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 《文库》此次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 《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二编·北部边疆卷】全系精彩图书:
海报:
《俄国外交文书选译:关于蒙古问题》所收外交文书,充分反映了沙俄趁我国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局势动荡之机,通过策动外蒙古和呼伦贝尔自中国分离、签订第三次日俄密约将内蒙古纳入俄国势力范围,以“保护”的名义侵占唐努乌梁海等手段,向外蒙古提供武器弹药,帮建蒙古旅和在外蒙古开办银行,逼签《俄蒙协约》、中俄《北京声明文件》和《中俄蒙协约》等条约,对我国北疆进行的疯狂侵略以及我国政府为捍卫领土主权完整同沙俄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斗争。
陈春华(1938年- ),1964年8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外语系。同年9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近代史研究所工作至今。1994年9月至1995年12月,受国家教委派遣在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研修,职称译审。主要从事有关中俄、中苏关系史、中国边疆史地的俄国外交档案、专著、外交官回忆录的翻译工作。
主要译著:《俄国外交文书选择(有关中国部分19115-19125)》(合译)、《俄国在远东》(合译)、《关于苏中边界问题》(合译)、《斯大林与中国》(合译),并在《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蒙古史研究》《中国藏学》《清史译丛》等杂志发表多篇外交档案选译和译文。
第一部分 沙俄策动外蒙古自中国分离
1.阿穆尔灵圭折
1909年3月4日(宣统元年二月十三日)
2.延祉、绷楚克车林奏折
1909年4月17日(宣统元年闰二月二十七日)
3.俄国驻库伦代理领事就外蒙古王公会议决定派代表团赴俄请求俄国保护喀尔喀事致俄国代理外交大臣尼拉托夫电
第691号1911年7月28日[15日]
4.俄国代理外交大臣就外蒙古代表团行将访彼得堡事致俄国代理内阁总理大臣科科弗采夫函
第828号1911年7月30日[17日
5.俄罗斯内阁远东问题特别议事录
1911年8月17日[4日]
6.俄国驻北京公使廓索维慈就中国在外蒙古实行新政事致清外务部照会
1911年8月28日(宣统三年七月初五日)
7.俄国驻北京公使就外蒙古代表团出访俄国事致俄国代理外交大臣尼拉托夫电
……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传递出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古典美学。那种内敛而又不失庄重的风格,恰恰符合其主题的严肃性。我总觉得,好的学术著作,其外在形式也应当与其内在的知识重量相匹配,这本书显然做到了这一点。当我翻阅那些选译出来的外交文本时,那种感觉就像是触摸到了历史的肌理。我能想象,翻译团队在处理那些充满外交辞令和特定历史语境的措辞时,是多么地小心翼翼,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确保现代读者能够领会其间的微妙含义。例如,一个看似平淡的“照会”,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外交压力或潜在的冲突信号。这本书如果能够成功地捕捉到这些“潜台词”,那么它对研究中国与俄罗斯(前苏联)在蒙古问题上的历史演变,就具有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它不仅仅是资料的堆砌,更像是为我们构建了一座解读特定时期双边关系的微观实验室。我期待它能揭示出一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细节和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学术的严谨性,光是“中国边疆研究文库”这个前缀,就让人联想到那些尘封的档案和复杂的国际博弈。我拿起它的时候,首先被它散发出的那种专业气息所吸引。它显然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投入相当精力去啃读的资料汇编。我期待它能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去理解一个特定地缘政治焦点区域——蒙古——在历史上是如何被卷入大国角力的漩涡中的。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一定在于其原始材料的展现,那些经过专家精心挑选和翻译的外交文书,无疑是还原历史真相的直接证据。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献,能够跳出后世的解读和评论,直接感受当时决策者们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所做的权衡与挣扎。这种“亲历感”对于任何一个真正想探究历史深层动力的人来说,都是无可替代的。它应该能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更为细致入微的图景,关于权力、主权以及边疆民族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复杂现实。我特别好奇,这些文书的翻译质量如何,毕竟涉及的语言和专业术语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研究的可靠性。
