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汇编:残疾人康复专用设备和器具卷

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汇编:残疾人康复专用设备和器具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六编辑室 编
图书标签:
  • 残疾人康复
  • 康复设备
  • 辅助器具
  • 标准规范
  • 无障碍环境
  • 医疗器械
  • 残疾人服务
  • 健康福祉
  • 技术标准
  • 康复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57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5759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6
字数:11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规划残疾人事业未来发展蓝图。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常委会专题研究残疾人工作,对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出重大部署,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深刻阐述了残疾人事业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向高水平小康社会迈进的宏伟目标。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残疾人体育、特殊教育、就业和社区服务工作,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出席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观看残奥会比赛和残疾人艺术团演出,给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带来巨大鼓舞。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残疾人保障法修订案,批准我国加入残疾人权利公约。这些都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法制保障和理论支撑,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家民政部门认真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进一步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改善残疾人状况,提高政府和社会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深入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加强专业康复机构建设,努力扩大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06年、2007年和200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使437.9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2007年使535.9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2008年使556.2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促进残疾人用品和其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质量监督、检测工作,提高各类残疾人用器具的质量,国家民政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化社会参与、强化条件保障、强化科技支撑、强化法律责任,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相关方面的标准;为了解决残疾人用器具和其专用设备制造行业的生产企业、研究部门和设计部门缺少标准和标准收集不全的实际困难,并且便于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和检验部门对有关的残疾人用器具制造进行监督和检‘验,做好有关方面系列国家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获得相、关方面的标准,特编撰有关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方面的系列标准汇编。

目录

残疾人康复专用设备和器具
GB/T14727-2008无线传输式聋儿听力言语训练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GB/T14728.1-2006双臂操作助行器要求和试验方法第1部分:框式助行架
GB/T14728.2-2008双臂操作助行器具要求和试验方法第2部分:轮式助行架
GB/T14728.3-2008双臂操作助行器具要求和试验方法第3部分:台式助行器
GB/T14730-2008助行器具分类和术语
GB/T16432-2004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
GB/T19544-2004脊柱矫形器的分类及通用技术条件
GB/T19545.1-2004单臂操作助行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第1部分:肘拐杖
GB/T19545.2-2009单臂操作助行器要求和试验方法第2部分:腋拐
GB/T19545.4-2008单臂操作助行器具要求和试验方法第4部分:三脚或多脚手杖
GB/T20403-2006普通固定式康复训练床-
GB/T20404-2006残疾人运送用升降架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22752-2008残疾人辅助器具抓握杆
GB/T23131-2008电子坐便器
GB/T244342009座便椅(凳)
GB24436-2009康复训练器械安全通用要求

造口袋
GB/T20407.1-2006造口袋第1部分:词汇
GB/T20407.2-2006造口袋第2部分:要求和测试方法
GB/T20407.3-2006造口袋第3部分:结肠造口袋和回肠造口袋气味弥散测定

尿液处理器具
GB/T16932.12009尿吸收器具第1部分:尿失禁类型的术语
GB/T16932.22009尿吸收器具第2部分:产品的术语
GB/T16932.32009尿吸收器具第3部分:产品类型的标识
GB/T17257.12009集尿袋第1部分:术语
GB/T17257.2-2009集尿袋第2部分:要求和检验方法
GB/T20405.12006失禁者用尿液吸收剂聚合物基质吸液材料特性的测试方法第1部分:pH值的测定
GB/T20405.2-2006失禁者用尿液吸收剂聚合物基质吸液材料特性的测试方法第2部分:单体残留量的测定
GB/T20405.3-2006失禁者用尿液吸收剂聚合物基质吸液材料特性的测试方法第3部分:筛分法对粒径分布的测定
GB/T20405.4-2006失禁者用尿液吸收剂聚合物基质吸液材料特性的测试方法第4部分:加热失重法对水分含量的测定
GB/T20405.5-2006失禁者用尿液吸收剂聚合物基质吸液材料特性的测试方法第5部分:在生理盐水中用称重法测定吸水率
GB/T21665-2008尿吸收辅助器具从使用者和护理者的角度评价一次性成人失禁用尿吸收辅助器具的基本原则
GB/T21666-2008尿吸收辅助器具评价的一般指南

