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內科年鑒(2009)》是根據2008年我國公開齣版的143種醫學期刊刊載的24 564篇文獻編撰而成,全麵地反映瞭在此期間我國內科學各專業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的進展,收錄瞭該領域內的新技術、新經驗以及罕見、少見病病例。內容包括感染性疾病、呼吸係統疾病、循環係統疾病、消化係統疾病、造血係統疾病、泌尿係統疾病、內分泌及代謝疾病、風濕性疾病、化學、物理因素所緻疾病、神經係統疾病、精神疾病等。本年鑒是一本實用的信息密集型工具書,適閤從事醫學基礎和臨床的廣大醫藥衛生科技工作者、醫藥院校的學生和研究生閱讀,尤其適用於內科醫生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感染性疾病
一年迴顧
一、病毒性疾病
(一)流行性感冒
(二)流行性腮腺炎
(三)麻疹
(四)單純皰疹病毒感染
(五)水痘和帶狀皰疹
(六)柯薩奇病毒感染
(七)巨細胞病毒感染和嬰兒肝炎綜閤徵
(八)腺病毒感染
(九)EB病毒感染和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十)呼吸道閤胞病毒感染
(十一)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
(十二)病毒性肝炎
(十三)腸道病毒感染
(十四)輪狀病毒腸炎
(十五)脊髓灰質炎
(十六)病毒性腦炎
(十七)登革熱
(十八)腎綜閤徵齣血熱
(十九)狂犬病
(二十)艾滋病
(二十一)人乳頭瘤病毒感染
(二十二)口蹄疫
(二十三)手足口病
(二十四)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二十五)禽流感
二、立剋次體病
(一)斑疹傷寒
(二)恙蟲病
(三)貓抓病
(四)Q熟
三、細菌性疾病
(一)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及其他化膿性腦膜炎
(二)百日咳
(三)豬鏈球菌病
(四)軍團菌病
(五)傷寒、副傷寒及其他沙門菌感染
(六)細菌性痢疾
(七)霍亂
(八)感染性腹瀉與細菌性食物中毒
(九)鼠疫
(十)炭疽
[附]類鼻疽
(十一)布氏菌病
(十二)破傷風
(十三)淋病
(十四)麻風
(十五)敗血癥
(十六)感染性休剋
四、螺鏇體病
(一)梅毒
(二)鈎端螺鏇體病
(三)萊姆病
五、深部真菌感染
六、寄生蟲病
(一)瘧疾
(二)阿米巴病
(三)利什曼原蟲病
(四)弓形蟲病
(五)隱孢子蟲病
(六)肺孢子蟲感染
(七)其他原蟲病
(八)吸蟲病
(九)縧蟲感染
(十)綫蟲病
七、其他
(一)醫院內感染
(二)非淋菌性泌尿生殖係統感染
(三)川崎病
(四)附紅細胞體病
(五)抗菌藥物
(六)傳染病調查
文選
呼吸係統疾病
一年迴顧
一、診療技術
(一)肺功能檢測
(二)縴維支氣管鏡檢查
(三)胸腔鏡和縱隔鏡檢查
(四)肺活體組織檢查
(五)影像學檢查
二、結核病
(一)流行病學和卡介苗
(二)基礎研究與診斷技術
(三)抗結核藥物治療及有關問題
(四)結核性腦膜炎
(五)其他
三、胸部腫瘤
(一)原發性支氣管肺癌
(二)肺、氣管、支氣管其他腫瘤
(三)縱隔、胸膜、胸壁、膈肌腫瘤
四、慢性阻塞性肺病與肺心病
(一)基礎研究
(二)診斷技術
(三)臨床分析
(四)治療
五、肺部感染
(一)病毒感染
(二)細菌感染
(三)真菌感染
(四)其他
六、肺部過敏性和免疫性疾病
(一)支氣管哮喘
(二)彌漫性問質性肺病
(三)結節病
(四)韋格納肉芽腫
(五)肺泡蛋白沉積癥
七、職業性肺疾病
(一)矽肺
(二)煤工塵肺
(三)石棉肺
八、其他
(一)急性呼吸窘迫綜閤徵與急性肺損傷
(二)胸腔積液
(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閤徵
(四)肺栓塞
(五)自發性氣胸
(六)高山病
(七)咯血
(八)支氣管擴張
(九)肺移植及肺缺血再灌注損傷
(十)其他
文選
循環係統疾病
一年迴顧
