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获奖词如下:一个出色的专栏,*难得的品质在于“吾道一以贯之”。徐百柯的“钩沉”专栏就符合这种品质。从《冰点周刊》创刊之日起,他独自承包了这个专栏,从历史记忆深处,为今天的人们钩出一个个已被遗忘的人物和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钩沉”专栏的出色之处在于:它是史与诗、学与识、才与情、旧与新的融汇贯通。它像一壶陈年佳酿,越品越有滋味。“钩沉”絮絮叨叨、呢呢喃喃、没完没了,其实在向读者叙述一个主题: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将这些过往人物,端上今天的报面,首先要有一个充足的新闻由头,才能将历史和现实嫁接起来,徐百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总是从今天相关的人物或场景切入,从而“激活”一段陈年往事。
推荐理由:
“钩沉”栏目曾获誉《青年报·冰点周刊》专栏。作者徐百柯为写活每一个人,作者采访了传主的后人、学生,或者忘年的朋友,记录了大量手的材料。书中兴味深长的逸事颇多,还有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使《民国风度》内容丰厚脱俗,如品陈年佳酿,生动耐读。
《民国风度》将民国那些人物的风骨和气节勾画得形神兼备,不仅满足了我们的文化怀旧口味,还勾起了心中家、国合一的文化情怀。阅读《民国风度》,提供一种看人看世界的新视角,对现今讲求金钱和物质的社会是一剂清醒剂,唤醒国人寻求自身与社会的风骨和气节。
打捞一段不可复制的记忆,还原一段段精彩的人生。由于长期以来,课本教材中的选择性记忆,使得那些从旧时代走过来的风云人物大多湮没无闻,或成为一个简单的符号,或只是一个反动的名词,甚至消失殆尽。作者在努力打捞那些记忆,发现那些真人真面,让我们*终发现,原来有的人可以活得如此精彩,至情至性、有声有色、有棱有角。
书中的每篇人物虽不过两千字的篇幅,但读完后,犹能令人低徊不已。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尺幅千里之势。所以这本书的意义,不是提供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激起我们想去护持那个时代所有的光荣和辉煌,来丰富我们当下的精神家园。
★悲天悯人——我不知道徐百柯本人是否同意把这个词用在他的身上,也不知用得是否准确,但只是当我写到这个词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真正读懂了徐百柯,认识了他。追寻历史,臧否人物,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极为难得。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人,即便再伟大的人物,要挑出瑕疵并不难。但作为旨在填补现实的历史钩沉者,其首要职责无疑是把历史作为镜子,不苛求故人,而是侧重于从历史人物身上发现值得重视的光彩处,以此照出现实中人的精神、人格的种种缺陷,促使人们的反省,从而,现实能够变得更丰满,更符合人的理想。《民国风度》的出色正在于此。
——《北京青年报》作家李辉
★那一代人,无论做学问,讲课,还是做事情,都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的,学问、工作,都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和自我生命融为一体的。这样,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使他自身的生命不断获得新生和升华,从中体会、体验到自我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欢乐。本书就记述了这样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金岳霖教授在西南联大讲逻辑学,有学生(我记得这是后来成为巴金夫人的萧珊)觉得这门学问很枯燥,就问先生:“你为什么要搞逻辑?”金教授答:“好玩”。大语言学家赵元任也是对他的女儿说,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诚如作者所说,“在今人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世界上许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还可以补充一句:不是职业式的技术操作,不是仅仅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自我生命的欢乐与自由。
——《南方都市报》钱理群教授
★我们看到作者为了追踪一个人在当代留下的痕迹,煞费周章地检索资料,寻找亲友,而在此之外,则是一片沉默的空白。一面是建立新的文化偶像,一面却是更多更深的遗忘。这似乎提示着,无论表面看上去多么热闹,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认识,仍然是不完整的。而一个打捞者的姿态,自然和一切文化消费的动机绝缘。他常是敏锐地从大量素材中抓取*有表现力的细节,然后用特写式的笔法勾勒出来,只需短短几句,便画面感十足。在细节的穿插点染中,可以不按一语,而境界全出。加之时间不断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闪回对照,作者的笔触愈是冷静,其中包含的情感却愈显得炽热。虽然每篇不过一千来字的篇幅,读完后犹令人低徊不已。就其中情感的深度和广度而言,称其有尺幅千里之势或许并不为过吧。
——《广州日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季剑青
★为了这本书史料的真实性,作者寻访了许多民国文人的晚辈,学生以及在世的朋友。在他们眼中的长辈,不但可敬,更为可亲。为了能写人所未写,叙人所未知,作者的笔常常触及名人光环之下的一些琐事,逸事。淡墨写功业,浓墨写性情。使这些渐行渐远的名字和读者们有了沟通的语言。一个个人物,一段段往事,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背影,读人又如读史,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轻松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南都周刊》画里真真
★在周刊众多栏目中,人物版的“钩沉”堪称冰点中的亮点,年轻的徐百柯担纲主笔,出手不凡,在故纸堆中“钩沉”摸索,在现实中寻访缅怀,每周1600字的小文章让那些曾经鲜活而后落寞的人物浮出水面,一路写下来七八十人,恍惚间已然立起了一批民国人物的群像。欣闻百柯的“钩沉”作品结集成书,不禁大喜,又可以一气呵成温故知新了。在那个时代曾经生活着那样一批纯粹的真人,创造着那样本色的历史,发生着那么多耐人寻味的逸事,回荡着那样多余音不绝的言语。
——《成都晚报》山水间
★徐百柯的剪裁、勾勒功夫的确令人钦佩。他所写的这组人物,涉及外交家、政治家、学者、教授、文人、报人、传教士等多个领域。其中一部分人像吴组缃、梅贻琦、邵飘萍,他们的名字今天仍然被频繁地提及;而另一部分人像蒋南翔、张申府、杨晦,虽然当时曾名播四方,随后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姓被隐名被埋,时至今日,一般民众竟不知其为何许人。然而,这些人的思想、学识、情操、气节、志趣等,今天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他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写成大部头的传记,用千字文来状摹他们,诚非易事。徐百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三言两语,人物的性情、品格、相貌、风度等立即跃然纸上。
——《京华时报》储劲松
