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经典珍藏版)

中国近代史(经典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近代史
  • 珍藏版
  • 历史书籍
  • 中国历史
  • 史学
  • 文化
  • 经典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ISBN:97878025673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220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16
字数:4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客观全面的讲述中国近代史。

内容简介

  吕思勉是中国现代的历史学家,在中国通史的构建上做出了贡献,同时在近代史的写作上也有开辟之功。《中国近代史(经典珍藏版)》从清代早期社会特征写起,一直写到抗战结束,举凡近代史的事件、人物、制度典章,无不细致入微,是读者了解中国近代史的经典之作。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精彩书摘

  中国近代史讲义
  第一章绪论
  《史记·六国表》曰:“《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此为研究历史当略古详今之注脚。盖事易见而理难明,自谓能明原理者,往往所执仍系实事,事已过去而犹欲强而行之,则泥古之祸作矣。世之侈谈皇古以及理想太高者,其不可用即由于此。然则历史知识信莫贵于现世矣。
  史事前后相因,又彼此皆有关系,欲强分之,正如抽刀断流,不可得断一事也。欲求其原因,非谓全宇宙皆其因不真,欲求其结果,亦非谓全宇宙皆其果不确也。然事之真相难穷,而人之知识有限,就凡人识力所及,原因结果,要不能无亲疏之分,然则举吾侪认为与现在有直接关系之事,搜集而研究之,夫固未为不可也。所谓近世史者,其义如此。然则近世史当自何时始邪?
  中国历史可划分三大时期。羲、农、巢、燧利物前民,文化由来,遐哉尚矣,虽书阙有间,传说要非尽虚诬,此为自草昧入文明之世,一也。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史公作《记》,始于黄帝,惇史留诒,盖自兹始。斯时部落林立,异族错居,以累代之尽力经营,而林立者始渐合并,错居者始渐同化,至于嬴秦,遂胥宇内而为郡县,此自分裂入统一之世,二也。自秦迄今二千余年,就大体言之,疆域实无甚变更,政治亦无甚根本变动,四方异族程度皆较我为低,虽亦有时凭恃武力,荐居上国,至于声明文物,终不得不舍其故有者而从我。一再传后,其族且与我同化,泯然无迹焉。文化足以裨益者,唯一印度,亦仅及神教哲学而止耳,此为闭关独立之世,三也。自欧人东来,而局面乃一变,其文化既与我大异,政治兵力亦迥非前此异族之比,我国受其影响,遂至凡事皆起变化,此为现在所处之时期,就此时期之事而讲述之,此则所谓近世史者也。其中又可分为二期:一自欧人东来,至清末各国竞划势力范围止,此为中国受外力压迫之时代;一自戊戌变政起,讫于现在,此则中国受外力压迫而起反应之时代也。
  ……

