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本雲計算網絡書! 雲計算與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人員必看! “彎麯評論”網站“撥雲見日”係列熱文加量10倍的強烈之書**完整呈現。 雲計算時代,網絡麵臨怎樣的挑戰?大數據之下,網絡設計應著眼何處?虛擬化的*後1000米你該如何衝刺?OpenFlow、FCoE、LISP、FabricPath、VN-Tag、VPLS、VXLAN……當所有這一切結閤到一起,你將麵臨怎樣的情形? 《騰雲(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揭秘)》(作者徐立冰)是國內**本係統講解雲計算網絡的書籍。
《騰雲(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揭秘)》(作者徐立冰)是國內***本係統講解雲計算網絡的書籍。
通過閱讀《騰雲(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網絡技術揭秘)》,讀者將清楚 地瞭解到如何在雲計算與大數據時代構建安全、可靠、高速與靈活的網絡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雲計算對基礎架構的驅動、雲計算網絡的組成、如 何構建安全可靠靈活的網絡通道、虛擬化數據中心的擴張、外部和內部網 絡的實現、大數據網絡設計要點,以及廠商解決方案等等。
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內容深入淺齣,可作為雲計算網絡技術入門和提 高階段的自學、參考書籍。適閤國內雲計算網絡、新一代網絡建設、網絡 管理、係統集成行業的開發人員、技術工程師、售前與售後技術支持人員 學習。
徐立冰,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移動通信專業。2007年加入思科係統(中國)有限公司,先後參與瞭**電網公司、國內**互聯網企業、大型電器零售連鎖企業的全國廣域網和數據中心建設,經曆瞭思科Nexus交換機、ASR路由器和UCS服務器等多款重量級産品的發布,見證瞭數據網絡從單純的鏈路資源走嚮前颱,成為企業基礎IT平颱的過程。 2011年,作者在國內**次係統著文介紹802.1Qbh/Qbg等新一代數據中心標準,發錶於IT技術網站“彎麯評論”,其後一發不可收拾,撰寫瞭一係列以“撥雲見日”為標題的文章,剖析雲計算下的新一代網絡技術,引發瞭讀者的熱烈反響。本書即受此啓發而成。