这部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书籍,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画卷,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刻画得淋漓尽致。作者在梳理史实脉络时,并没有陷入枯燥的年代叙事,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生动的细节和人物侧写。比如,他对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探讨,那种在传统与现代、救亡与启蒙之间的挣扎与抉择,写得尤为深刻。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社会风俗变迁的观察,从衣着服饰的细微变化到日常礼仪的悄然革新,都反映出底层社会脉搏的跳动。书中引用了不少罕见的私人信件和日记片段,使得历史的温度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百年前那些先贤们低沉的叹息与高昂的呐喊。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那些遥远的身影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整本书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兼具学术的严谨性和文学的感染力,读完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那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来自于它对于“时代精神”的精准捕捉与细腻描摹。它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地分为好与坏,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局限性与伟大之处。作者的文笔极富画面感,无论是描述战火纷飞下的民间疾苦,还是描绘进步青年们在咖啡馆里激昂的辩论,都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书中对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叙事的交织处理,总能恰到好处地拨动读者的心弦。我能感受到作者对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和巨大悲剧色彩的年代所倾注的深厚情感,但这种情感表达始终被一种克制而优雅的笔触所驾驭,使得全书在情感充沛的同时,保持了高度的理性和美感。这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回顾,它更像是一份关于人类在剧变面前如何坚守、如何挣扎的深度剖析报告,读罢令人深思良久,回味无穷。
评分我通常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抱持谨慎态度,因为很多作品容易流于表面或过度渲染戏剧性。然而,这本却成功地找到了一个难得的平衡点。它在呈现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政治角力时,保持了必要的客观和冷静,避免了后人评判历史的武断。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细节的挖掘,这些“软性”的历史内容往往是理解一个时代精神内核的关键。比如,书中对当时文学期刊、电影艺术以及新型教育模式的介绍,让读者得以窥见一个社会在寻求自我定位时的探索与迷惘。那种对传统秩序的质疑与对现代文明的憧憬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境,被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调捕捉到了。阅读体验是流畅且富有启发的,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深度和广度的独特视角,让我对那个“新”与“旧”拉锯的年代产生了更复杂的情感共鸣。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担心其内容会过于专业和晦涩,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其学术性与可读性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和谐统一。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演变,提炼成易于理解的叙事线索。其中对特定历史事件的考证工作做得极为扎实,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有着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支撑,这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可信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重大转折点时所展现的“多重视角”——他会同时考察官方文件、民间舆论以及外国观察者的记录,力求呈现一个尽可能全面的图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在每一个章节的衔接和论证的逻辑性上,使得全书结构严密,无懈可击。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重塑,不再是碎片化的记忆,而是一个有机的、可以深入思考的整体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有一种层层递进的张力,让人一旦翻开就难以释卷。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通史,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群像剧,通过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和代表性人物的命运轨迹,勾勒出了一个宏大时代的侧影。作者对于社会思潮的捕捉非常敏锐,对于新旧观念碰撞时产生的火花与痛苦,描写得入木三分。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人物的描写都做到了立体化处理,没有简单地将人脸谱化。例如,对某位实业家的商业决策背后的文化逻辑分析,以及对底层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与适应,都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同理心。文字功底亦是了得,句子结构多变,偶尔出现的排比和反问,使得原本严肃的论述也变得富有节奏感和冲击力。读来完全没有阅读史书的沉闷感,更像是在欣赏一部高质量的纪录片,信息量巨大却消化得毫不费力。
评分不错哦,不错不错,物美价廉
评分民国,风度,关键还是人物,所以别人的一生是无悔的精彩的
评分好书,还不贵!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这次活动真是超值了,200块一大箱子
评分好,一如既往的好,物美价廉。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手感也不错
评分还没仔细看,朋友推荐的书籍,一次购入很多书,打算从此静心读书,修身养性
评分放寒假时,老师指定下半学期必须要阅读的课外书。这本书物流包装完好,送货速度快,印刷质量很好,外行人看应该是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