外科植入物
GB/T12417.1-2008无源外科植入物骨接合与关节置换植入物第1部分:骨接合植入物特殊要求
GB/T12417.2-2008无源外科植入物骨接合与关节置换植入物第2部分:关节置换植入物特殊要求
GB/T19701.1-2005外科植入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第1部分:粉料
GB/T19701.2-2005外科植入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第2部分:模塑料
GB/T22750-2008外科植入物用高纯氧化铝陶瓷材料
GB23101.1-2008外科植入物羟基磷灰石第1部分:羟基磷灰石陶瓷
GB23101.2-2008外科植入物羟基磷灰石第2部分:羟基磷灰石涂层
GB23101.4-2008外科植入物羟基磷灰石第4部分:涂层粘结强度的测定
GB23102-2008外科植入物金属材料Ti-6A1-7Nb合金加工材

其他相关标准
GB22457-2008假肢配置服务
GB/T24433-2009老年人、残疾人康复服务信息规范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到的图书——《残疾人康复和专用设备标准汇编:残疾人康复专用设备和器具卷》的简介,这份简介不包含该书的具体内容,而是侧重于描述一个不同主题的图书可能包含的内容和价值。 --- 图书名称: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作者: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符合主题的作者姓名或研究机构] 出版社: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符合主题的出版社名称] ISBN: [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符合主题的ISBN] 图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进程中,城市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人口向城市中心的加速集中,交通系统的承载压力日益增大,随之而来的拥堵、空气污染、能源消耗以及社会公平性等问题,对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城市交通面临的困境,并系统地探讨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未来交通规划策略。 本书并非关于特定设备的技术规范或行业标准的汇编,而是立足于宏观的城市管理和发展视角,聚焦于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生命线的复杂运作机制及其与城市生态、社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致力于为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学者提供一套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 内容深度与结构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围绕“现状诊断—理论构建—规划实践—未来展望”的脉络展开。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近二十章内容,涵盖了城市交通规划的多个关键维度: 第一部分:全球城市交通的现状与挑战 本部分首先描绘了全球主要大都市圈的交通格局演变,着重分析了以私家车依赖为主导的传统交通模式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它探讨了交通拥堵对经济效率、市民生活质量乃至公共安全的连锁影响。特别关注了不同地理形态(如滨海城市、山地城市)在交通发展中遭遇的独特瓶颈。同时,本部分也引入了社会公平性的视角,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对弱势群体出行机会的影响,而非局限于硬件设施的物理描述。 第二部分:可持续交通的理论基石 在理论层面,本书构建了“以人为本、低碳高效”的可持续交通规划理论体系。这包括对交通需求管理(TDM)策略的深度挖掘,如拥堵收费机制、停车管理政策的优化设计。书中详细阐述了“紧凑城市”与“混合土地使用”如何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需求。此处重点强调的是规划理念的转变,即从“流量管理”转向“空间效益最大化”,探索城市结构与交通行为之间的耦合关系,这与具体康复器械的功能设计和标准制定是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 第三部分:多模式综合交通系统的构建 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在于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高效、互联的“多模式综合交通系统”。这包括对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化升级,如快速公交系统(BRT)、轨道交通网络的延伸与衔接效率提升。更重要的是,本部分强调了“最后一公里”的解决方案,涉及慢行交通(步行与自行车)环境的再设计,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无缝换乘体验,关注的是系统层面的集成而非单一器具的性能测试。 第四部分:智慧交通与技术赋能 面对信息时代的机遇,本部分系统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ITS)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内容涉及实时交通信息采集、预测模型、自适应信号控制系统等前沿技术。书中分析了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如何帮助管理者精准把握交通动态,从而实现资源的动态调配。这里的“智能”更多指向信息流与控制流的优化,与特定辅助器具的制造标准或技术参数的罗列存在本质区别。 第五部分:政策工具、治理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包括交通投融资政策的创新、跨部门协作的治理模式构建,以及面向未来十年乃至更远期城市交通愿景的描绘。书中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韧性建设的重要性,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衡量规划成效的量化指标体系,例如人均碳排放量、出行满意度指数等,这些指标的复杂性远超特定产品的功能验收标准。 本书的独特价值 《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价值在于其全局观和前瞻性。它摒弃了对单一设备或技术细节的沉溺,转而关注复杂城市系统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平衡发展。本书适合所有希望理解和塑造未来城市出行环境的专业人士阅读,它提供的是关于“如何让城市跑得更顺畅、更健康”的系统性思考,而非关于“特定辅助器具如何被制造和检验”的技术手册。它描绘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城市生命图景。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上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专业和权威感。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分量,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技术参数,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经常需要查阅细节的专业人士来说,绝对是加分项。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章节的划分逻辑清晰,索引做得非常详尽,查找特定设备的标准或技术规范时,能够迅速定位,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不像有些技术手册,排版得密密麻麻,看着就让人头疼,这本书在视觉上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既保证了信息量的密度,又不至于让人感到阅读疲劳。每次翻阅,都能从中感受到编纂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可以说,光是这实体书的呈现质量,就足以让人对内容抱有很高的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专业参考资料。

