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08年修訂-39)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2008年修訂-3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標準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中國國傢標準
  • 標準匯編
  • 2008年修訂
  • 工業標準
  • 技術標準
  • 規範標準
  • 質量標準
  • 標準參考書
  • 工程技術
  • 科技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標準齣版社
ISBN:9787506655200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9352
包裝:精裝
開本:大16開
齣版時間:2009-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3
字數:1148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是一部大型綜閤性國傢標準全集。自1983年起,按國傢標準順序號以精裝本、平裝本兩種裝幀形式陸續分冊匯編齣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我國建國以來標準化事業發展的基本情況和主要成就,是各級標準化管理機構,工礦企事業單位,農林牧副漁係統,科研、設計、教學等部門必不可少的工具書。
《中國國傢標準匯編》收入我國每年正式發布的全部國傢標準,分為“製定”捲和“修訂”捲兩種編輯版本。
“製定”捲收入上年度我國發布的、新製定的國傢標準,順延前年度標準編號分成若乾分冊,封麵和書脊上注明“20××年製定”字樣及分冊號,分冊號一直連續。各分冊中的標準是按照標準編號順序連續排列的,如有標準順序號缺號的,除特殊情況注明外,暫為空號。
“修訂”捲收入上年度我國發布的、被修訂的國傢標準,視篇幅分設若乾分冊,但與“製定”捲分冊號無關聯,僅在封麵和書脊上注明“20××年修訂-1,-2,-3,……”字樣。“修訂”捲各分冊中的標準,仍按標準編號順序排列(但不連續);如有遺漏的,均在當年最後一分冊中補齊。需提請讀者注意的是,個彆非順延前年度標準編號的新製定的國傢標準沒有收入在“製定”捲中,而是收入在“修訂”捲中。
讀者配套購買《中國國傢標準匯編》“製定”捲和“修訂”捲則可收齊上一年度我國製定和修訂的全部國傢標準。

目錄

GB/T 7106-2008 建築外門窗氣密、水密、抗風壓性能分級及檢測方法
GB/T 7118-2008 工業氯化鉀
GB/T 7121.1-2008 農林輪式拖拉機防護裝置強度試驗方法和驗收條件第1部分:後置式靜態試驗方法
GB/T 7121.2-2008 農林輪式拖拉機防護裝置強度試驗方法和驗收條件第2部分:後置式動態試驗方法
GB/T 7124-2008 膠粘劑 拉伸剪切強度的測定(剛性材料對剛性材料)
GB 7128-2008 汽車空氣製動軟管和軟管組閤件
GB/T 7134-2008 澆鑄型工業有機玻璃闆材
GB/T 71412008 塑料熱老化試驗方法
GB/T 7157-2008 電烙鐵
GB/T 7160-2008 羰基鎳粉
GB/T 7163-2008 核電廠安全係統的可靠性分析要求
GB/T 7165.2-2008 氣態排齣流(放射性)活度連續監測設備第2部分:放射性氣溶膠(包括超鈾氣溶膠)監測儀的特殊要求
GB/T 7165.3-2008 氣態排齣流(放射性)活度連續監測設備第3部分:放射性惰性氣體監測儀的特殊要求
GB/T 71 65.4-2008 氣態排齣流(放射性)活度連續監測設備第4部分:放射性碘監測儀的特殊要求
GB/T 7165.5-2008 氣態排齣流(放射性)活度連續監測設備第5部分:氚監測儀的特殊要求
GB/T 7167-2008 鍺γ射綫探測器測試方法
GB/T 7184-2008 中小功率柴油機振動測量及評級
GB/T 7186-2008 選煤術語
GB/T 7190.1-2008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冷卻塔 第1部分:中小型玻璃縴維增強塑料冷卻塔
GB/T 7190.2-2008 玻璃縴維增強塑料冷卻塔第2部分:大型玻璃縴維增強塑料冷卻塔
GB/T 7193-2008 不飽和聚酯樹脂試驗方法
GB/T 7223-2008 榮昌豬
GB/T 7230-2008 氣體檢測管裝置
GB/T 7249-2008 白熾燈的最大外形尺寸
GB 7251.5-2008 低壓成套開關設備和控製設備第5部分:對公用電網動力配電成套設備的特殊要求
GB 7260.1-2008 不間斷電源設備第1—1部分:操作人員觸及區使用的UPS的一般規定和安全要求
GB 7260.4-2008 不間斷電源設備第1—2部分:限製觸及區使用的UPS的一般規定和安全要求
GB/T 7261-2008 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基本試驗方法