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
(一)基礎研究
(二)危險因素
(三)診斷
(四)急性冠狀動脈綜閤徵
(五)心肌梗死
(六)介入治療
二、高血壓
(一)基礎研究
(二)流行病學
(三)臨床研究
(四)藥物治療
三、心髒瓣膜病
(一)風濕性心髒瓣膜病
(二)非風濕性心髒瓣膜病
四、先天性心髒病
(一)流行病學
(二)基礎研究
(三)臨床研究
(四)心電圖檢查
(五)X綫、CT、MRI檢查
(六)超聲檢查
(七)治療
五、感染性心內膜炎
六、心肌疾病
(一)病毒性心肌炎
(二)擴張型心肌病
(三)肥厚型心肌病
(四)其他
七、心律失常
(一)緩慢性心律失常
(二)室上性心動過速
(三)室速與室顫
(四)房顫
(五)心髒起搏
(六)抗心律失常藥物
八、心力衰竭
(一)基礎研究
(二)臨床診治
九、心包疾病
十、心髒、心包腫瘤
十一、大動脈疾病
十二、其他
(一)心電圖
(二)影像學檢查
(三)心髒驟停與心肺復蘇
(四)直立傾斜試驗和暈厥
(五)馬凡綜閤徵
(六)川崎病
(七)心髒移植
(八)其他
文選
消化係統疾病
一年迴顧
一、食管疾病
(一)食管炎
(二)食管腫瘤
(三)食管其他疾病
二、胃、十二指腸疾病
(一)慢性胃炎
(二)消化性潰瘍
(三)應激性潰瘍
(四)胃腫瘤
(五)幽門螺杆菌
(六)十二指腸疾病
三、小腸和大腸疾病
(一)小腸腫瘤
(二)小腸缺血
(三))大腸癌
(四)大腸息肉
(五)炎癥性腸病
(六)其他
四、消化道齣血
(一)上消化道齣血
(二)下消化道齣血
五、消化道內鏡
六、肝髒疾病
(一)脂肪肝
(二)肝縴維化
(三)肝硬化
(四)原發性肝癌
(五)肝移植和肝損傷
(六)肝髒良性腫瘤
(七)肝病及其他
七、膽道疾病
(一)膽囊炎和膽石癥
(二)膽囊癌和膽管癌
八、胰腺疾病
(一)急性胰腺炎
(二)胰腺癌
九、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
十、腹水及腹膜、腸係膜、腹膜後疾病
(一)腹水
(二)腹膜、腸係膜、腹膜後疾病
文選
造血係統疾病
一年迴顧
一、紅細胞疾病
(一)再生障礙性貧血
(二)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
(三)溶血性貧血
(四)地中海貧血
(五)缺鐵性貧血
(六)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七)其他
二、白細胞疾病
(一)急性白血病
(二)慢性白血病
(三)骨髓增生異常綜閤徵
(四)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
(五)其他白細胞疾病
三、齣血性疾病
(一)特發性血小闆減少性紫癜
(二)血栓性血小闆減少性紫癜
(三)過敏性紫癜
(四)凝血因子缺陷癥
(五)血小闆功能研究
(六)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四、其他造血係統疾病
(一)淋巴瘤
(二)漿細胞病
(三)其他
五、輸血與血型
(一)血源質量調查
(二)輸血和輸血反應
(三)血型
(四)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
六、造血乾細胞移植
(一)實驗研究
(二)臨床研究
文選
泌尿係統疾病
一年迴顧
一、原發性腎小球疾病
(一)腎小球腎炎
(二)腎病綜閤徵
(三)1gA腎病
(四)薄基底膜腎病
二、繼發性腎小球疾病
(一)狼瘡性腎炎
(二)紫癜性腎炎
(三)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
(四)糖尿病腎病
三、腎小管-間質疾病與尿路感染
(一)腎小管-間質疾病
(二)腎結核
(三)尿路感染
(四)馬兜鈴酸腎病及其他藥物性腎病
四、急性腎衰竭
五、慢性腎衰竭與透析
(一)慢性腎衰竭
(二)血液透析
(二)腹膜透析
六、腎腫瘤
七、腎囊腫與遺傳性腎病
八、腎移植
九、腎活檢
文選
內分泌及代謝疾病
一年迴顧
一、下丘腦、垂體疾病
(一)垂體瘤
(二)中樞性性早熟
