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清朝的建立和在全国统治的巩固(1636-1722)、满族的兴起、悠久历史的回顾——肃慎与女真、明朝对女真人的压迫、龙虎将军怀愤恨——女真各部的统一、分庭抗礼——后金政权的建立与活动、“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萨尔浒之战、宁远之挫与努尔哈赤之死、皇太极称帝和改革——清朝的建立、明代东北防御的崩溃、“自坏长城”——袁崇焕的冤死、众叛亲离——大凌河之战与明将的纷纷降清等等。
作者简介
夏家餕,1937年生于桂林,土家族,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1963年南开大学明清史专业研究生毕业。原任八届全国人大常委.现任本届全国政协常委。主要著作有《纸老虎现形记》、《清代中叶的白莲教起义》、《中国人与酒》、《廉海钩沉》等;合著有《黑龙江沿革史》、《东北近百年史讲话》、《中国官制史》、《清朝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大辞书》;译著有《石勒苗去华沙》等,另有学术论文百余篇。
特邀顾问简介:
白幼蒂,北师大附中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历史教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编委,《中国考试》杂志学科组特约编委。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新课标历史教材编写组成员。
特邀编辑简介: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王海琳,北京十四中历史高级教师、北京市市级骨干教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中国读本(史话分卷)》丛书是目前所见学生历史读物中最好的。一是丛书的各单本作者都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二是丛书的内容深浅适中,既体现了大纲要求,又有所拓展,可以作为课内知识的有效补充,很适合学生阅读。同时,《清前期史话》也适合老师们作为资源来储备。
——白幼蒂(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高级中学实验课本编委)
本套丛书是按照新课标要求进行编辑的,扣住了教学大纲,既体现了教学重点,又有适当的延伸,对拓展学生知识面很有必要,是一套质量很高的学生课外读物。
——李明赞(北京四中历史特级教师,国家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编撰者之一)
此书最大特点就是将知识、学术融为一体,既有严谨治学态度、科学辩证唯物史观,又能够栩栩如生描述再现一个过去,语言表达通俗易懂,人生哲理深入浅出,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层面要求,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拓展。对于青少年学习、探究历史,《中国读本(史话分卷)》无疑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范桂英(北京十五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
目录
开头语——略说清朝
第一编 清朝的建立和在全国统治的巩固(1636-1722)
第一章 满族的兴起
一、悠久历史的回顾——肃慎与女真
二、明朝对女真人的压迫
三、龙虎将军怀愤恨——女真各部的统一
四、分庭抗礼——后金政权的建立与活动
五、“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萨尔浒之战
六、宁远之挫与努尔哈赤之死
七、皇太极称帝和改革——清朝的建立
第二章 明代东北防御的崩溃
一、“自坏长城”——袁崇焕的冤死
二、众叛亲离——大凌河之战与明将的纷纷降清
三、洪承畴——松山之战与明朝防御的瓦解
第三章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入关
一、“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福王小朝廷内幕
二、“头可断,身不可屈!”——史可法的抗清事迹
三.、“头可断,发不可蘿!”——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
四、异军突起——李定国等农民军的抗清活动
五、父子同仇与父子异道——夏完淳、郑成功的抗清斗争
六、“满、汉宫民,俱为一家”——满、汉地主的进一步合作
第四章 清朝在全国统治的巩固与稳定
一、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二、台湾的回归
三、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
四、噶尔丹之死
第五章 清初的经济和文化
一、“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二、“利商便民”——清初手工业和商业的复苏和发展
三、《明夷待访录》——清初进步学者的活动与思想
四、“至人无我”——清初的文学风貌
五、洋人也当官——清初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二编 清朝的黑盛(1723-1806)
第六章 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内空前的统一
一、改土归流——西南地区统治的加强
二、噶尔丹策零之死——雍正皇帝对西北的平定
三、漠北疆界的划定——《中俄恰克图条约》
四、军机处的设立与内阁职权的削减
五、地方控制的加强与博学鸿词科
六、“十全老人”——新疆、西藏与四川的进一步统一
七、逻察与巡幸
第七章 清朝鼎盛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一、内地经济的繁荣
