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学原理

国家学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海明 著,张杰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中国哲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
  • 思想
  • 教育
  • 国学经典
  • 中华文化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74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1154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页数:496
字数:42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大国治理是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大国治理过程中存在着有限的社会资源与大规模需求之间的矛盾,国家治理所面临困境是巨型社会、其头等要务是治理失业、贫困、腐败。在国际舞台上 消除造成城乡、农工不平等的体制性障碍 实现人人平权。国家治理要形成了一种以普遍平等和全面公正为价值导向、以权利限制权力和责任规范权利为基础的民主型治理模式 加速户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农村土地等相关制度的改革 避免一种治理质量较低的 “勾结型国家”治理模式, 实现民主施政。

本丛书《国家学原理》立足全球,着眼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创建当代政治文明为目标,重构以人性和人本为基石、谋求大国治理之逻辑。

内容简介

  国家学就是关于国家制度好坏的价值科学,因而全部对象都是从这个国家制度价值推导公式推演出来的。上卷《本性论》就是对“前提1:国家事实如何”的研究,主要研究国家界说、国家起源、国家类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性定律。中卷《价值论》就是对“前提2:国家目的如何”和“前提3:国家应该如何”以及“结论1:国家制度之好坏”的研究,主要研究国家制度价值标准体系,并用以衡量各种类型国家制度——各种民主制与非民主制以及各种私有制与公有制国家制度——之价值。下卷《实现论》就是对“结论2:好国家制度如何实现之条件”的研究,主要研究民主与共产主义实现的主客观条件。国家制度价值推导公式及其所由以构成的五个命题,能够推导出国家学全部对象,因而可以称之为“国家学公理”。这样一来,国家学不仅因国家制度好坏攸关每个人最大利益而堪称价值最大的科学,而且是一门可以公理化的跨学科科学。

作者简介

  王海明,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人,现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主任,代表作为《新论理学》(修订版,全三册,商务印书馆2008年)。著有《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伦理学方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人性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公正与人道:国家治理道德原则体系》(商务印书馆2010年)、《名家通识讲座书系:道德哲学原理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名校名师名课系列:伦理学与人生》(复旦大学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复旦博学系列:伦理学导论》(复旦大学教材,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伦理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大学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美德伦理学》(与孙英合著,北京大学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寻求新道德:科学伦理学之建构》(与孙英合著,华夏出版社1994年)。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哲学与文化月刊》(台北)、《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等刊物发表伦理学与国家学论文250余篇。2004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唐代兴教授研究王海明《新伦理学》的学术专著:《优良道德体系论:新伦理学研究》;2007 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然教授研究和传播王海明《新论理学》的专著:《优良道德论》。

