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探微(第2版)

清史探微(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天挺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历史
  • 中国历史
  • 清朝
  • 历史研究
  • 学术著作
  • 史学
  • 文化
  • 近代史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76511
版次:2
商品编码:107949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大名家名著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7
字数:3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清史探微(第2版)》是“北大名家名著文丛”之一。“北大名家名著文丛”所选作品的作者是在北大任教(或任教过)的学者和教授的著述。曾在北大学习过但未在北大工作过的不在选编之内;所选作品的作者是自己独立完成的;所选作品是在中国学术史上有影响的著作,或是某一学科和学术领域里的开山之作。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是与译介外国学术密切相连。近代的学者在译介外国思想和文化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译作常常是他们思想和学识的集中体现,如严复的译作《天演论》等,由于本社另设《未名译库》,凡北大名家的译作本丛书中不再收入。

作者简介

郑天挺(1899—1981),字毅生,福建长乐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文系,曾参与厦门大学的筹建并兼任校图书部主任。1924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毕业后,先后在北大预科部、中文系、史学系和文科研究所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中文系副主任、史学系主任和校秘书长。1938年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兼北大文科研究所副所长。1946年后任北大史学系主任、校秘书长。1952年后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明清史研究室主任。1963年任南开大学副校长,1981年任南开大学顾问。主要著作:《清史探微》、《清史简述》,主编《明清史资料》、《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与翦伯赞联合主编)、《史学名著选读》、《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和《中国历史大词典》(总编),主持点校(《明史》(中华书局版),主持辑录《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太平天国史料》和《宋景诗起义史料》等专题史料集。

目录


原序
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
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之变迁
清代包衣制度与宦官
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
墨勒根王考
释“阿玛王”
多尔衮与九王爷
清史语解
清世祖人关前章奏程式
明清的“两京”
中国古代史籍的分类
中国的传记文
《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序
《张文襄书翰墨宝》跋
《恬盒语文论著甲集》序
四川乐山《重修凌云寺记》拓本跋
《莲华盒书画集》序
孟心史先生晚年著述述略——纪念孟心史先生
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
附景印《三国志注补》序
书郑毅生先生《景印三国志注补序》后
张穆《月斋集》稿本
发羌之地望与对音
《隋书西域传》附国之地望与对音
《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
历史上的入滇通道
关于古地理学
关于徐一夔《织工对》
清代的幕府
清史研究和档案
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的自然经济
清代的八旗兵和绿营兵
马礼逊父子
宋景诗起义文献初探
辛丑条约与所谓使馆界
“黄马褂”是什么?
清代考试的文字——八股文和试帖诗
满族的统
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看满族族源
牛录城守官姓长——清初东北的地方行政机构
清人关前满洲族的社会性质
清人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续探
后记

精彩书摘

赵东潜所著书,今所盛行于世者,为《水经注释》,所知其名而未见者,为《直隶河渠水利书》。今又知有《三国志注补》一书,前未之知,由郑君序文发表乃知之,自愧弁陋已甚,然其甚愿见此书之意,则尤殷矣。东潜之《水经注释》,为郦学中绝作,非数十年不能成。然其《直隶河渠水利书》,则就畿辅一隅,用郦书义例为之,得书至一百三十二卷之巨,身后又为戴东原所冒占,至阑入戴氏遗书中,为戴氏遗书未刻稿本。迨再被窃于王履泰,化名为《畿辅安澜志》,嘉庆朝进献得官,又刻人武英殿丛书中。东原子中孚愤欲叩阍,段茂堂书其事于《东原年谱》,又一再致书于直隶督方维甸,维甸为前直督方观承之子,观承督直时,始聘赵东潜修此书,东潜殁而书未刊行,阅数年聘戴东原整理前稿,东原遂奋笔加损其间,重定卷数为百零二卷,公然作为戴氏书,以稿托之曲阜孔葓谷,葓谷于东原殁后,总辑为戴氏遗书,而此《直隶河渠书》在列矣。此系另一公案,尚容别纪。
东潜年寿不永,而所成皆绝巨之书,令后人钦仰畏服。考钱宾四先生《近三百年学术史》,多载学人略历,东潜盖殁于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其生年不详。据《东潜文稿》,中有《工部尚书赵铁岩行述》,铁岩为东潜从父,东潜奉其尊人功千先生命,代作此文,文中皆作功千语气,谓铁岩与先君子年相若,幼同学,出入与俱,则东潜之祖,年不过等于铁岩,至乾隆九年铁岩卒,得年七十有七,功千为作行述而东潜执笔,以二十年为一世之差计,是年功千不过五十九,东潜不过三十九也。后二十年为乾隆二十九年,东潜卒,至多不过六十左右人耳,著作之富如此,非卷帙繁多之谓,卷帙多而书中所用功力,皆穿穴万卷,而后可得一篇两篇之作,老辈记问之淹博,惟有令人骇叹。又其东潜之号,百余年所习称,其实乃先世所居村名,初非取其字义为号。《铁岩行述》言先世宋宗室,南渡后有万廿二府君,家于越之尖山,其后日祥三府君,自尖山迁上虞县之镇龙乡东潜村,是为赵卷桥支派之祖,则东潜乃其小宗分派之所居,其地亦当不在杭州。迁杭后,始世以东潜为与大宗之别,晚自称东潜老民,犹是不忘其所始云尔。后遂以东潜所自署,并以自名其稿,举此皆以赵东潜为赵一清之别号,而于其本字诚夫反不及东潜之著,今亦仍其习称,不必复加分别,亦苏氏老泉之例也。

