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紀實書係”是大象齣版社重點引進的一套大型戰爭紀實叢書。這套叢書以其豐富的曆史照片和相關人士的詳細分析,為讀者真實再現瞭殘酷的二戰場景。每本書約有300幅清晰的照片和地圖(許多照片是從未發錶過的),還有大量雙方投人兵力、武器裝備及損失的對比數字,加之對每次戰役進程的詳細描述,使這套書看起來就像一部描述二戰的“紀錄片”。
海報:
這部作品以其令人驚嘆的視覺呈現,成功地將讀者帶迴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戰爭歲月。書中的圖片,每一張都仿佛擁有瞭生命,捕捉到瞭戰場上最真實、最震撼的瞬間。無論是戰車龐大的身軀在硝煙中若隱若現,還是士兵臉上堅毅或疲憊的神情,都通過高清的影像淋灕盡緻地展現在眼前。作者在圖片的選取上可謂是煞費苦心,它們不僅具有極高的曆史價值,更在藝術層麵上傳達齣一種宏大的史詩感。通過這些畫麵,我們得以窺見那場決定性的戰役是如何在廣袤的土地上展開,又如何塑造瞭曆史的走嚮。書中的文字部分,雖然篇幅不長,但每一句都飽含深意,是對圖片最好的注解和補充。它們沒有空洞的敘述,而是緊密圍繞著圖像展開,為我們勾勒齣戰役的宏觀背景、關鍵節點以及參與其中的各方力量。讀罷此書,仿佛親曆瞭一場驚心動魄的軍事博弈,對那段曆史有瞭更為深刻和立體的認知。
評分從這本書中,我獲得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快感。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而是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曆史敘事。作者以一種近乎電影化的敘事手法,將那場宏大的戰役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對戰場環境的描寫,對戰役進程的梳理,都顯得尤為生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戰略部署和戰術運用的部分,作者用非常易懂的語言解釋瞭復雜的軍事思想,讓我這個軍事小白也能津津有味地讀下去。那些精選的曆史照片,更是為這種敘事增添瞭無窮的魅力。它們真實、震撼,每一張都訴說著一段故事,傳遞著一種情緒。我常常會停下來,對著一張照片反復揣摩,想象著照片背後的場景,感受著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冰冷的文字和數據,而是由無數鮮活的生命和跌宕起伏的事件構成的。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純粹的視覺與思想的盛宴。作者在文字上的精心打磨,以及在圖片選擇上的獨具匠心,共同造就瞭這本書的非凡品質。書中對戰役的介紹,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而是直擊核心,將最重要的信息清晰地傳達給讀者。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人物和事件的描寫,它們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溫度。而書中那些充滿力量感的曆史照片,更是將這種感受推嚮瞭極緻。它們仿佛穿越時空而來,嚮我們展示瞭那個時代最真實的樣貌,那些戰車的鋼鐵洪流,那些士兵們的英勇身影,都深深地烙印在瞭我的腦海裏。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曆史,是可以通過如此生動和引人入勝的方式來呈現的。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書,更是一本能夠觸動心靈的書。
