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0)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7年修订
  • 中国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质量
  • 工程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96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03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3
字数:116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0)》收录了200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60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1项,推荐性国家标准59项。主要内容涉及信息技术、化工、矿业、冶金、轻工、机械、农业等领域,《信息技术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铸造铝合金》、《高粱》等标准汇集在本分册内。

目录

GB/T 7731.2-2007 钨铁锰含量的测定 高碘酸盐分光光度法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GB/T 7737-2007 铌铁
GB/T 7739.1-2007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部分:金量和银量的测定
GB/T 7739.2-2007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2部分:银量的测定
GB/T 7739.3-2007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3部分:砷量的测定
GB/T 7739.4-2007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4部分:铜量的测定
GB/T 7739.5-2007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5部分:铅量的测定
GB/T 7739.6-2007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6部分:锌量的测定
GB/T 7739.7-2007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7部分:铁量的测定
GB/T 7739.8-2007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8部分:硫量的测定
GB/T 7739.9-2007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9部分:碳量的测定
GB/T 7739.10-2007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0部分:锑量的测定
GB/T 7739.11-2007 金精矿化学分析方法 第11部分:砷量和铋量的测定
GB/T 7774-2007 真空技术 涡轮分子泵性能参数的测量
GB/T 7788-2007 船舶及海洋工程阳极屏涂料通用技术条件
GB/T 7789-2007 船舶防污漆防污性能动态试验方法
GB/T 7811-2007 滚动轴承参数符号
GB/T 7927-2007 手扶拖拉机振动测量方法
GB/T 7971-2007 半导电电缆纸
GB/T 7977-2007 纸、纸板和纸浆水抽提液电导率的测定
GB/T 7999-2007 铝及铝合金光电直读发射光谱分析方法
GB/T 8013.1-2007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膜与有机聚合物膜 第1部分:阳极氧化膜
GB/T 8013.2-2007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膜与有机聚合物膜 第2部分:阳极氧化复合膜
GB/T 8013.3-2007 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膜与有机聚合物膜 第3部分:有机聚合物喷涂膜
GB/T 8050-2007 聚丙烯单丝或薄膜绳索特性
GB/T 8089-2007 天然生胶 烟胶片、白绉胶片和浅色绉胶片
GB/T 8123-2007 杠杆指示表
GB/T 8180-2007 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
GB/T 8188-2007 铌及铌合金无缝管
GB/T 8207-2007 煤中锗的测定方法
GB/T 8208-2007 煤中镓的测定方法
GB/T 8231-2007 高梁
GB/T 8243.11-2007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第11部分:自净式滤清器
GB/T 8243.12-2007 内燃机全流式机油滤清器试验方法 第12部分:采用颗粒计数法测定滤清效率和容灰量
GB/T 8321.8-2007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
GB/T 8363-2007 铁素体钢落锤撕裂试验方法
GB/T 8390-2007 单杠
G8/T 8391-2007 双杠
GB/T 8392-2007 高低杠
GB/T 8393-2007 跳跃平台
GB/T 8394-2007 鞍马
GB/T 8395-2007 吊环
GB/T 8397-2007 平衡木
GB/T 8419-2007 土方机械 司机座椅振动的试验室评价
GB/T 8546-2007 钛-不锈钢复合板
GB/T 8566-2007 信息技术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 8586-2007 探鱼仪工作频率分配及其防止声波干扰技术条件
GB/T 8626-2007 建筑材料可燃性试验方法
GB/T 8627-2007 建筑材料燃烧或分解的烟密度试验方法
GB/T 8654.1-2007 金属锰、锰硅合金、锰铁和氮化锰铁铁含量的测定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和三氯化钛-重铬酸钾滴定法
GB/T.8704.5-2007 钒铁 钒含量的测定 硫酸亚铁铵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
GB/T 8704.6-2007 钒铁 硅含量的测定 硫酸脱水重量法
GB/T 8733-2007 铸造铝合金锭
GB/T 8750-2007 半导体器件键合用金丝
GB 8771-2007 铅笔涂层中可溶性元素最大限量
GB/T 8801-2007 硬聚氯乙烯(PVC-U)管件坠落试验方法
GB/T 8812.1-2007 硬质泡沫塑料 弯曲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基本弯曲试验
GB/T 8812.2-2007 硬质泡沫塑料 弯曲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弯曲强度和表观弯曲弹性模量的测定
GB/T 8884-2007 马铃薯淀粉
GB/T 8890-2007 热交换器用铜合金无缝管

