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

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洪春,刘松岩 编
图书标签:
  • 京剧
  • 李洪春
  • 口述历史
  • 戏曲
  • 文化
  • 艺术
  • 表演
  • 人物
  • 回忆录
  • 戏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ISBN:9787104034063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10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京剧卷)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6
字数: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内容丰富生动。它不仅记述了李洪春同志的艺术生涯和舞台经验,探索了很多京剧表演艺术,而且介绍了一些早年的梨园习俗、京戏掌故,这是一本研究京剧史以及京剧表演艺术的好书。

目录

第一编 舞台生涯
第一章 我的家庭
一 武术世家
二 父亲搭班
三 穷八家
第二章 出科前后
一 长春科班
二 学艺生活
三 几位老师
四 离开北京
五 汪笑侬先生
六 平山堂拜师
第三章 老师王鸿寿
一 满门抄斩
二 在太平军的科班中
三 从《洪杨传》到《铁公鸡》
四 从演徽剧到演京剧
五 发展了米喜子的表演艺术
六 关戏被禁
七 两次辞官
八 一生献身于戏剧
九 书法家
十 教我演关公戏
十一 在京演出的儿出戏
十二 最后的演出
十三 “王派”的影响
第四章 搭班时期
一 初搭一庆兴社
二 在第一舞台
三 和周信芳同台演出
四 和王瑶卿先生同台时期
……
第二编 表演艺术
第三编 梨园琐谈
后记
再版后记(一)
再版后记(二)

精彩书摘

杨老板另有出四本《杨再兴》,包括《镇潭州》、《金兰会》、《洞庭湖》、《小商河》。这是他拜三老板之后向三老板学的。当时林树森陪他演杨幺,刘砚亭陪他演杨虎。这出戏要在一晚上演完。戏太大,穿带也麻烦,所以管箱的靳荣轩说:“我就怕《洞庭湖》,杨老板得扎三回靠,卸三回!”
杨老板的四本《马超》包括《反西凉》、《战渭南》、《战冀州》、《诈历城》,俗称“四块白”,因为马超穿白靠。这出戏是向夏奎章学的(夏奎章是夏月润弟兄的父亲,同杨月楼是莫逆之交,他俩打破“利不外溢”的惯例)。夏奎章教杨小楼的马超,杨月楼教夏月润的赵云。所以杨、夏两家的戏路都是一样的。
一次,我去杨家,他拿出两张照片让我看,都是扎白靠,戴夫子盔,右手勒马,左手别枪,丁字步站着的全身剧照。我说:“到你这儿来就得进考场。一个是赵云,一个是马超。”他说:“怎见得,不都一样吗?”我说:“不一样,脸上带有儒气的是赵云,脸上带着勇气的是马超。”他笑了,接着说:“好多人分不出来,你给分出来了。”我又说:“一个是夏,一个是杨,你这是下羊!”(谐夏、杨二姓的音)他更笑了。
《铁笼山》原来是一出武花脸应工的长靠戏。自从俞菊笙以武生应工演出之后,他的弟子杨小楼、尚和玉就都以武生勾脸的形式演出。由这以后,这出《铁笼山》就由武净、武生两门抱了,一般都是从姜维起霸观星起到草上坡兵败止,不演《探营》。
有一次,同仁堂东家乐十爷(名字忘了)请我和杨老板吃饭。吃完饭,杨老板又去草厂三条我家(那时他住笤帚胡同)。他问我:“老洪,老爷是红生,红生都是老爷吗?”我说:“红生不都是老爷,红生包括关胜、赵匡胤、姜维……”他说:“姜维呀!”我说:“李五先生就是这样演的,姜维是红生应工。”他说:“噢,姜维是红生应工,那咱俩应行。吃完人家饭了,你唱《探营》,我唱《铁笼山》。”我说:“李五先生可一人到底。”他说:“我怕唱二黄,你知道不知道?”(因为姜维探营时唱唢呐二黄,上山观营时才唱西皮,杨老板一生不唱二黄,而他这不唱二黄是公认许可的,京剧界也就这么一位。)我说:“戏我会,脸我不会勾。”
……