目录

绪论 11

一 国家学界说 12

二 国家制度价值推导公式 13

三 国家学对象 16

四 国家学性质 18

上卷 本性论:国家事实如何 20

第一章 国家概念 21

一 社会与权力:界说国家的两个前提 21

1 社会:国家最邻近的上位概念 21

2 权力:管理者拥有的具有合法和强制性的影响 22

3权威:权力是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威性强制力量 25

二 国家界说 26

1国家与社会:构成要素之比较 26

2 国家:最大最高的社会 27

3 国家:拥有主权或独立自主的社会 28

三 国家界说理论 29

1现代西方主流定义 29

2马克思主义定义 29

第二章 国家起源 33

一 国家终极起源 33

1 国家从来就有:从国家的科学的定义来看 33

2 国家并非从来就有:从国家的现代主流定义来看 34

3 国家终级根源:国家最终源于社会的统一和最大化需要 36

二 国家直接根源:国家直接源于最高权力之契约 37

1最高权力契约:国家直接且必然起源 37

2 国家起源于武力征服:国家必然起源于契约之否定 39

3 何种最高权力契约:国家直接且偶然起源 40

三 国家起源理论:社会契约论 43

1 神源说、武力起源说、阶级斗争起源说与自然起源说或进化说 43

2 社会契约论:自然状态 44

3 社会契约论:“明示”或“默示”的最高权力契约 45

4 社会契约论:真理与迷误 45

第三章 国家类型 49

一 国家分类的科学标准:国体、政体与经济形态 49

1 国体与政体 49

2 国家分类的科学依据 51

3 国体类型与政体类型以及经济形态类型的同一性 52

二 国家分类:以最高权力由谁掌握为依据 53

1 国家基本类型:民主与专制等4种类型 53

2 国家混合类型:“名义民主而实为专制”等16种混合政体 57

3国家具体类型:民主与专制等4种基本类型的再分类 60

三 国家分类:以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根据 68

1 国家六类型:五种社会形态说的诘难与辩护 68

2 原始国家 69

3 奴隶制与封建制国家:两种封建概念 71

4 资本主义国家 73

5 国家分类总结:两大系列之21种复合类型 75

第四章 国家本性 79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性定律 79

一 经济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80

1 生产关系高低与生产力高低正比例定律 80

2生产关系高低与生产力高低微观正比例定律 82

二 政体制度的偶然任意性 85

1 政体制度偶然任意性之事实 85

2 政体制度偶然任意性之原因 88

三 人性 91

1 爱:原因与结果 91

2 爱有差等:最深刻的人性定律 93

中卷 价值论:国家制度应该如何 98

导论 99

1 制度与治理:国家好坏科学评估之对象 99

2 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好坏的价值标准体系 100

3国家好坏价值评估的科学方法 103

第五章 国家制度价值标准体系 105

一 增减每个人利益总量:国家制度终极价值标准 105

1增减每个人利益总量:国家制度价值终极总标准 106

2 最大利益净余额:利益冲突条件下的国家制度价值终极标准 107

3 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标准:优先于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 108

