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记

三峡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坚等 著
图书标签:
  • 游记
  • 散文
  • 历史
  • 地理
  • 文化
  • 三峡
  • 长江
  • 古代文学
  • 游记文学
  • 郦道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947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991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台湾金石堂、诚品书店榜上图书,畅销十多万,在台湾甫一出版,便掀起“三峡”热潮
     亲闻、亲见、亲身感受
     中国当代具国际影响力的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于坚
     著名田野调查学者孙敏
     2010年十大好书《国家记忆》、2009年十大好书《父亲的战场》作者章东磐
     历时一年实地走访的心血之书
     带你找寻曾经的和已经因淹没而逝去的三峡

内容简介

  《三峡记》是已经淹没的三峡的最后的身影。由著名诗人于坚,著名田野调查学者孙敏,著名作家章东磐共同执笔完成。三人花费一年时间采访调查三峡,终成此心血之书。
     三峡,是需要英雄和诞生英雄的地方。
     自古以来,所有认识三峡的人,几乎都是从诗人笔下开始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苏东坡等诗人出入三峡,不仅只为了旅游和写诗,他们都是当时的探险家,是能攀岩爬壁、往来峡谷的真英雄,像柳永、吴文英、姜白石这些“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人,想必是一辈子去不了三峡的。
     获华文文学年度诗人奖的于坚,是当今中国诗坛中的翘楚。同样身为诗人的他,以壬午年的三峡亲历为主线,剔脂除肉地融入诗歌和典籍,化为贯穿千百年的文学三峡。
     忠勇精神,是三峡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屈原、巴蔓子是英雄,三国的刘关张也是英雄,胡琏、张自忠及许多不知名的将士们,更是名不虚传的抗日英雄,是流着英雄血的三峡,成就了他们的忠勇。
     当我们在抗日阵亡将士的墓地遗址上,艰难地辨识国民党第六军军长留下的碑文,悼念游荡在峡江上空的忠魂与英灵,章东磐以他敏锐又深刻的笔触,为这忠勇长河写下涕泪吶喊的铿锵史话。
     “沿着大江走一定有路”的通则,在艰险的三峡破了例,这条贯穿中国东西部的通道,自古只能以舟船渡。长期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孙敏,这回深入川江的乡野闾阎,寻找民间话语里的三峡。

作者简介

  章东磐,编辑、学者、《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的投资人之一。著有《圣山之光》、《山告诉你》。曾荣获“中国国家图书奖”金奖、特别金奖,莱比锡世界最佳图书展“世界最美图书”奖。著有《父亲的战场》(此书获新浪2009年年度最佳图书奖),主编有《国家记忆》(此书获深圳读书月2010“年度十大好书”)。
  于 坚,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诗人。相关作品曾获首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2002年年度诗歌奖”、鲁迅文学奖、台湾《联合报》十四届新诗奖等,2007年入选《中国作家实力榜》。
  孙 敏,云南人文地理学者,云南省文联编辑,自由撰稿人。1997年参与创办《山茶人文地理》杂志,后来改刊为《华夏人文地理》,任该杂志副主编至2003年。2003年以来为台湾《经典》杂志、《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科学探险》、香港《中国旅游》特约撰稿人。2005年因澜沧江大坝环境影响及移民问题的报道,在瑞士发起的“全球千名妇女争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活动中,成为全球1000名和平妇女之一。

