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386GB22079-22113)(2008年制定)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386GB22079-22113)(2008年制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GB22079-22113
  • 2008年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参考
  • 工程技术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299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6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6-01
页数:6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制定386GB22079-22113)》收录了2008年制定的国家标准40项,其中强制性标准0项,推荐性标准40项。内容涉及电工、信息技术、工业自动化、建筑、食品等。《标称电压高于1000V使用的户内和户外聚合物绝缘子 一般定义、试验方法和接收准则》、《建筑密封胶分级和要求》、《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等标准汇集在本分册内。

目录

GB/T 22079-2008 标称电压高于1000 V使用的户内和户外聚合物绝缘子 一般定义、试验方法和接收准则
GB/T 22080-2008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
GB/T 22081-2008 信息技术 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
GB/T 22082-2008 预制混凝土衬砌管片
GB/T 22083-2008 建筑密封胶分级和要求
GB/T 22084.1-2008 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便携式密封单体蓄电池 第1部分:隔镍电池
GB/T 22084.2-2008 含碱性或其他非酸性电解质的蓄电池和蓄电池组——便携式密封单体蓄电池 第2部分:金属氢化物镍电池
GB/T 22085.1-2008 电子束及激光焊接接头 缺欠质量分级指南 第1部分:钢
GB/T 22085.2-2008 电子束及激光焊接接头 缺欠质量分级指南 第2部分:铝及铝合金
GB/T 22086-2008 铝及铝合金弧焊推荐工艺
GB/T 22087-2008 铝及铝合金的弧焊接头 缺欠质量分级指南
GB/T 22088-2008 家用电动洗衣机 不用洗衣粉洗衣机性能测试方法及限值
GB/T 22089-2008 电水壶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T 22090-2008 冷热饮水机
GB/T 22091.1-2008 55°密封管螺纹量规 第1部分:用于检验圆柱内螺纹与圆锥外螺纹
GB/T 22092-2008 电子数显测微头和深度千分尺
GB/T 22093-2008 电子数显内径千分尺
GB/T 22094-2008 电子数显测高仪
GB/T 22095-2008 铸铁平板
GB/T 22096-2008 刀具预调测量仪
GB/T 22097-2008 齿轮测量中心
GB/T 22098-2008 啤酒企业HACCP实施指南
GB/T 22099-2008 酿造醋酸与合成醋酸的鉴定方法
GB/T 22100-2008 异形纤维形态试验方法 定量法
GB/T 22101.1-2008 棉花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范 第1部分:棉铃虫
GB/T 22102-2008 防腐木材
GB/T 22103-2008 城市污水再生回灌农田安全技术规范
GB/T 22104-2008 土壤质量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22105.1-2008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
GB/T 22105.2-2008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
GB/T 22105.3-2008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第3部分:土壤中总铅的测定
GB/T 22106-2008 非发酵豆制品
GB/T 22107-2008 气动方向控制阀 切换时间的测量
GB/T 22108.1-2008 气动压缩空气过滤器 第1部分:商务文件中包含的主要特性和产品标识要求
GB/T 22108.2-2008 气动压缩空气过滤器 第2部分:评定商务文件中包含的主要特性的测试方法
GB/T 22109-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政和白茶
GB/T 22110-2008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
GB/T 22112-2008 工业自动化仪表 接线端子的排列和标志
GB/T 22113-2008 印刷技术 印前数据交换 用于图像技术的标签图像文件格式(TIFF/IT)

