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导论(第6版) [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Sixth Edition)]

公共行政导论(第6版) [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Sixth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杰伊·M·沙夫里茨(Jay M.Shafritz) 等 著,刘俊生 等 译
图书标签:
  • 公共行政
  • 行政学
  • 政治学
  • 公共管理
  • 政府
  • 政策分析
  • 组织行为
  • 公共服务
  • 行政改革
  • 政治制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3446
版次:6
商品编码:108617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经典教材系列
外文名称:Introduc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Sixth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公共行政导论(第6版)》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公共行政学者沙夫里茨领衔著述的一本在全球公共行政领域特别是在美国公共行政学界产生较大影响的著作,十四章内容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公共行政理论框架。与美国同类书籍相比,本书内容更为丰富和全面,并且吸收了当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成果,像文化对行政的影响、荣誉与伦理的关系、管理主义、绩效审计等内容是美国同类书籍不曾探讨或者较少探讨的。与中国内地同类书籍相比,《公共行政导论(第6版)》代表着先进的公共行政理论体系的建构,如四个视角的公共行政定义、公共过程的政治与文化环境、公共管理者的荣誉、府际关系、社会公平、后现代公共行政、项目审计和评估等诸多主题是中国内地同类书籍没有涉及或者较少涉及的。“故事引导、理论分析、实践改革”的教材编写模式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这种模式也是值得中国内地公共行政研究者借鉴的。

作者简介

杰伊.M.沙夫里茨(JayM.S hafritz),公共行政领域知名教授。美国匹兹堡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研究生院教授。曾任教于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休斯敦大学明湖分校等多所大学,由他撰写的有关公共事务、组织理论和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性和学术性著作达30多本。
E.W.拉塞尔(E.W.R ussell),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城市治理与管理中心教授,兼任政府政策顾问。曾任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国际百科全书顾问编辑,代表作《公共行政导论:文献选读》。
克里斯托弗.P.伯里克(Christopher P.Borick),美国穆伦堡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曾参与撰写《公共政策导论》、《公共政策经典》和《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案例》等书。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启蒙教材。它涵盖了公共行政领域的所有关键问题。每章的开章案例和其中妙趣横生的文摘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学会用相关理论审视时事。”
——用过本书的学生如是说

“这本书简单易懂,涵盖范围广,所举的例子非常贴近现实生活。我讲了四年“公共行政导论”课了,每年我都用它作教材。”
——用过本书的教师如是说

“本书作者希望通过扎实的理论阐述和最新的学科发展动向介绍,培养学生对本领域的研究兴趣,并让他们用批判的视角审视当下的公共行政。”
——审读本书的编辑如是说

目录

第1章 界定公共行政
1.1 公共行政的各种定义
1.2 公共行政的演进

第2章 公共政策及其执行的政治和文化环境
2.1 什么是公共政策?
2.2 政策制定过程
2.3 权力——外部视角
2.4 权力——内部视角
2.5 公共组织文化

第3章 政府机构的持续性重组
3.1 政府机构为何物?
3.2 美国政府的行政体系
3.3 州及地方政府机构
3.4 联邦政府机构改革
3.5 私营化的压力

第4章 府际关系
4.1 联邦制的演进
4.2 基本协议
4.3 美国的联邦制
4.4 府际关系的结构
4.5 动态的联邦制
4.6 府际管理
4.7 财政联邦主义——绕着钱转
4.8 委托代理革命

第5章 荣誉、伦理与责任
5.1 荣誉的起源与本质
5.2 政府中的腐败
5.3 为国家而撒谎
5.4 伦理的层次结构
5.5 荣誉、行为和伦理之准则
5.6 挑战问责
5.7 立法机关的监督

第6章 管理和组织理论的演变
6.1 公共管理的起源
6.2 管理原则的发展
6.3 何谓组织理论?
6.4 科学管理的起源
6.5 正统时期
6.6 官僚制的多重含义
6.7 新古典组织理论
6.8 “现代的”结构组织理论
6.9 系统理论