目录

章东磐 伴着峡江的忠勇之河
于 坚 癸未三峡记
秭归祭屈原记
孙 敏 川江的英雄时代


精彩书摘

  癸未三峡记
  巫山县正在朝山头迁移,新城已经崛起,街道非常宽阔,彩旗飘飘,两边排列着假树,夜里就灯光闪烁。中国现在时兴“亮化”工程,人们对自然朴素的色彩不感兴趣,灰暗、本色的东西被看成落后,五十年代开始走红的“光明的某某”这些说法,说了一万遍,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是一个形容词了,已经成为具体的审美标准。一切都要“光明”起来,一切都要搞得亮闪闪的,建筑、街道、树木、风景区……玻璃、白瓷砖、彩灯、油漆等发亮的材料被大量使用。老县城是毛时代建设的,正在拆除,比起新城来,老城已经肮脏破旧,但看得出那时代的建筑风格还比较朴素,木质无文。
  我原来以为长江边的古城都像云南那样,是真正的古城,清朝以前的古城,秦砖汉瓦,雕梁画栋。看到报道说,千年古城即将拆除,还有些惋惜。一路过来才发现,这边的所谓古城,指的只是记录在纸上的历史。这边的古城,大多在五十年代甚至是世纪初(机动船进入长江的时候)就已经逐步消失了。中国的县城有一个独特的风格,都是城乡结合。一方面是机关、单位、有户口的衣着入时的居民,一方面是马车、拖拉机、挑着萝卜土豆满街逛的农民。一方面是八小时工作制,一方面是买卖自由、出入随便的大集市,穷乡僻壤、高山野林来的人都来这里买卖,吃喝,集一散,县城就空空如也,令人寂寞难耐。
  巫山旧县城大部分已经成为一片片瓦砾堆,行政机构已经搬走,还有一两条街道没有拆除,生活依然在进行,临近春节,正是赶集赶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各种物资已经不上货架,而是直接往空地一倒,卖完拉倒。菜市场里人声沸腾,血淋淋的年猪剖成两半,高高地挂在肉摊上。置办年货的人熙熙攘攘,大包小包地拎着。露天的理发摊子生意兴隆,一溜镜子靠墙贴着,里面全是脑袋。卖烧烤熏腊的摊子烟雾滚滚,气味呛人。
  塑料袋扔得满地都是,肮脏混乱,垃圾成堆,细菌疯长,但一切充满活力,生命挣扎、活动的景象,没有比这样的地方更鲜明的了。我找到一条通向高处的小巷走,这小巷其实就是建筑物之间的一条七弯八拐的缝,黑暗、腥臭,污水顺着石级往下淌。可怕的公共厕所。灯光昏暗的小卖部。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垃圾山。各单位各自为政,魔高一尺,道高一长,房子盖得密密麻麻,见缝插针,房子与房子之间没有空间,砖墙对着砖墙,铁栏杆窗子对着铁栏杆窗子,令人窒息,犹如地狱。毛时代的城市考虑的不是生活质量,不是过如何日子,人只要有个铺位就行了,它重视的是人的改造,而这样的居住环境其实最有利于人的改造,没有人会热爱当下的生活,生活在别处,指望着未来,成为没有肉体生活的理想主义者。小巷走到顶,钻出去就是新城,宽阔、光明、雄伟,卫生,整齐,虽然夸张了些,但比起下面那个老城来,真的是天堂了。老城被抛弃了,但它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被抛弃,第二天早晨,我看见那些卖蔬菜的农民和提着菜篮子的居民已经蜂拥在新县城的大街上,就在高级时装店和麦当劳餐馆的门外,此地的规划是为了与巴黎或者纽约的购物中心接轨,白领丽人、西装革履、香水名车。但没有人管这些,脚底糊着泥巴的农民们放下黄生生的竹篾箩筐,大声吆喝,立即,红开绿涨,萝卜、莴笋、白菜、辣椒什么的虎虎有生地露出头来,一个生机勃勃的集市,把线条僵硬的购物中心吞没了。管理市容的人员穿著制服站在一边,无可奈何,他们还不像大城市的管理人员那么理直气壮,碍着情面,许多农民都是沾亲带故的熟人。但只要假以时日,他们会把一切都收拾妥当,用那把通行全世界的蓝吉列刀片,六亲不认地把这些下里巴人的土下巴刮得干干净净,推着手推车乖乖地去超级市场的第二层购买冰冻食品。
  旅游手册把大宁河叫做小三峡,这个名字几乎使我丧失了“到此一游”的兴趣,真正的三峡还不够,还小三峡,我以为那必定是旅游局设下的圈套。我知道它叫大宁河后,兴趣来了,我知道这样的河必定不是一个旅游点可以容得下的。开船的时间是8点种,我们到码头的时候,发现那里停着很多船,几个人围上来,都要拉我们去做他们的船。冷静了一下,慢慢问,才弄明白,漂亮的旅游船只到小三峡,大宁河的某一段。另一种看起来很脏的船是客轮,一直顺着大宁河往里走,终点是大昌镇。进入大宁河的人,除了船票,旅游的每个人要买78元的入峡费,当地人则可以不买。我不太明白这个规矩的依据是什么,苏东坡不是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为吾与子之所共适”么。
  我不想交这个钱,大宁河又不是他们制造的。一个拉客的汉子悄悄地说,坐我们的客轮,是本地人坐的,船票便宜,只要20元,而且可以装成本地人的样子,收费的人不会查。就风景而言,我当然是本地人,我在哪里不是本地人?就跟着去他的船,但感觉已经很不舒服,好象是要去盗窃大宁河的小偷一样。进了船舱,里面的乘客看起来都是当地人的样子,我们夹在里面,背包、相机、登山鞋、风衣什么的,很是显眼,本地人怎么装?还没有想好,船已经开到了收费站,停下来检查,收费的人上了船,一眼就把我们看出来了,只有缴费,要把苏轼的道理给他说清楚,恐怕要等下辈子了。
  大宁河是长江的支流之一,如果长江是水,那么它就是奶。它清澈无比,有的地方深,是墨蓝色的。有的地方浅到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子。船在里面走,随时会搁浅,要用篙子撑开。李白在一首诗里面说:“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清溪行》)他说的就是大宁河,只是名字不同,甚至猩猩都还在着,船走了一阵,就看见两岸岩石上“猴猴垒垒悬”(杜甫),边吃苞谷边瞟我们。船老大说,猴子古时候就有,后来吓跑掉了。最近政府为了开发旅游,在岸两边放苞谷,对猴子免费敞开供应,它们才慢慢地一个个回来了。
  这峡谷没有三峡那么宽,但高峻并不亚于三峡,仿佛进入了长江的青年时代,峡谷刚刚劈开,还没有被时间腐蚀,没有被人类改造过,充满阳刚之气,干净利落,山势不复杂,但很大气。峭壁从两边笔直垂下,就像两个巨人冷漠无情的面具对视着,下巴部分阴暗寒冷,深井的底部,仰望,才可以看见蓝天。“山禽引子哺红果”,红尾巴的小鸟在水面上跳跃飞行,钻进水去,吃点什么,流水奔腾,清洁如哈达,令人喉咙干涩,想喝上一口。阳光不时在高处一晃,托出一排金黄的顶,船老大指着某些痕迹告诉我们,那就是悬棺。
  悬棺在三峡一带有很多,古人看见,以为里面装的是兵书,三峡的一段被称为兵书峡。最早载有关悬棺记载的文献是郦道元《水经注》,考古学者曾经考察过这些放在悬崖中的石缝或石穴中的馆木,发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以前。1970年,大宁河的右岸的一地要建火柴厂,开山炸石,把400米高悬崖上的棺木震落下来,据目击者说,棺材是整块的圆木挖的,里面除了死人骨头外,还有写在连史纸上的不认识的文字。
  学者认为,悬棺风俗,与古代的越人有关。为什么要把他们死亡悬在那么高的地方,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是对的,死亡总是高高在上的东西,一种神秘的思想。而生命则在下面,矮处,在世界的下半身。峡谷两岸有许多排列整齐,直径有拳头那么大的石孔,船老大说,在没有机动船的时代,大宁河的交通主要靠纤夫拉船,他们拉船走的栈道就是用木头固定在这些石孔里面。
  ……