前言/序言


跨越时空的智识宝库:历代中国重要文献选粹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了自上古时期至近现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各类文献资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思想、制度、科技与文化的窗口。本书的选材范围极为广阔,涵盖了政治制度的演变、哲学思想的争鸣、经典文学的璀璨、科技成就的记录,以及社会风俗的变迁。我们侧重于那些奠定中华文明核心价值、影响后世走向的文本,力求展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 本书共分为“思想之源”、“制度基石”、“文脉传承”、“科技之光”与“社会风貌”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通过对核心文本的细致梳理和权威解读,帮助读者把握中国文明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 --- 第一部分:思想之源——诸子百家的智慧回响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思想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我们深入探讨了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底色的主要学派,这些思想不仅是古代哲学探讨的成果,更是今日社会治理与个人修养的重要参照。 重点收录与解读: 1. 儒家经典选读与诠释(以《论语》、《孟子》为核心): 不仅收录了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的原始论述,更侧重于阐释儒家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特别是对“德治”与“民本”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文本对照分析。 2. 道家自然哲学的精要(以《道德经》、《庄子》为蓝本): 侧重于对“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逍遥”等概念的辨析。书中对老庄哲学中蕴含的辩证法思维和朴素的生态观进行了现代视角的梳理,强调其对艺术与养生哲学的深远影响。 3. 法家治理思想的现实主义(以《韩非子》部分篇章为代表): 选取了关于“法、术、势”的经典论述,着重分析其在秦朝统一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其思想如何被后世的集权统治吸收和改造,形成一套高效的官僚管理体系雏形。 4. 墨家兼爱与尚同的社会诉求: 通过对墨家关于“非攻”、“兼爱”、“尚贤”的论述,展现了战国时期一股强烈的社会改良力量,分析其在逻辑学(墨辩)和工程技术上的贡献。 --- 第二部分:制度基石——王朝构建与权力运行的轨迹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历代王朝在政治结构、法律体系、选官制度上的重大变革。它展示了中央集权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以及支撑庞大帝国的运行机制是如何建立和维护的。 重点收录与解读: 1. 秦汉的制度定型: 集中展现了秦朝郡县制的建立文献,以及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文本,分析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如何在儒家意识形态的包装下得到强化。 2.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与门阀: 选取了涉及九品中正制的关键史料,探讨了世袭门阀制度如何一度挑战中央集权,对国家人才选拔体系造成的冲击与影响。 3. 隋唐的科举与三省六部制: 详细介绍了科举制度的早期试卷范本、考试流程规定,以及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的职权划分文件,展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成熟、最稳定的行政体系的构建过程。 4. 宋代的文官政治与财政改革: 收录了宋代关于更戍法、密折制度的记载,以及王安石变法中涉及的《青苗法》、《均输法》等重要法令文本,揭示了宋代重文抑武政策背后的深层逻辑。 --- 第三部分:文脉传承——文学艺术的辉煌篇章 本部分精选了中国古典文学、诗歌、史学著作中的核心篇章,这些文本不仅是语言艺术的典范,更是特定时代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 重点收录与解读: 1. 先秦诗歌的质朴与浪漫: 《诗经》中的风、雅、颂精选,并配以简要的文化背景注释,展现周代社会生活的原貌。 2. 汉赋的铺陈与盛唐气象: 选取了汉大赋中描绘都城与宫殿的段落,以及唐代边塞诗(如岑参、高适)与山水田园诗(如王维、孟浩然)的代表作,对比盛唐精神的广阔与内敛。 3.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呈现了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与李清照、柳永的婉约词的经典对立与融合,分析宋代城市文化对文学形式的影响。 4. 史学巨著的体例与方法: 截取《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或《陈涉世家》,以及《资治通鉴》的叙事片段,分析司马迁、司马光等史学家撰写历史的体例、褒贬标准与史学精神。 --- 第四部分:科技之光——古代实用知识与发明 本书不局限于人文社会科学,同样重视中华文明在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上的成就。本部分着重于那些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和认知世界的古代技术文献。 重点收录与解读: 1. 农学与水利工程: 节选自《齐民要术》或贾思勰的农耕经验总结,展示了古代精细化农业的智慧。同时,收录关于都江堰、大运河等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与管理章程。 2. 古代数学的突破: 《九章算术》中关于“勾股圆方”和“盈不足术”的核心例题分析,展示了中国古代数学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 3. 医药学的整合: 以《黄帝内经》的辨证思想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结构为核心,阐释中医理论的系统性。 4. 印刷术与火药的早期应用: 涉及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描述,以及火药配方在早期炼丹或烟火中的记载,探讨技术从偶然发现到系统应用的路径。 --- 第五部分:社会风貌——民间生活与伦理规范 最后一部分关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以及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肌理。 重点收录与解读: 1. 礼仪规范与宗族组织: 选取明清时期地方性的《乡规民约》或士绅撰写的《家训》部分,分析宗族制度如何成为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以及对个体行为的道德约束力。 2. 商业活动与货币演变: 涉及宋元时期关于纸币(交子、会子)的发行法令,以及对海外贸易港口管理(如市舶司)的规定,展现古代市场经济的活力。 3. 服饰、饮食与节庆习俗: 通过对历代服饰制度的简要介绍,以及对重要传统节庆(如春节、端午)的起源和仪式的文献描述,还原古代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面貌。 结语: 本书力求通过对这些跨越千年的文本的细致呈现与严肃解读,让读者得以穿越时空的限制,直接与古代的智者对话,理解中国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出的巨大韧性、创造力与内在秩序感。它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明通史,是深入研究中国国情与文化基因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尝试用这本书来核对我们生产线上一个关于材料密度的标准,结果发现,这本书所收录的“2008年制定”的条款,与我们实际正在执行的最新版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让我非常困惑,到底是出版社更新不及时,还是我理解错了“汇编”的含义?如果它只是一个历史版本回顾,至少应该有明确的标注,比如“历史版本”或“XX年前有效标准”,但这本书的封面和目录都给人一种“这是当前有效标准”的错觉。我们行业对标准的时效性要求极高,一个细微的参数变动都可能导致批次报废。因此,依赖这样一本信息更新滞后的资料进行关键决策,无异于一场赌博。对于需要保持技术前沿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汇编的实用价值大打折扣,它更像是一套需要配合专业数据库才能勉强使用的参考工具,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库。