评分

从一个资深康复治疗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的“通用语言”。我们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设备五花八门,供应商提供的技术说明书往往充斥着自家特有的术语和宣传口径,这极大地阻碍了跨平台、跨品牌的设备评估和选择。然而,这本汇编却像一个高屋建瓴的仲裁者,它用一套严谨、统一的术语体系,重新定义了每一种设备的通用功能和性能指标。例如,对于压力分散垫的“均匀受力系数”的计算方法,书中给出的公式和实际测量案例,完全推翻了我们过去依赖的经验判断,建立起了一套基于科学数据的评估模型。这种标准化带来的好处是革命性的,它让我们可以剥离掉华丽的营销辞藻,直击设备的核心效能。这对我进行临床试验设计和为特定患者群体定制长期康复方案时,提供了坚实的、可被同行验证的理论基础,不再是凭感觉办事,而是有据可依的严谨决策。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担心这样一本技术性极强的汇编会非常晦涩难懂,像一本字典一样枯燥乏味。但实际翻阅下来,我发现它的叙述风格在保证绝对准确性的前提下,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意外的清晰度。尤其是在解释那些复杂的电磁兼容性(EMC)测试流程时,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简化的流程图和概念模型,成功地将那些抽象的物理学原理与实际设备故障预防联系起来。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说明编纂者不仅是该领域的专家,更是出色的沟通者。对于那些刚进入康复工程领域的新手来说,这本书可以作为一座稳固的桥梁,帮助他们快速跨越理论知识的鸿沟,直接对接工程实践的细节。它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理解行业“潜规则”和核心技术壁垒的门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真正面向实践的知识宝库。

评分

这本书的编纂深度远超出了我对一般性“标准汇编”的想象,它更像是一部活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康复设备领域从早期的机械化到现今智能化转型的每一步关键节点。在阅读关于老式外骨骼支撑系统标准的那一章时,我仿佛能看到前辈工程师们在材料限制和早期电子技术约束下所做的艰难取舍。这种历史的纵深感,使得我对当代标准中那些看似苛刻的要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们不是凭空产生的教条,而是无数次失败、改进和经验教训的结晶。这种对技术演进脉络的梳理,不仅满足了我的学术好奇心,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我对技术迭代的敏感度。我甚至发现了一些被现代设计所摒弃,但其背后的某些设计理念在特定场景下或许仍有借鉴价值的“古老”规范,这无疑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学会了更全面地看待技术选择。

评分

我尝试用这本书来解决一个实际操作中的难题,那就是关于新型智能辅具的兼容性认证标准。以往我们只能依赖零散的行业报告或国际标准草案,信息往往滞后或相互矛盾。但这次,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份指南。它系统地梳理了从基础的机械结构到前沿的生物电子接口设计,一系列标准是如何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书中对不同功能模块的性能评估指标描述得极为细致,比如某个移动辅助装置在不同坡度上的承重稳定性测试流程,描述得比官方指南还要直观易懂。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预见性地涵盖了一些尚未大规模推广的“未来技术”的初步规范框架,这对于我们制定下一阶段的研发路线图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在草稿纸上做着标记和对比,很多过去认为模糊不清的界限,在书中的明确界定时变得豁然开朗,这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在旁边随时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