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奎华 编
图书标签:
  • 岩土工程
  • 地质勘察
  • 工程地质
  • 岩土力学
  • 地基处理
  • 勘察技术
  • 土木工程
  • 建筑工程
  • 岩土工程勘察
  • 工程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66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03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1-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480000

具体描述

前言/序言


《地球脉搏:大地奥秘与人类足迹》 一、 概览 《地球脉搏:大地奥秘与人类足迹》是一部深度探索地球内部构造、地质演变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如何深刻影响和塑造我们所栖息的大地,进而反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的大型科普读物。本书并非单纯的技术手册,而是以宏大的视角,将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考古学乃至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融汇贯通,旨在揭示地球作为生命摇篮的壮丽画卷,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我们摒弃了枯燥的专业术语堆砌,转而采用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通过生动的事例、翔实的图表和逻辑严谨的分析,带领读者穿越亿万年的时光长河,领略地球的勃勃生机与内在韵律。本书的核心在于,理解大地并非静止不变的背景,而是充满活力、不断变化、与人类文明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二、 内容详解 第一篇:溯源地球——生命的史诗 第一章:宇宙的尘埃与行星的诞生 从星云假说到行星形成,追溯太阳系乃至地球的起源。 详细介绍早期地球的熔融状态、火山活动及大气的形成,描绘出地质生命初期的残酷与蓬勃。 探讨原始海洋的孕育,生命萌芽的神秘过程,以及最早的微生物如何改变地球的面貌(例如,蓝细菌的光合作用)。 解读: 这一章将带领读者回到地球最古老的时代,理解地球并非从一开始就如此,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剧烈的形成过程。我们通过模拟早期地球的环境,讲述生命如何在极端条件下悄然兴起,为后续的地质演变和生命演化奠定基础。 第二章:板块的舞蹈与大陆的漂移 深入浅出地解释板块构造理论,展示地球外壳如何分裂成巨大的岩石板块。 详述板块的相互作用:碰撞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分离形成裂谷、俯冲形成海沟及火山地震带。 回顾盘古大陆的分裂与大陆漂移的历史,展示不同大陆块体如何在亿万年间迁徙、组合与分离,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分布产生深远影响。 解读: 这一章是理解地球动力学的关键。我们将利用精美的地图演变图和地质构造模型,生动展现地球表面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壮丽景象。读者将理解,我们脚下的大地并非固若金汤,而是在缓慢而持续地运动,这种运动塑造了山川湖海,也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分布与发展。 第三章:岩石的记忆——地层的诉说 介绍三大岩石类型(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意义。 解析沉积岩中的化石记录,阐述生物大灭绝事件、生命演化的里程碑(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恐龙时代)是如何被保存在地层中的。 讲解地层叠置原理、倾斜、断层等现象如何指示地质事件的顺序和性质。 解读: 岩石是地球最忠实的记录者。《地球脉搏》将通过对各种岩石样本的“阅读”,揭示地球不同时期的气候、环境和生命形态。我们将分享古生物学家的工作,如何通过发掘出的化石,重建失落的生态系统,理解生命演化的规律,以及那些曾经辉煌却已消失的物种。 第四章:气候的巨变与冰期的轮回 探讨影响地球气候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温室气体浓度、火山喷发、大陆配置、冰盖演变等。 回顾地球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冰期与间冰期循环,以及这些气候变化对地表形态(如冰川地貌、海平面升降)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分析末次冰期结束后,气候如何逐渐回暖,为人类文明的崛起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解读: 气候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着漫长而周期性的变化。本章将运用气候模型和古气候重建数据,展示地球气候系统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将特别关注冰川的作用,它如何雕刻地貌,又如何通过改变海平面,影响早期人类的迁徙和定居。 第二篇:大地与文明——人类的印记 第五章:土地的馈赠——农业的起源与文明的兴衰 探讨不同地质构造和土壤类型对早期农业发展的影响,如肥沃的冲积平原(两河流域、黄河流域)、火山灰土壤等。 分析河流、湖泊等水文地貌如何成为人类定居和文明孕育的摇篮,以及水利工程的早期发展。 研究土地退化(如土壤侵蚀、盐碱化)如何成为一些早期文明衰落的重要因素。 解读: 人类文明的根基在于土地。我们将审视地理环境如何为农业文明的出现提供可能性,以及古代文明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资源,又在何时因为对土地的过度索取而走向衰落。 第六章:资源的宝藏——矿产与工业革命 梳理重要矿产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等)在地质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 详细论述这些资源的发现与开采如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兴起。 探讨矿产资源的分布不均如何影响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格局。 解读: 地下蕴藏着支撑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本章将揭示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工业革命的“燃料”和“骨骼”。我们将追溯矿业发展的历史,探讨其对社会结构、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深远影响。 第七章:河流的脉络与城市的生长 分析河流、海岸线等地理要素如何影响古代和现代城市的选址、规模和发展方向。 探讨交通运输(航运、公路、铁路)如何依托自然地理条件而发展,进而带动沿线区域的经济繁荣。 研究大型工程(如水库、运河、港口)对区域地貌、水文和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解读: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结点,而河流则是城市发展的天然动脉。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展示地理条件如何决定城市的“命运”,以及人类如何在尊重自然地理的前提下,巧妙地改造环境以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求。 第八章:地质灾害与人类的应对 深入剖析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洪水等主要地质灾害的成因、规律与传播机制。 回顾历史上著名的地质灾害事件,分析其造成的破坏,以及人类在此过程中的脆弱性。 介绍现代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在灾害预测、监测、预警和减灾方面的科学进展。 解读: 大地在展现其馈赠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力量。