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教育测量》从测量学基本原理、测验编制技术、知名测验性能三个方面总结前人所编教材的经验,力求反映测量研究领域的当代特色。本书主要有如下特色:
一、辟专章介绍了目标参照测验的理论与技术。
二、介绍了认知心理学的一些测量学新观点。
三、增加了测验等值、题库建设、教师自编测验等实用技术的介绍。
四、加强了对我国学者在测量学领域研究活动与成果的介绍。
五、专章介绍了现代测量理论两个主要分支项目——反应理论与概化理论的新发展。
本书可作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测量课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心理咨询、考试评价、人员测评等工作人员的参考书。
“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其来源
一、测量误差的含义
测量误差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化因素所产生的一种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效应。这里,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其一,测量误差是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所致;其二,测量误差表现为不准确或不一致两种方式。例如,当我们去小摊上买水果时,若摊主偷换了秤砣,其实测结果一定不准(误差的表现方式之一)。假若摊主的秤是合乎要求的,但他操作时故意快速地耍些手段,则其测量结果一定会与你复秤时所得的结果不一致(误差的表现方式之二)。这里,误差的产生全是由那些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修改测量工具、不正确地使用工具)所致。
二、测量误差的种类
和物理测量一样,心理测量也有两种误差,即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所谓随机误差就是那种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其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只符合某种统计规律。例如,在进行手枪射击时,新手往往很难控制手臂的轻微摆动,结果多次射击的成绩很不一致,造成误差,这种误差就是随机误差。
…… P43”
作为一名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高度关注的读者,我一直认为科学的测量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基础。《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这本书在这方面为我打开了新的视角。书中关于测验公平性和偏见(bias)的章节,让我对如何设计和使用公平的测量工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们详细分析了测验中的各种潜在偏见,例如文化偏见、性别偏见等,并且提供了识别和减少这些偏见的具体方法。我特别关注了关于项目区分度分析中是否存在潜在的“项目偏见”的讨论,以及如何通过统计学方法来检测和调整。此外,书中对于教育测验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也进行了探讨。例如,如何利用标准化测验来识别需要额外支持的学生群体,或者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估来促进因材施教。我了解到,一个设计良好、使用得当的教育测验,不仅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能成为教育公平的助推器。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教育评估的伦理问题,例如测验结果的保密性、报告的准确性以及避免不当使用的原则。这些伦理层面的探讨,让我认识到,心理与教育测量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实践。
评分作为一名对教育心理学领域一直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我最近有幸拜读了这本《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条理清晰的叙述深深吸引。从最基础的测量概念入手,作者们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心理测量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书中对不同测量误差来源的分析,例如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都给予了详尽的阐述,并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帮助读者区分和理解。特别是关于信度部分,从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到内部一致性信度,每一个概念的讲解都辅以具体的计算方法和适用情境,让我对如何评估一个测量工具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效度的分类,如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等,也做了非常细致的剖析,并且强调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综合考量不同效度的证据来判断一个测验的有效性。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这些复杂的概念与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验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设计科学的问卷来收集教学反馈等等。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有了系统而扎实的理解,这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这本书,如同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教育研究背后严谨的逻辑和精密的工具。我一直对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书中关于“研究设计”与“测量工具”相互关系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个好的研究,离不开一个好的测量工具。作者们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研究设计,例如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等,并分析了在不同研究设计中,如何选择、开发和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我特别关注的是关于“信度”和“效度”在研究中的作用。本书清楚地阐述了,低信度或低效度的测量工具,会严重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书中通过大量研究案例,展示了测量工具的改进如何推动了教育研究的进步。例如,随着更精确的测量工具的出现,我们对某些教育现象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入和细致。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的教育研究,是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过程,而测量学,则是连接理论与实证的关键桥梁,它为我们提供了量化和检验教育理论的手段,从而推动教育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
评分对于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读者而言,“心理测量”这个词汇本身就可能带有一些神秘感。《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这本书,成功地将这一学科的复杂性变得相对易于理解,并且极具启发性。我发现书中对教育测量在不同阶段的应用讲解尤为到位。例如,在学前教育阶段,如何通过观察和简单的评估工具来了解儿童的发展特点;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通过形成性评价来指导教学,以及如何通过总结性评价来检验学习成果;在高等教育阶段,如何进行更深入的学术能力评估和专业技能测试。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这些不同阶段的教育测验是如何被设计、实施和解释的,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测量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渗透和重要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教学评价”这一章的论述,它将测量学原理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我明白,评价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打分,更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书中提供了多种评价工具和方法,例如作品集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测量是教育质量监控和提升的关键环节,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理解这一环节的钥匙。
评分作为一名正在进行教育研究的在读研究生,我深知心理与教育测量在学术研究中的关键作用。坦白说,在翻阅《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之前,我对某些测量术语感到模糊不清,甚至有时会混淆。这本书的出现,如同拨云见日,为我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和实用的操作指南。书中对教育测验的分类,如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人格测验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结合了大量教育领域内的实际应用案例,让我能够迅速将书本知识与自己的研究方向联系起来。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测验设计和题目分析的部分。例如,如何避免题目中的歧义和偏见,如何通过难度和区分度指标来筛选优质题目,这些都是在测验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书中对项目分析(item analysis)的深入讲解,特别是对项目难度(item difficulty)和项目区分度(item discrimination)的统计分析方法,让我对如何科学地评估每一个题目的有效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学会了如何使用诸如p值和r值等指标来判断题目的质量,并且理解了这些指标在不同测验设计中的意义。此外,书中对于常模(norm)的建立和使用也给予了详尽的指导,让我明白了一个测验分数只有在与常模进行比较时,才能真正体现其相对位置和意义。这本书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进行实证研究。