4 无害一人地增进利益总量:利益不相冲突条件下的国家制度价值终极标准 110

二 公正与平等:国家制度根本价值标准 112

1 公正:国家制度根本价值标准 112

2平等:最重要的公正 113

3 社会公正理论 120

三 人道与自由:国家制度最高价值标准 123

1 人道:国家制度最高价值标准 123

2 自由:最根本的人道 126

3 自由主义:关于自由社会的人道主义理论 133

四 国家制度价值标准体系:发生冲突的取舍原则 134

1 公正:优先于人道与自由 135

2 平等:优先于自由 136

3 增减每个人利益总量:优先于公正与平等 138

第六章 民主与非民主制国家制度之价值 142

一 民主与非民主制的自身内在价值:根据国家制度最高价值标准准 142

1 民主:唯一符合政治自由标准的国家制度 142

2 宪政民主:唯一符合全部自由标准的国家制度 143

3 民主:唯一符合人道标准的国家制度 143

二 民主与非民主制的自身内在价值:根据国家制度根本价值标准 145

1 民主:唯一符合政治平等标准的国家制度 145

2 民主:唯一符合全部平等标准的国家制度 146

3 民主:唯一符合人权和公正标准的国家制度 147

三 民主与非民主制的自身内在价值:根据国家制度价值终极标准 148

1 民主与非民主制的价值:解析等级制 149

2 民主与非民主制的价值:根据国家繁荣进步 152

3 民主与非民主制的价值:根据国民品德状况 153

四 普世价值:民主与非民主制的外在适用价值 155

1 普世价值概念 156

2 民主与非民主制的普世性和普世价值 157

3 民主普世价值否定论 158

五 专制主义、精英主义与民主主义 160

——关于民主制与非民主制价值之理论 160

1专制主义、精英主义与民主主义:谁是谁非 161

2 专制主义独特的理论根据:君权神授说、国家统一说和天无二日说 163

3 专制主义与精英主义共同的理论根据:优秀人物统治论 164

4精英主义独特的理论根据:民主不可能论 165

5 民主制的弊端:民主悖论、不可能性定理与民主效率低下论 168

第七章 资本主义价值:工资与劳动必定不等价交换 177

导言 177

一 商品价值 179

1 商品价值概念:商品价值递减定律 179

2 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劳动、土地与资本 180

3分配之谜:劳动、资本和土地各自创造多少价值 181

二 商品价格 182

1 价格概念:价格的契约本性 182

2自由竞争:自由价格与公平价格之实现 183

3等价交换:价格的规范与规律 184

三 劳动的价值与价格 185

1劳动与劳动力的价值 185

2 劳动与劳动力的价格 185

3工资与劳动必定不等价交换:资本主义剥削之秘密 186

四 商品价值理论: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 188

1 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根源:价值反论 188

2 劳动价值论的阶级根源:揭露阶级剥削的理论 190

3 边际效用论与劳动价值论:两种客观价值论 191

第八章 理想国:共产主义 197

导言 197

一 按劳分配 198

1 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不公正的分配原则 198

2 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公正的分配原则 200

3 驳论:按劳分配所体现的资产阶级法权 201

二 市场经济 202

1 市场经济:唯一符合国家制度价值标准的经济形态 202

2 没有政府管制的市场经济:共产主义经济形态 204

3 政府管制的市场经济:寻租现象之因果 206

三 全球国家、世界政府与宪政民主 207

1 全球国家和世界政府:共产主义国家显著特征 207

2 宪政民主:共产主义政体 210

3 共产主义国家:六大特征 211

四 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 212

1 社会主义:理想的社会制度 212

2 社会主义:不完全而求完全的共产主义 213

3 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居于支配地位的国家 214


精彩书摘