本章将严肃探讨地质灾害的科学本质,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复盘,学习教训,并展示科学技术如何在保障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第三篇:未来展望——和谐共生 第九章:地球的脉搏加速——人类活动的影响 审视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增长对地球地质环境的深刻改变: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枯竭、土壤污染、地下水开采导致的地表沉降、以及人类活动引发的诱发地震与滑坡。 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对地质过程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海岸侵蚀,冻土融化导致的地貌改变,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带来的地质风险。 解读: 这一章将聚焦当下,以科学数据为支撑,揭示人类活动对地球“脉搏”产生的显著影响。我们将客观分析,哪些是我们不经意间改变了大地,哪些是我们主动改造了它,以及这些改变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 第十章:智慧的抉择——可持续发展与大地守护 提出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可持续和谐共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探讨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进行生态修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等策略。 强调地质知识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解读: 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本书将转向解决方案。《地球脉搏》将阐述,通过科学的规划、技术的创新和负责任的行为,我们完全有可能实现人与大地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的地球。 第十一章:未知的疆域——探索与前瞻 展望未来地质科学的研究方向:深部地球探索、地幔动力学、行星地质比较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探讨新能源(如地热能、可燃冰)的开发潜力与挑战。 反思人类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以及我们应承担的更大责任。 解读: 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本章将带领读者眺望地质科学的未来,思考人类如何利用更深入的认识,去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并为地球的未来发展做出更明智的规划。 三、 特色与风格 《地球脉搏:大地奥秘与人类足迹》力求在学术的严谨性与科普的趣味性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晦涩的专业术语,并在必要时配以详尽的图解和生动的类比。我们不以简单的“是什么”来陈述,而是深入剖析“为什么”和“怎么样”,引导读者主动思考。书中穿插大量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从古代文明的选址智慧,到现代工程的壮举与挑战,再到科学家们如何通过蛛丝马迹揭示地球的秘密,都将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现。本书的排版设计将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精美的地质图、地貌照片、数据图表以及历史演化示意图,将贯穿全书,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我们希望读者在合上书本时,能够对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蓝色星球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大地沉默而宏大的叙事,并认识到自身在塑造地球未来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编排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划分和内容递进上的设计。它不是简单地按照“理论-应用”的线性结构来组织,而是采用了“问题导向”的模式。每一部分都会先抛出一个实际的工程难题,比如“如何判断软土地基的沉降速率”,然后才系统地引出相关的理论基础、现场测试方法,最后再回归到解决方案的制定。这种倒推的逻辑,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参与感和目的性。此外,作者在引用标准和规范时非常严谨,每一条引用都有明确的出处,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需要对照规范进行设计校核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甚至发现,很多国内最新颁布的规范,这本书里都有最新的解读和应用示例,这说明作者对行业前沿的把握非常精准,这本书显然是紧跟时代步伐的,而不是一本陈旧的库存资料。这种时效性,在工程领域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昏昏欲睡的教科书,但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跟同行交流心得。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风险控制”和“不确定性”的探讨,这恰恰是很多教科书会避开或者一带而过的部分。书中专门辟出一章来讨论勘察报告的局限性,强调了“人”在数据解读中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误差。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关于如何识别虚假或不规范的钻探取样,作者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其中的玄机。这种对行业“潜规则”和实际操作难点的深入揭示,让我这个刚踏入行业的人感到非常踏实,仿佛拿到了一个隐藏的“操作手册”。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如何做计算,更是如何像一个真正的工程师那样去思考问题——时刻保持警惕,对数据持审慎态度。这种思维层面的提升,远比记住几个公式重要得多。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初入土木行业的新手量身定制的!首先,它在基础概念的讲解上做得非常到位,那种循序渐进的逻辑,仿佛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教导。我记得我之前看其他资料时,很多术语和原理总是云里雾里,但是这本书里对土体的物理性质、应力应变关系这些核心概念的阐述,清晰得就像把一块复杂的岩石敲碎后,把每一块碎片的纹理都拿出来给你看一样透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没有停留在枯燥的理论堆砌上,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工程实例的分析。比如,在讲解地基承载力的时候,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公式,而是会结合某个实际的桥梁或高层建筑的地质情况,分析为什么选择这种基础形式,以及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那些“坑”。这让学习过程变得非常生动,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知识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发挥作用的。而且,书中对图表的绘制和配图的选用也十分讲究,那些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标注得一丝不苟,即便是厚厚的几百页内容,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本技术性书籍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评分

