器和复合阻尼器
GB/T 14598.10-2007 电气继电器 第22-4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 14598.18-2007 电气继电器第22-5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浪涌抗扰度试验
GB/T 14598.19-2007 电气继电器第22-7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气骚扰试验——工频抗扰度试验
GB/T 14598.20-2007 电气继电器第26部分: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电磁兼容要求
GB 14622-2007 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工况法,中国第Ⅲ阶段)
GB/T 14636-2007 工业循环冷却水中钙、镁含量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14637-2007 工业循环冷却水及水垢中铜、锌的测定原子吸收光谱法
GB 14646-2007 轿车翻新轮胎
GB/T 14661-2007 可转位A型刀夹
GB/T 14663-2007 塑封模技术条件
GB 14773-2007 涂装作业安全规程 静电喷枪及其辅助装置安全技术条件
GB/T 14805.1-2007 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EDIFACT) 应用级语法规则(语法版本号:4,语法发布号:1)第1部分:公用的语法规则
GB/T 14805.2-2007 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EDIFACT) 应用级语法规则(语法版本号:4,语法发布号:1)第2部分:批式电子数据交换专用的语法规则
GB/T 14805.3-2007 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EDIFACT) 应用级语法规则(语法版本号:4,语法发布号:1)第3部分:交互式电子数据交换专用的语法规则
GB/T 14805.4-2007 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EDIFACT) 应用级语法规则(语法版本号:4,语法发布号:1)第4部分:批式电子数据交换语法和服务报告报文(报文类型为CONTRL)
GB/T 14805.5-2007 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EDIFACT) 应用级语法规则(语法版本号:4,语法发布号:1)第5部分:批式电子数据交换安全规则(真实性、完整性和源抗抵赖性)
GB/T 14805.6-2007 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EDIFACT) 应用级语法规则(语法版本号:4,语法发布号:1)第6部分:安全鉴别和确认报文(报文类型为AUTACK)
GB/T 14805.7-2007 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EDIFACT) 应用级语法规则(语法版本号:4,语法发布号:1)第7部分:批式电子数据交换安全规则(保密性)
GB/T 14805.8-2007 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EDIFACT) 应用级语法规则(语法版本号:4,语法发布号:1)第8部分:电子数据交换中的相关数据
GB/T 14805.9-2007 行政、商业和运输业电子数据交换(EDIFACT) 应用级语法规则(语法版本号:4,语法发布号:1)第9部分:安全密钥和证书管理报文(报文类型为KEYMAN)
GB/T 14829-2007 农业机械用变速V带
GB/T 14842-2007 铌及铌合金棒材
GB/T 14845-2007 板式换热器用钛板
GB/T 14849.1-2007 工业硅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铁含量的测定 1,10-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
GB/T 14849.2-2007 工业硅化学分析方法第2部分:铝含量的测定铬天青s分光光度法
GB/T 14849.3-2007 工业硅化学分析方法第3部分:钙含量的测定
GB/T 14867-2007 凤香型白酒
GB/T 14951-2007 汽车节油技术评定方法
GB/T 14985-2007 膨胀合金尺寸、外形、表面质量、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的一般规定
GB/T 15022.2-2007 电气绝缘用树脂基活性复合物第2部分:试验方法
GB/T 15055-2007 冲压件未注公差尺寸极限偏差
GB/T 15112-2007 凿井绞车
GB/T 15157.14-2007 频率低于3 MHz的印制板连接器 第14部分:普频、视频和音像设备用低音频及视频圆形连接器详细规范
GB/T 15160-2007 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体制
GB/T 15170-2007 包装容器工业用薄钢板圆罐
GB/T 15227-2007 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
GB 15235-2007 汽车及挂车倒车灯配光性能
GB/T 15327-2007 工业用变速宽V带
GB/T 15406-2007 岩土工程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

前言/序言