前言/序言


梨园旧事,光影流转:一部关于中国戏曲百年变迁的口述史 导言: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戏曲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仅是舞台上的唱念做打,更是社会变迁、时代风云的生动缩影。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的剧种或某一位艺术家的个人经历,而是以一种宏大的、跨越时空的视角,以大量珍贵的口述资料为基石,勾勒出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戏曲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在剧目、表演、管理乃至社会地位上的深刻演变历程。 这部口述历史集,汇集了来自京剧、昆曲、越剧、川剧、豫剧等多个主要剧种的老一辈艺术家、剧团管理者、剧本创作人员,以及资深戏迷的集体记忆。它如同一个巨大的声音博物馆,以第一人称的鲜活叙述,重现了那些曾经辉煌的舞台瞬间,也坦诚地记录了艺术在动荡年代所经历的阵痛与坚守。 --- 第一部分:舞台的黎明与旧日的辉煌(1920s - 1949)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民国时期,特别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当时的戏园子是都市文化生活的核心,名伶辈出,竞争激烈。 梨园行规的坚守与松动: 艺术家们详述了旧时戏班内部森严的师徒制度、行会组织(如科班与科班之间的壁垒),以及“祖师爷”的信仰体系。通过对老一辈艺人学艺的艰辛回忆,展现了传统科班教育对基本功的残酷打磨,以及由此培养出的扎实底蕴。同时,也记录了在社会转型期,传统规制如何受到新思潮的冲击,例如女性开始登台、商业化运作的兴起等现象。 剧目的传承与创新: 这一阶段的口述资料,详细梳理了大量经典传统剧目的“本子”是如何代代相传、又如何在不同名家手中被“化”出独特风格的。大量的篇幅用于描述名角们在演出同一部戏时,在身段、韵味、甚至对白处理上的微妙差异,从而构建起一张详尽的“流派”关系图谱。例如,关于某出武戏的“趟马”动作,不同剧团和演员所采用的技巧差异,都被细致地描绘出来。 都市与戏园的生态: 描述了上海、北京、天津等地的著名戏园子(如天蟾舞台、广和楼)的盛况,包括观众席位的等级划分、票价制度、点戏的规矩,以及当时的报纸戏评对艺术家声誉的影响力。老艺术家们生动再现了当时“圈子”内的社交活动,如堂会、堂倌文化,以及戏曲如何渗透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 第二部分:时代的洗礼与重塑(1949 - 1976) 新中国的成立给戏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部分聚焦于戏曲艺术如何响应国家号召,进行“革新”与“移植”。 “五四”以来的戏改浪潮: 口述者们回忆了从解放初期开始,各地戏曲研究室和剧改组如何运作。他们详细记录了从民间搜集、整理、改编传统剧目的过程,以及在整理过程中,老艺人与新知识分子之间发生的观点碰撞与合作磨合。例如,对于如何处理传统戏中被认为“封建”或“迷信”的成分,艺术家的思想转变和妥协过程。 新编历史剧的诞生: 这一时期是新剧目集中涌现的阶段。艺术家们讲述了如何从历史典籍中寻找素材,如何根据新的政治导向和美学要求,将地方戏曲的程式与现代叙事手法相结合。详尽记录了多部标志性新编剧目(如以民间故事为蓝本的剧作)从孕育、排练到首演的全过程,包括对舞台美术、服装设计的颠覆性尝试。 院团体制的建立与运营: 艺术家和管理者讲述了公私合营后,戏曲团体转变为国家事业单位的经历。这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和定期的演出,但也意味着艺术创作必须服从于特定的政治任务和宣传需求。口述资料中不乏对“为工农兵服务”口号下,巡回演出、深入基层的具体回忆,以及对排练日程安排、演员分配制度的描述。 --- 第三部分:曲折中的坚守与回归(1977 - 1990s) 随着拨乱反正,戏曲艺术迎来了恢复和复苏的时期。本部分着重于艺术本体的回归和对历史的梳理。 “禁区”的解冻与传统的回响: 记录了在特定历史时期被搁置或批判的剧目如何被重新挖掘和搬上舞台。老艺术家们讲述了如何凭借记忆,重新找回那些几近失传的唱腔、身段和化妆技巧。这部分充满了对“失而复得”的激动,以及对传统艺术生命力的赞叹。 剧种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下,不同剧种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变得频繁。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们回忆了他们互相观摩、互相学习的经历,探讨了不同剧种的音乐特点、板式结构在相互借鉴中产生的化学反应。这促进了中国戏曲艺术整体的视野拓展。 人才的断层与培养的焦虑: 这一时期的口述资料集中反映了对人才梯队建设的深切忧虑。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体力和精力下降,如何有效地将复杂的艺术技巧传授给年轻一代,成为了管理者和艺术家共同面对的难题。许多口述者回忆了他们尝试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录像技术保留艺术遗产的努力。 --- 结语:活着的历史 本书的最终价值在于其无可替代的“在场感”。它没有进行高屋建瓴的理论分析,而是通过无数鲜活的、带着地域口音和个人情感的叙述,构建起一部关于中国戏曲艺术发展脉络的民间“编年史”。