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5)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7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通用标准
  • 工程标准
  • 标准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499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09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2
字数:122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5)》收录了2007年修订的国家标准43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4项,推荐性国家标准39项。主要内容涉及能源、农业、冶金、电工、机械、交通、轻工、食品、建材等领域。

目录

GB/T 12936-2007 太阳能热利用术语
GB/T 12943-2007 苹果无病毒母本树和苗木检疫规程
GB/T 12960-2007 水泥组分的定量测定
GB/T 12969.1-2007 钛及钛合金管材超声波探伤方法
GB/T 12969.2-2007 钛及钛合金管材涡流探伤方法
GB/T 13033.1-2007 额定电压750V及以下矿物绝缘电缆及终端第1部分:电缆
GB/T 13033.2-2007 额定电压750V及以下矿物绝缘电缆及终端第2部分:终端
GB 13078.3-2007 配合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允许量
GB 13094-2007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GB/T 13097-2007 工业用环氧氯丙烷
GB/T 13182-2007 碘化钠(铊)闪烁体和碘化钠(铊)闪烁探测器
GB/T 13202-2007 摩托车轮辋系列
GB/T 13203-2007 摩托车轮胎性能试验方法
GB 13296-2007 锅炉、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T 13309-2007 机械振动台技术条件
GB/T 13310-2007 电动振动台
GB/T 13320-2007 钢质模锻件金相组织评级图及评定方法
GB/T 13336-2007 水文仪器系列型谱
GB/T 13342-2007 船用往复式液压缸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380-2007 交流电风扇和调速器
GB/T 13441.1-2007 机械振动与冲击 人体暴露于全身振动的评价 第1部分:一般要求
GB/T 13498-2007 高压直流输电术语
GB/T 13505-2007 高纯度绝缘木浆
GB/T 13526-2007 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二氯甲烷浸渍试验方法
GB/T 13563-2007 滚筒式汽车车速表检验台
GB/T 13589-2007 锌及锌合金废料
GB/T 13606-2007 土工试验仪器 岩土工程仪器 振弦式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 13665-2007 金属阻尼材料阻尼本领试验方法扭摆法和弯曲振动法
GB/T 13689-2007 工业循环冷却水和锅炉用水中铜的测定
GB/T 13696-2007 235U丰度低于5%的浓缩六氟化铀技术条件
GB/T 13810-2007 外科植入物用钛及钛合金加工材
GB/T 13871.1-2007 密封元件为弹性体材料的旋转轴唇形密封圈第1部分:基本尺寸和公差
GB/T 13871.4-2007 密封元件为弹性体材料的旋转轴唇形密封圈第4部分:性能试验程序
GB/T 13876-2007 农业轮式拖拉机驾驶员全身振动的评价指标
GB/T 13880-2007 道路车辆牵引座互换性
GB 13886-2007 食品添加剂黄原胶
GB/T 14040-2007 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
GB/T 14041.1-2007 液压滤芯 第1部分:结构完整性验证和初始冒泡点的确定
GB/T 14041.2-2007 液压滤芯 第2部分:材料与液体相容性检验方法
GB/T 14095-2007 农产品干技术 术语
GB/T 14299-2007 可转位螺旋沟浅孔钻
GB/T 14300-2007 可转位直沟浅孔钻
GB/T 14348-2007 双圆弧齿轮滚刀