評分這是一本真正能讓你“沉浸式”體驗曆史的圖書。作者巧妙地將文字敘述與視覺材料融為一體,創造齣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書中對於戰術細節的描繪,對於武器裝備的解析,都做得極為到位,充分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專業功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國傢戰車性能對比的部分,那些詳實的參數和生動的描述,讓我對當時戰場上的技術較量有瞭直觀的認識。文字的邏輯性極強,條理清晰,使得即便對軍事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跟隨作者的思路,理解戰役的來龍去脈。而那些珍貴的曆史圖片,更是為這一切增添瞭無可比擬的說服力。它們不是簡單的插圖,而是曆史的見證,是那個時代留下的最直接的印記。看著這些圖片,我仿佛能聽到炮火的轟鳴,感受到戰馬的嘶鳴,更能體會到置身於那樣殘酷環境下的士兵們所承受的壓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部關於勇氣、犧牲與決策的史詩。
評分坦白說,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這場戰役的瞭解僅限於一些模糊的片段。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認知。作者憑藉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態度,為我們呈現瞭一幅完整而詳盡的曆史畫捲。書中對戰役前因後果的分析,對關鍵轉摺點的探討,都顯得極為深刻和獨到。它不僅講述瞭“發生瞭什麼”,更深入地挖掘瞭“為什麼會發生”。那些收錄在書中的珍貴曆史影像,則是這場曆史敘事的點睛之筆。它們用最直觀的方式,還原瞭戰場的殘酷與壯烈,讓冰冷的曆史數據變得有血有肉。我常常會為其中一些照片所震撼,那些沉默的畫麵背後,蘊含著無盡的悲壯與力量。這本書讓我對戰爭有瞭更深的思考,對和平有瞭更深的渴望。它是一部優秀的史書,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著作。
評分盡管蘇聯軍隊來勢洶洶,他們並沒有達成將德軍趕到第聶伯河(River Dnieper)以西的目標。
評分從庫爾斯剋戰役看德軍的戰術 我個人認為“庫”是蘇德戰場中最精彩,最值得研究的一場戰役,主要錶現在:一,蘇德均派齣他們認為最優秀的指揮官,德軍方麵是策劃法國戰役的曼斯坦因,蘇聯方麵是有“蘇聯古德裏安”之稱的硃可夫;二,戰前雙方均經過足夠長的時間進行準備,客觀影響因素相對較少;三,雙方均認為自己在戰役中處於優勢,使得雙方在戰役中都采取與敵軍主動作戰的姿態。 先看戰略方麵。 硃可夫決定將擅長閃電攻擊的德軍拖入靜態的消耗戰中,為此他做瞭大量的僞裝,首先是每門大炮都裝上嚮西的假炮管,然後在大炮後麵的草地上燒齣由東嚮西的車痕,最後所有大炮都成南北直綫排列。曼施坦因在戰前派偵察機對蘇軍陣地進行瞭大量偵查,得齣的結論是“蘇軍陣地非常容易被突破”,因此決定按原來設想兵分兩路,從兩翼閤圍蘇軍。可見是因為硃可夫的迷惑工作相當成功,纔誘使曼施坦因決定采用他們慣用的閃電戰。之前有網友強調硃可夫這些“隱藏己方意圖”的動作屬於“戰術”範疇,是“團長,營長級考慮的工作",實際上是以刻闆的教條的思想看待戰爭,在戰爭中,戰略戰術是可以互相轉變的,不能機械地認為某種策略就一定是戰術或戰略,要以當時的實際情況而定。 至於曼施坦因,其攻擊思想相對簡單,由於情報的誤判,加上庫爾斯剋位於大片平原地帶,他采取瞭標準的正麵牽製,兩翼包抄方法,試圖避開敵軍的槍林彈雨,並使敵軍腹背受敵。可見即使從戰略上講,庫爾斯剋戰役也屬於典型的德軍閃電戰,隻不過是一次失敗的閃電戰罷瞭。 從戰術方麵看。 有人說德軍的第一梯隊是步兵,因此不是閃電戰。但其實德軍真正的突擊兵團就是坦剋,之所以一開始先讓步兵上,是因為德軍進入戰場後發現戰場上布滿瞭一道道的反坦剋壕溝,還有密集的地雷,有的地區密集程度達到兩地雷間隻相隔30厘米的程度,這就使德軍必須先派步兵(主要是工兵)去為坦剋鋪設道路和清除地雷,德軍的北路攻勢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因為始終不能為坦剋打開通路,纔敗下陣來。北路軍可以說是一次設法,但未能成功的閃電戰攻勢。 至於南路軍,由於德國工兵成功對地雷陣實施瞭爆破,加上曼施坦因的齣色指揮,得以突破敵軍陣地,於是在南路,上演的是一齣閃電戰的好戲。有的網友說德軍在南路打的是陣地戰,其實不然,顧名思義,陣地戰就是圍繞陣地展開的,但曼施坦因並未去試圖奪取任何的陣地。其作戰思想是以700輛坦剋組成的“契型”隊伍,擊穿蘇軍的防綫。之所以是“契型”編隊,這是因為蘇軍的防綫正麵非常寬,當德軍從正麵突破時,兩側的陣地仍然在蘇軍手裏,這就需要德軍在進攻的同時保證側翼的安全,契型編隊保證瞭德軍越往深進攻,後麵的火力越密集,使兩側的蘇軍始終無法對德軍的後續部隊造成威脅。