评分我关注到这套文库系列一贯的高水准,因此对这本关于蒙古问题的选译抱有极高的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外交文书”的汇编,它更是研究中国近代国家认同与边疆治理模式演变的关键文本。通过这些俄国外交文件,我们得以用一种“他者”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国际地位和所遭受的外部压力。这是一种宝贵的“镜像”阅读体验。我特别希望看到,在那些看似平铺直叙的官方往来中,能够捕捉到当时沙俄或苏联方面对中国内部政治变化的敏锐观察和应对策略。例如,他们如何评价清末的改革、民国初年的动荡,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崛起的初步反应,这些都可能隐藏在那些针对蒙古问题的特定文书中。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不被传统史学框架完全束缚的观察窗口,去重新审视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屈辱的近现代史。
评分坦白讲,我对边疆研究这个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苦于缺乏系统性的一手资料。市面上很多相关的论著,往往是建立在二手资料的再次解读之上,难免带有诠释者的主观色彩。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直达源头的大门。我希望它能清晰地展示出,在沙俄、苏维埃政权与中国之间,围绕蒙古问题的诸多交涉、承诺与冲突是如何在那些公函和备忘录中被记录下来的。这些文书,必然是那个时代国际关系真实面貌的镜子。我特别关注那些涉及“势力范围”和“国家利益”界定的表述,想看看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些概念是如何被这些外交辞令所巧妙包装或直接呈现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不同时间段的文书对比,那就更好了,那样我们就能直观地看到政策的变迁和战略重心的转移。它应该能帮助我们理解,边疆的稳定或动荡,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宏大国际棋局中的必然产物。
评分说实话,对于这种专门性的文库选译,读者门槛通常不低,但正是这份难度,让我感到它的珍贵。我不是科班出身的国际关系学者,但对于历史的求知欲驱使我愿意去挑战这些看似晦涩的文本。我的期待是,这本书不仅能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史料基础,也能为像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复杂地缘政治的有效途径。好的选译本,应该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辅以必要的背景注释和历史脉络的梳理,让读者在阅读那些枯燥的外交辞令时,不至于迷失方向。我希望它能像一个资深向导,引导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去看清那些在密室中达成的协议是如何影响了广阔的边疆地带的命运。能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中俄双方对于“蒙古主权”理解的细微差异,将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之一。
评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评分《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评分主要译著:《俄国外交文书选择(有关中国部分19115-19125)》(合译)、《俄国在远东》(合译)、《关于苏中边界问题》(合译)、《斯大林与中国》(合译),并在《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蒙古史研究》《中国藏学》《清史译丛》等杂志发表多篇外交档案选译和译文。
评分那时她才二十六七岁,未来的职场生活还有二三十年,混日子一天两天可以,可三五年之后,差距就会显而易见。嫁个有点小钱的老公,婚后找份清闲的工作,是多少女孩渴望的梦想生活,可这位前辈的现实,赤裸裸地告诉我们,生活不会自动为你铺路,你不是迪拜公主,也不是凯特王妃,躲过去的,总有一天会找回来。
评分蒙古,国之故土!
评分曾有一位三十五六岁的前辈,向我聊起她的职场困惑。前辈马上就要奔四,孩子年纪小,老人又到了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职场里身强力壮有干劲儿工资低的年轻人,潮水般地涌上来,压力很大。更要命的是,她在公司里能力一般,跟很多年轻人属同一级别,虽然家里不缺钱,但在一群小孩中间混着,心里不舒服,有时候别人还要给脸色看;可她又不敢辞职回家当全职太太,担心一点经济独立能力都没有,将来会有问题。我问她有没有想过,造成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她说结婚后想着老公赚的钱还挺多,自己不用那么努力,差不多得了,什么都不争不抢,能推给别人的自己绝对不干,按点上下班,没事逛街美容做保养,因为这种心理,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评分《文库》此次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评分主要译著:《俄国外交文书选择(有关中国部分19115-19125)》(合译)、《俄国在远东》(合译)、《关于苏中边界问题》(合译)、《斯大林与中国》(合译),并在《历史档案》《民国档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蒙古史研究》《中国藏学》《清史译丛》等杂志发表多篇外交档案选译和译文。
评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