《三峡记》是一部描绘壮丽自然风光和深厚人文底蕴的著作。它并非对某段特定历史事件的流水账式记录,而是以一种沉浸式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故事与传说的空间。 书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三峡地区独特的地貌特征。那层峦叠嶂的山峦,被亿万年的流水侵蚀,形成了鬼斧神工的峡谷。时而陡峭险峻,如拔地而起的三峡山壁;时而迂回婉转,如同巨龙盘踞在长江之上。飞流直下的瀑布,或细如银练,或浩瀚如海,将山峦的刚毅与水的灵动完美结合。雾气缭绕的清晨,远处的山峰若隐若现,仿佛人间仙境;夕阳西下之时,金色的余晖洒满江面,将两岸的山峦染成一片暖色,壮丽而宁静。作者对光影、色彩、声音的细致捕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听到江水奔腾的回响。 然而,《三峡记》的魅力远不止于自然风光。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作者并未选择讲述某个朝代的兴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那些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方式、劳作场景、风俗习惯,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他们依山而居,傍水而生,与这片土地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会穿插描写渔民撒网捕鱼的场景,他们脸上饱经风霜的皱纹,眼中闪烁着与自然搏斗的智慧;描绘山民耕种收获的喜悦,他们朴实的面容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 此外,书中也触及了这片土地上的传说与故事。古老的歌谣,在劳作的间隙低吟浅唱,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情感;世代相传的神话,为山川增添了神秘的面纱,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故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这片土地上的自然景致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三峡地区独特的文化肌理。作者用一种温情而尊重的态度,将这些细节串联起来,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以及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印记。 《三峡记》也包含了一些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思考。作者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会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环境变迁的观察。那些古老的航道,曾经见证了多少商贾的往来,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迹;那些古老的村落,又承载了多少历史的记忆。作者并未长篇累牍地论述,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朴实的语言,让读者自行体会。 总而言之,《三峡记》是一部以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洞察力,展现三峡地区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著作。它不是一部教科书,也不是一部史书,而是一次充满感官体验的旅程,一次对这片土地深刻而温柔的凝视。它邀您一同踏上这段旅程,去感受那份壮阔,去品味那份深沉,去聆听那份来自古老土地的低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必须说,它真的让我大开眼界!《三峡记》的结构和叙事方式,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作者似乎并不急于将故事全盘托出,而是巧妙地设置了层层递进的悬念,让你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刻画,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往往能勾勒出整个时代的风貌,或者人物的内心世界。它不像很多历史书那样,只注重大事件的梳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层面,包括民间传说、习俗变迁、甚至是当时的物质文化。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亮点,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感悟。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既有学术研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它让我对三峡这个地区,以及更广阔的历史,都有了更加立体和深刻的认识。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会的作品,它不仅仅是消遣,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评分