前言/序言


《寰宇风云:世界近代史的宏大叙事》 书籍介绍 本书以全球视野,宏大叙事的方式,系统梳理了从16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启的近代化进程,直至20世纪末冷战格局瓦解的漫长历史画卷。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单一区域或民族国家的兴衰,而是致力于展现人类文明在“近代”这一关键转型期中,如何在技术、思想、政治、经济等多个维度上相互碰撞、融合与重塑。 全书分为六大部分,共计二十章,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力求在详实的史料基础上,呈现出历史事件背后深刻的内在逻辑和长远的全球影响。 第一部分:新时代的曙光与全球化的滥觞(约1500-1750年)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西方世界如何挣脱中世纪的桎梏,开启影响深远的地理大发现时代。 章节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深远回响: 分析了人文主义思想对传统神学体系的颠覆,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松动,为后来的科学革命和政治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重点考察了马丁·路德、加尔文等改革家的思想如何催生了新的伦理观和资本主义精神的萌芽。 章节二: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与全球市场的雏形: 详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率先建立起跨洋贸易网络,以及随之而来的“哥伦布大交换”对美洲、欧洲、非洲和亚洲生态系统、人口结构和经济模式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殖民体系的早期形态在此阶段形成。 章节三:绝对君主制的崛起与早期现代国家的构建: 以法国的路易十四、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为代表,考察了欧洲各国如何通过集权,巩固国家主权,建立起常备军和官僚体系,为后来的民族国家奠定雏形。同时,对比分析了奥斯曼帝国、莫卧儿帝国在同一时期的转型困境。 章节四:科学革命的理性光辉: 聚焦于伽利略、牛顿等巨匠如何运用观察和数学方法,构建了经典物理学体系,这种新的认识论彻底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第二部分:启蒙的火焰与旧制度的崩塌(约1750-1815年)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启蒙思想如何渗透社会各个层面,最终引发了影响深远的政治革命。 章节五:启蒙运动的思潮与社会批判: 详细阐述了洛克、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关于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和社会契约论的构建,分析了这些思想如何挑战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章节六: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蒸汽时代的来临: 剖析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内部条件——圈地运动、技术创新(如珍妮纺纱机、瓦特蒸汽机)和充足的资本积累。探讨了工业化初期对劳工阶层生活、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巨大冲击。 章节七:法国大革命的激进转向: 细致描绘了从三级会议到攻占巴士底狱,再到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最终到拿破仑帝国的兴衰。分析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如何在实践中遭遇曲折与反覆。 章节八:拿破仑战争与欧洲的再塑: 考察了拿破仑如何将法国大革命的理念传播到欧洲大陆,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法同盟战争如何重塑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并催生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民族主义情绪。 第三部分:工业时代的扩张与全球体系的固化(约1815-1870年) 本部分关注工业化成果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以及由此带来的意识形态的激烈冲突与社会阶层的重组。 章节九: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欧洲的保守主义回潮: 分析了梅特涅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如何试图通过“均势原则”恢复君主秩序,以及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如何暗流涌动,最终在1830年和1848年爆发革命。 章节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工人运动的兴起: 深入解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以及《共产党宣言》对未来工人阶级解放运动的指导意义。考察了早期工会和宪章运动的实践。 章节十一:自由主义的胜利与改革浪潮: 探讨了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进行的议会改革、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以及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及其对奴隶制的废除,标志着自由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巩固。 章节十二:殖民扩张的深化与非西方世界的反抗: 描述了工业革命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如何驱动西方列强深入非洲和亚洲腹地,如印度莫卧儿王朝的衰亡、鸦片战争对中国主权的影响,以及早期反殖民斗争的尝试。 第四部分:帝国主义的高峰与国际关系的紧张(约1870-1914年) 本部分聚焦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以及国家间竞争如何急剧升级,最终走向全面战争。 章节十三: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构: 详述了电力、内燃机、化学工业的兴起如何催生了新的工业巨头——德国和美国,以及垄断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出现。 章节十四:民族主义与军国主义的狂热: 分析了德意志统一后欧洲力量对比的根本改变,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及其后的对外扩张战略,以及这种国家间的猜忌如何通过军备竞赛和联盟体系(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加剧了地区冲突的风险。 章节十五:帝国主义的全球瓜分与“文明使命”: 考察了“瓜分非洲”的白热化程度,以及列强对亚洲资源的争夺。批判性地分析了种族主义和文化优越论如何为殖民掠夺提供了理论支撑。 章节十六:科学、文化与现代性的焦虑: 探讨了尼采的虚无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思想如何反映出工业化社会中个体对传统价值的迷失,以及现代艺术流派(如印象派、立体主义)对既有审美标准的挑战。 第五部分:全球性灾难与意识形态的对决(1914-1945年)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其间歇期的世界格局动荡,以及极权主义的兴起。 章节十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进程与后果: 剖析了萨拉热窝事件如何成为导火索,全面战争如何调动了整个国家的资源。重点分析凡尔赛体系的内在矛盾,以及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政治格局的颠覆性影响。 章节十八:战后重建、经济危机与极权主义的滋长: 详述了战后欧洲的社会动荡与美国“咆哮的二十年代”。深入分析了1929年大萧条如何动摇了资本主义的信心,为法西斯主义(德国、意大利)和斯大林主义的崛起提供了土壤。 章节十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全球冲突: 梳理了轴心国集团的扩张逻辑,以及从闪电战到太平洋战争的全面对抗。重点考察了技术(如坦克、航空母舰)和意识形态(反法西斯同盟)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六部分:冷战阴影下的世界秩序重构(1945-2000年)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二战后的两极格局及其解体。 章节二十:冷战的开端、高潮与结束: 分析了雅尔塔体系的形成,美苏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军事(核武器竞赛)和科技(太空竞赛)领域的全面竞争。考察了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形成,以及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解体如何标志着冷战的终结,开启了新的全球化阶段。 本书特色 本书注重跨文化比较,避免欧洲中心论的视角,力求平衡探讨亚洲(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奥斯曼帝国的改革尝试)和拉丁美洲在近代化过程中的独特经验与挫折。通过对经济史、思想史和军事史的综合分析,勾勒出一部充满张力、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近代世界通史。阅读本书,将有助于读者理解现代世界的根源,以及塑造我们今日生活的历史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为《回望与前瞻:历史的十字路口》,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强烈的反思意识和开放性的结论。它不满足于“发生了什么”,更着力于追问“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我们能学到什么”。作者在处理敏感的历史节点时,表现出极高的平衡感和历史的同理心,既不回避错误和污点,也不陷入盲目的自我贬低。特别是在探讨近代化过程中“器物”与“制度”的失衡时,书中提出的诸多质疑,至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它仿佛在提醒每一位读者,历史不是已经完成的定论,而是一面不断映照我们当下困境的镜子。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史家评说”部分,汇集了不同时期的观点,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历史视野,让人感觉到历史研究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评分

