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文诗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

佩文诗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朝] 戈载 等 著,田松青 编
图书标签:
  • 诗词
  • 韵律
  • 格律
  • 古诗
  • 词学
  • 音韵
  • 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 汉语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5999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01969
包装:平装
开本:3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佩文诗韵》清初编定,为当时士子科考作试帖诗必备的官方韵书,韵部即“平水韵”的106部,所用的数据是金、元以后作诗用韵的根据,至今仍为广大创作近体诗者所惯用。《词林正韵》三卷,清戈载著,根据《广韵》206部,共19个韵部。戈氏的分韵虽是归纳、审定,但其结论却多为后人所接受,奉为圭臬,成为填词者必备之韵书。《中原音韵》,宋末元初周德清所著,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以韵书形式,把曲词里常用作韵脚的5800余字,按读音分类,编成曲韵韵谱。韵谱分为19韵,每韵又分阴平、阳平、上、去四部,而入声全部派入平、上、去三声。每一类以"每空是一音"的体例分别列出同音字组,共计1586组。第二部分为《正语作词起例》,是关于韵谱编制体例、审音原则的说明,及北曲体制、音律、语言和曲词的创作方法的论述等。

目录

前言
佩文诗韵
上平声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声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麇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琰 二十九豏
去声
一送 二宋 三绛 四置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褥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钖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词林正韵
发凡
第一部
[平声]一东二冬三钟通用
[仄声]一董二肿一送二宋三用通用
第二部
[平声]四江十阳十一唐通用
[仄声]三讲三十六养三十七荡四绛四十一漾四十二宕

精彩书摘

杨缵有《作词五要》,第四云“要随律押韵”,如越调《水龙吟》、商调《二郎神》皆合用平、入声韵。古词俱押去声,所以转折怪异,成不祥之音,昧律者反称赏之,真可解颐而启齿也。杨缵字守斋,《苹洲渔笛谱》中所称紫霞翁者即是,诸词书引之为杨诚斋,误也。守斋洞晓音律,常与草窗论五凡工尺义理之妙,未按管色,早知其误,草窗之词皆就而订正之,玉田亦称其持律甚严,一字不苟作,观其所论可见矣。予尝即其言而推之,词之用韵,平仄两途,而有可以押平韵又可以押仄韵者,正自不少;其所谓仄,乃入声也。如:越调又有《霜天晓角》、《庆春宫》,商调又有《忆秦娥》,其余则双调之《庆佳节》,高平调之《江城子》,中吕宫之《柳梢青》,仙吕宫之《望梅花》、《声声慢》,大石调之《看花回》、《两同心》,小石调之《南歌子》。用仄韵者,皆宜人声。《满江红》有入南昌宫、有入仙吕官,入南吕宫者,即白石所改平韵之体,而要其本用人声,故可改也。外此又有用仄韵而必须入声者,则如越调之《丹凤吟》、《大酮》,越调犯正宫之《兰陵王》,商调之《凤皇阁》、《三部乐》、《霓裳中序第一》、《应天长慢》、《西湖月》、《解连环》,黄钟宫之《侍香金童》、《曲江秋》,黄钟商之《琵琶仙》,双调之《雨霖铃》,仙吕宫之《好事近》、《蕙兰芳引》、《六么令》、《暗香》、《疏影》,仙吕犯商调之《凄凉犯》,正平调近之《淡黄柳》,无射宫之《惜红衣》,正官中吕宫之《尾犯》,中吕商之《白苎》,夹钟羽之《玉京秋》,林钟商之《一寸金》,南吕商之《浪淘沙慢》,此皆宜用人声韵者,勿概之曰仄,而用上去也。其用上去之调,自是通叶,而亦稍有差别。如:黄钟商之《秋宵吟》,林钟商之《清商怨》,无射商之《鱼游春水》,宜单押上声;仙吕调之《玉楼春》,中吕调之《菊花新》,双调之《翠楼吟》,宜单押去声。复有一调中必须押上、必须押去之处,有起韵、结韵宜皆押上、宜皆押去之处,不能一一胪列。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有“五音二十八调”之图,平声羽七调,上声角七调,去声宫七调,入声商七调,上平声调为征声,以五音之征有其声无其调,故只二十八调也。所论皆填腔叶韵之法,更有“商角同用”、“宫逐羽音”之说,可与紫霞翁之言相发明。作者宜细加考严,随律押韵,更随调择韵,则无转折怪异之病矣。
……