前言/序言







史学新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想变迁(修订版) 作者: 王致远 著 出版社: 华夏文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史学新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思想变迁(修订版)》是一部聚焦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时期的历史学专著。本书并未涉猎清代早中期的典章制度或宫廷秘闻,而是以全球视野和微观史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在内忧外患交织下的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社会结构重塑、底层民众心态的演变,以及知识分子群体对“救亡图存”这一时代命题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困境。本书的修订版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补充了近年来的新史料发现,并采纳了跨学科研究的新方法,力求为理解近代中国的复杂性提供更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传统势力的瓦解与社会结构的重塑 本书开篇,着重探讨了在西方冲击与内部矛盾激化的大背景下,传统士绅阶层和地方自治体系是如何走向衰落与转型的。 第一章:漕运体系的崩溃与地方权力真空的形成。 详细考察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清廷为应对财政危机而推行的厘金制度,如何从根本上动摇了以漕运为基础的中央集权财政结构。通过对长江中下游省份的财政档案和地方志的梳理,揭示了地方士绅如何利用厘金权力,从依附于中央的“公共服务者”,逐渐转化为拥有半独立军事和财政能力的“地方强人”。这种权力下移,是理解晚清政治变局的关键一环。 第二章:城市空间的嬗变与新型商业阶层的崛起。 区别于传统上对通商口岸的宏大叙事,本章侧重于对上海、天津、武汉等通商口岸城市内部空间的微观分析。我们关注了买办阶层、工匠群体、以及受西方教育影响的新兴职业人群(如翻译、律师助理)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商业契约、行业公会记录以及早期报刊广告的研究,勾勒出这些新兴社会群体在文化认同和经济利益上的模糊地带,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旧秩序之间进行艰难的协商与定位。 第三章: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反抗的“双重运动”。 传统史学常将农民视为被动的受害者,本章则试图重建乡村社会的能动性。研究集中于甲午战争后,乡村社区面对天灾、兵燹和新税制时的组织化反应。我们分析了民间秘密会社的演变,不再将其简单视为反清组织,而是视为在国家权力衰微时,农民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文化秩序而形成的“替代性治理结构”。重点分析了义和团运动中,普通农户参与的动机和组织方式,强调其文化上的保守性与行动上的激进性之间的矛盾统一。 第二部分:思想领域的“西学东渐”与“中学为体”的再诠释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思想史的动态演进,特别关注知识分子如何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传统儒家思想在冲击下的自我调适。 第四章:传教士的知识传播策略与中国知识界的初期反应。 探讨了19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特别是天主教和新教)在自然科学、医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翻译和布道活动。本章侧重分析了早期中国士大夫(如徐寿、傅兰雅)在翻译和引进西方概念时所采取的“归化”策略,即如何通过对传统术语(如“理”、“气”、“道”)的重新定义,来容纳新的科学与哲学观念。这揭示了“西学东渐”并非单向灌输,而是复杂的文化对话过程。 第五章:维新思潮的理论谱系:从“器物”到“制度”的跨越。 深入剖析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的理论发展脉络。不同于一般性的介绍,本章运用思想史的细读方法,考察了他们如何借鉴宋明理学中的“天理”与“人道”概念,来构建“托古改制”的政治合法性基础。重点分析了梁启超在流亡期间,如何从日本思想家那里吸收新的政治话语,并将其转化为具有中国本土语境的“新民”思想,强调了这一转变中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影响。 第六章:革命派的激进逻辑与新知识群体的形成。 审视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思想的兴起。本章不再停留在三民主义的表面,而是分析了早期留学生群体在海外接触到的激进政治哲学(如卢梭、孟德斯鸠的激进共和思想),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思想与中国历史上的反抗传统相结合。特别关注了对“民族主义”概念的本土化改造,即如何将西方民族国家理论与反满清的“种族革命”叙事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高度情绪化的政治动员话语。 第三部分:文化与教育体系的断裂与重建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了教育体制和文化符号的变迁,这是理解现代中国主体性建构的重要维度。 第七章:新式学堂的建立与传统私学的消亡。 详尽比较了洋务运动后期创办的各类官立学堂与传统书院、社学在课程设置、师资来源和学生群体上的差异。研究表明,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是知识传授方式的改变,更是对社会等级和知识精英身份的彻底重构。通过对早期毕业生(如京师大学堂的学生)的职业轨迹分析,揭示了新教育如何催生了一个脱离传统士绅阶层,但又尚未完全融入新式官僚体系的“知识分子”群体。 第八章:报刊媒体与“公共领域”的萌芽。 考察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文报刊的爆炸性发展。本章聚焦于报纸如何从单纯的政治宣传工具,逐步演化为知识分子讨论公共议题、塑造公众舆论的“虚拟公共领域”。通过对《时务报》、《申报》等重要媒体的社论和读者来信的文本分析,展现了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命运、社会道德、男女平等、科学进步等议题的多元声音,以及这些声音之间的冲突与张力。 结语: 现代性的“中国路径”——一种未完成的整合。本书最后总结,晚清的变革并非简单的“西化”或“复古”的零和博弈,而是一个充满张力和内在矛盾的“整合过程”。中国现代性的开端,建立在传统权威的空心化和外来思想的强力注入之上,其最终形态仍处于持续的、未完成的协商之中。 ---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广泛采纳了近年来新近解密的档案、地方志、商业契约和民间文书,避免了对二手资料的过度依赖。 视角创新: 运用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在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经验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 论证严密: 对既有“革命叙事”和“线性进步史观”进行了审慎的批判性反思,强调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重因果性。 适合读者: 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及学者;对近代中国转型历程有深入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第二版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尤其是对地图和图表的运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很多关于清代疆域变迁和漕运路线的描述,仅凭文字是很难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的。但在这本书里,那些经过精心绘制的等高线地图和流量示意图,立刻将复杂的地理和经济脉络具象化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边疆治理,特别是对新疆和西藏事务时,所配的那些清晰的行政区划图,它们直观地展示了“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的难度和实际效果。每一次阅读到关于地理因素对军事战略产生影响的部分,我都会停下来仔细研究附带的地图,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清代国家形态认知的准确性。如果说历史是时间的艺术,那么好的历史著作必然也要是空间的艺术,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真正实现了图文互证的最高标准。