前言/序言


《中国现代法律史纲》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国自晚清变法至新中国成立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演变轨迹。全书以时间为轴线,以重大法律变革为节点,力求构建一部结构清晰、论证扎实的中国现代法律史全景图。 第一编:晚清的法律嬗变(1840-1911) 本编聚焦于列强侵略与内部改革的双重压力下,清政府启动的“修律”运动。我们将详细考察这一时期法律思想的碰撞与冲突,即传统儒家法律观与西方法律文明的艰难融合过程。 第一章:传统法律体系的危机与冲击 详细分析《大清律例》的结构及其在近代化冲击下面临的困境。 探讨西方司法实践和领事裁判权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侵蚀,如何成为修律的直接动因。 分析戊戌变法时期,法律改革的初步尝试及其夭折的原因。 第二章:预备立宪与法律体系的重构 重点研究宣统年间修订的《大清新刑律》、《大国民刑法草案》等重要立法成果。分析其在刑法、民商法领域的西方法制移植情况,尤其关注德国法系的影响。 对“新官制”与“新司法制度”的建立进行梳理,阐释从“官理”向“法治”过渡的制度障碍与社会阻力。 探讨法律现代化进程中,地方士绅、民间社会对法律变革的反应和参与。 第二编:民国初建与法制动荡(1912-1927) 中华民国的建立带来了法律身份的重塑与国家主权的恢复尝试。本编关注在军阀割据和政治不稳定的背景下,早期民国政权试图建立的法律秩序。 第三章:临时约法与共和的法律基础 深入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及其对权力制约的探索。分析该约法在实践中如何被权力运作所架空。 研究北洋政府时期颁布的各项临时性法律、法规,分析其法律的碎片化特征。 第四章:民法典的起草与争论 详细考察民国时期民法典的起草过程,特别是以杨鼎彝、王用宾等为代表的法学家的努力。 对比法国法系与德国法系在民法典起草中的路线之争,探讨最终未竟的民法典事业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婚姻、继承、财产等核心民事法律在这一时期的实际运行状态。 第三编:国民政府的法制建设与整合(1927-1949) 国民政府试图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现代国家法律体系。本编将重点分析“五院制”下的法律制定与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权力的扩张。 第五章:统一法制的关键成就 详述《中华民国宪法》(五五宪草与最终颁布的宪法草案)的框架与争议。 全面解析六法(宪法、刑法、民法、商法、诉讼法、行政法)的最终颁布情况,及其在形式法治上的重大进步。 研究《整理伪组织法》等特殊时期立法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规范。 第六章:司法实践与法律思想的深化 分析国民政府时期,最高法院的判例积累及其对统一法律适用的作用。重点研究知识产权、合同法领域的早期判例。 探讨法学教育机构(如中央大学、光华大学)在培养现代法律人才和传播法治思想方面的贡献。 考察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实际渗透力,尤其是在乡村和西南边疆地区的有效性。 第四编:解放区的法律探索(1927-1949) 本编独立审视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革命根据地所进行的、与国民政府迥异的法律实践。 第七章:苏区法律的阶级属性 研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的法律文件,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土地法,分析其基于阶级斗争的鲜明特征。 考察土地改革运动中,法律工具如何服务于政治目标。 第八章: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法律调整 分析陕甘宁边区在统一战线背景下,法律政策的灵活调整,以及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平衡阶级政策与社会稳定。 总结解放区法律体系的特点,及其对1949年后国家法律体系构建的潜在影响。 结论:现代性的法律遗产 本书最后总结了从晚清到解放前,中国在法律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实质性成就、遗留的根本性问题,以及这一历史时期法律经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制建设的复杂传承关系。本书不仅是法学研究的参考,也是理解中国近代政治史、社会史不可或缺的维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相关行业规划的从业者,我对这类汇编的实用性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我更看重的是其索引系统的构建效率和检索的便捷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在海量条文中迅速定位到最新的、最相关的条款。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虽然完整,但在处理大量交叉引用和版本迭代时,显得有些僵化。查找某个特定年份或特定修订号的内容时,如果不能像数据库那样提供快速过滤和模糊匹配的功能,那么查找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无形中增加了工作负荷。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为了确认一个关键的技术参数是否在新修订中被更改,我不得不逐页翻阅,这种“人工”的劳动与现代化的标准管理要求显得格格不入。因此,我希望未来的修订版能够在数字化和信息架构设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让这种权威知识的获取过程能更加顺畅和高效,真正实现“工具书”的价值最大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质的汇集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严谨又不失典雅的气质,非常符合它作为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初翻阅时,我主要关注的是其对某一特定技术领域的规范性描述,期望能在其中找到清晰、无歧义的操作指南。然而,实际阅读体验中,我发现有些章节的论述逻辑推进得略显跳跃,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其背后的技术原理需要花费一番额外的精力去查阅背景资料。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到跨学科交叉标准的解读,似乎缺少一个足够详尽的过渡性解释,使得初学者容易在术语的海洋里迷失方向。尽管如此,书中对细节的把控依然令人敬佩,每一个标点符号的运用都透露出制定者一丝不苟的态度。我花了好大力气去对比不同时间版本间的细微差异,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国家标准演进过程的另类学习。整体感觉,它更像是一部供专业人士进行精准比对和引用的工具书,而非一本适合广泛阅读和学习的入门教材,这或许是这类汇编书籍的固有属性吧。