**部分 緣起篇
**章 雲計算的興起
1.1 雲計算的身世
1.1.1 “上古”時期,摩爾定律剛起步
1.1.2 從互聯網大爆炸中誕生
1.1.3 接棒***
1.1.4 百花齊放的年代
1.2 雲計算的DNA
1.3 雲計算的五大特徵
1.3.1 自助式服務
1.3.2 通過網絡分發服務
1.3.3 資源池化
1.3.4 資源的靈活調度
1.3.5 可衡量的服務
1.4 IaaS/PaaS/SaaS,它們都是什麼
1.4.1 位於*底層,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
1.4.2 IaaS之上,平颱即服務--PaaS
1.4.3 *上層,軟件即服務--SaaS
1.5 各種雲--私有雲/社區雲/公有雲/混閤雲
1.5.1 私有雲
1.5.2 公有雲
1.5.3 社區雲
1.5.4 混閤雲
1.6 雲計算的**優勢
1.6.1 降低成本
1.6.2 擴展性
1.6.3 高可靠性
1.6.4 遠程訪問
1.6.5 模塊化
1.6.6 高等級服務
第2章 雲與網的關係
2.1 以數據中心為界,雲計算網絡的外延與內涵
2.2 外延--關注用戶體驗
2.2.1 可靠的網絡
2.2.2 安全的網絡
2.2.3 靈活的網絡
2.3 內涵--關注係統效率,下一代數據中心的網絡平颱
第二部分 外延篇
第3章 安全的網絡通道(一)--網絡準入
3.1 為什麼安全是雲計算的基礎
3.2 雲計算安全的發展現狀
3.3 網絡在雲計算安全防護中扮演的角色
3.4 網絡準入的技術分類
3.4.1 二層準入
3.4.2 三層準入
3.4.3 客戶端方式
3.5 二層準入vs. 三層準入vs. 客戶端方式
3.5.1 二層準入的特點--成熟、實用
3.5.2 三層準入的特點--輕便、簡單
3.5.3 客戶端方式的特點--功能全麵、無統一標準
3.6 *終用戶需要什麼樣的方案
3.7 IT部門需要什麼樣的方案
3.8 什麼是**的産品
3.9 虛擬桌麵的機會
第4章 安全的網絡通道(二)--網絡加密
4.1 通過VPN隧道保證雲計算的數據安全
4.2 VPN技術選擇--SSL PK IPsec
4.3 讓SSL勝齣的獨門*技
4.4 SSL的技術實現
4.4.1 SSL握手協議
4.4.2 SSL記錄協議
4.5 幾種SSL VPN類型
4.6 SSL的後續發展--DTLS/TLS
第5章 可靠的網絡通道
5.1 雲服務的用戶體驗與網絡服務質量
5.2 為*好服務,先對雲計算流量進行分類
5.3 不同流量分類不同服務質量的設計方法
5.3.1 流量識彆
5.3.2 流量標記
5.3.3 流量處理
第6章 靈活的網絡通道
6.1 移動性是雲計算網絡的基本特徵
6.2 現有解決方案一--DNS重定嚮
6.3 現有解決方案二--健康路由注入
6.4 對現有方案的改進--用LISP將位置與身份分離
6.5 LISP的核心思想--Map-and-encap
6.6 LISP的基本架構
6.7 LISP的新包頭
6.8 通過LISP-ALT實現可擴展網絡
6.9 一個LISP轉發實例
6.10 LISP的應用場景
6.10.1 IP終端的靈活移動
6.10.2 IPv6-IPv4混閤部署
6.10.3 多租戶VPN環境
6.11 我們真的需要LISP嗎
第三部分 內涵篇
第7章 支持虛擬化數據中心的擴張--TRILL/FabricPath和SPB
7.1 二層網絡的睏境
7.2 為什麼傳統二層網絡不給力
7.3 FabricPath的目標
7.4 FabricPath的實現:新的控製平麵
7.4.1 新增一個二層幀頭
7.4.2 增加一套簡化的IS-IS路由協議
7.5 **個問題--為什麼需要新的地址空間
7.6 FabricPath的工作模式
7.7 第二個問題--現有技術不足夠嗎
7.8 TRILL--FabricPath的公開標準
7.9 另一個TRILL--SPB
7.10 TRILL vs. SPB
第8章 利用以太傳輸存儲流量--FCoE
8.1 存儲與網絡的關係
8.2 傳統存儲網絡麵臨的挑戰--布綫與能耗
8.3 融閤!FCoE給齣的解決方案
8.4 FCoE的基本麵
8.5 給以太網動手術--FCoE的數據平麵
8.5.1 PFC--不丟包以太網
8.5.2 ETS--靈活帶寬調度
8.5.3 DCBX--與現有環境的兼容性
8.6 連接兩個世界的FIP--FCoE的控製平麵
8.6.1 FCoE VLAN發現
8.6.2 FLOGI注冊和FPMA
8.7 典型的FCoE網絡架構
8.8 FCoE架構中的兩種設備類型
8.8.1 終結FCoE流量的設備--ENode
8.8.2 轉發FCoE流量的交換機--FCF
8.9 FCoE的演化--四種多跳FCoE方案
8.9.1 純以太網模式
8.9.2 FIP Snooping模式
8.9.3 NPV模式
8.9.4 VE_Port互聯模式
8.10 一個FCoE數據幀的轉發過程
8.11 FCoE的標準化與市場化進程
8.12 iSCSI行不行?非FCoE不可嗎
第9章 連接虛擬機的交換機
9.1 為什麼虛擬化數據中心需要一颱新的交換機
9.2 僅僅在服務器內部實現簡單交換是不夠的
9.2.1 軟件VEB
9.2.2 硬件VEB
9.3 識彆特定虛擬機的流量--用VN-Tag為虛擬機打上網絡標簽
9.4 一個VN-Tag交換實例
9.5 基於VN-Tag的新一代網絡設備
9.5.1 VN-Tag網卡
9.5.2 VN-Tag交換機
9.5.3 操作係統支持
9.6 VN-Tag之外的選擇--VEPA
9.6.1 標準版VEPA
9.6.2 增強版VEPA
9.7 VEPA交換機掃描
9.7.1 HP 5900
9.7.2 Juniper QFabric
9.7.3 Juniper EX4500和EX8200
9.7.4 Extreme Summit X670
9.8 VN-Tag與VEPA的交鋒
**0章 虛擬化的*後一公裏--虛擬化網卡
10.1 補齊虛擬化的*後一公裏
10.2 什麼是虛擬化網卡
10.2.1 什麼是虛擬接入
10.2.2 什麼是虛擬通道
10.3 利用SR-IOV實現虛擬化網卡
10.4 SR-IOV的實踐者--Palo
10.5 將SR-IOV帶入現實的輔助技術
10.6 *加徹底的虛擬化--MR-IOV
10.7 後麵的故事
**1章 數據中心互聯設計--*廣泛的二層網絡
11.1 數據中心二層互聯的需求
11.2 通過VPLS實現互聯
11.3 一個VPLS轉發實例
11.4 VPLS的限製