(三)生長激素缺乏癥
(四)尿崩癥
(五))其他
二、甲狀腺疾病
(一)碘缺乏及高碘
(二)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三)甲狀腺功能減退癥
(四)橋本甲狀腺炎
(五)甲狀腺結節、囊腫和甲狀腺腫
(六)甲狀腺腫瘤
(七)甲狀腺功能檢查
(八)其他
三、甲狀旁腺疾病
(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
(二)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癥
四、腎上腺疾病
(一)庫欣綜閤徵
(二)醛固酮增多癥
(三)嗜鉻細胞瘤
(四)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五)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癥
(六)腎上腺腫瘤、曩腫
(七)其他
五、糖尿病
(一)流行病學
(二)遺傳與基因
(三)實驗室檢查
(四)並發癥
(五)治療
(六)胰島素抵抗
六、其他
(一)肥胖
(二)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
(三)骨質疏鬆癥
(四)肝豆狀核變性
(五)大骨節病
(六)痛風及高尿酸血癥
(七)性腺疾病
(八)其他
文選
風濕性疾病
一年迴顧
一、類風濕關節炎
(一)基礎研究
(二)臨床研究
二、強直性脊柱炎
三、係統性紅斑狼瘡
(一)遺傳基因
(二)免疫調節
(三)臨床研究
四、多發性肌炎/皮肌炎
五、白塞病
……
化學、物理因素所緻疾病
神經係統疾病
精神疾病
附錄
精彩書摘
二、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學
我國廣東城鎮居民的問捲調查顯示消化不良患病率為18.9%,美國社區居民的患病率為25%;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流行病學調查的患病率是指未經檢查的消化不良癥狀,經檢查後發現0D僅占消化不良患者的少數,多數患者為FD。有關消化不良發病率的流行病學資料相對較少,推測年發病率約為1%。
雖然人群中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很高,但總的就診率不到50%。研究錶明,腹部癥狀明顯、胃腸外癥狀較多者就診率較高。此外,焦慮及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導也是導緻消化不良患者就診的重要原因。據統計,在我國以消化不良為主訴的患者占普通內科門診的11.05%、占消化專科門診的52.85%,采用羅馬Ⅲ診斷標準對消化專科門診連續就診消化不良的患者進行問捲調查,發現符閤FD羅馬Ⅲ診斷標準者占就診患者的28.52%;占接受胃鏡檢查患者的7.2%。
與消化不良發病的相關因素有:腦力勞動、工作緊張、睡眠狀況差、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和飲食不當等。
三、消化不良的病因與病理生理
(一)OD
消化係統的良、惡性疾病均可引起消化不良,其中以消化性潰瘍和胃食管反流病(GERI)最為多見,消化係統惡性病變引起的消化不良在我國也不少見。
消化係統以外的疾病也可引起消化不良,如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狀腺功能亢進以及硬皮病等。某些藥物如NSAID、選擇性環氧閤酶(COX)-2抑製劑、茶堿、口服抗生素及補鉀劑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癥狀。
(二)FD
FD的發病機製尚未完全闡明,其病理生理學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
1.運動功能障礙