第7章 组织行为
7.1 组织行为
7.2 官僚组织对行为的影响
7.3 激励
7.4 未来的组织

第8章 管理主义与绩效管理
8.1 管理主义
8.2 再造
8.3 授权
8.4 企业主义
8.5 何谓绩效管理?
8.6 提高生产率
8.7 电子政务

第9章 战略管理和政府规制
9.1 何谓战略管理?
9.2 战略管理工具
9.3 政府对健康、安全和经济公平的管制
……
第10章 领导
第11章 人事管理和劳资关系
第12章 社会公平
第13章 公共财政管理
第14章 项目审计与项目评估
附录:公共行政大事件

精彩书摘

前面讨论的这些定义没有一个是先天固有的。定义只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出的,那些结构上可能完全不同的定义,在本质上是在完成同样的工作。同样,公共行政本身也无须按照其过去的演化过程设计出固定的发展路径来,因为在任何演化过程中都似乎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在其一本书中介绍过加拿大落基山脉(Canadian Rockies)盛产动物化石的伯吉斯页岩(Burgess Shale),并指出动物进化具有很多种开始和结束的方式。古尔德说,“根据现在已有的伯吉斯证据来看,并没有什么能够保证哪种软体动物将来一定演化成功”。也就是说进化为人类的脊椎动物,在当时并不一定就能存活下来。古尔德认为,这种自然选择最令人烦恼的事情,就是它自身的随意性——很多进化历史都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
公共行政的发展也是这样。我们现在拥有的行政机构本来很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类研究了解公共行政实践的方式和公共行政定义的方式也本来很有可能发生令人吃惊的变化。例如,如果希腊人坚持认为行政是规模宏大的家庭管理,公共行政也许就会发展成为一个女性从事的职业。罗马人借鉴吸收了希腊人很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许会模仿这种方式。如果古希腊和古罗马世界形成男人只适合打仗和干体力活的观念,则女性就很有可能发展形成慈善的母系社会。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宦官统治。(这不是笑话!)
在过去的2000多年里,直到进入20世纪,宦官——生殖器官被阉割的男性——也是可选择的一类行政人员。为什么?因为他们失去了生殖器官意味着他们值得信赖——首先是指在伺候统治者的王后和嫔妃方面,其次是指在处理统治者的家庭杂务方面。实践证明,宦官是特别有效和忠诚的行政官员,因为宦官通常很小就离开了家,他们知道生存的唯一方法就是让那个能够使他们富裕并且能够保护他们的人认为他们做得很好。宦官自成一套服务体系。帝国在其边界虏获数以千计的小男孩,然后阉割他们,很多人在残忍的手术中死去,而幸存者才会成为宫廷太监。这是宦官来源的主要途径。在宫廷里面,他们可以爬到最高行政职位。宦官是古代叙利亚、波斯、中国和罗马的统治者最信任的仆人阶层。在盛行任人唯亲(雇用亲戚)的世纪里,他们能够赢得统治者的信任,升官发财。尽管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使用了大量的宦官担任政府职务,但是西方基督教世界却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
传统的宦官政府在一个世纪前的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仍然存在。因此,根据大部分有记载的历史来看,国家通过宦官来处理行政事务是一种“正常”情况。这种方式所具有的优点——绝对的忠诚和冷漠——是不应该被嘲讽的。
……

