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6-8 套装共3册)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6-8 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等 编
图书标签:
  • 中央苏区
  • 红色政权
  • 革命历史
  • 历史档案
  • 政权建设
  • 中共历史
  • 井冈山斗争
  • 土地革命
  • 历史研究
  • 文献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5927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137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6-8 套装共3册)》是江西人民出版社和中央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中的一卷“政权系统”。全书共收集中央苏区时期政权建设方面的历史文献600余篇,包括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一苏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央政权各部门的文件,是研究苏区政权建设的珍贵文献。

目录

第6册
革命委员会组织纲要
苏维埃组织法
土地暂行法——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通过
(1930年5月)
中国苏维埃的政纲
(1930年5月)
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进攻南昌会师武汉通电
(1930年6月25日)
苏维埃土地法——1930年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
(1930年)
苏代会中央准备委员会临时常委会通告第一号
(1930年8月3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根本法(宪法)大纲草案
(1930年9月)
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告江西工农兵革命群众
(1930年10月6日)
全国苏维埃大会各级准备委员会组织及工作大纲
(1930年11月25日)
全苏大会的开幕词(项英)
(1931年11月7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对外宣言
(1931年11月7日)
……
第7册
第8册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中央苏区政治制度沿革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本卷《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中央苏区政治制度沿革与实践》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系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等地建立和巩固中央苏区期间,在政权建设、政治体制构建以及法律制度实践方面所进行的开创性探索与历史性尝试。全书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原始文献、回忆资料、当时的法令文件、会议记录以及理论探讨文章,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中央苏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政权范本的复杂面貌及其历史意义。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一手史料的梳理和分析,系统呈现中央苏区在建立工农民主政权、推行“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政策、建立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起草和颁布宪法与法律、进行基层政权建设以及开展政治动员和民主实践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国家建设经验的宝贵财富,也是理解中国革命道路上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案例。 第一部分:中央苏区政权构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本部分着重探讨中央苏区政权建立的理论依据和初始阶段的实践探索。 一、 革命形势下的政权定位与理论构建 详细收录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和战略防御阶段,中央苏区对自身政权性质的界定。包括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论阐释,以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重点展示了早期党的文件、毛泽东等领导人关于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政权的思想形成过程。 二、 土地革命与阶级动员 土地问题是中央苏区政权合法性的核心基础。本部分集中展示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过程、其实质内容及其在根据地内的具体执行情况。通过地方苏维埃的工作报告和农民代表的陈述,揭示了土地革命在动员贫苦农民、巩固工农联盟方面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在具体执行中出现的“左”倾错误及其带来的经验教训。 第二部分:中央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态与运作机制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中央苏区建立的各级苏维埃政权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特别是中央一级政权的组织架构。 一、 历届苏维埃代表大会与中央执行委员会 系统整理了历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会议记录、决议案和选举情况。详细记录了第一次至第三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主要议程、选举产生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执委)的组成人员,以及中执委在闭会期间的决策机制。通过这些文件,可以清晰地看到苏维埃民主制度的设计蓝图及其运作的实际情况。 二、 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详尽描绘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组织结构,包括人民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部、工农检查部等核心机构的设立和职能分工。特别关注了经济人民委员部、教育人民委员部等在物资调配、教育推广方面所承担的具体工作,反映了早期红色政权在进行国家治理方面的初步尝试。 三、 宪法与根本大法 集中收录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通过)的文本及其在根据地内的宣传和法律效力情况。分析了该宪法大纲在确立人民主权、界定国家权力范围以及保障工农阶级权利方面的进步意义,并探讨了其实际执行中面临的挑战。 第三部分:基层政权建设与民主实践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基层,关注工农在地方政权建设中的参与程度和民主实践的细节。 一、 乡、区、县级苏维埃的建设 收集了关于基层苏维埃选举办法、工作规范以及与群众联系的指导文件。通过基层苏维埃的工作简报和年终总结,展现了农民代表在地方决策中的实际作用,以及苏维埃政权如何通过“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来治理乡村。 二、 司法与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收录了中央苏区人民法院制定的若干审判条例、劳动仲裁规定以及针对反革命分子的处理办法。这些资料展示了苏维埃政权在维护社会秩序、处理民事纠纷和进行阶级斗争方面的司法实践,体现了其朴素而严峻的法律精神。 三、 政治动员、宣传与监督机制 本部分包含大量关于政治宣传、群众教育和对干部进行监督检查的文献。例如,关于如何开展政治鼓动工作、如何组织群众参加劳动竞赛、以及苏维埃内部的“打‘非’斗争”和自我批评制度的记录,反映了政权在维护内部纯洁性和提高政治觉悟方面的努力。 第四部分:中央苏区政治经验的总结与反思 本部分通过一些战后的回顾性材料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得失进行初步探讨。 一、 民主与集中制的平衡 分析了苏维埃制度在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领导原则的探索,以及在战争环境下,如何处理效率与民主之间的关系。 二、 组织路线与干部队伍建设 汇集了关于如何选拔和培养工农出身的干部、如何处理党与政权的关系、以及对干部腐败和脱离群众现象的批评与整顿的文献,揭示了苏区对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总结 《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中央苏区政治制度沿革与实践》是研究中国革命早期国家形态的权威资料集。它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更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如何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无产阶级政权建设道路的脉络。这些制度的创新与实践,为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和经验积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资料文库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国家能力”构建初期形态的认知。我过去对苏维埃政权运行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理论框架层面,但阅读这些具体的政权运作文件后,我深刻体会到了“执行力”的挑战。例如,书中关于如何建立统一的金融体系、如何协调不同根据地之间的物资调拨,以及如何确保法令在广阔的游击区得到有效传达和执行的案例分析,都展现了初期国家机器的脆弱性与强大的适应性。这些文献迫使我思考:在一个没有稳定税基、没有成熟官僚体系、外部封锁严密的环境下,一套政权系统是如何依靠意识形态凝聚力和简陋的行政手段维持运转的?这套书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它提供的海量一手资料,为我们深入探究这一历史难题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它绝对是研究革命史和政治制度史的宝藏。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种“文库”性质的书籍会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难以卒读的官僚文牍,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出乎意料。这套资料集在组织结构上非常清晰,它不像零散的档案汇编那样让人抓不住头绪,而是有明确的脉络梳理,使得我对中央根据地政权体系的认知建立起了一个清晰的框架。我着重对比了不同区域政权在实施中央政策时的“本土化”差异,这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革命的理论输入和基层实践之间,总会因为地方的具体情况(如人口构成、经济基础、敌军压力)而产生有趣的张力与适应性调整。书中收录的许多会议纪要和内部通报,为我们还原了决策层讨论的真实语境,那些关于如何平衡军民关系、如何动员农民参与政权管理的辩论,充满了鲜活的历史气息。它不是教科书式的定论,而是动态的、充满争议和探索的政治实验场。这种层次丰富的展现,极大地满足了我对历史细节的探求欲。