二、边疆经济的发展
三、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
四、“乾嘉学派”
五、“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乾、嘉史学的概况
六、古今图书一大成——《四库全书》及其他
七、“时代王子”登高峰——小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
八、京剧与诗、画
九、《畴人传》——清朝鼎盛时期的自然科学
第八章 清朝的转衰和连绵不断的农民起义
一、“富贵如花”、“贫贱如草”
二、从“太平之君”到“散财童子”——乾隆皇帝的无度挥霍
三、“和砷跌倒,嘉庆吃饱”——乾隆末叶官吏的贪婪
四、“大元帅”与“草鞋”——人民的秘密结社
五、西北烽火——回族、撒拉族人民起义
六、“贼砍老子头矣!”——林爽文领导的台湾人民起义
七、“逐客民,复故土”——湘、黔、川苗民“乾嘉起义”
八、“官逼民反”——川、陕、楚五省白莲教大起义
第三编 江河日下的天朝(1806-1840)
第九章 嘉庆、道光时期的政局
一、“八卦定君臣”——林清、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起义
二、江河日下——道光时期的国内形势
三、“圣朝盛事”——张格尔叛乱的平定
第十章 嘉庆、道光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一、“天朝”的迷梦——“闭关自守”的影响
二、改良与民主思想的遗置——龚自珍和李汝珍的思想与遭遇
三、天门洞开——西方列强的鸦片贸易
四、春雷忽破伶仃穴——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附录清前期大事年表
精彩书摘
六、宁远之挫与努尔哈赤之死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天命五年)7月17日,努尔哈赤的宫门外,竖起丫两根大木竿,接着,他传出了命令:“凡是下情不得上达的,可以写材料挂到竿子上,我一定根据材料的详情,亲自受理。”这样,他的臣下,就更加“不敢欺隐,民情皆得上达”了,结果形成了“满洲大治”的兴隆局面。
明朝呢?却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世宗嘉靖时,有个叫王鏊的说过:皇帝“常朝罕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秘,鲜或窥焉,以致上下之情郁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此日积。”而到神宗万历以后,岂止君臣隔阂,就连人妖也颠倒透了。有谋略、有战功的臣子,往往遭到谗谤;无功败军之将,则只要靠上“义父”、“干爹”魏忠贤的宦党,便反倒大受其禄。广宁之役的败军之将王化贞,只获了个末等的轻罪;抗战有功的熊廷弼,却被弃市而“传首九边”!
在这种环境里,出现一两个不惜身家、奋勇把关的官吏,却也真像雨后的晨星,光亮一时。
曾做过福建延平县知县的袁崇焕,喜欢谈兵,每每遇见退役将卒,总要打听关塞军事,弄清控卫关塞的情形,以把守关塞之才自许。广宁之败时,他正值“北觐”之中,不久,便单独出山海关,遍视关外详情,夜行荆棘蒙茸、虎豹潜伏之地,往往四鼓之时才返回住处。他曾说:“我不惜身命”,“与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御史侯洵也算是个伯乐,建议重用他,他于是被破格录用为兵部佥事,监军关外,临行还拜访了熊廷弼,两人谈了一天。
王在晋下台之后,新任蓟辽经略孙承宗非常支持袁的主张,同意他筑宁远①城,任命他为宁前②兵备道。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一份不包含《清前期史话》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实且自然: --- 《沧桑百年: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侧影》 一部深入探究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的宏大叙事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个历史学家的名字,例如:林昭南]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一个知名学术出版社的名字,例如:中华文库出版社] ISBN:[此处可填入一个示例ISBN号] --- 卷首语:历史的隘口与黎明的微光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断代史或政治史,它聚焦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隘口——从传统帝制走向现代国家的漫长而痛苦的过渡期。我们试图摆脱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深入近代中国社会的肌理之中,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面貌的深层动力、隐秘张力与个体抉择。这段百余年的历史,是古老文明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剧烈震荡,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真实写照。我们的目标是描摹出在风云变幻中,那些被遗忘的声音、被忽视的细节,以及那些在巨变面前挣扎求存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 第一部分:旧邦的裂痕——内忧外患下的社会重构 本部分将时间锚定在1840年至1870年间,重点剖析两次鸦片战争及随之而来的内部危机对传统中国社会结构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一、商业革命的阴影与传统士绅阶层的重塑: 我们详尽考察了开埠通商对江南、福建等地传统商业网络的冲击。白银的流入与流出,如何改变了地域间的经济平衡?