评分

坦白说,这本厚重的书,与其说是“汇编”,不如说更像是一块砖头。它的纸张材质非常粗糙,拿在手上分量惊人,携带极其不便。我试着把它带到工地现场参考,结果背包的肩带差点被勒断。如果出版商的目的是提供一套便于携带和现场翻阅的工具书,那么他们选用的材料和装帧方式无疑是失败的。而且,如此巨大的体积,也意味着它在存储空间上的占用也是一个问题。我更倾向于使用电子版或者更精炼的、针对特定领域的活页夹版本。这本实体书,目前它唯一的价值可能就是放在办公室里,作为一种“我们拥有全套标准”的象征性摆设,但就其作为工具的实用性而言,它远远达不到一个合格的参考资料应有的标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灾难。我原本以为购买的是一本权威的、便于查阅的国标汇编,结果拿到手后发现,这根本就是一本印刷质量堪忧的合订本。字体大小不一,有些地方甚至模糊不清,仿佛是从旧的打印件上直接复印下来的。更要命的是,章节的索引系统完全是混乱的,你想找某个具体的标准号,比登天还难。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摸索出它那套奇葩的归档逻辑,简直是考验耐心和智商的极限挑战。如果说国标的权威性在于其严谨和清晰,那么这本汇编恰恰在形式上传达出一种极度的敷衍和不专业。对于经常需要引用特定条文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使用体验无疑是折磨,它非但没有提供便利,反而成了工作中的一个巨大障碍。我甚至怀疑,这样的出版质量,是否已经严重影响了标准的实际应用和理解。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看,这套汇编的“汇编”方式简直是反人类的。它似乎是按照一个非常晦涩的内部编号系统来组织的,而不是按照我们行业内通用的专业领域分类。比如,我正在查找某个关于焊接工艺的规范,结果发现它被分散夹在了几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机械制造标准中间。这种跳跃性的结构,使得你无法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图谱。每一次查找都需要先在厚厚的目录里进行痛苦的交叉比对,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思考时间。如果说建筑规范的编排可以遵循年代顺序,那么像这种跨领域的综合汇编,就更应该以功能或应用场景来划分。这本书显然没有理解这一点,它给我的感觉就是,编辑们把所有文件堆在一起,然后随便贴了个标签就推向市场了,完全没有站在最终用户的角度去设计信息架构。

评分

对于一个希望通过阅读来快速掌握某一领域基础框架的自学者而言,这本书的门槛高得离谱。它直接抛出了大量技术术语和复杂的公式,却没有提供任何背景介绍或案例分析来辅助理解。国标的特点就是精确和凝练,但这种极度的精炼对于初学者来说,等同于天书。我期望的“汇编”,至少能提供一些入门级的导读或者术语解释,帮助读者逐步进入到标准的语境中。然而,这本书几乎是将所有专业人士之间的“行话”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缺乏必要的“翻译”过程。结果就是,我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网上搜索这些标准术语的含义,绕了一个大圈子才能理解书中一句话的真正指向。这让这本书的“学习辅助”功能几乎为零,它更像是为已经精通了所有底层逻辑的技术人员准备的最终确认工具,而不是一个普适性的知识载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