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典故

三晋典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景元祥 著
图书标签:
  • 山西历史
  • 晋文化
  • 典故故事
  • 历史故事
  • 地方文化
  • 民俗文化
  • 传统文化
  • 三晋
  • 历史地理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30829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50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4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三晋典故》基本上囊括了春秋晋国和战国三晋(韩、赵、魏)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像叔虞封唐、唐献嘉禾、燮父改晋、文侯勤王、武公代翼、献公拓疆、骊姬乱晋、申生自缢、重耳逃亡、惠怀误国、文公称霸、景公弱霸、悼公复霸、定公失霸;三家分晋、三晋封侯、三晋崛起、三晋变法、三晋称雄、三晋御秦、三晋兴衰等,皆通过三晋典故,做了淋漓尽致的表述。故而,以典故说史,是其魅力之三。

作者简介

  景元祥,山西侯马人,1932年生。中国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理事,临汾市三晋文化研究会顾问,侯马市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山西作家协会会员,侯马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临汾市尧文化研究会理事,曲沃县晋文化研究会顾问。自1993年离休以来,专心致力于三晋文化研究和著述,先后在山西人民出版社、三晋出版社、方志出版社出版《晋与三晋故事》等5部专著和一套《晋国故事连环画》。同时,还参与撰写了《平阳历史文化丛书》中的《晋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孔子评晋国人和事》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梦生叔虞
天子无戏言
桐叶封弟
启以夏政 疆以戎索
唐献嘉禾
名以制义
文侯勤王
文侯之命
成师封沃
武公代翼
继文绍武
族杀桓庄
假虞灭虢
唇亡齿寒
垂棘之璧
屈产之乘
美男破老
马齿徒增
一薰一莸
齿牙为祸
一国三公
骊姬乱晋
食不甘味
心苟无瑕
孝而安民
献公托孤
立个不仁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背施里外
币重言甘
泛舟之役
幸灾乐祸
皮之不存 毛将安附
外强中干
穆姬请命
皇天后土
甘拜下风
畏威怀德
秦晋之好
之子于归
父教子忠
临难不避
行将就木
重耳及难
割股啖君
危犹累卵
志在四方
受飧返璧
好善不厌
投璧于河
郇邑之盟
文公必霸
险阻艰难
晋文义赏
汗马之劳
贪天之功
以志吾过 且旌善人
公属百官 赋职任功
弃责薄敛 施舍分寡
轻关易道 通商宽农
利器明德 以厚民性
政平民阜 财用不匮
元帅始设
赵衰举贤
兵不厌诈
勤王攘夷
退避三舍
一战而霸
人莫予毒
纵虎归山
拜赐之师
济河焚舟
宣子修法
何以主盟
铤而走险
言犹在耳
董狐直笔
赵盾弑君
赏鞍之功
晋始通吴
吕相绝秦
寸草不留
华而不实
人谁无过
置善则固
知难而退
病入膏肓
唯命是从
绕朝赠策
鞭长莫及
瓜衍之赏
无能为役
死而不朽
不安其位
礼贤远佞
疲于奔命
从善如流
楚囚对泣
唯利是视
痛心疾首
甚嚣尘上
盗憎主人
不辨菽麦
于善为咨
祁奚之举
士甸谦让
犄角之势
马首是瞻
士鞅知言
积不相能
莫有斗心
楚材晋用
固辞不立
赏罚无章
贪求无厌
泥涂辱居
恤民为德
宾至如归
先国后己
多难兴邦
雍子鬻狱
拔本塞源
数典忘祖
除旧布新
天经地义
歌诗必类
恶直丑正
亡戟得矛
天生尤物
素车白马
经天纬地
有名无实
股肱之臣
百事不终
识多才广
不隐于亲
量力而行
如火如荼
不可逾越
善颂善祷
视民如子
直不辅曲
欲为系援
伯牙鼓琴
高山流水
靡靡之音
同恶相求
清君侧
表里山河
冯妇搏虎
含污纳垢
萃于三族
政出私门
中央之国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士为知己者死
女为悦己者容
古今异利 远近易用
将欲败之 必姑输之
实沈之星
厚贪怨生
国乱民忧
智取仇由
贤者毕力
存亡继绝
忠君免祸
骤战骤胜
三晋之事
吴起雪泣
无竞唯人
四战之国
弹丸之地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渑池之功
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纸上谈兵
胶柱鼓瑟
徒读父书
祁开使金
廉颇强饭
舍本逐末
掩耳盗铃
奇货可居
布衣之士
不可同日而语
虎怒决蹯
邯郸学步
不胫而走
存孤嗣赵
漆身吞炭
胡服骑射
高枕无忧
毛遂自荐
一言九鼎
毛遂坠井
青云直上
围魏救赵
因势利导
嫁祸于人
一狐之腋
盛气凌人
旷日持久
不遗余力
鹬蚌相争 渔人得利
伤弓之鸟
捭阖纵横
天下无双
白虹贯日
晋楚之富
当屦履霜
人弃我取 人取我与
舟中敌国
津妾棹歌
抱薪救火
庖丁解牛
反裘负刍
四分五裂
积羽沉舟
三人成虎
南辕北辙
窃符救赵
耳闻不如目见
冠盖相望
鸡口牛后
卫鞅亡魏
泽可遗世
悬釜而炊
直而不倚
美轮美奂
论比与党
冯亭垂涕
志大才疏