前言/序言


探寻公共服务的根基与未来:一本关于理解国家运行的指南 在这个日益复杂且互联的世界里,理解政府如何运作、公共服务如何提供、以及政策如何制定与执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渴望投身公共事业的莘莘学子,还是希望更深入理解自身所处社会运作机制的广大民众,亦或是锐意革新的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都需要一本能够清晰梳理公共行政核心概念、剖析关键理论、洞察实践挑战并指引未来方向的读物。本书正是为此而生,它旨在以一种全面而深入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公共行政的宏伟殿堂,认识其历史渊源,掌握其核心要义,并积极思考其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我们从公共行政的基石——政府的本质与功能出发。政府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也是资源配置的调节者。理解政府的合法性来源、权力结构以及其在不同社会政治体制下的多样性,是认识公共行政的起点。我们将审视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物品(如国防、法律、教育、医疗)方面的不可替代性,同时探讨其在市场失灵、外部性处理以及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分析公共行政的演进历程。从早期的、注重效率和科层制的“旧公共行政”,到倡导民主、公平和响应性的“新公共行政”,再到强调市场化、绩效和公民参与的“新公共管理”,以及当下所倡导的“新公共服务”和“网络化治理”,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社会对政府角色和公共行政模式的不断反思与重塑。了解这些演进脉络,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当前的公共行政模式会是这个样子,以及未来可能走向何方。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是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政策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历一个严谨而复杂的过程:从问题的识别与议程设置,到政策的制定与选择,再到政策的执行与评估,最后可能涉及政策的终止或调整。我们将详细解析每个阶段的关键环节,包括各种理论模型(如理性决策模型、增量模型、跨越模型等)如何解释政策选择,以及政策执行中的障碍与促进因素。特别地,我们将聚焦于政策执行这一关键环节。理解政策的制定固然重要,但若缺乏有效的执行,再宏伟的蓝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本书将剖析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层级传递、利益博弈、资源约束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并探讨如何通过改进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信息系统和利益相关者协调等方式来提升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作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要素,组织理论与管理自然是本书不可或缺的部分。政府机构的有效运作离不开精密的组织设计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我们将深入探讨各种主要的组织理论,从韦伯的科层制模型到权变理论,从组织学习到网络化组织,理解不同理论视角如何解释组织的行为模式和绩效表现。本书还将考察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招聘、培训、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以及公共部门的领导力等问题。在公共服务领域,优秀的人才和有效的激励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 此外,本书高度重视公共行政的伦理与问责。在公共领域,信任是维系政府合法性和运作效能的基石。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公共行政的伦理困境,如权力滥用、腐败、利益冲突等,并审视各种问责机制,包括法律问责、政治问责、行政问责和社会问责,以及它们在实践中如何发挥作用。了解如何构建一个廉洁、透明、负责任的公共行政体系,是保障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的关键。 进入21世纪,公共行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治理的转型成为重要的议题。在传统政府主导的模式之外,本书将介绍合作治理和网络化治理的新兴范式。理解如何与其他社会主体(如非营利组织、私营企业、公民社会团体)进行有效合作,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如何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背景下,构建开放、包容、高效的治理网络,是当前公共行政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我们将探讨公民参与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如听证会、咨询委员会、在线平台)促进公民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与决策中。 本书还特别关注公共行政的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在日益强调效率和效果的时代,如何科学地衡量公共服务的绩效,如何运用绩效数据来改进管理和决策,成为至关重要的课题。我们将介绍各种绩效评估的框架和工具,并讨论如何在公共部门推行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公众满意度。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公共行政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全球化、技术变革、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宏大背景下,公共行政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我们将探讨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潜力,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和社会挑战。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可持续发展、韧性城市、社会公平等议题,思考公共行政如何在塑造更美好、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本书的写作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对经典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有对当前前沿研究和实践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构建起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公共行政知识体系,能够以批判性的视角审视公共行政的运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机器的运转逻辑,并为参与和推动公共行政的改革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研究者,本书都将是您在公共行政领域深入探索的宝贵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最初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以为它会是一本比较轻松、概括性的读物,但事实证明,它比我想象的要扎实得多。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对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性反思。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介绍主流理论,而是对各种理论的假设、价值取向以及它们在现实中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在讨论“绩效管理”时,书中就指出了过度强调量化指标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目标偏离”和“选择性执行”。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对于我这样正在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学生来说,非常有价值。它引导我不仅仅是接受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要去质疑、去思考,去探究知识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存在的偏见。书中对“后官僚制”和“公共价值”等概念的阐释,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将公共行政看作是纯粹的效率机器,而是强调了其在创造和维护社会价值方面的作用。通过对不同国家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如何平衡公平、正义、包容等更深层次的价值。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理论的深度和批判性思考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挑战了我对公共行政的既有认知,并鼓励我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评分