  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及其管理组织或政府的社会,是最大且最高的社会。因此,一方面,从人的社会本性来看,国家必然起源于每个人对于社会最大化的需要(每个人需要的满足程度与社会的大小规模成正比)和使各种社会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需要(最高权力或国家是各种社会成为一个统一体的最根本的必要条件)。这是国家的内在的、间接的和终级的起源,它只是说明国家乃人类固有需要,只是说明国家产生的必然性;而未能说明国家产生的实然性和应然性。另一方面,从国家实际的产生状况来看,任何权力无疑必然都产生、形成和起源于社会成员的普遍同意;最高权力属于权力范畴,因而必定产生、形成和起源于社会成员的普遍同意。任何两个以上的人就某种利益交换关系所达成的同意无疑都是契约。于是,最高权力或国家便必然直接产生、形成和起源于契约,起源于社会成员就最高权力所关渋的的权利与义务等利益之交换所缔结的契约;但究竟起源于何种最高权力契约则是偶然的:唯有起源于民主地缔结的民主的最高权力契约,才是善的、应该的和道德的;否则便是恶的、不应该和不道德的。这是国家的直接的外在的起源,它说明国家实际上是怎样产生的,说明国家产生的实然性和应然性。
  一 国家终极起源
  1 国家从来就有:从国家的科学的定义来看
  从国家的科学的定义———亦即“拥有最高权力的社会”、“拥有主权的社会”、“最大且最高的社会”和“独立自主的社会”———可以看出,国家与社会一样,是从来就有的。因为现代人类学研究表明,人类最早的社会或最古老的原始社会,就是“队群”或“游群”(bands)。它是大约一万年以前,人类尚处于农业产生之前的“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组织的普遍形态。对于这种社会形态,现代人类学家恩伯曾这样描述道:
  “有些社会是由若干相当小的、通常是游动的群体组成。我们习惯于称每个这样的群体为队群,它在政治上有自主权。这就是说,在这种社会中,队群是最大的政治单位。鉴于大多数近代的食物采集者都曾经有过队群组织,一些人类学家认为,在农业产生以前,或者一直到大约一万年以前,队群这种类型的政治组织几乎是所有社会的特征。……队群的规模很小,通常不足百人,甚至更少。每个队群都拥有广大领土,因而人口密度很低。”
  可见,“队群”虽然通常只有几十个人,极为简单,不包括任何其他社会;却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社会,因而也就是一种国家,亦即人类最原始最古老最简单的国家。这样一来,国家也就是一种人类最早的社会,是一种最古老的社会,因而是人类从来就有的社会。所以,鲍桑葵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有国家。也就是说,从来就有某种规模比家庭大而且不承认任何权力高于它的联合组织或自治组织。”
  诚然,问题在于,说原始社会20人构成的独立自主的小小“队群”或“游团”是一个国家,岂不荒唐?咋一看来,确实荒唐。其实不然。因为哪一种极其高级伟大的事物,不是由极其简单渺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现代国家固然极其庞大复杂,但它显然并不是一下子无中生有,而无疑是从人类最原始最古老最简单的国家发展进化而来。那么,这种人类最原始最古老最简单的国家由20人构成,何荒唐之有?柏拉图早就指出,最小的国家可能只有4到5人:“最小的城邦起码要有4到5人。”更何况,如果千余人口的梵蒂冈是一个国家并不荒唐,那么,千余人口的“队群”是一个国家也就不荒唐了。如果千余人口的“队群”是一个国家不荒唐,那么,百余人口的“队群”是一个国家也就不荒唐了。如果百余人口的“队群”是一个国家并不荒唐,那么,20个人构成的“队群”是一个国家,何荒唐之有?
  显然,问题的关键全在于国家的定义。如果像我们在前面所证明的那样,国家的定义是“拥有最高权力、主权或独立自主的社会”,那么,一个社会,不论如何庞大复杂,不论有多少人,哪怕是2亿人,只要它不拥有主权、不能独立自主,它就不是国家;相反地,一个社会,不论如何简单原始,不论有多少人,哪怕它只有两个人,但只要它拥有主权、独立自主,它就是国家。因此,我们决不能因为“队群”或“游群”是人类最简单最古老最原始社会而否定其为国家。“队群”或“游群”究竟是不是国家,只能看它是否拥有主权?是否独立自主?既然“队群”或“游群”确实是一种拥有主权独立自主的社会,那么,它无疑是国家。所以,国家从来就有,它是一种人类从来就有的社会。
  2 国家并非从来就有:从国家的现代主流定义来看
  如果不是从国家的科学的定义出发,而是从国家的现代主流定义——国家就是最高权力、政治权力和政治组织或政府、政治实体——来考察国家起源,那么顺理成章,自然会得出结论说:原始社会不存在独立的政治组织或政治实体,不存在专业化的武装队伍,因而不存在国家;只有到了阶级社会,政治组织才独立出来而成为一种政治实体,才存在专业化的武装队伍,因而才产生了国家: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剥削阶级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工具。这就是基于国家的现代主流定义的国家起源论: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论,而且是摩尔根与塞维斯以及哈维兰等所代表的现代人类学主流理论。