精彩书摘

  梦生叔虞
  【典源】《左传·昭公元年》:“当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梦帝谓己:‘余命而子曰虞,将与之唐,属诸参而蕃育其子孙。’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
  【典义】梦,是睡眠时局部大脑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而梦生,是古代帝王将相藉以提高身价地位的普遍现象,亦是“天人合一”和“皇权神授”的一种思想反映。究其中国的三皇五帝,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帝王,其每一个人的出生,都有一个神奇美妙的传说。
  【典实】周武王,姓姬名发,周文王之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周文王死后第四年,他乘商军主力在东夷之际,率兵车三百乘,虎贲(勇士)三千人,在盟津(今河南渑池)会盟八百诸侯,东征伐纣,进抵牧野(今河南淇县),一战灭商,建立西周王朝,都镐(今陕西西安西)。
  一天晚上,正当王后邑姜(姜子牙的女儿)怀着太叔的时侯,武王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天帝对他说:上苍让您生个儿子,我为他起名字叫虞,准备给他唐国,唐国属参,让虞去繁衍养育子孙吧!当太叔生下来之后,他的掌心里果有一个虞字文,于是武王便名他为虞。由于排行老二,故而又叫叔虞。
  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里也有记述:“武王与叔虞母相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你)生子,名虞,余与子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因命之曰虞。”
  天子无戏言
  【典源】《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同圭)以与叔虞,曰:“此片封若。”史佚因请择曰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典义】“天子无戏言”,谓天子言,是“圣旨”、“圣谕”、“敕令”、“君命”,就是说,帝王言要慎重,不能作儿戏之语。随着朝代的兴替,称谓的变化,天子变为皇帝,又称国君、君王,随之便由“天子无戏言”引申出“君无戏言”、“金口玉言”、“君言九鼎”、“君命不可违”等成语。
  【典实】“天子无戏言”,是由“桐叶封唐”引发的一则历史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西周周成王时期,距今约有三千多年了。
  在镐京的御花园里,成王姬诵玩着桐叶,逗着弟弟,情不自禁地喊着:“来,来,来!我把它裁成玉珪,赐给你去做唐侯吧!”玉珪是天子、诸侯佩戴的珍贵的玉制品,不仅雍容华贵,而且还是权力的象征。侍立一旁的史官,听到周成王封姬虞为唐国诸侯,便立即把他的话记录了下来,带回到宫里,转告了辅弼大臣周公姬旦。
  过了几天,周公问成王:“选哪个良辰吉曰,举行册封唐侯的典礼呢?”周成王听了,莫名其妙,反问周公:“册封谁呢?”
  周公听了哈哈大笑说:“唐侯叔虞呀!”
  成王说:“我和叔虞闹着玩的,何必当真!”
  随从的史官,立刻打开宫录,跪着说道:“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应为之举行盛典册封他、庆贺他!”
  成王听了,认为周公和史官言之有理,无言以对,便命太卜占卜问卦,选择吉祥日子,为唐侯举行册封大典。
  几天后,周成王在王宫举行了盛大的册封唐侯大典。成王遵照先王之制,赐给唐侯姬虞许多车辇马匹和金银财宝。不久,唐侯叔虞在卫队的簇拥下,在众大夫陪侍下,乘坐成王赐予的车辇,浩浩荡荡,离开镐京(在今陕西长安县西南),直奔唐国而去。
  《史记·晋世家》说:“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史学界把这次“桐叶封唐”,称之为“叔虞封唐”。由于叔虞之子燮父改唐为晋,故而俚语又称“桐叶封唐”为“桐叶封晋”。之后,文人墨客便由“天子无戏言”引发的“桐叶封晋”,演绎出“君无戏言”、天子“金口玉言”、“一言九鼎”等成语典故。
  相关典故:桐叶封弟
  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典源】《左传·定公四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典义】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唐诰》敕封给唐叔虞的建国方略。其内涵是,要沿用夏朝的政治治国,用戎人的制度来区划土地。显然,这是一个具有变革意义的建国方略。
  【典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建国方略,与同时赐封的齐国、鲁国、卫国的建国方略——“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是有严格区别的。后三国皆是沿用商朝的政治治国,按照周朝的制度来区划土地,而唯有晋国既不按商政,又不遵周制,实行的是因地制宜、因事而异的“夏政”与“戎索”兼施并举的建国方略。这一方略,既发扬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尊重众戎的风俗习惯,做到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这无疑是一个求同存异、宽厚包容的建国方略,是一个因时、因事、因势而变革的建国方略。
  唐献嘉禾
  【典源】《尚书·归禾》:“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
  【典义】唐献“嘉禾”,周成王命他送给东征的周公。《尚书》记述:《嘉禾》和《归禾》,是对唐献嘉禾的肯定、彰显和褒奖。
  ……