作为一个资深的结构工程师,我对基础设计中的勘察数据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以往我总觉得勘察报告的内容有些零散,各个测试项目之间缺乏一个统一的整合视角。然而,这本书的突破点就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地质信息集成”框架。它非常细致地讲解了地球物理勘探、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这三大类数据是如何相互印证、共同构建出地下三维模型的。特别是书中对波速法(如精/超精地震勘探)与标准贯入试验结果进行交叉验证的章节,分析得极其透彻,让我这个习惯于“以点带面”的人,学会了如何从更宏观的尺度上去理解地层的连续性和变化趋势。这种系统化的思维训练,极大地提高了我对复杂场地条件快速形成初步判断的能力。它不再是孤立地看“N值”或“剪切波速”,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个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系统,这是我阅读众多技术文献中收获最大的部分之一。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冷峻的幽默感”。虽然主题是严肃的岩土工程,但作者在描述一些极端情况或常见错误时,偶尔会流露出一种老道的讥诮,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轻松。比如,在讨论取样破坏的场景时,它用了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说那些被严重扰动的土样,就像是“被揉搓过的记忆棉”,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真实面貌。这种不落俗套的描述,让原本干燥的专业术语变得有血有肉。更重要的是,它在工程案例的呈现上,不只是成功案例,还收录了一些“失败教训”的分析,这种坦诚的态度非常难得。它没有回避那些曾经给项目带来巨大麻烦的地质陷阱,而是深入剖析了当时勘察工作是如何漏掉关键信息的。这对于我们后续进行风险评估和制定勘察工作量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它教会我们,预防性投入的价值,远高于事故发生后的补救成本。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用实践经验淬炼出的“行业警世录”。

评分

给老师买的教师用书,还没来得急看,不做评论。

评分

东西不错!

评分

最近对岩土工程感兴趣,所以购买,还不错!

评分

很好,包装不错,支持正版!

评分

非常好的入门教材,编写很好,值得推荐。

评分

岩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工作是设计和施工的基础。若勘察工作不到位,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将揭露出来,即使上部构造的设计、施工达到了优质也不免会遭受破坏。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工程活动都会给地质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反之不同的地质条件又会给工程建设带来不同的效应。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主要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区做出工程地质评价。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务是按照不同勘察阶段的要求,正确反映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岩土体性态的影响,并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条件以及地基处理等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技术论证和评价,提交处岩土工程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决策性具体建议,并提出基础、边坡等工程的设计准则和岩土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意见,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岩土工程勘察应分阶段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址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三阶段,其中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场地方案确定的要求;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根据勘察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水利水电工程(主要指水电站、水工构造物的勘察)、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港口码头、大型桥梁及工业、民用建筑等。由于水利水电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港口码头等工程一般比较重大、投资造价及重要性高,国家分别对这些类别的工程勘察进行了专门的分类,编制了相应的勘察规范、规程和技术标准等,通常这些工程的勘察称工程地质勘察。因此,通常所说的“岩土工程勘察”主要指工业、民用建筑工程的勘察,勘察对象主体主要包括房屋楼宇、工业厂房、学校楼舍、医院建筑、市政工程、管线及架空线路、岸边工程、边坡工程、基坑工程、地基处理等。岩土工程勘察的内容主要有: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勘探及采取土试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和检测,最终根据以上几种或全部手段,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评价,编制满足不同阶段所需的成果报告文件。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岩土工程疑难问题答疑笔记整理之2》是作者在中国工程勘察信息网“高大钊教授专栏”中对同行提出的有关岩土工程疑难问题所作的答复的笔记整理稿的第二部分。全书共回答了234个岩土工程方面的问题,也包括了网友之间不同意见的讨论,引用了204篇参考文献,列举了十余项工程案例。岩土工程勘察应分阶段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选址勘察)、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三阶段,其中可行性研究勘察应符合场地方案确定的要求;初步勘察应符合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的要求;详细勘察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要求。

评分

很好,包装不错,支持正版!