  显然,这种国家起源论的错误在于,它所依据的国家现代主流定义(国家亦即政治实体,亦即正规、专门或独立的政治组织)是错误的:将国家与国家的一部分——国家的政治组织或政府——等同起来。殊不知,国家之所以为国家、国家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特征,不在于是否拥有正规、专门或独立的政治组织,而仅仅在于是否拥有最高权力、主权或独立自主。这样一来,原始社会便存在国家,国家便是从来就有的了。因为原始社会无疑存在着拥有最高权力或主权的社会,无疑存在着独立自主的社会:拥有最高权力或主权从而独立自主的社会无疑是从来就有的。只不过,原始社会的国家是一种原始国家,因而不存在独立的政治组织或政治实体,不存在专业化的武装队伍,不存在警察监狱军队,不存在税收;反之,阶级社会的国家则恰恰以独立的政治组织或政治实体为特征,因而存在专业化的武装队伍,存在警察、监狱和军队,存在税收罢了。国家既然从来就有,那么,它是否永远存在?
  按照国家定义及起源的现代主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既然是一种独立的、专门的政治组织或政治实体——如官署、警察、监狱、军队等等——既然并非从来就有而只是产生于阶级社会,是阶级镇压工具,那么,毫无意义,国家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因此,国家消亡是依据国家定义和起源的现代主流理论而从阶级必将消灭的事实推导出来的结论。这一推导过程可以归结为一个公式:
  前提1 国家产生于阶级社会,是阶级镇压工具。
  前提2 阶级必将消灭。
  结论 国家必将消亡。
  这一推论的前提2“阶级必将消灭”固然是真理;但前提1“国家产生于阶级社会,是阶级镇压工具”和结论“国家必将消亡”却皆为谬误。因为独立的专门的特殊的政治组织或政治实体和专业化的武装队伍——军队警察监狱——固然产生于阶级社会而可以成为阶级镇压工具;但它们绝不仅仅起因于阶级镇压需要,而同时也起因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管理组织日益庞大复杂等需要。因此,随着阶级消灭而消亡的,仅仅是阶级镇压所必须和特有的那种政治组织或政治实体,如臃肿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等等。反之,与阶级镇压无关而起因于人口、经济、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和管理对象日益复杂之独立的专门的政治组织或政治实体,显然不会因阶级消灭而消亡。
  退一步说,即使一切独立的专门的政治组织或政治实体皆随着阶级消灭而消亡,国家也不会消亡。因为即使不存在独立的专门的政治组织或政治实体,也绝不可能不存在权力和最高权力。因为只要存在社会,就必定存在权力和最高权力;如果没有了权力和最高权力,也就不可能存在任何社会。而只要存在权力和最高权力,也就存在国家了: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社会。所以,究竟言之,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国家才可能消亡,那就是,每个人不再是社会动物,不再结成社会过社会生活;而完全形单影只孤零零地生活。只有在这种每个人都独自生存而彼此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况下,国家才会消亡。否则,哪怕只有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也会因其是一种社会而必定拥有权力和最高权力,因而必然存在国家。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是社会动物,人们绝不可能各自形单影只独自生活,而必然结成社会,过社会生活。这样一来,人类在任何情况下便都因其必然结成社会而必然存在权力和最高权力,必然存在拥有最高权力的社会,因而必然存在国家。所以,一方面,国家固然与社会根本不同:国家是拥有最高权力的社会;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却与社会一样,从来就有并将永远存在:永恒性与绝对性乃是国家的存在本性。因此,国家不可能消亡,而只能随着社会发展和阶级生灭而不断转型:已由原始社会无阶级的部落国家,转型为阶级社会的阶级国家;已由公元前一千年多达一百万个国家,转型为今日一百多个国家;势必将由这一百多个阶级国家,转型为一个只拥有一个主权和一个政府的世界大同的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全球国家。
  ……