评分

从文化和历史研究的角度审视这本汇编,它无声地记录了中国工业和技术进步的轨迹。每一条标准的诞生,都凝结了当时社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智慧。阅读这些条文,仿佛能听到时代发展的回响,看到技术标准如何从模糊的共识走向明确的量化规范。比如,对比不同年代对原材料纯度的要求变化,就能清晰地勾勒出冶金技术飞跃的脉络。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过于“去人性化”,它只提供了结果,却缺少了制定过程中的争论、妥协与突破。如果能在关键标准的解读中,加入一些背景注释,解释“为什么是这个数值,而不是另一个”,想必会大大增强其作为历史文献的厚度和可读性。它现在更像是一份冰冷的、纯粹的法律条文集合,缺乏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温度”,使得对标准的学习变成了一种枯燥的记忆任务,而不是一种对国家科技成就的探寻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虽然体现了官方的严肃性,但在实际的日常使用体验上,确实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纸张的厚度和反光率在长时间阅读时,对眼睛的疲劳度影响较大。更关键的是,作为一本需要频繁翻阅和标注的工具书,其装订的牢固程度令人担忧。在多次打开到中间部分进行比对时,我总有一种书脊快要承受不住拉力的感觉,生怕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永久性的损伤。这种对物理载体的担忧,客观上限制了我在会议室或现场环境中大胆使用的频率。如果出版方能考虑采用更耐磨损的封面材料,并优化内页的装订工艺,哪怕会略微增加成本,对于经常与标准打交道的用户群体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毕竟,工具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更在于其能否在需要时稳定可靠地承载这些内容。

评分

这本书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毋庸置疑的庞大,它汇集了某一特定领域的全部规范,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但这种体系的自洽性,有时反而成为了理解外部前沿发展的障碍。阅读完这本汇编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对体系内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但在面对国际上新近提出的、尚未被完全纳入国家标准的技术范式时,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滞后感。标准本身是具有滞后性的,这是自然规律,但如何通过辅助材料来弥补这种滞后,是未来汇编可以探讨的方向。例如,增加一个“前瞻性技术趋势简述”的附录,哪怕只是概要性的介绍,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未来标准修订的可能方向。现在的内容太过聚焦于“当下已确立的规则”,使得读者在思考“未来应如何发展”时,缺少了一个有效的思维跳板,容易陷入对既有框架的过度依赖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