新式商业阶层的萌芽是如何在传统宗族和地方精英的夹缝中艰难成长的?重点研究了地方税收体系在面对巨额赔款压力时的崩溃与重组,以及这种压力如何最终传导至最底层的农民。 二、天国之梦与地方权力的异化: 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是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宗教与政治叛乱,更是对中央集权和地方治理能力的终极考验。本书不仅仅复述战役的胜负,而是深入分析了湘军、淮军等地方团练兴起背后的社会动员机制。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崛起,标志着一个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新兴权力集团的形成,这种权力结构如何开始侵蚀中央政府的权威,为晚清政治的碎片化埋下伏笔?我们引入了新的档案材料,探讨了地方势力在军事化过程中如何积累了超出传统体制的经济和行政权力。 三、传统教育体系的危机与士人的出路: 科举制度在十九世纪中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合法性危机。在战乱频仍、传统经典不再能指导现实的背景下,士人们如何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本章将聚焦于早期洋务派知识精英的转型,分析他们如何从“义理”的坚守者转变为“格致”的探求者,以及这种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和外部推动力。 第二部分:器物与制度的拉锯——洋务运动的深层逻辑 本书对洋务运动的考察超越了简单的“学习西方技术”的论断,将其视为一场复杂的社会博弈。 一、官督商办的悖论与资本的早期积累: 洋务企业(如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局)的运营模式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它们既需要利用国家信用和权力来获取资源,又必须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我们详细分析了“官督商办”模式下,权力与资本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这种混合经济模式在初期的成功掩盖了管理上的低效和决策上的短视,为甲午战败后的企业改革留下了沉重的包袱。 二、海防与边疆的重塑: 本书特别辟出一章,论述近代军事建设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地缘政治版图。从新疆的经营到台湾的防御,军事现代化的需求如何迫使清廷重新思考并介入传统上“化外之地”的管理?这种对边疆的强化控制,对当地民族关系和地域社会结构带来了哪些长远的改变? 三、文化试探与思想的保守性: 在技术引进的同时,文化上的保守是难以回避的现实。我们研究了早期翻译运动中的选择性吸收,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对“中体西用”理念的坚持。这种“有选择的现代化”是如何在制度层面造成了技术与管理理念的脱节,使得改革的效能大打折扣? 第三部分:社会脉动与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的日常景观 本部分着重于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细微变化,这些变化往往比政治事件更能体现历史的深度。 一、城市空间与新兴阶层的浮现: 以上海、天津、广州等通商口岸为中心,本书描绘了近代城市景观的剧变。新式建筑、电报、火车的出现,如何重塑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和距离的感知?妓院、茶馆、报馆等新兴公共空间的出现,成为社会信息交流和观念碰撞的新场所。我们关注到,在这些空间里,出现了早期受薪职员、技术工人等前现代与现代交织的社会群体。 二、医疗卫生与公共观念的萌芽: 西医的传入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更迭,更是对传统生命观、疾病观的冲击。本书研究了慈善医院的建立,以及瘟疫流行时期,政府和民间在公共卫生领域所做的早期尝试。这些努力如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近代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初步认知? 三、文学、戏曲与大众情绪的表达: 在传统媒体受限的时代,小说、报刊和地方戏曲成为了反映社会不满、传播新思想的重要载体。我们分析了晚清谴责小说中对官僚腐败和世俗百态的批判,以及传统戏曲如何通过改编来回应时代的热点事件,成为大众情绪的“减压阀”和“放大器”。 结语:未竟的现代性——历史的遗产 《沧桑百年: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侧影》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重细节的近代史考察。它揭示了在一个古老帝国试图进行自我更新的过程中,所遭遇的结构性困境、思想上的挣扎以及社会各个层面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相信,只有理解了这段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历史,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及其深远的历史遗产。这是一段关于适应、抵抗、学习与重塑的史诗,其回响至今未绝。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详尽的史料运用: 侧重于地方志、商业档案、私人信函及早期报刊的梳理。 拒绝简单化判断: 呈现近代化进程中复杂的因果关系和多重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