前言/序言


《山海异闻录》 一部探索上古神话与奇珍异兽的奇幻史诗 卷首语: 在时间的洪流中,有些故事被尘封,有些传说被遗忘。然而,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那些被后人描绘得斑驳陆离的古老篇章时,便能窥见一个光怪陆离、充满奇迹与危险的上古世界。本书旨在梳理、考证并重现那些散落在山川河流、云端天际间的神话碎片,构建一个逻辑自洽、细节丰盈的异兽图谱与创世史诗。 --- 第一部分:开辟鸿蒙——洪荒初劫与诸神起源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穿越混沌,回到天地初分、阴阳未定的太古洪荒时代。 一、盘古辟世与三清化生 详述盘古如何以巨斧开辟天地,其身化为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随后,重点聚焦于鸿钧老祖的出现,以及他如何孕育出老子、元始、通天三位核心的创世神祇。不同于一般史籍对三清的简单描述,本书将深入探讨他们在各自修行体系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无为”之道的精髓、“大道至公”的伦理构建,以及“有教无路”的教化初衷。 二、女娲补天与人族肇始 深入描绘女娲氏炼石补天的悲壮场景,以及她如何以泥土抟造人族的传世神话。本书特别对比了不同地域对女娲形象的演变,从早期的大地之母形象到后世的人文始祖的定位。同时,探讨人族在洪荒初期的生存困境,以及与其他先天神祇之间的微妙关系。 三、妖族兴衰与巫妖之争的伏笔 阐述在神祇主导世界的同时,以帝俊、东皇太一为首的妖族势力是如何崛起的。分析妖族体制的组织结构,以及他们对洪荒资源(如灵脉、星辰之力)的控制欲,为后来的巫妖大战埋下深刻的文化与资源冲突的根源。 --- 第二部分:奇珍异兽志——山川地理的生命脉络 此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摒弃了简单的罗列,而是将异兽置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态链中进行分析。 一、昆仑墟与四海之灵 以昆仑山为中心,详细记录其周围栖息的灵兽。重点描绘九尾狐(阐述其从祥瑞之兽到魅惑之妖的形象转变过程)、白泽(集万物知识于一身的智者形象的考证),以及应龙在降雨司职中的具体职责。描述四海龙王所辖的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所孕育的独特水族异兽,如烛龙在北海的威慑作用。 二、不周山残余的影响与山精鬼怪 探讨不周山倾倒后对洪荒地理和灵气流动造成的巨大影响,由此催生的山精、野怪的诞生机制。例如,分析饕餮如何从天帝之子的惩罚演变为贪婪的象征,以及穷奇、梼杌、混沌等“四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投射。 三、草木之精与不死之药 专门开辟一章介绍植物类灵物。如不死草(后世对仙草的雏形)、建木(连接天地的神树的结构分析)、以及各类具有强大药理作用的奇异花卉,及其在早期巫师和方士手中的应用研究。 --- 第三部分:上古战役与文明重塑 此部分聚焦于数次决定上古文明走向的重大冲突,分析其背后的权力斗争与哲学分野。 一、巫妖决战:天地共主的陨落 详尽还原“诸天祭地”与“巫族部落大战”的导火索,重点分析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事件对双方士气的实际影响。书中通过地理学角度分析了战场选择的战略意义,并对“十日并出”的自然灾难属性进行科学性的解读。 二、封神之战的社会根源 将“封神”视为一场上古神权体系向人道(或曰新兴秩序)过渡的必然产物。分析阐教、截教的教义差异,不仅是法术高低之争,更是对“有教无类”与“有教有别”两种治世理念的深刻碰撞。详细记录周武王伐纣的军事部署,以及姜子牙在人间秩序重建中的关键作用。 三、大禹治水与神权向王权的过渡 探讨大禹治水并非单纯的疏导洪水,而是国家权力结构从松散的部落联盟向集权君主制的转变过程。重点分析“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转折点,以及鲎(后世对权力的象征)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 结语:遗失的印记与现代的呼唤 本书最后部分,回归到对现代读者的启示。这些神话并非虚构,它们是上古先民面对未知世界时,试图建立秩序、解释灾难、寻求精神慰藉的集体心理投射。通过还原这些“典故”,我们得以理解中华文明深层结构的哲学基石,以及那些从未逝去的、关于力量、牺牲与创造的永恒主题。 本书特点: 注重地理与生态考证: 将神话人物与地理坐标、气候环境相结合,提供立体的叙事空间。 哲学思辨深入: 不仅记录“如何发生”,更探讨“为何如此”,揭示背后隐藏的治世理念。 语言风格沉稳古朴: 叙述严谨,力求还原历史事件的厚重感,避免过度浪漫化的描述。 《山海异闻录》——带您重访那片未曾被完全征服的、充满神性的古老大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章节的划分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背景的铺陈到微观事件的剖析,过渡自然,没有明显的跳跃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处理方式,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原文,而是会针对性地进行对比和考证,指出不同文献来源之间的差异和倾向性,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审慎。