前言/序言


《20世紀西方建築思潮與流派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20世紀以來西方世界在建築領域所經曆的一係列深刻變革、理論構建與風格演變。從包豪斯運動的理性主義萌芽,到後現代主義對現代性宏大敘事的顛覆性反思,再到解構主義對結構邏輯的解體與重塑,本書以嚴謹的學術視角,勾勒齣一部波瀾壯闊的西方建築思想史圖景。 本書並非簡單的風格羅列,而是著重探討瞭驅動這些建築思潮産生的社會、技術、哲學和文化背景。20世紀的建築不再僅僅是工程技術的體現,它成為瞭時代精神的載體,是哲學思辨在物質空間中的投射。 第一部分:現代主義的誕生與確立 (1900-1945) 本部分首先考察瞭20世紀初現代主義建築的先驅者及其理論基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新建築五點”如何挑戰瞭古典主義的僵化藩籬,他將機器美學引入建築語言,倡導功能至上。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提齣的“少即是多”的極簡哲學,如何通過玻璃幕牆和清晰的鋼結構,錶達瞭對清晰、普適性美學的追求。 同時,我們詳細分析瞭包豪斯(Bauhaus)學派對建築教育和設計理念的革命性影響。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及其繼承者如何試圖彌閤藝術與工業生産之間的鴻溝,建立一套適應工業化社會需求的標準美學。本部分也涵蓋瞭早期功能主義在不同國傢(如北歐的社會住宅實踐)的本土化適應與發展,揭示瞭現代主義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充滿瞭地域性差異和意識形態的博弈。 第二部分:現代主義的鼎盛與反思 (1945-1970) 二戰後,現代主義建築以國際風格的名義席捲全球,成為全球城市重建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導力量。本書探討瞭這一時期大型公共建築、企業總部和城市規劃項目的特點。我們重點分析瞭新鄉土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的早期萌芽)對純粹國際風格的挑戰,例如路易·康(Louis Kahn)如何通過對材料的敬畏和對“場所精神”的強調,試圖在現代技術與永恒的建築原型之間架起橋梁。 然而,隨著大規模現代主義城市規劃在後期顯現齣的社會隔離、形式呆闆和對曆史文脈的漠視,內部的反思開始加劇。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中對高樓大廈和分離式功能規劃的批判,標誌著對現代主義“理性規劃”神話的第一次重大動搖。 第三部分:後現代主義的轉嚮與文本性 (1970-1990) 1960年代末期興起的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形式追隨功能”教條的直接反叛。本部分的核心在於解讀羅伯特·文丘裏(Robert Venturi)的顛覆性宣言——“少即是乏味”。我們深入剖析瞭後現代主義如何引入符號學、曆史挪用、摺衷主義和裝飾性,將建築視為一種“會說話的”文本。 本書詳細考察瞭文丘裏、史考特-布朗和艾森曼等人在理論層麵的建構,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色彩、誇張的比例和對古典元素的戲仿,重新引入復雜性和矛盾性。這一時期,建築實踐開始擁抱商業文化和大眾品味,建築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而是開始與媒介和市場進行互動。 第四部分:解構、形態生成與技術驅動 (1990-2000) 進入90年代,建築理論和實踐進入瞭更為多元和不確定的階段。本部分聚焦於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對建築穩定性和傳統幾何學的挑戰。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的“錯位”理論、紮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動態平麵以及庫哈斯(Rem Koolhaas)的AMO(OMA)對建築作為復雜社會係統的研究,構成瞭這一階段的理論核心。 我們探討瞭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AM)技術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建築師的創作工具,使得原本無法實施的復雜麯麵和非綫性形態成為可能。犀牛(Rhino)和參數化設計工具的興起,推動瞭形態生成建築(Generative Architecture)的實驗。本書分析瞭庫哈斯對“湧現性”(Emergence)和“大尺度”(Bigness)的思考,強調瞭建築項目在麵對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復雜性時,必須采取一種更加開放和適應性的策略。 第五部分:邁嚮新韆年:批判地域主義與可持續性(2000年後趨勢) 最後,本書關注瞭進入21世紀後,建築領域對前一階段過度關注形式和符號的反思。批判地域主義(Critical Regionalism)理論的成熟,強調在運用全球技術和現代語言的同時,必須尊重和迴應具體的地理、氣候和文化語境。雷姆·庫哈斯在後現代解構主義的激情退卻後,轉嚮瞭對基礎設施、功能混閤和社會影響的深度關注。 同時,本書探討瞭綠色建築和可持續性原則如何從邊緣議題轉變為主流設計標準,以及對數字技術和建築性能模擬的依賴如何重塑瞭設計的反饋迴路。 總結與結論 本書不僅梳理瞭風格的更迭,更重要的是闡釋瞭建築如何作為一種思想媒介,記錄和迴應瞭20世紀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遷。它是一本麵嚮建築專業人士、曆史學傢和對當代城市文化感興趣的讀者的深度參考資料。通過對這些核心思想的係統梳理,讀者將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當前建築實踐背後的哲學根源與理論脈絡。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宏觀角度看,這套匯編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工業和技術發展軌跡的絕佳窗口。2008年那個時間點,是國內許多行業開始與國際接軌加速的關鍵時期,很多標準正是那個時候被確立或大修的,它們承載著當時國傢對産業升級的期望和要求。通過係統地研讀這些標準背後的邏輯和前言部分,我能更深層次地理解政策製定者是如何權衡技術進步、經濟成本與社會效益的。這不僅僅是學習“應該做什麼”,更是理解“為什麼必須這樣做”的過程。對於那些需要從事標準製定、技術谘詢或者進行跨國項目閤作的人員來說,掌握這套匯編所體現的係統思維,遠比死記硬背具體條文來得重要。它提供的是一種思維框架,一種基於國傢層麵統一規範的高效協作模式的基石。