通过这些口述者的声音,我们不仅听到了优美的唱腔,更听到了一个古老艺术形式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坚韧不拔地呼吸、挣扎、创新与传承的复杂心路历程。阅读此书,如同翻开了一部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侧影,其厚重与斑斓,令人深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虽然是口述体,却丝毫没有松散的感觉,反而有一种行云流水的叙事张力。它巧妙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读起来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舞台幕后花絮的细致描绘,那些道具的制作、服装的考究、甚至是灯光和布景的演变,都反映了那个时期戏曲制作的匠人精神。它让我意识到,一台完美的演出背后,是无数个幕后工作者心血的凝聚。这种对细节的尊重和记录,使得整部作品的文献价值也大大提升,绝非一般的回忆录可以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时间沉淀感,那种老派的表达方式和特有的行话俚语,构成了阅读过程中一种美妙的“陌生感”和亲近感并存的体验。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那种旧时剧场里特有的喧嚣和肃穆交替的氛围。书中对于不同流派之间的艺术见解和争论,描述得非常到位,清晰地展现了京剧艺术内部不断探索和自我完善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论教材,而是鲜活的、带着温度的口述现场,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茶楼酒肆,聆听前辈们对艺术的虔诚剖白,回味无穷,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这套关于京剧老艺术家的口述历史,真是让人沉醉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梨园行当风云际会的年代。书里对那个时代戏曲界的生态描摹得入木三分,那些老先生们从学戏、搭班、到舞台上的点点滴滴,那种筚路蓝缕的艰辛和对艺术的执着,读起来让人肃然起敬。尤其是一些对当时名角儿的侧面描写,栩栩如生,让人对那些传奇人物的舞台形象和个性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作者的梳理功力可见一斑,将那些零散的回忆片段串联起来,形成了一部有血有肉的行业编年史。它不仅仅是某个艺术家的个人传记,更是对一个黄金时代京剧艺术发展脉络的一次重要记录。对于任何一个对传统戏曲抱有深厚感情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珍藏。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真正动人之处,在于它展现了“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韧性”。那些老艺术家们面对时代的变迁,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的转型期,所经历的心路历程,通过他们的口述得到了最直接的呈现。有些片段读来让人心头一紧,他们如何调整自己的艺术理念以适应新的审美需求,如何保护那些濒临失传的传统,那种与命运抗争的姿态,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艺术史记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坚守者的精神史诗。对于后辈艺术工作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提醒着他们艺术的根基在哪里。

评分

读完全书,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真”。没有太多美化和润饰,全是那个时代艺人最真实的声音和经历。那些关于舞台调度的细微之处、对声腔流派的争论,甚至是剧团内部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窘境,都坦诚地被记录了下来。特别是提到某些行当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遭遇的困境和挣扎,读来令人唏嘘。这不仅仅是关于“唱念做打”的技艺探讨,更是对一种文化传承者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如何坚守与变通的深刻反思。文字的朴实和口述者的真挚情感交织在一起,构筑起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让今天的观众得以窥见前辈们是如何用生命浇灌舞台艺术的。

评分

此书的页质不错,投递也挺快的

评分

从京东买东西还是很放心的

评分

从京东买东西还是很放心的

评分

从京东买东西还是很放心的

评分

一本好书,可以和M《粉末生涯》媲美,比今天的京剧理论家的文章好看太多了,有内容,有真东西。

评分

史海勾沉,精彩绝伦,堪称巨作.

评分

史海勾沉,精彩绝伦,堪称巨作.

评分

是自己喜欢的 谢谢了

评分

好,不错,挺喜欢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