每当讨论到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时,作者总会适时地插入一些学术界主流的观点和争议,并对此进行简明扼要的梳理,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而且,书中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完善,那些详细的尾注,往往提供了比正文更丰富的信息量,包括文献的原始出处、学者的其他相关论述,甚至是作者本人的补充考证,这对于希望进行深度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组织结构犹如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既有挑战性,又确保了最终能到达清晰的出口。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印象极其深刻,作者的笔触是那么的细腻和充满感情,完全没有一般历史著作那种冷冰冰的叙述腔调。他没有急于抛出大量史实,而是先用一段极富画面感的文字,描绘了特定历史背景下,普通人在特定事件发生时的心境和感受,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这种“由情入理”的叙述方式,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史料变得鲜活立体起来。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阐述某些复杂概念时,运用了大量的类比和生活化的语言,让人感觉不像是在读学术论文,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他的独到见解。他对于历史人物的刻画也十分立体,没有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标签,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挣扎,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信。这种行文风格,无疑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而厚重,很符合历史类书籍的气质。中间的插图设计,色彩运用得非常考究,那种古朴的色调,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字体排版的细节处理,正文采用的是宋体加粗,清晰易读,而在引用古代文献或典籍时,则巧妙地使用了小篆或隶书的样式,这种对比既保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在视觉上起到了很好的区分和强调作用。书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用心,不是那种反光严重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米黄的环保纸,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装订方面,采用了精装锁线工艺,即使经常翻阅也不会担心散页,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反复查阅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从书本本身的物理形态来看,它绝对称得上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充满了敬意和期待。光是看着它安静地躺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文化气息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常常会插入一些非常精妙的社会风俗描述和文化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其他通史类著作所忽略的。比如,他对当时某一特定阶层日常饮食习惯的描述,或者某一节令祭祀仪式的细致还原,都极其生动,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当时的温度。这种对“生活史”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层次,让读者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是无数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总和。我感觉作者对“人”的关怀是贯穿始终的,他总能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下,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细微的人性闪光点或挣扎。这种细腻的观察力和富有同理心的笔触,让历史的厚重感没有压倒阅读的趣味性,反而因为这些鲜活的人间烟火气,使得历史变得更加亲切和耐人寻味。

评分

这本书在文字运用上的多样性和精确性令人叹服。一方面,在描述战争场景或政治博弈时,作者的语言风格变得极其凝练有力,短句多用,节奏感强,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声响;另一方面,在处理哲学思辨或文化遗产的阐释时,他的文字又转为沉静和富有韵律,句式结构复杂而优美,逻辑链条层层相扣,引人深思。我注意到,作者在选择特定词汇时,似乎都经过了反复斟酌,力求达到“信、达、雅”的境界,很少出现含糊不清或口语化的表达,保持了极高的文字水准。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名词时,他没有生硬地进行现代翻译,而是通过上下文的铺垫,让读者在理解其历史语境后,自然而然地领悟其准确含义,这种尊重历史原貌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某个段落的措辞,其文字密度和信息量之大,足以让人感到充实和满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