我最近才读完《三峡记》,这是一本让人读了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仿佛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冷静地审视着历史的长河,又细腻地捕捉着其中的每一个浪花。书中对三峡地区自然风光的描写,简直可以用“鬼斧神工”来形容,那些壮丽的山峦、奔腾的江水,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但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还是它对其中人物命运的刻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标签化,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内心的挣扎与选择,他们的无奈与坚韧。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而黯然神伤,也会为他们的勇敢而感到振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某个地区历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选择、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反思。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生活和历史有深度思考的朋友。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三峡记》的书,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这类历史题材的作品,有时候会显得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一种碎片化的、但又相互关联的方式,将历史的脉络一点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反而更加吊足了我的胃口。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颇有见地,不同于我以往读到的任何版本,它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和思考。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运用上的功力,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既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又不失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它就像一部精雕细琢的壁画,每一个细节都值得细细品味。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历史对话,与古人神交。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时代,也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的书,它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三峡记》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我从拿到它那天起,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封面设计就极具艺术感,色彩的搭配、线条的勾勒,都透露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自然的壮丽感。翻开第一页,仿佛一下子就被带入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无论是对三峡地貌的描绘,还是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刻画,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当地百姓生活场景的描写,那些质朴的对话,那些辛勤的身影,让我感受到了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气。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江水的奔流声,能闻到泥土的芬芳,甚至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作者在叙事上非常有技巧,故事的推进张弛有度,情节的起伏跌宕引人入胜,让我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三峡这个地方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仅是那壮丽的山川,更是那深厚的人文底蕴和鲜活的生活气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生活、热爱历史的朋友们。

评分

《三峡记》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料之外的旅行。我并非历史爱好者,平日里接触较多的也多是轻松的小说,但这部作品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吸引了我。作者的笔触极为生动,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描绘生活。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的渔民在江边撒网捕鱼,能听到市集上熙熙攘攘的叫卖声,能感受到古老村落里飘出的炊烟。书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极其丰满,他们有血有肉,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命运与三峡的变迁紧密相连,让我为之动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绘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个体生命的力量。那些在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抗争、他们的爱与恨,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冰冷的文字和遥远的事件,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故事串联而成。读完它,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心中充满了感慨。

评分

采购很快 质量还可以 好评

评分

皆从个人苦乐出发,中华民族永远出不了孙中山,毛泽东。

评分

物有所值。好看非常喜欢。

评分

不喜欢,内容很泛泛,前面还行,后面就差了。

评分

物有所值。好看非常喜欢。

评分

我曾去过三峡。在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中,我也在想那些已经看不到的东西。这本书是另一种记录。

评分

获华文文学年度诗人奖的于坚,是当今中国诗坛中的翘楚。同样身为诗人的他,以壬午年的三峡亲历为主线,剔脂除肉地融入诗歌和典籍,化为贯穿千百年的文学三峡。

评分

满200元,送400元的卷

评分

发货速度快,搞活动,特别实惠,不错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