FD患者近端胃適應性舒張功能受損,順應性下降,緻使餐後胃內食物分布異常,引起餐後飽脹、早飽等。FD患者還存在移行性復閤運動(MMC)Ⅲ期齣現次數減少、Ⅱ期動力減弱及胃十二指腸反流等。研究錶明,運動功能障礙是FD的主要發病基礎,約有40%的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緩,可能與胃電節律紊亂有關。
前言/序言
《中國內科年鑒》是一本信息密集型的、集學術性與資料性為一體的工具書。編輯齣版本年鑒的目的是為瞭全麵、準確、及時地嚮國內外讀者反映我國內科學領域各年度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同時也記載瞭我國內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曆史軌跡。本書以高、中級醫務人員為主要讀者對象,對各類、各級醫務人員和衛生管理人員亦皆適用。查閱本書,可用較少的時間獲取大量的信息。
本年鑒按內科各係統編撰,每個係統分“一年迴顧”(附參考文獻)和“文選”兩大部分。書末附錄中列有上一年度在正式刊物上發錶的各專業會議擬訂的疾病診療標準(或建議)和學術會議情況,供讀者參考。
本年鑒自1983年首捲問世以來,至本捲已編纂27捲。在此期間,承各級領導的不斷鼓勵和支持,各位專傢和廣大讀者的厚愛與建議,以及齣版單位的努力與協作,纔得以連續齣版並不斷提高質量,在此謹緻衷心謝意。
本捲的資料係從國內公開發行的143種有關醫學雜誌24564篇文獻中選齣。因編者水平和能力所限,加之編纂時間緊、工作量大,雖經反復斟酌、審校,但不妥或錯誤之處在所難免,尚祈讀者指正並提齣改進意見。
2008年中國外科研究進展 編委會 主編:[此處填寫國內知名外科專傢姓名] 副主編:[此處填寫數位知名外科專傢姓名] 編委:[此處列齣數十位來自不同外科領域的權威專傢姓名,例如:骨科、胸外、普外、神經外科、小兒外科、燒傷整形外科等] 齣版信息 書名: 2008年中國外科研究進展 齣版社: [此處填寫知名醫學專業齣版社名稱,例如:人民衛生齣版社、科學齣版社等] 齣版年份: 2009年 ISBN: [此處填寫一個符閤邏輯的ISBN號碼] --- 內容提要 《2008年中國外科研究進展》是一部全麵、係統、深入總結和展示2008年度中國外科領域重大科研成果、臨床實踐創新及學術發展趨勢的綜閤性年鑒。本書旨在為廣大外科臨床醫生、科研工作者以及醫學院校師生提供一個權威、前沿的知識平颱,促進我國外科事業的持續進步與國際交流。 2008年,中國外科界在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方麵均取得瞭令人矚目的成就。本書匯集瞭來自全國數十個頂尖醫療及科研機構的專傢學者,精選瞭在普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神經外科、泌尿外科、小兒外科、整形與顯微外科、燒傷與創傷外科、血管外科等多個亞專科領域中具有代錶性的研究論文、臨床試驗報告及技術革新總結。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基礎研究、臨床診療規範、微創技術應用、重大疾病管理策略等多個維度,力求反映2008年中國外科領域的最高學術水平和實踐熱點。 --- 第一部分:普通外科與胃腸外科 本部分重點迴顧瞭2008年中國普通外科在腫瘤外科治療領域的最新進展。 1. 胃癌與結直腸癌: 詳細收錄瞭多中心研究關於胃癌新輔助化療方案的療效評估,尤其關注瞭±術後輔助治療模式的優化。結直腸癌方麵,微創手術(腹腔鏡與機器人輔助)的適應癥拓展和長期隨訪數據成為重點。涉及對TME(直腸全係膜切除術)技術規範的細緻探討,以及對早期結直腸癌內鏡下治療(EMR/ESD)的經驗總結。 2. 肝膽胰外科: 肝髒腫瘤的精準分割與切除技術是核心內容。包括對活體肝移植術中復雜的血管重建技術的分析,以及對原發性肝細胞癌(HCC)介入治療與射頻消融(RFA)聯閤治療的療效比較研究。胰腺外科部分,重點探討瞭復雜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手術)的圍手術期管理和並發癥預防策略。 3. 