拿到《那个变革的时代:社会结构与民生变迁》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脚踏实地”。它极少涉及高层的政治角力,而是将目光牢牢锁定在社会肌理的变动上。作者似乎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去搜集关于城镇商业发展、农村土地关系重组以及教育普及率变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和微观案例。通过这些扎实的数据,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老百姓的生活是如何一点一滴地被卷入变革的漩涡。比如,书中对新型手工业者在传统行会制度瓦解下面临的生存困境的描述,细致入微,让人感同身受。整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有力,没有过多的修饰,却因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观点的独特性而极具说服力。读完之后,我对近代史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渗透到柴米油盐、教育普及和阶层流动的具体画面中,构建起了一个更为立体、更具人情味的历史认知。

评分

翻开这本《史海拾遗:近代风云录》时,我立刻被它那厚重的质感和泛黄的书页所吸引,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叙述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复杂心境的深刻洞察。比如,对于晚清重臣在变局面前的挣扎与无奈,书中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反思,在时代洪流面前,个体的选择究竟能有多大的回旋余地。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社会思潮变迁的梳理,从西方思想的涓涓细流如何汇聚成冲击旧秩序的滔天巨浪,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结论性的评判,而是将大量原始资料和不同学派的观点并置,引导读者自行去构建理解的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段落的深意,那种与历史进行深度对话的感觉,令人沉醉。它不是教科书式的僵硬叙述,而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切。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抱持着一丝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陷入陈词滥调的窠臼,但《近代风云的侧影》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大胆取舍和独特的视角切入。它没有面面俱到地覆盖所有重大事件,反而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策展人,精心挑选了几个关键的历史“侧影”进行深度剖析。比如,它对某一时期文化精英群体内部思想路线的分歧与融合的探讨,简直是精彩绝伦。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书信、日记等私人文本,使得原本晦涩的理论争辩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挣扎。这种聚焦于“思想史”的笔法,使得全书的立意拔高了一层,不再局限于政治或军事的表层。读这本书,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与作者一同进行一场艰苦的思维探险,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艰难地寻找出路和认同感的。

评分

这本书,《烽火中的理想与幻灭》简直就是一部浓墨重彩的时代画卷,读罢掩卷长思,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苛刻的史料考据精神。很多我原以为已经定论的历史细节,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新的解读和补充,充满了挑战既有认知的力量。例如,书中对某个关键条约签订前后各方势力的博弈分析,细致到每一次外交照会的内容变化,这种“微观”的切入,反而构建出宏观历史走向的坚实基础。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激昂澎湃,描绘出人民奋起反抗的壮烈场景;时而又转入沉郁的基调,反思那些错失的良机与付出的惨痛代价。书中对于社会底层民众在历史转折期的生活状态着墨不少,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再冰冷抽象,而是有了可触摸的温度和血肉。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从来不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共同谱写的悲喜剧。

评分

好书,就是字太小

评分

经典不能错过,还没读,收货的过程很愉快!

评分

一次买了2本接近的书,反应晚清和新中国的动荡年代。

评分

很很好的一本书,虽然我不是一个文科的人~

评分

正品好用物超所值还会继续关注

评分

精神的粮食也要有,京东购物方便,送货也快,好

评分

讲述中国近代历史,字体清晰,内容丰富,简单易懂。。

评分

喜欢历史,看看名家之作。书非常厚实,还带有小字注解。

评分

引用了很多史料,很有价值的一本近代史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