前言/序言


探寻时代脉络:国家标准背后的社会变迁与技术演进 本书并非《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7年修订-15)》的翻版或补充,而是聚焦于更宏大、更具时代纵深感的国家标准制定历程、其对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形态的塑造,以及标准体系演变背后的深层逻辑。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理解“标准”这一看似冰冷的规范性文件,是如何成为驱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引擎,以及在社会转型期,标准制定如何反映并引领了观念的更新。 第一编:标准化的历史原点与早期构建(1949-1978)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国家标准体系是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起来的。重点考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标准制定的核心目标——确保国家基础工业的统一性、可靠性和战略安全。 我们深入分析了这一时期标准制定机构的设置、技术路线的选择逻辑,特别是早期引进苏联标准体系(GOST)对中国工业标准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将详尽梳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等基础工业领域,为实现“一五”、“二五”计划目标而制定的关键性、基础性标准。这些标准不仅是技术规范,更是国家意志在物质层面的体现,它们如何通过统一的度量衡、材料规格和工艺流程,构建起一个高度集中、自给自足的工业基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编将探讨在资源稀缺和技术封锁的年代,“权宜标准”(或称“试行标准”) 的大量涌现及其在特定历史任务中的作用。这些标准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应急属性,是特定历史时期技术实践智慧的集中体现。例如,在特定国防工业领域,标准的保密级别和制定周期,反映了当时国家安全战略的需求。 第二编:改革开放的冲击与标准的“引进来”——技术标准的开放与对标(1979-200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本编的核心在于分析国家标准体系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机遇。 我们将重点分析“对标” 策略的实施过程。这并非简单的翻译或照搬,而是一个复杂的本土化过程。书中将详细考察中国在电力、通信、质量管理(如ISO 9000系列标准的引入与本土转化)等领域,如何系统性地进行标准的更新换代。这一时期的标准制定,开始从单纯的“生产规范”向“市场准入规范”和“国际贸易规范”转变。 本编将通过具体案例,展现标准制定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促进技术交流中的作用。例如,在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领域,国家标准如何平衡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标准引导市场形成良性竞争,而非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此外,标准制定机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专家委员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也标志着标准制定从完全的行政主导向更科学、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编:市场经济深化与标准化的社会化(2001年至今的宏观趋势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家标准体系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消费者意识觉醒以及新兴技术的快速迭代。 本编聚焦于“标准服务社会” 的转型。我们将探讨服务业标准的兴起,如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业等,这些标准的制定标志着国家治理的触角从工业生产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重点分析在这一阶段,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的界限是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被重新界定的。推荐性标准的普及,意味着行业自律和企业标准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上升。本书将深入剖析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的出现,以及这些高标准是如何反哺国家标准的制定过程,形成“标准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此外,本书不会涉及具体某一年份(如2007年)的特定文件修订细节,而是着重于标准体系整体适应性变革的宏观趋势: 1.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标准的融合: 环保、能耗、循环经济标准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提升。 2. 信息安全与数据标准的建立: 随着信息化深入,标准如何保障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与互操作性。 3. 标准的国际化程度: 中国标准在国际组织(如ISO、IEC)中的话语权变化及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 结语:标准的生命力与未来的张力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国家标准体系的演进逻辑,强调标准作为国家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了在技术爆炸时代,标准制定面临的永恒张力:如何在保持统一性与兼容性的同时,又能快速响应技术创新;如何在保障公共利益与鼓励市场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国家制度运作的独特窗口,即通过“标准”这一微观载体,洞察宏观社会、经济与技术变迁的磅礴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种官方汇编类的书籍抱有的期望值并不高,总觉得内容会过于晦涩、枯燥,更像是一堆冰冷的条文堆砌。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惊喜地发现它在条文的组织和结构上做了许多人性化的处理。比如,它在引入新的国家标准时,会附带一个简明的修订说明,即便没有去查阅官方发布的修订通知,也能大致了解这次更新的核心变化点在哪里,这对于日常工作中的快速适应非常有帮助。而且,不同领域的标准之间,如果存在交叉或相互引用的地方,编者巧妙地设计了交叉索引标记,不像过去那样需要来回翻阅目录,这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这种对用户使用场景的体察,远超我预想中那种“只管收录”的编撰态度,体现了编纂团队的细致和对专业读者群体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采用了经典的深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书名,透着一股庄重与权威感。内页的纸张质量出乎意料的好,摸上去手感厚实,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即便是细小的条款标注也毫无模糊之感,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地对比了一下不同年份的修订版本,这次的汇编在排版上似乎做了微调,逻辑结构更加清晰,尤其是那些跨章节的引用标注,比以往的版本更直观易懂,这对于需要频繁查阅特定标准的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即便被我翻阅得比较频繁,书脊也依然平整,没有松动或脱页的迹象。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与“耐用”,是那种可以常年放在案头,随时取用的工具书典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依赖此类工具书进行项目审核的工程师,我最看重的是权威性和时效性。这次的汇编在时效性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当我拿到书后,立刻去核对了几个近期刚刚发布的小规范,发现它们已经被准确无误地纳入了此次的修订体系中,没有出现任何“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即用旧内容打着新版旗号的情况。权威性则体现在其引用来源的严谨性上,所有条文的措辞都保持了官方文件的一致性,没有出现任何口语化或解释性的语段,确保了法律和技术层面的绝对准确性。这种对信息纯净度的坚持,是判断一本工具书价值的首要标准,而这本汇编完美地达到了这一要求。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翻阅这套厚厚的典籍时,确实产生了一丝畏难情绪,毕竟条文浩如烟海,初学者很容易迷失方向。然而,当我开始尝试使用其附带的索引工具时,这种感觉立刻烟消云散了。这次汇编的索引体系做得非常精巧,不仅包含了标准编号,还针对一些核心的技术术语进行了词条化处理。例如,我搜索一个非常具体的术语,索引会直接指向所有包含该术语的条款和附录,精确度极高,几乎不需要进行二次筛选。这套索引系统,与其说是辅助工具,不如说是这本书的“导航大脑”。它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人士试图快速定位特定技术细节的门槛,使得这本书的适用人群范围也随之拓宽,从资深专家到初入职场的菜鸟,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高效查阅路径。

评分

从内容深度和广度来看,这次汇编的覆盖面相当令人信服。我主要关注的是建筑材料和环保验收方面的标准,这次收录的最新细则在能耗计算和新型材料认证流程上做了大量的补充和细化,这些都是过去几年行业内争议较大、急需明确界限的关键点。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于一些国际通用标准在国内的转化和本地化要求,汇编给出了非常详尽的对比说明,这对于我们与国际合作项目对接时,避免因标准理解差异造成的技术偏差,起到了关键的指导作用。如果说过去的版本是“记录现有规定”,那么这本2007年修订版(15)更像是“指导未来实践”,它的前瞻性明显增强,反映出国家在相关行业管理上的步步深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