前言/序言


《辞海》 内容概要 《辞海》是一部融百科、辞书、年鉴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学术著作,以收录中国古代至今(截至出版时)的汉语词汇、人名、地名、典故、事件、学科知识、科学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其编纂旨在系统地梳理和呈现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准确、权威的知识平台。 体例与结构 《辞海》采用严谨的学术体例,以字为单位进行收录,每个条目都力求做到解释准确、考证精当、内容丰富。其结构清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字词条目: 这是《辞海》的核心部分,收录了大量的汉字、词语,并对其进行详细解释。解释内容包括词义、词源、用法、例句,有时还包括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例如,对于一个常用词,不仅会解释其基本意义,还会阐述其引申义、比喻义,并提供古今不同时期使用的例句,展现词语的演变过程。 2. 人名条目: 涵盖了中国历史上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各界人士,包括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军事家、民族英雄等。人名条目的解释通常包含人物的生平事迹、主要贡献、代表作品(如适用)以及其历史地位。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还会对其思想、学术流派或政治主张进行简要评述。 3. 地名条目: 覆盖了中国古代及现代的行政区划、重要的地理名称、历史地名等。地名条目会介绍地名的沿革、地理位置、重要历史事件、经济文化特色以及现今的行政归属和发展状况。对于一些著名的山川河流、古都名城,还会配以简要的历史地理介绍。 4. 典故与事物条目: 收录了在中国历史、文学、神话传说中出现的著名典故、成语出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器物、制度、节日等。这些条目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历史积淀。例如,“卧薪尝胆”的典故会详细介绍其历史人物、事件背景以及所蕴含的精神。 5. 科学技术与学科知识条目: 随着《辞海》版本的更新,日益重视现代科学技术和各学科知识的收录。这部分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经济、法律、教育)、工程技术、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条目力求简洁明了地介绍相关概念、理论、原理、发展历程等,使其成为一部兼具人文与科学价值的综合性工具书。 编纂特点与价值 《辞海》自问世以来,历经多次修订和增补,体现了中国学术界对知识传承和文化普及的贡献。其主要特点和价值体现在: 权威性与严谨性: 《辞海》的编纂汇聚了当时的众多顶尖学者和专家,条目内容经过严格的审校和考证,力求做到准确无误,成为汉语辞书领域公认的权威著作。 百科全书式的功能: 尽管以“辞”为名,但其内容涵盖之广、知识涉及之深,使其具备了百科全书的功能。无论是普通读者查阅生僻字词,还是学者研究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亦或是学生学习各门学科,都能在《辞海》中找到有益的参考。 文化传承的载体: 《辞海》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它系统地梳理了汉语词汇的演变、历史典故的渊源、重要人物的贡献,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时代发展的反映: 《辞海》的历次修订都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概念,体现了中国学术界与时俱进的精神。尤其是近现代版本的增补,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服务于现代社会的需求。 详尽的参考资料: 许多条目在解释完成后,还会附有参考文献或引述,方便读者进一步深入研究。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增强了《辞海》的学术价值。 广泛的适用人群: 《辞海》的读者群体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学生: 在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查阅生字词、历史事件、科学概念等,是学习的得力助手。 教师与研究者: 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准确、权威的资料支持,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 文学创作者: 查阅词语用法、历史典故、人物背景,有助于提升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准确性。 普通读者: 对中华文化、历史、科学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辞海》增长知识,拓宽视野。 翻译工作者: 准确理解和运用词语,查证地名、人名等信息。 版本与发展 《辞海》的版本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每个版本都在前一版的基础上有所完善和发展。早期版本注重古典文化的收录,而近现代版本则更加侧重于科学技术、当代社会以及国际视野的拓展。每一次修订都标志着中国辞书编纂事业的进步,也反映了国家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投入与发展。 总结 《辞海》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内容和权威的地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辞书。它不仅是一部查阅词汇、知识的工具书,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发展演进的百科全书。通过《辞海》,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汉语的精妙,掌握丰富的知识,感受中华文明的脉搏,是每一位渴望求知、热爱学习的人士案头必备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一本叫做《佩文诗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的书,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子古色古香,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诗词歌赋盛行的年代。我一直对古代的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韵律严谨、意境深远的词作。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拿到手里,厚实的纸张,清晰的字体,都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地研读,但初步翻阅,就觉得内容博大精深,条理清晰。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收录了大量的诗词,更在音韵格律上做了深入的考究。对于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来说,能够接触到如此专业的古籍整理,实在是莫大的福音。我特别期待能够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声韵美,尝试自己创作一些作品,哪怕只是不成器的打油诗,也能从中体会到古人的创作乐趣。这本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与千古文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笔下的风花雪月,家国情怀。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佩文诗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读了两天,感觉脑子里像是刮起了一阵文化飓风,各种古韵、音律在脑海中交织碰撞。这本书的编纂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不同于市面上一些泛泛而谈的诗词集,它对音韵的强调,让我看到了作者对传统文学的敬畏和传承。我以前读古诗词,总觉得读起来“顺”但说不出为什么,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给我的阅读体验装上了一个“导航系统”,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某些词句听起来如此悦耳,为什么某些诗篇读起来如此富有感染力。它不仅仅是提供了诗词的文本,更像是打开了一个理解诗词创作背后逻辑的窗口。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去辨识其中的声调变化,虽然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领略到古人造词遣句的精妙之处,也希望能从中汲取灵感,让自己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

