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唐两京城坊考

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唐两京城坊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松,张穆 注
图书标签:
  • 唐代
  • 都城
  • 坊里
  • 考古
  • 历史
  • 文化
  • 长安
  • 洛阳
  • 选刊
  • 资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11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927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5-08-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唐两京城坊考》采摭唐人文集笔记、金石碑碣、方志地记中有关唐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有关资料,记叙两京宫室、苑囿、官署、街市、寺庙、渠道的分布,详实有据,且绘制多幅平面示意图,是研究唐史和两京故实的重要参考著作。《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唐两京城坊考》采摭唐人文集笔记、金石碑碣、方志地记中有关唐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的有关资料,记叙两京宫室、苑囿、官署、街市、寺庙、渠道的分布,详实有据,且绘制多幅平面示意图,是研究唐史和两京故实的重要参考著作。
《中原人文地理探源:历代都城变迁与城市形态研究》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对中国古代都城历史地理学、城市考古学及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深刻洞察。全书围绕黄河中下游及周边关键区域,系统梳理了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宋代之前,中国都城选址的自然环境制约、社会政治需求、以及功能布局的演变轨迹。本书的特色在于,它并未聚焦于某一特定朝代的都城,而是力求构建一个跨越时空的宏观框架,探讨中国“都城”概念的生成、成熟与区域性差异。 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二十章,详尽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都城规划的核心理念与物质遗存。 --- 第一部分:早期都邑的兴起与自然环境的奠基 (约 300 字) 本部分聚焦于史前至夏商时期的早期国家形态与聚落中心。重点考察了如陶寺遗址、石峁遗址等大型早期城址的结构特征,分析其依山傍水、控制交通要道的选址逻辑。研究了“天命观”在早期都城选址中的萌芽,以及青铜文化对城市礼仪空间塑造的影响。 特别设置专章剖析了中原早期聚落的防御体系与生业模式,强调早期城市并非纯粹的政治中心,更是区域资源调配与军事防御的前沿阵地。通过对二里头遗址群的最新考古发现的解读,深入探讨了王朝早期都城制度化的开端。 --- 第二部分:周秦两汉:礼制、中轴与帝国初期的扩张 (约 400 字) 本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之一,集中探讨了礼乐制度如何形塑早期大一统王朝的都城格局。首先,详细梳理了西周“经纬天地”的营建思想,对比分析了丰镐二京的同城共存模式及其对后世“两京制”的潜在影响。 接着,本书深入研究了秦汉帝国都城的战略意义。《秦汉长安城形制研究》一章,侧重于探讨长安城作为世界级都城,其规划中对军事控制、漕运补给(如渭水系统)的依赖程度,并首次将“里坊制”的雏形与秦代的郡县制度挂钩,分析其社会基层控制的意图。对汉代洛阳和魏晋时期南迁的都城(如建康)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是分析了南方丘陵地貌下,士族门阀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半自然化”影响。 城市功能分化: 深入分析了汉代都城内宫、苑囿、市署(市场)、宗庙的相对位置关系,阐释了中央集权下,政治权力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有效监控与引导。 --- 第三部分:魏晋南北朝:分裂背景下的政治避难所与城市转型 (约 350 字) 这一时期都城的讨论围绕“不稳定”与“适应性”展开。本书认为,魏晋南北朝的都城更像是一种在特定历史阶段下的“权宜之计”。 北方游牧政权对汉地都城的改造: 重点研究了北魏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后)的城市规划理念,对比了平城和洛阳的城市尺度与文化内涵的冲突与融合。分析了北魏如何尝试以汉制改造其都城结构,但底层权力基础仍带有游牧的流动性。 南方士族的“园林式”都城: 对建康(今南京)的城市发展进行了细致考察。建康的特点是其对自然山体的尊重与利用,城市中心轴线相对不明确,更多体现为士族私家园林与公共空间(如市坊)的交织渗透。本书通过对史料中描绘的“台城”和“宫城”的辨析,揭示了南朝政权政治权威的相对脆弱性,以及城市防御体系对长江水系的极端依赖。 --- 第四部分:隋唐:大一统的典范与城市规划的成熟 (约 300 字)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隋唐两京(长安、洛阳)所代表的古代都城规划的巅峰状态。 隋唐长安的“棋盘化”哲学: 详细解读了隋唐长安城严格的里坊制度、中轴对称的布局、以及庞大的宫城与皇城体系。本书结合最新的遥感考古成果,重构了朱雀大街的实际宽度与功能,强调了这种模数化、标准化规划对帝国统治稳定性的支撑作用。 洛阳作为“东都”的补充性功能: 分析了唐代洛阳(神都)的规划继承了汉魏的基因,但更侧重于漕运与服务于东部地区的政治功能。对两京的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了对比,指出长安是政治、军事与文化的高端消费中心,而洛阳则承担了更重的物资集散与加工职能。 --- 第五部分:唐宋的过渡: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与藩镇割据的影响 (约 150 字)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唐后期至宋代的过渡期,探讨都城职能的分离与城市形态的松动。研究了唐末藩镇割据对地方性都城(如汴州、成都)兴起的影响,这些城市开始在防御、商业和政治上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宋代开封作为“城汴一体”的典范,其商业的繁荣与严格宵禁制度的瓦解,标志着都城规划理念从侧重“礼制与控制”向侧重“经济效率与民生便利”的重大转变。本书通过这一转折,为理解后世城市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历史纵深。 --- 学术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朝代史、非单一都城史的综合视角,将都城置于广阔的地理、气候、技术和意识形态框架下考察。它有助于研究者跳出对单一都城物质遗存的局限性描述,深入理解古代中国政治权力空间化的深层逻辑。本书对城市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政治史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罗列资料,更像是在构建一个三维的模型,让我们得以全景式地观察唐代都城的运作逻辑。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坊间生活细节的挖掘,比如不同阶层居民的居住情况、商业活动的限制与开放,这些都是构建历史场景不可或缺的砖瓦。通过对大量历史地图和文献的对照研究,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城市空间与社会结构之间的深刻关联。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先前忽略的有趣侧面,比如城市绿化、供水排水系统的设计,这些都体现了那个时代对宜居环境的追求。这本书对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部宝库,但即便是普通历史爱好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因为它把生硬的考古数据,转化成了鲜活的历史叙事。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生活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那些宏伟的都城,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那个时代的智慧和气度。读这本书,就像是穿越时空,亲身走在长安或洛阳的朱雀大街上,感受着坊市制度下市民的日常点滴。作者的考证极为详实,对于城墙的结构、宫殿的布局,乃至坊市的划分和功能,都有着深入浅出的阐述。特别是对于唐代两京,这种双中心结构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古代政治和文化运作的复杂性。书中对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的结合运用,让那些沉睡在地下的遗迹重新焕发生机,仿佛能听到当年车水马龙的喧嚣。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那些精妙的工程技术所折服,古人的动手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远超我的想象。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而可靠,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去渲染历史的辉煌,而是专注于用最扎实的材料来支撑论点。这正是我所欣赏的治学态度。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对比了书中引用的不同史料,发现作者在辨析史料真伪和解释其历史语境方面下了巨大的功夫。比如关于唐代两京的水源和漕运系统的描述,那些精确到里数和工程量的记载,让人对古人的组织能力肃然起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它汇集和梳理了大量分散在不同典籍中的关键信息,形成了一部系统性的参考工具。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制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案卷,能有效避免走入以讹传讹的误区。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对这类资料汇编式的书籍抱有谨慎态度,总担心会过于枯燥和学术化。然而,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引人入胜。它不像是一本生硬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整理的“历史档案”,每一篇选材都像是从历史现场直接提取出来的珍贵样本。作者在选材上的广度和深度令人称奇,从官方的营建记录到侧写民间生活的零星记载,都得到了合理的收录和归类。它强迫我们跳出“宏大叙事”,去关注城市建设中那些细微却决定性的因素。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关于都城建设的资料,更是在学习一种严谨的史学研究方法,即如何从破碎的线索中重构一个完整的历史世界。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因为它对细节的考究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城市格局演变的对比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都城选址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以及随着朝代更迭,权力中心如何影响城市的物理形态。这种层层递进的剖析,使得我对唐代都城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壮观”的表面印象,而是深入到其功能性、防御性以及文化象征意义的层面。书中对于坊、市、里这些基本单元的界定和变迁的梳理,逻辑性极强,帮助我彻底厘清了古代城市管理的复杂体系。阅读这本书,需要一定的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它为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城市规划核心的门。