11.4.1 缺乏對局域網的優化
11.4.2 依賴運營商資源
11.4.3 配置復雜
11.5 通過OTV(上層傳輸虛擬化)實現互聯
11.5.1 OTV的數據平麵
11.5.2 OTV的控製平麵
11.6 OTV對二層協議的優化
11.7 OTV對三層網關的優化
11.8 OTV環境下的多接入和流量負載均衡
11.9 LISP vs. VPLS
11.10 LISP與OTV的關係
**2章 自定義網絡--OpenFlow與SDN
12.1 通過軟件定義網絡--SDN
12.2 實驗室中走齣的OpenFlow
12.3 OpenFlow的係統模型
12.4 OpenFlow交換機基本組成
12.5 兩種OpenFlow交換機
12.5.1 OpenFlow專用交換機
12.5.2 OpenFlow兼容型交換機
12.6 OpenFlow中央控製器
12.6.1 控製器的主動工作模式
12.6.2 控製器的被動工作模式
12.7 一個OpenFlow實例
12.8 構建標準化的網絡設計標準--OF-Config
12.8.1 OF-Config解決的問題
12.8.2 OF-Config的功能描述
12.9 認識一下OpenFlow的近親
12.9.1 分布式轉發模塊化交換機
12.9.2 遠端闆卡
12.9.3 Nexus 1000v
12.9.4 Open vSwitch
12.9.5 EEM
12.10 Google的OpenFlow實踐
12.11 網絡廠傢的SDN戰略
12.11.1 NEC的OpenFlow戰略
12.11.2 HP的OpenFlow戰略
12.11.3 Juniper的OpenFlow戰略
12.11.4 Nicira的OpenFlow戰略
12.11.5 Cisco的OpenFlow戰略
12.12 SDN/OpenFlow的前景
13章 *大的雲--VXLAN
13.1 VXLAN要解決的問題
13.2 VXLAN的新頭部
13.3 VXLAN的數據平麵--隧道機製
13.3.1 隧道機製減小對現網的改動
13.3.2 隧道機製對快速變*的支持
13.4 VXLAN的控製平麵--改進的二層協議
13.5 純VXLAN部署場景
13.6 VXLAN與非VXLAN混閤部署
13.7 一個VXLAN轉發實例
13.7.1 **階段--ARP請求
13.7.2 第二階段--數據傳輸
13.8 VXLAN、OTV、LISP,它們都有什麼關係
13.9 Microsoft的算盤--NVGRE
**4章 桌麵虛擬化網絡漫談
14.1 桌麵虛擬化的前身--遠程桌麵
14.2 虛擬桌麵的誕生
14.3 虛擬桌麵是怎樣工作的
14.3.1 集中托管方式
14.3.2 遠程同步方式
14.4 虛擬桌麵的客戶端類型
14.4.1 零客戶端虛擬桌麵
14.4.2 瘦客戶端虛擬桌麵
14.4.3 胖客戶端虛擬桌麵
14.5 一個典型的虛擬桌麵後颱架構
14.6 決定虛擬桌麵的成敗--用網絡替代VGA綫纜
14.7 虛擬桌麵的核心網絡技術--網絡顯示協議
14.8 網絡顯示協議三大要素
14.8.1 網絡資源
14.8.2 用戶體驗
14.8.3 CPU占用率
14.9 顯示協議--兵傢必爭之地
14.10 老牌顯示協議--RDP
14.11 顯示協議的**--HDX/ICA
14.12 後起之秀--PCoIP
14.13 HDX vs. RDP vs. PCoIP,誰主沉浮
**5章 大數據網絡設計要點
15.1 大數據的産生
15.2 全新的大數據
15.3 MapReduce的原理
15.4 MapReduce的業務流程
15.5 寫入數據過程中的網絡流量模型
15.6 MapReduce算法過程中的網絡流量模型
15.6.1 Map過程
15.6.2 Shuffle過程
15.6.3 Reduce過程
15.6.4 OutPut過程
15.7 讀取數據過程中的網絡流量模型
15.8 MapReduce網絡模型綜述
第四部分 基石篇
**6章 怎樣將服務器接入網絡
16.1 ToR(櫃頂接入)和EoR(列頭接入)
16.2 從增加一颱服務器到增加一個機櫃的服務器
16.3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16.4 Cisco的提案--FEX遠端闆卡
16.5 Juniper的嘗試--QFabric
**7章 VOQ解密
17.1 頭端阻塞是實現DCE交換機的障礙
17.2 利用VOQ防止頭端阻塞
17.3 針對組播的VOQ設計
17.4 VOQ的産業化發展
**8章 刀片服務器網絡
18.1 刀片服務器淵源
18.2 刀片服務器同傳統ToR接入的區彆
18.3 把握刀片服務器的網絡設計
18.3.1 直通模塊
18.3.2 交換模塊
18.3.3 集中接入模式
**9章 韆兆不夠,要萬兆!
19.1 韆兆到萬兆的質變
19.1.1 萬兆網絡是FCoE的基礎
19.1.2 *高的傳輸效率
19.1.3 助推虛擬化
19.2 萬兆以太網標準現狀
19.3 盤點萬兆以太網交換機
19.3.1 Cisco Catalyst 6500
19.3.2 Cisco Nexus 7000
19.3.3 H3C 12500
19.3.4 H3C 10500
19.3.5 Juniper QFabric
19.3.6 華為 CloudEngine 12800
19.3.7 DELL Force10 E1200i
19.3.8 Brocade BigIron RX
19.3.9 Extreme X8
19.3.10 Arista 7500
19.3.11 AVAYA 8800
19.3.12 Alcatel-Lucent OmniSwitch 10K
19.3.13 銳捷 RG-S12000
後記
這本書《騰雲》簡直就是一本關於未來生活藍圖的指南!我一直覺得雲計算和大數據這些概念聽起來很抽象,好像離我的日常生活很遠,但這本書卻用非常生動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將它們展現在我麵前。它沒有那種枯燥的技術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精彩的案例,讓我看到瞭這些技術是如何改變我們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思維方式的。我特彆被書中關於網絡技術在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所扮演的核心角色的描繪所吸引。它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我們的網絡速度越來越快,為什麼我們可以輕鬆地訪問海量信息,為什麼各種智能設備能夠無縫連接,這一切背後,都離不開強大而精密的網絡技術的支撐。這本書讓我對這個時代的發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未來的科技充滿瞭好奇和期待。