评分

作品赏析 【注释】:轩,即轩辕黄帝;羲,即伏羲氏,皆为传说中的占古圣王。愬武古通:指随裴度出征的大将军李愬、韩公武、李道古、李文通。尧典舜典:《尧典》和《舜典》皆系《尚书》篇名。清庙生民:《清庙》和《生民》为《诗经篇名。汤盘:传为商汤沐浴之器;孔鼎,指孔子祖先正考父之鼎,二者上面的铭文分别在《礼记》和《左传》中有记载。玉检:古代宣扬帝王功业封禅祭祀仪式中《封禅书》的封套。 【简析】:这首诗是一则历史。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率兵平定淮西,但首先破蔡州生擒叛者吴元济的是大将李愬。宪宗命韩愈撰《平淮西碑》时,韩主要是突出了裴度在执行宪宗旨意后的运筹帷幄,引起李愬不满。愬妻(唐安公主之女)进宫诉说碑文不实,宪宗就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观点迥然不同。李商隐是完全赞同韩愈观点的,诗中强烈地表达以对《韩碑》被磨去的愤慨,更热情地歌颂了这篇碑文。本诗基本上是叙述性的,但笔力矫健,很有感情,诗中一些名句也一直为人传诵。 ------------------------------------------------ 【赏析】  韩愈的《平淮西碑》,歌颂了平叛战争,突出宰相裴度的战略决策之功,着眼于宣扬唐朝廷削平藩镇割据的战略方针,表现出独特的政治卓见。段文昌重撰的碑文,对李愬的功绩叙述充分,但在大处方面逊于韩碑。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极力推崇韩碑,一再强调裴度的决策、统帅首功,功不可灭,体现出他将国家治乱归于中枢是否得人的一贯主张,强烈的向往对宪宗和裴度在伐叛战争中的明断果决和相互信任,而对宪宗后来信谗推碑之举不无微词。   本诗叙议相兼,而以叙事为主。描写了裴度奉命任统帅讨平淮西叛镇,韩愈奉命撰碑及推碑的过程。诗的开头以平叛战争的缘起;最后一段,是对韩碑的热烈赞颂。   这首诗气势磅礴。诗一开始,就渲染宪宗的“神武”和平叛的决心,显示出一种雄健的气势。“誓将上雪列圣耻”一句,将眼前的平叛战争和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多灾多难的历史联系起来,表明此役关系到国家的中兴。接下来写淮西藩镇长期反抗朝廷,突出其嚣张跋扈的气焰,以反衬下面裴度平淮西之功的不同寻常。   第二段开头四句,承接开篇四句,先点出宰相裴度,暗示“上雪列圣耻”的关键在于“得圣相”。随即直入本题,叙述裴度统兵出征,简明直率,毫不拖泥带水。接下“愬武”四句,从麾下武将文僚一直叙述到勇猛的士兵,表现裴度的最高统帅形象和猛将精兵如云的宏大声势。   第三段开头两句,承上启下,从平蔡过渡到撰碑,是全篇的枢纽。奉命撰碑的过程,不但写了宪宗的明确指示,韩愈的当仁不让,而且写出宪宗的颔首称许,韩愈的稽首拜舞,韩愈受命之后,作者再用详笔铺写撰碑、献碑、树碑的过程。“点窜”二句,用奇警的语言写出韩碑高古典重的风格,“句奇语重”四字,言简意赅,揭出韩碑用意之深刻。紧接着又写推碑和诗人对这件事的感慨。写推碑,直言“谗之天子”;抒感慨,盛赞“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认为韩碑自有公正评价,推碑磨字也不能消除它在人们心中留下的深刻影响。   最后一段,描绘韩碑关系到国家中兴统一事业,赞美它的不朽。开头四句将“圣皇及圣相”的功业与“公之斯文”紧密联系起来,强调韩碑具有记述歌颂统一大业功勋。最后以“传之七十有三代,以为封禅玉检明堂基”收束全篇,说明韩碑流传千古的不朽价值。   这首诗既表现了不入律的七古笔力雄健的特点,又吸收了韩诗以文为诗,多用“赋”的经验,形成一种既具健举气势,又有条不理地叙事、议论的体制。显得既雄健高古而又清新明快。

评分

理清命题规律,传授解题技巧,点拨面试之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