老实说,我购买这本《公共行政导论(第六版)》主要是因为它是课程的指定教材,一开始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但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它的确是一本值得认真对待的学术著作。它在理论的梳理和整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理论,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加连贯和自洽的知识体系。在分析公共行政的运作机制时,书中不仅回顾了传统的官僚制理论,也深入探讨了新公共管理(NPM)、新公共服务(NPS)等新兴的行政范式,并比较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及对实践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这些范式时,能够辩证地看待它们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而不是一味推崇或否定。书中对“善治”(Good Governance)概念的阐释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参与、透明、问责、法治等原则在现代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不同国家治理模式的比较,展示了这些原则在实践中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以及在不同文化和制度背景下的差异。此外,书中对公共部门改革的分析也十分具有启发性,它不仅仅是描述改革的趋势,更是深入剖析了改革背后的驱动力、面临的阻力以及改革可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后果。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邃的洞察力,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入门教材,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专业读物。

评分

我一直对公共行政领域中“技术”与“人文”的张力很感兴趣。这本《公共行政导论(第六版)》恰恰在这一点上给了我很多启发。书中在介绍各种行政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同时,也反复强调了人的因素在公共行政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更是关于如何理解和回应公民的需求,如何构建信任,如何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满意度。例如,在讨论“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分析”在公共行政中的应用时,作者并没有将其仅仅视为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影响公民与政府的互动,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隐私,以及如何避免数字鸿沟的扩大。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温度。书中对“公共物品”和“集体行动”的分析,也让我对政府在市场失灵和公民合作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更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政府在保障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必要性和复杂性。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成功的公共行政,不仅仅依赖于精湛的技术,更依赖于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人性化的视角来理解公共行政的本质。

评分

我是一名在基层政府工作的年轻公务员,一直想找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当前公共行政改革方向的书。《公共行政导论(第六版)》这本书,虽然标题听起来像是给初学者的,但它里面的一些内容,对于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公共行政从传统的“效率优先”到“回应性”的转变。书中对“网络治理”(Network Governance)和“协同治理”(Collaborative Governance)的探讨,让我对政府如何与社会组织、公民、私营部门合作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例如,在讨论城市规划和社区发展时,作者提供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通过多方参与的模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这对于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部门协调、公众参与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另外,书中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的介绍,也结合了最新的理念和实践。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试图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如何做得更好”。读这本书,感觉自己像是重新审视了工作中的许多方面,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部门的工作,以及自己在整个公共行政体系中的位置。它让我认识到,公共行政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评分

这本《公共行政导论(第六版)》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惊喜。作为一名对公共管理领域充满好奇但又初窥门径的学生,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入门读物。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首先,它以非常清晰的逻辑结构,层层递进地展开了公共行政的各个核心概念。从行政的定义、历史演变,到行政与政治、法律、经济等学科的内在联系,再到政府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书中不仅介绍了理论框架,还穿插了大量的现实案例,让我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讨论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时,作者引用了几个不同国家在应对环境污染、公共卫生危机等方面的案例,分析了政策制定的挑战、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以及执行过程中的障碍。这些案例的分析非常深入,让我对公共行政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争议和难题,而是客观呈现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实践困境,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能够避免形成单一、片面的理解。此外,书中的语言风格也相当吸引人,通俗易懂,避免了枯燥的学术术语堆砌,即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阅读。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探索公共行政的广阔天地,收获颇丰。

评分

(100%好评p)

评分

再造

评分

为国家而撒谎

评分

3.5

评分

荣誉的起源与本质

评分

¥20.g60(8折)

评分

康德、罗尔斯与全球正义

评分

3.5

评分

对健康、安全和经济公平的管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