前言/序言

  绪论提要
  国家制度虽然都是人制定的,但是,只有坏国家制度才可以随意制定;好国家制度则必须符合国家应该如何之价值,因而只能通过国家目的等国家制度价值标准,从人性与社会发展规律等国家事实如何的客观本性中推导出来。于是,国家制度之好坏,直接说来,取决于是否符合国家应该如何之价值;归根结底,一方面取决于是否符合国家目的等国家制度价值标准,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符合人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国家制度价值标准和人性以及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好国家制度;违背国家制度价值标准和人性以及社会发展规律,就是坏国家制度。
  一 国家学界说
  在科学的领域,似乎并没有国家学,更没有国家学的研究机构和学校课程。但是,国家学作为一门科学,早在古希腊时代就已经创立。它的奠基之作,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然而,国家学是一种包容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哲学和社会主义诸科学的跨学科科学,最早也要在这些科学都成为一门独立和成熟的科学之后,才可能成为一门独立和成熟的科学。这恐怕就是《国家学》至今还远未成为一门独立和成熟的科学的缘故。那么,《国家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科学?
  毫无疑义,国家学就是关于国家的科学。可是,国家问题极其复杂,决非一门科学能够研究;而只能分成若干方面和部分,分别由不同科学进行研究。因此,国家是若干门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关于国家的科学都只可能研究国家的一部分。那么,国家学究竟研究国家的哪一部分呢?无疑应该研究最根本最主要最能够代表国家整体的那样一种国家的方面、部分或属性;否则,不配称之为《国家学》。那么,这样的国家的属性或方面究竟是什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样的国家属性就是决定各种国家同异、使一种国家之所以成为一种国家而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属性,就是使一种国家保持其同一性的属性,说到底,就是国家制度。
  确实,国家制度就是使一种国家之所以成为一种国家而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属性,就是国家最根本最能够代表国家整体的属性:国家学就是关于国家制度的科学。诚然,全面言之,国家学乃是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活动的科学: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是最根本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属性。但是,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是根本一致的。因为国家制度是决定性的、根本性的和全局性的;国家治理是小体,是被决定的、非根本的和非全局性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家治理活动出了问题、错误、恶劣和罪恶,就表明国家制度存在缺陷,就可以归咎于国家制度存在缺陷、恶劣和罪恶。真正堪称好的、优良的国家制度,一定是这样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就是坏的和恶的国家统治者也只能做好事,而无法为非作歹。
  然而,细究起来,界说国家学为国家制度的科学,仍然不够确切。因为那样一来,国家学就属于事实科学。可是,国家学的奠基作《理想国》意味着:国家学是一种研究国家制度好坏的价值科学。不但柏拉图的《理想国》,而且也是以国家制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一以贯之者,也是关于优良的、正义的、应该的、理想的国家制度之研究。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降,两千年来,国家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一直是国家制度好坏价值问题,一直是好的优良的理想的国家制度及其实现条件问题。这个问题,自柏拉图《理想国》以来,又一直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以执掌最高权力的公民人数或政体为划分根据的诸种国家制度——民主共和与贵族共和以及有限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究竟何者堪称优良?另一方面,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或经济形态为划分根据的诸种国家制度——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究竟何者堪称优良?
  那么,究竟为什么国家制度好坏价值问题,一直是国家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原因很简单:国家制度好坏是对于人类具有最大价值的问题。因为人是社会动物,是政治动物,说到底,是拥有国家的动物。每个人的一切,每个人的最根本最主要最重要的利益,都是社会和国家给予的。因此,国家制度好坏的价值问题,乃是每个国民最大利益之所在,是国家最主要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最具决定性的属性,也就是国家的最具代表性的属性,因而唯有对于这种属性的研究才堪称国家学:国家学就是关于国家制度好坏的价值科学,就是优良国家制度及其实现条件的科学。