评分

这本《清史探微(第2版)》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震撼,尤其是它对清代中晚期政治格局演变的独到见解,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对晚清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抱有一种比较固化的理解,总觉得那是一条清晰的,充满必然性的改革之路。然而,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档案资料的梳理,揭示了其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博弈。比如,书中对于翁同龢和李鸿章之间微妙的政治角力,分析得极其到位,不再是简单的“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对立,而是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派系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考量和利益权衡。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到自己对那个时代人物的评价都有了新的维度,不再是标签化的理解,而是看到了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历史个体。特别是作者对“中体西用”思想在实践中如何被不同层级官员曲解和执行的剖析,让人深刻理解了为什么许多看似合理的改革最终都以半途而废告终。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远超我之前阅读过的许多通史类著作。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清代史料的阅读一直抱有一种敬畏感,总觉得很多专业术语和当时的官僚体制术语难以理解。但《清史探微(第2版)》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展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可读性”。作者在解释那些繁复的清代官职体系,比如内务府、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之间的权力制衡时,并没有堆砌术语,而是采用了类比和循序渐进的解释方式。例如,对于“花翎”、“补子”这类服饰制度如何反映了等级森严的官僚社会,作者的描述生动形象,让非专业读者也能迅速抓住要点。这种将深奥的历史知识“翻译”给大众的能力,是很多纯粹的学院派著作所欠缺的。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一个逝去王朝的精彩故事,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

评分

翻开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在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上的笔墨。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部侧重于帝王将相和重大事件的严肃历史著作,没想到它对清代士人阶层的日常生活、审美趣味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时代巨变,有着细腻入微的描摹。书中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江南地区士绅阶层在鸦片战争后的“文化焦虑”,通过分析当时的诗词、笔记和书信集,勾勒出一种知识分子在传统秩序崩塌边缘的集体心理状态。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完美结合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画面感和厚重感。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书斋里的墨香,感受到那些文人墨客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的迷茫与挣扎。不同于一般史书冷冰冰的年代记述,这里的文字充满了温度和人文关怀,让人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在面临颠覆性的社会变革时,我们应如何安放自己的精神家园?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价值非凡的地方,在于它对清代财政与税收制度的剖析,这部分内容处理得极其细致和务实,完全跳出了以往那种将清朝财政描述为“积贫积弱”的简单结论。作者深入挖掘了田赋、盐税、关税以及厘金等各个收入来源的实际运行机制,并对比了不同省份的财政贡献和支出力度。书中有一部分数据分析,清晰地展示了在太平天国运动前后,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是如何被永久性地改变的,以及这种改变如何直接影响了地方实权的下移和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的崛起。这种从经济基础层面去探究政治权力变迁的分析方法,逻辑链条非常严密,让我对清朝末年中央权威衰弱的内在驱动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腐败”或“无能”可以概括的,而是根植于复杂的财政现实和地方分权的结构性演变之中。

评分

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的自然经济

评分

《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

评分

“黄马褂”是什么?

评分

非常经典的书,想对清朝的事情有个了解,这部书必读,值得tui'j

评分

郑先生探微集里与清史有关的单独成集

评分

经典的了,给学生看看

评分

宋景诗起义文献初探

评分

——纪念孟心史先生

评分

后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