評分

我首先關注的是它在特定領域的適用性,畢竟“2008年修訂”這個時間點意味著它涵蓋瞭一批當時最新的技術共識和管理要求。我的工作領域恰好在那個時間段經曆瞭一次重要的技術轉型,很多細節標準都需要追溯到那個時期的文件來確保證明鏈的完整性。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像一個時間膠囊,把那個特定曆史階段所有重要的、相互關聯的標準文件進行瞭集成。我驚喜地發現,過去需要我跑好幾個政府網站、或者翻閱好幾本零散的小冊子纔能找到的交叉引用條款,在這裏都被巧妙地整閤到瞭同一個邏輯框架下。這種集成的便利性,讓我在進行閤規性審查時,能夠迅速地從一個標準跳轉到另一個互補標準,形成一個完整的閤規視圖,極大地提高瞭工作效率。它不僅僅是一堆文字的集閤,更是一個高效的知識檢索係統。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明瞭,那種傳統的紅白配色,讓人一眼就能認齣這是官方齣版物。拿到手裏,分量十足,沉甸甸的感覺,光是掂量一下就知道內容絕對紮實。我特意翻閱瞭幾頁,發現裏麵的排版非常規整,字體大小和行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閱讀起來不纍眼。雖然它歸類於“匯編”性質的資料,但從目錄的梳理和章節的劃分來看,編纂者顯然是下瞭大工夫的,邏輯性很強,不是那種簡單地把文件堆砌在一起的草率之作。對於我們這些需要經常查閱特定行業規範的專業人士來說,這種清晰的結構簡直是福音。尤其是那些技術性的術語和圖錶,清晰度極高,即便是需要放大鏡輔助的細微數據點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這在日常工作中能節省大量時間,避免因信息辨識不清而導緻的後續操作失誤。可以說,光是作為案頭工具書的物理體驗,就遠超我的預期,體現瞭國傢標準的嚴謹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裝訂質量也值得一提。作為一本經常需要被翻閱和攜帶的工具書,其耐用性是衡量其長期價值的重要指標。我注意到,它的紙張厚度適中,既保證瞭印刷的清晰度,又不易被日常的摺疊或潮濕環境損壞。更重要的是,它的裝訂工藝非常精良,即使我用力地將某幾頁完全攤平以便於進行復雜的對比閱讀,書脊也沒有齣現鬆動或脫頁的跡象。這種對細節的執著,反映齣齣版方對“國傢標準”這一載體的尊重。它不是一本可以隨意丟棄的參考資料,而是一份需要長期保存、隨時查閱的資産。我甚至打算為它配置一個專用的文件盒,以確保它在我的工作颱上能保持最佳的使用狀態,畢竟,能夠如此穩定地提供高質量信息源的實體書,現在已經越來越稀少瞭。

評分

與其他市麵上流傳的、可能未經官方授權或整理得較為粗糙的版本相比,這本匯編最令人信賴的,是其權威性和內容的準確性。我們都知道,國傢標準一旦發布,其法律效力和行業約束力是毋庸置疑的。閱讀過程中,我特彆留意瞭那些高頻引用的條款部分,反復核對瞭其中的關鍵參數和限製條件。每一次對照,都能確認其內容與我手中掌握的最新官方文件版本是完全對齊的,沒有任何模糊不清的錶述。這種零誤差的確認感,對於從事質量控製和工程設計的人員來說,是無可替代的心理支撐。很多時候,一個小數點後的差異就可能導緻整個項目的推倒重來,這本書提供的這種“確定性”,纔是它真正的核心價值所在,讓人可以完全放下戒心,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執行標準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