評分這本《騰雲》真是讓我驚艷!我一直對雲計算和大數據這些概念有點模糊,總覺得它們離我有點遠,像科幻小說裏的東西。但這本書不一樣,它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一點點揭開瞭這些神秘麵紗。我最喜歡的是它在解釋一些復雜概念的時候,總是會穿插一些生動的例子,比如把雲計算比作一個巨大的公共資源池,你想要多少計算能力、存儲空間,就像去超市拿東西一樣方便,而且隻需要為實際使用的付費。大數據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我們每天在網上點擊、瀏覽、搜索,都在為這個“大”數據貢獻力量,而這些數據經過分析,竟然能預測天氣、推薦商品,甚至幫助醫生診斷疾病!這本書沒有一味地堆砌專業術語,而是通過一個個故事,讓我看到瞭技術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的,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期待。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對科技一知半解的旁觀者,而是能更深入地理解這個日新月異的數字時代瞭。
評分《騰雲》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以為雲計算和大數據隻是大公司的事情,跟我們普通人關係不大,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它們其實已經滲透到瞭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並且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世界。書裏對網絡技術在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的作用的闡述,讓我印象深刻。它詳細講解瞭各種網絡協議、架構和安全技術是如何支撐起如此龐大且復雜的分布式係統,如何確保海量數據的流動和處理能夠安全、高效地進行。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邊緣計算”和“5G網絡”對未來發展的影響的討論,這些前沿技術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智能、互聯的未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很平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但卻能深刻地觸及問題的本質,讓我覺得受益匪淺。
評分我必須承認,《騰雲》這本書的立意和切入點非常獨到。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關於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內容層齣不窮,但很多都停留在概念的層麵,或者過於技術化,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而《騰雲》卻巧妙地將宏大的技術概念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相結閤,讓我看到瞭這些技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真真切切地影響著我們。書中對網絡技術在這些領域的作用的分析,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之前對網絡技術隻停留在“上網”的層麵上,但這本書讓我瞭解到,正是各種先進的網絡技術,包括高速傳輸、低延遲連接、靈活的網絡架構等,纔使得雲計算和大數據能夠得以實現和高效運轉。它不僅僅是技術性的介紹,更是一種對未來趨勢的深刻洞察,讓我對接下來的科技發展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起《騰雲》,我還有點猶豫,生怕它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但事實證明,我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太有吸引力瞭,它不像那種冰冷的教科書,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們深入探索雲計算和大數據這個廣闊而迷人的世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夠將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技術原理,用一種通俗易懂、甚至帶點詩意的方式呈現齣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網絡技術在雲計算和大數據時代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的深入剖析,比如如何實現海量數據的快速傳輸、如何保證數據的安全可靠、如何在龐大的雲端基礎設施中實現高效的資源調度等等。這些內容讓我對支撐起我們數字生活的底層技術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敬佩那些為之付齣努力的工程師們。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科技在我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