评分

这套《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的政权系统部分,实在是我近期阅读中感到最有收获的资料集。我一直对中国革命早期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充满了好奇,尤其关注当时苏维埃政权是如何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建立、运作和自我革新的。这本书的编纂质量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像一些流行的历史读物那样侧重宏大叙事或英雄事迹,而是扎扎实实地挖掘了当时地方政权建设的微观细节。比如,关于土地分配的细则,各种税收法令的起草过程,乃至基层选举制度的尝试与演变,都有详尽的文本记录。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司法和廉政建设的部分,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外部威胁密布的时期,如何设计出既能保持革命纯洁性,又能有效治理一方的制度框架,这种探索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学术和现实参考价值。阅读这些原始资料,仿佛能听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那个时代决策者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艰难权衡的挣扎与智慧。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苏区政治生态的严肃研究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珍藏品。

评分

对于我这个非专业历史学者,纯粹是出于对那个时代社会组织形态的好奇心来接触这套书的。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于其资料的广度和深度。我原本以为,关于政权建设的内容无非就是党章、宪法这类文件,但这本书的“政权系统”概念远比我想象的要宽泛。它涵盖了从中央到乡、村各级政府机构的设立依据、人员任命流程、财政预算的初步草案,甚至还涉及了对公职人员的考核与奖惩条例。这些细节共同描绘了一幅完整的、试图在战火中建立一个功能性国家的复杂图景。阅读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很多资料的表述方式非常具有时代特征,但一旦沉下心来,你会发现每一次的梳理都像是在拼凑一块失落的文明碎片。它强迫你跳出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去理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逻辑必然性。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主要关注的是这套资料中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苏维埃各级代表会议运作的原始记录。在研究世界近现代民主实践的谱系时,很多人容易忽略苏区在这方面的早期尝试。这套书提供了大量关于代表选举程序、会议议程设置、提案审议流程的文本资料。这些材料清晰地展示了革命政权如何试图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框架下,构建一套具有自我纠错和动员能力的政治参与机制。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穿插了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关于执行中央指示时遇到的具体困难和他们提出的修改建议。这些“来自下层”的声音,为理解一个新兴政权的韧性和局限性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视角。与以往阅读的侧重于军事胜利的叙事相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政权建设这一“看不见的战场”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制度创新精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