评分在阅读《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的过程中,我被其系统性和前瞻性所折服。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现有的测量理论和方法,更是试图为读者描绘出心理与教育测量未来的发展方向。《心理与教育测量》这个领域不断发展,这本书的第三版更新了许多内容,特别是关于计算机化测验和在线评估的部分,让我看到了技术进步对测量领域的深刻影响。书中对计算机化适应性测验(CAT)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其在提高效率和准确性方面的巨大潜力,例如在标准化考试中的应用。此外,书中还提及了对新兴测量技术,如脑科学与测量结合的可能性,虽然这部分内容可能相对前沿,但它展现了本书编者们对学科发展的敏锐洞察力。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们在讲解复杂理论时,始终不忘回归教育实践的根本目的。例如,在讨论效度时,他们不仅解释了统计学上的效度指标,更强调了测验结果在教育决策中的实际意义,例如是否能够准确地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业表现,或者是否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干预。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心理与教育测量是一个充满活力且不断创新的领域,而掌握其核心概念和前沿发展,对于我们在这个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至关重要。
评分在接触《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之前,我对心理测量工具的理解仅停留在一些笼统的概念上,例如“标准答案”和“分数”。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看到了心理测量学背后精密的科学体系。书中的统计学基础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对核心概念如描述性统计和推论统计的介绍,为理解后续的测量理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测验编制过程的章节,从最初的目标设定、概念界定,到题目编写、试测、复本修订,每一步都显得如此严谨且充满智慧。作者们反复强调了“好的测验”不仅仅是收集数据,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准确、客观、公正地反映个体的心理特质或学业成就。书中关于等化分数(equating)的讨论,让我领略到如何将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测验结果进行统一比较,这对于跨时期的教育评估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经典测量理论(CTT)和项目反应理论(IRT)这两种主要的测量模型。虽然IRT的部分相对而言更为复杂,但作者们通过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例子,尽量将理论抽象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概念。我特别对IRT在自适应测验(CAT)方面的应用感到惊叹,它能够根据被试的回答动态调整题目的难度,从而更有效地评估个体的能力水平。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指引我们如何科学地认识和评价个体差异的宝典。
评分在阅读《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的过程中,我被书中贯穿始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打动。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冷冰冰的统计数字和理论公式,而是始终围绕着如何更好地理解、评估和促进每一个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书中对“个体差异”的强调,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在于尊重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独特潜能。而心理与教育测量,正是帮助我们识别和理解这些个体差异的重要工具。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学生发展性评价”的讨论。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注重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记录和评估,包括他们的进步、努力、态度以及所获得的各种能力。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轨迹,并为教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测量结果在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指导方面的应用。通过科学的评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兴趣,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未来选择。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心理与教育测量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探讨,更是一种服务于教育实践、服务于个体发展的有力工具。它让我们能够更科学、更人文地去理解和支持每一个学习者的成长之旅。
评分对于一个希望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理解如何有效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和发展至关重要。这本书《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在这方面给我提供了无价的洞察。《心理与教育测量》这个主题本身就包罗万象,而本书的编者们却能将其整理得如此系统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测验解释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份测验报告,看到的是一堆数字和图表,但真正理解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却需要专业的知识。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详细介绍了如何解释标准分数(如Z分数、T分数、百分等级)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报告中清晰地呈现测验结果,以便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都能理解。书中还探讨了教育测验在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中的不同作用,这让我明白,测验不仅仅是用来打分的,更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反馈工具。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学习诊断的讨论,它提供了一些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教师识别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此外,书中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测验特点也进行了阐述,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和使用测验具有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准确的测量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而有效的解释则是测量价值的升华。
评分在阅读《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的过程中,我被其在心理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架起的桥梁所深深打动。本书并非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心理学领域中的复杂理论,通过测量学的视角,转化成了可操作、可衡量的实践。我被书中关于“潜在特质理论”的讲解所吸引。例如,关于人格特质的测量,是如何从复杂的心理学理论中提炼出可测量的维度,并通过问卷或投射测验来评估个体在这些维度上的表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能力测量”部分的阐述印象深刻。例如,智力测验的设计,是如何基于认知心理学对智力的理解,来构建一系列能够测量不同认知能力的题目。书中对不同智力理论的介绍,以及它们在智力测验设计中的体现,让我对“智商”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认识到智力测量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情绪、动机等心理特质的测量,这些内容让我看到,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是如何通过科学的测量方法,转化为对个体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理解的工具。这本书让我看到,测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将抽象的心理概念具象化,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
评分包装不好,结果书底下不是很好,用了一个星期就起泡了,不过书本内容是在好评,内容精简明了,好评
评分第一,辟专章介绍了目标参照测验的理论与技术。
评分以前考研的时候就觉得这本心理测量编得很好,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现在考上了,以前的丢了,就又买了一本作为上课的补充教材,这本是最新版,纸质越来越好,书也越来越厚,我东的价格却很实在,好评!
评分正品,物流很快,一直是我心仪的京东服务,继续支持
评分送货很快,参考书目,认真看看。
评分第一,辟专章介绍了目标参照测验的理论与技术。
评分购买放心了
评分物流很快 正在看呢 正品图书 京东有保证
评分买了很多书,还没有来得及看,应该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