疝與腹壁外科: 重點展示瞭腹腔鏡下疝修補術(TEP/TAPP)的普及化進程,多項研究對不同補片材料的長期無張力修補效果進行瞭對比分析。 第二部分:骨科與運動醫學 骨科部分聚焦於脊柱外科、關節外科及創傷骨科的前沿探索。 1. 脊柱外科: 2008年,經皮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技術(MIS-SSS)的微創化趨勢顯著。本冊收錄瞭多篇關於嚴重脊柱畸形矯正手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的應用研究,以及頸椎翻修手術的挑戰與對策。椎間盤退行性疾病的微創治療,如經皮激光椎間盤減壓術(PLDD)的再評估,亦占有重要篇幅。 2. 關節外科: 人工關節置換領域,重點關注瞭中青年患者的保留骨骼技術(如錶麵置換術)的長期臨床錶現。對初次全髖/全膝關節置換術後感染的早期診斷與階梯式治療方案進行瞭詳盡闡述。 3. 骨腫瘤與骨代謝: 惡性骨腫瘤的保肢手術策略優化,特彆是人工腫瘤假體置換技術的改進,以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肢體功能。 第三部分:胸心外科 本部分全麵覆蓋瞭肺部疾病與心髒疾病的外科治療進展。 1. 肺外科: 微創肺葉切除術(VATS)在非小細胞肺癌(NSCLC)早期治療中的應用成為主流。多項迴顧性研究比較瞭VATS與傳統開胸手術在淋巴結清掃的徹底性、患者恢復速度和疼痛控製上的差異。對復雜肺部畸形和繼發性氣胸的外科處理亦有專題論述。 2. 心血管外科: 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的長期通暢率研究是核心。微創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TAVI)雖尚處於早期階段,但國內已有初步的探索性臨床應用報告。重點分析瞭心髒瓣膜病的外科修復與置換的適應癥選擇標準。 第四部分:神經外科 神經外科的研究集中於顱底外科、功能神經外科及神經介入治療。 1. 顱腦腫瘤: 顯微神經外科技術在復雜腦乾及顱底腫瘤切除中的應用,重點展示瞭術中導航、術中喚醒技術和神經電生理監測的集成應用。 2. 腦血管疾病: 動脈瘤栓塞術與開顱夾閉術的適應癥劃分標準得到瞭進一步明確。新一代微導管技術的應用使得高難度、復雜形態動脈瘤的栓塞成功率顯著提高。 3. 功能性疾病: 帕金森病、特發性震顫的腦深部電刺激(DBS)手術的靶點精準定位和術後程控優化成為研究熱點。 第五部分:小兒外科與泌尿外科 1. 小兒外科: 聚焦於新生兒外科的挑戰,包括先天性膈疝(CDH)的優化管理和早期手術時機選擇。微創技術在小兒腹腔鏡手術(如先天性巨結腸、闌尾炎)中的推廣應用及其對兒童遠期發育的影響。 2. 泌尿外科: 前列腺癌的保留神經根治性前列腺切除術(RRP)的手術技巧及術後尿控、性功能恢復的評估。腎髒腫瘤的微創保留腎單位手術(腎部分切除術)的普及和技術標準化。 第六部分:燒傷、整形與血管外科 1. 燒傷與創傷: 針對重度燒傷患者的液體復蘇方案的優化,以及生物敷料和人工皮的臨床應用進展。嚴重創傷患者的早期復蘇與多學科協作模式的建立。 2. 整形外科: 顯微外科技術在復雜組織缺損修復中的應用,如肌皮瓣、帶血管蒂的復閤皮瓣移植在重建方麵的經驗總結。麵部創傷的早期功能性與美學重建。 3. 血管外科: 腔內血管成形術和支架植入術在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性疾病中的應用成為主流。對急性、慢性動脈閉塞的再通策略和遠期通暢率分析。 --- 總結與展望 《2008年中國外科研究進展》清晰地勾勒齣當年中國外科領域的研究脈絡:微創化、精準化和多學科協作(MDT)是貫穿所有亞專科的主題。基礎研究正加速嚮臨床轉化,尤其在分子生物學指導下的腫瘤靶嚮治療和再生醫學領域,展現齣巨大的潛力。本書為未來幾年中國外科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文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