跨越时空的智识之旅:一部关于现代文明基石的深度探析 这部厚重的著作,汇集了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中华大地在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各个维度上寻求规范与统一的宏伟实践。它并非对单一学科的深究,而是一部横跨工业、信息、环境、服务乃至文化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制度与技术规范的集大成之作。 本书的结构精妙,以时间为轴,以领域为纲,展现了中国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建立起一套自洽且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全书的基调是严谨、务实且极具前瞻性的。它如同一个庞大的技术图书馆,收录的每一份文件,都是国家在特定历史节点上,为保障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生态平衡所做出的关键决策的物化体现。 第一部分:工业脉络与制造基石(The Bedrock of Manufacturing) 开篇聚焦于机械制造与材料科学。在那个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年代,统一的机械设计标准和材料性能要求是确保“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先决条件。书中详尽收录了关于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金属材料热处理规范等核心标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从精密机床的零部件加工精度要求,到大型工程结构件的焊接质量控制,每一条规定都凝聚了无数工程师的心血与教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部分对标准化计量单位的严格界定,是保障跨区域合作的基础。例如,在轴承的设计与制造中,对滚动体精度等级的划分,以及对润滑脂性能的测试方法,都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为中国汽车工业、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第二部分:信息时代的前夜与数据规范(The Dawn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Data Protocols) 随着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笔触转向了信息技术与通信领域。在2007年左右的背景下,正是移动通信技术(如3G标准逐步推广)和国内信息安全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 书中包含的数据编码、汉字信息处理标准,是支撑庞大中文信息系统的神经系统。它规定了字符集的兼容性、数据库的结构化要求,确保了不同地区、不同应用系统间数据的准确无误传输。此外,对于网络安全协议的基础框架、电子政务系统的数据交换规范,也进行了前瞻性的定义,力图在开放的环境中构建可信赖的信息环境。 这部分内容不仅仅是技术文档的堆砌,它反映了国家对于信息主权和数据流通效率的深刻理解。例如,在软件测试和质量保证方面的要求,体现了对软件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视。 第三部分:民生保障与环境责任(Welfare,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对社会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的关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公共安全和居民健康的要求日益提高。 在建筑工程质量方面,书中对结构荷载计算、消防安全疏散距离、以及保温隔热性能的要求,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居住安全。这些标准体现了从“能用”到“好用”的转变,是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庄严承诺。 更具时代意义的是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标准。书中对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的监测方法和限值,以及特定行业(如采矿、化工)的粉尘、噪音暴露极限的规定,构成了中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开始系统性治理环境问题的法律和技术依据。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中国环境治理的起点和演进轨迹。 第四部分:服务经济与现代流通(The Service Economy and Modern Logistics) 进入21世纪,服务业和现代物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本书收录了大量关于标准化服务流程的规范。 例如,在金融服务领域,对票据格式、交易清算流程的规范,极大地提高了资金流转的效率和安全性。在物流运输方面,对包装尺寸、托盘规格、以及货物运输过程中的温湿度控制标准,为构建全国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网络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些标准将过去分散、低效的商业活动,提升到了一个可量化、可追溯的现代商业形态。 结语:一个时代的“工具箱” 这部《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6)》更像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的“技术工具箱”和“行为契约集”。它没有华丽的理论推导,没有引人入胜的叙事,但它以最扎实、最基础的规范,为社会各要素的协同运作提供了共同的语言和准则。 