评分

自从读了《佩文诗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古诗词的“听者”,而不仅仅是“读者”。以前读诗词,更多的是关注字面意思和情感表达,这本书则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了更深层次的音韵美。它让我意识到,诗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词藻的华丽,更在于其内在的音乐性。按照书中的指导,我开始尝试着去读一些古诗词,注意其中的平仄、韵脚,甚至去想象古代的读音。虽然这个过程有些挑战,需要反复的体会和练习,但我能感受到自己对诗词的理解正在发生变化。那些曾经读起来只是“好听”的句子,现在我能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好听”了,是因为它们符合某种音韵规律,是因为它们读起来如同泉水叮咚,或是如江水滔滔。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期待着在这扇门后,发现更多关于诗词的奥秘。

评分

我向来对文字的“形”和“声”都非常敏感,也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够真正满足我对古诗词音韵探究需求的书籍。《佩文诗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这本书,简直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块“拼图”。刚拿到它的时候,我就被它扎实的学术风格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对音韵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这对于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至关重要。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指示,去体会不同韵部的读音差异,去感受词牌格律的严谨。这种体验是前所未有的,它让我在阅读诗词时,不仅仅是看到了文字,更能“听到”文字背后的声音,感受到文字在口中流淌时的节奏和韵律。虽然我目前还在初步摸索阶段,但这本书已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这方面研究的兴趣。我计划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钻研,希望能借此机会,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找到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门艺术,就必须了解它的“骨架”和“灵魂”。对于古诗词来说,我曾以为“灵魂”就是情感,“骨架”就是遣词造句。然而,《佩文诗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这本书,却让我认识到,音韵才是古诗词那最核心的“骨架”和贯穿始终的“灵魂”。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像是一份对古代汉语声韵的科学梳理和艺术阐释。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读其中的韵部划分和音韵规律,虽然过程中遇到不少难点,但每当理解一个小的规律,就觉得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又上了一个台阶。这本书帮助我打破了对古诗词的固有认知,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专业的角度去审视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我深信,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古人创作的艰辛与智慧,也能在未来的阅读中,获得更丰富的精神体验。

评分

1、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评分

支持京东,物美价廉送货神速!!

评分

内容不用说 质量没问题

评分

薄薄一本册子,印刷还可以。双色印刷,看起来比较舒服。内容好的话,打算集齐一套。

评分

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

评分

佛教,人称诗佛,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著名,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

评分

雾色素茫龙饮涧 势高墙偎临云端

评分

书质量不错,不过字都是繁体,有些难看懂。

评分

不錯,太多了,不一一評價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