评分

送货快 质量好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

包装完整,书很不错哦

评分

再如推论汉魏之间“五经四部”之“四部”为乐经、论语、孝经、小学(152页),诚为有见。然而乐经不存,小学又不止一书,似又觉尚有未安,反不如钱大昕之阙疑。其他类似的地方还有一些,余先生也多用“疑当”为辞,或许确实是因为是编制讲义,体例与著述不同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正版,学术水平高,是研究唐代长安和洛阳城的必备书籍,值得购买收藏!

评分

[1]原籍浙江上虞的徐松幼年落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因聪慧勤奋,嘉庆十年(1805年),在弱冠之岁即考中举人,二十五岁又以殿试二甲第一名、朝考一等二名的成绩高中进士,改翰林庶吉士,不久授翰林编修,入直南书房。他的天赋很快得到朝廷的赏识,二十九岁那年又进入全唐文馆,担任提调兼总纂官,全面负责编修《全唐文》,利用新出碑志和《永乐大典》等大内秘笈,以精深的史识和考据功力,辑录了如《河南志》、《宋会要辑稿》500卷、《中兴礼书》等重要的唐宋典籍,并开始了他考据学的力作《登科记考》、《唐两京城坊考》的撰著。仅仅这些成果,就显示了他体大思精的才学与识力,从而奠定了他作为清代实学——乾嘉学派后期中坚的地位。

评分

好书好价钱我有时间聊天就入手的事了我有时间聊天就入手的事了。

评分

《唐两京城坊考》分5卷;卷一至卷四为西京,附有外郭城、三苑、宫城、皇城、大明宫、兴庆宫六图;卷五为东都,附有外郭城、苑、宫城皇城、上阳宫四图据作者自序说,己巳之岁(1809),奉诏纂辑唐文,从《永乐大典》中得到宋敏求(次道)的《河南志图》,于是以宋氏《长安志》为主,采集金石传记,合以程大昌、李好问的《长安图》,分门别里,条举宫殿苑亭,公私廨宅,博征史书典籍,笺释考证于下,作为“吟咏唐贤篇什之助”。李慈铭称此书“考证精密,古色盎然”(《越缦堂读书记》),决非溢美之词。日人平冈武夫《长安与洛阳》一书中说它是“关于长安与洛阳的资料具有绝对权威而集大成的书籍”。但此书仍有史料上的遗漏和错误,如徐氏从《永乐大典》中所摹抄的《河南志图》,据缪荃孙的考证,乃是元代人修撰的《元河南志》,而被徐氏错认为“次道旧帙”。

评分

《新疆识略》的意义,对于流放中的徐松而言,是使他有机会开始了在梦中的土地上行程万里的考察,并最终以西域研究的系列著作圆满了自己的梦。而成就徐松西北历史地理学开创者荣誉的,正是道光以来被称为“大兴徐氏三种”或“西域三种”的《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和《新疆赋》,其中尤以《西域水道记》最为著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