阅读此书,需要的不是专业的背景知识,而是对一个国家如何在高速发展中,通过自上而下的系统性治理,来构建现代文明基石的深层好奇心。它记录了中国从“世界工厂”向“质量强国”转型的每一个关键的、被量化的脚步。它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国对秩序、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集体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沉的蓝色调,配上金色的烫字,散发着一种庄重而权威的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里面收录的都是“正经货”。我本职工作是工程设计,对各类规范和标准的需求量极大,尤其关注那些基础性的、贯穿始终的通用标准。我记得上次整理资料时,发现手头关于材料性能测试的那几个关键国标版本有点零散,急需一个系统性的汇编来统一梳理。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标注着“2007年修订-16”的合集时,心里咯噔一下,感觉找到了急需的“定海神针”。我当时翻开目录,快速浏览了其中关于结构力学计算方法的几个章节的标题,它们清晰地指向了当时行业内最为推崇和遵循的技术路线。特别是那些涉及公差配合和几何尺寸标注的篇章,排版清晰,图例详尽,这对于日常出图的精确性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规范的集合,更像是行业技术经验的沉淀,每一条细则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工程师的血泪和实践教训。我当时就决定要把它收入案头,作为未来几年内,指导我工作质量的基石。它的存在,能大大减少因标准版本不统一而导致的返工和沟通成本,是提升效率的利器。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对效率的极致追求,而不是什么学术研究的需要。我更倾向于那种“即拿即用”的工具书,能让我迅速定位到需要的条款,而不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逐字逐句揣摩立法者的本意。这本书的装帧和字体选择,虽然是偏向严肃的官方风格,但其内页的纸张质量却出乎意料地好,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刺眼。我尤其欣赏它在收录不同领域标准时的那种“逻辑切片”方式。比如,它将建筑材料的防火等级标准和电气安装的绝缘要求标准放在了相近的位置,这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往往是需要同时考虑的两个方面。我记得有一次投标,甲方突然要求提供某项设备的耐候性测试依据,如果不是手边有这个汇编,我可能需要花上半天时间在网上搜索引擎里进行“考古式”的搜索,比对不同数据库的准确性。有了这本集中权威的资料,我可以自信地从索引页直达目标,准确引用最新的(以2007年修订为基准的)有效条款,这种“一站式”的便捷体验,简直是技术人员的福音。它让原本繁琐的合规性检查工作,变得像查字典一样简单直接。

评分

从一个资深标准管理员的角度来看,这套汇编的价值远超其纸面价格。最大的挑战从来不是找到标准,而是确定“哪个版本是有效的”以及“所有相关联的标准是否都已包含”。很多时候,行业标准是互相引用的,A标准里会要求参照B标准的某个特定测试方法。如果仅仅收集A标准,那么B标准的缺失就会留下一个知识断层,使得A标准的执行变得模糊不清。我关注到这本汇编在章节衔接处的交叉引用设计非常精妙,它用脚注或旁注的形式,明确指出了当前条款所依赖的其他配套文件。这种严谨性,体现了编纂者对标准体系内在联系的深刻理解。我注意到,在关于环保和能效的几个章节中,引用的都是那个时间点上最新的、最严苛的要求,这对于要求项目必须达到“绿建”认证的企业来说,提供了极大的操作性指导。它不是简单地把文本堆砌起来,而是构建了一个功能性的知识网络,让使用者能够系统地理解和应用整个标准体系的逻辑。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类专业工具书时,通常带着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毕竟,信息更新的速度太快了,2007年的修订版本,在某些快速迭代的领域(比如信息安全协议相关标准)可能已经略显滞后。然而,对于基础工程和土木建筑领域,那些几十年都不变动的核心力学、几何定义和安全裕度标准,才是真正的主体。这本书的强项恰恰在于这些“慢变量”。我上次在现场指导一批新来的实习生时,他们对于如何正确计算钢筋保护层厚度上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我没有给他们看任何电子文档,而是直接拿出这本书,让他们找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关于最小保护层的图示和文字表述。直观的、印刷出来的文字和图表,比屏幕上那些可能被随意缩放或裁剪的电子截图,更能给予人一种不容置疑的确定感。这种“实体权威性”,是电子文档难以替代的,尤其是在强调现场执行规范性的场合。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在于它改变了我对“查资料”这件事的心理预期。过去,我总觉得查标准是一项不得不做的、令人头疼的重复劳动,充满了寻找遗漏和版本冲突的焦虑。但自从有了这本集中汇编,这种体验被极大地优化了。我发现自己现在更愿意主动去阅读那些平时不太关注的、边缘标准,因为查找的成本大大降低了。比如,我过去只会关注与我核心任务直接相关的几个标准,但偶然翻阅到关于特殊环境(如高海拔或极寒地区)材料性能调整的附录时,才意识到自己过去的项目在这些细节上可能存在隐患。它像一把精准的解剖刀,不仅展示了核心结构,也把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关键细节清晰地暴露出来。这种“一览无余”的覆盖面和深度,让我对整个技术框架的认知都有了提升,从一个执行者,多了一丝架构师的视角。这本书的厚度和重量,此刻都转化成了知识的密度和可靠性的保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