至於有人說德軍的突擊速度很慢,所以不能算閃電戰,這個說法也沒有道理。快慢是相對來說的,倘若換成逐個陣地攻剋的方式,德軍的前進速度更慢,遭到的損失也會更大。 在南路的攻勢中,可以說德軍的突破堪稱奇跡。蘇軍每個陣地長6公裏,配給45輛T-34坦剋,4500官兵,100挺重機槍,每個陣地前布滿地雷和反坦剋壕,在這樣的戰場上打突擊戰,是很難想象的,正是因為曼施坦因使齣渾身解數,德軍纔能 把庫爾斯剋戰役打成這樣,這也是庫戰另一大看點。 至於曼施坦因對普羅霍羅夫卡的迂迴攻擊,更是閃電戰的典範,可惜的是由於情報工作的疏漏,蘇聯很快得知瞭德軍動嚮,老曼的閃電戰又被硃可夫打成瞭消耗戰。 總之,無論是戰略或戰術上看,德軍在庫爾斯剋戰役都是完全按照閃電戰的攻擊方式來齣牌的,但情報上的疏漏,讓其無與倫比的戰力無法像法國戰役般得到發揮。老曼做夢也想不到自認為天下無敵的虎式坦剋,竟然敗在一道道簡單的反坦剋壕前。兵力對比德軍780,900名士兵2,928輛坦剋9,966門火炮2,110架飛機 蘇軍1,910,361名作戰人員5,128輛坦剋25,013門火炮2,792架飛機庫爾斯剋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綫戰場中,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剋爆發的一場會戰,雙方共投入瞭超過250萬名士兵和6000多輛坦剋,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剋會戰和單日空戰。庫爾斯剋會戰也是德軍最後一次對蘇聯發動的戰略性進攻,欲從由南北兩端自中央夾擊,閤圍殲滅中央突齣部的蘇軍,重奪戰略主動權,但由於蘇軍已做好嚴密防務和駐守數量極為龐大的兵力,德軍進攻步調緩慢且損失慘重,最後因為南綫意大利被盟軍登陸瞭西西裏島,不得不抽調兵力防衛意大利而被迫撤退。此次戰役後,蘇軍發動一連串巨型攻勢。
評分實話實說,還沒看,應該還不錯
評分“我們隻要在門檻上踢一腳,整座房屋就會倒塌下來。” 這是希特勒於1943年夏天入侵蘇聯前夕所發錶的著名論斷,聽上去不祥並且空洞。1941年 6月22日清晨,德國及其同盟展開“巴巴羅薩行動”(Operation Barbarossa),攻入蘇聯。當德軍戰車勢如破竹,縱橫於歐俄大草原時,成功似乎已是囊中之物。1941 年底,列寜格勒(Leningrad)及塞巴斯托波爾(Sebastopol,蘇聯黑海艦隊的基地)陷入德軍包圍,烏剋蘭和波羅的海諸國統統淪陷,莫斯科岌岌可危。理論上,蘇聯陸軍和空軍的主力若非遭到殲滅,就是被俘,或者喪失瞭作戰能力。然而,理論與實際狀況往往相去甚遠。德軍在夏季暢快淋灕地快速推進之際,完全忽視瞭己身缺乏鼕季作戰準備,以及敵軍人員和裝備近乎源源不斷運往前綫的情形。欠缺禦寒保暖衣物,又找不齣幾條稱得上是道路的路徑可供返鄉,在俄羅斯隆鼕中作戰的恐怖,正是德國國防軍所麵臨的報應。就如戰車天纔古德林(Heinz Guderian)上將給妻子的信中所描述的:“這就是昧於現實的下場。”在德軍人員和裝備的實力大不如前之際,紅軍於1941年 12月對戰綫延伸過長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發動瞭反攻。這年鼕天,溫度低到瞭零下43℃。蘇聯的反攻極其猛烈,中央集團軍麵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熟悉嚴寒環境並且裝備適應鼕季戰爭的紅軍士兵,接連收復一個又一個失地。
評分是二戰叢書中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蘇聯的反擊不僅挽救瞭莫斯科,也將希特勒一舉打垮蘇聯的幻想化為泡影。不過盡管德軍的人員和物資遭受瞭巨大的損失,它仍然是一支不容小覷的部隊。德軍1942 年夏季攻勢的目標,當然難與“巴巴羅薩行動”相比,但從領土和經濟層麵來看,仍然具有很大的野心。這次攻勢不再是從波羅的海至黑海全綫進攻,完全投入這場作戰的隻有南方集團軍。
評分非常好的書正版!!!
評分圖文並茂。翻譯的也不錯。就是紙張差點
評分希特勒全然無視自莫斯科郊區撤軍的建議,他要求德軍將領堅守陣地,不到萬不得已不準撤退。他撤換瞭那些膽敢質疑命令的高階軍官,甚至於1941年12月17日親自接管東綫部隊的指揮權。盡管中央集團軍的戰綫全綫告急,但他們邊打邊退,逃過瞭潰不成軍的下場。麵對列寜格勒的北方集團軍與戰綫已延伸至黑海的南方集團軍,都被迫緊縮陣綫進行守勢作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