《国家学原理》 引言:探寻秩序与力量的根源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便处在一种复杂而动态的组织形式中,这种形式便是国家。从氏族部落的雏形,到如今错综复杂的国际体系,国家始终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塑造着我们的生活,定义着我们的身份,也决定着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然而,国家究竟是什么?它的出现是否必然?又是以何种力量维系其存在和发展?其内部又存在着怎样的运行逻辑?《国家学原理》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最根本的追问而诞生的。它旨在深入剖析国家的本质、起源、构成要素、运作机制及其发展规律,为理解我们所处的政治世界提供一个清晰而系统化的框架。 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哲学思辨录,也不是一本历史编年史,而是试图融合哲学、历史、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以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例证,构建起一套关于国家的理论体系。我们不会拘泥于某一特定国家的历史细节,也不会陷入对当下政治事件的短期观察,而是着力于揭示那些跨越时空、普适于各类国家的根本性原理。理解这些原理,将有助于我们洞察不同国家制度的差异,分析国际关系的本质,甚至预测未来社会发展的可能走向。 第一章:国家的定义与起源——从无序到有序的飞跃 国家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代、不同学派有着各自的侧重。本书将首先梳理历史上关于国家定义的演变,从早期“城邦”的概念,到近代主权国家的兴起,再到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角色的再思考。我们将聚焦于国家的核心要素:人民(一个具有共同身份认同或生活区域的群体)、领土(国家享有排他性管辖权的空间)、主权(国家在其领土内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在国际上独立自主的地位)以及政府(管理国家事务的组织机构)。 接着,本书将深入探讨国家的起源问题。国家是如何从原始的群体组织中脱颖而出的?我们将考察各种有影响力的学说,例如: 契约论:认为国家是个人为了摆脱自然状态下的不安全与混乱,通过理性选择和相互让渡一部分权利而形成的协议。本书将分析霍布斯、洛克、卢梭等思想家在此问题上的贡献与分歧,以及他们的理论如何体现了对社会秩序与个体自由之间张力的早期探索。 征服与统治论:强调国家是军事力量强大者征服并统治弱者而产生的,权力是国家诞生的根本驱动力。我们将探讨这种理论在解释古代帝国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它所揭示的暴力在政治组织中的初始地位。 经济与阶级论:将国家的出现归因于私有制的产生以及由此引发的阶级对立,国家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将在此得到详细阐述,分析其如何将政治权力与经济基础紧密联系起来。 进化与功能论:认为国家是人类社会在适应环境、满足复杂社会需求的过程中,自然演化出的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其功能在于提供公共物品、维持秩序、解决冲突等。我们将考察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了解国家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工具的实用性。 通过对这些多元视角的梳理与比较,本书旨在呈现国家起源的复杂性,指出其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国家的基本构成——权力、合法性与意识形态 国家一旦形成,其得以维系的根本在于权力。本书将深入解析权力的不同形式与来源,包括: 强制力:国家通过警察、军队等暴力机器来 enforcing 法律、镇压反抗。我们将探讨强制力在国家机器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其使用的限制与合法性问题。 合法性:权力并非仅仅依靠强制,更需要被统治者承认和接受。本书将阐释不同来源的合法性,如传统合法性(基于历史悠久的习俗和权威)、魅力型合法性(基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以及法理合法性(基于公正的法律和程序)。韦伯的经典论述将是本章的重点。 经济力量:国家通过税收、资源控制等方式掌握经济命脉,从而获得影响力的基础。 信息与宣传:控制信息流通,塑造公众舆论,是现代国家维持统治的重要手段。 与权力紧密相连的是合法性。一个缺乏合法性的政权,即便拥有强大的武力,也难以长久稳定。本书将深入分析合法性的来源与构成,包括: 程序合法性:强调国家行为的制定和执行是否符合既定的法律和程序。 实质合法性:关注国家政策的公平性、有效性以及是否能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 社会契约的感知:民众是否认为国家的存在是为了他们的福祉,并为此承担相应的义务。 意识形态则是国家维护其统治,统一民众思想的“软实力”。我们将考察各种主要的国家意识形态,如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等,分析它们如何构建了国家的认同,如何解释国家的历史使命,以及如何引导民众的政治行为。理解意识形态的功能,有助于我们辨析不同国家政权的内在逻辑,以及它们如何争取和维持民众的支持。 第三章:国家的形式与结构——多样性中的共性 世界上国家林林总总,其形式与结构也千差万别。本书将系统梳理不同类型的国家组织形式,并分析其内在的逻辑与优劣: 君主制:从绝对君主制到君主立宪制,探讨权力集中与分散的不同模式。 共和制:包括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等,分析权力分工与制衡的设计。 民主制:聚焦于代议制民主的运作,包括选举制度、政党体系、公民参与等。 威权制与极权制:深入分析权力的高度集中、意识形态的强制推行以及对公民自由的压制。 在结构层面,我们将考察国家的中央集权制与联邦制。中央集权制下,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行政机构是中央的延伸;而联邦制下,国家权力在中央政府和地方(州、邦)政府之间划分,地方政府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我们将分析这两种结构对国家治理效率、地区差异化需求满足以及权力滥用防范等方面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民族国家的兴起及其影响,以及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民族国家面临的挑战与治理模式。 第四章:国家的功能与责任——保障秩序与促进发展 国家之所以存在,在于它能提供社会无法独立实现的功能。本书将详细阐述国家的核心功能: 维护社会秩序:这是国家最基本的功能,包括制定和执行法律、维持治安、解决冲突。本书将探讨法律体系的构建,司法公正的实现,以及国家在应对犯罪和暴力方面的角色。 提供公共物品:如国防、基础设施(道路、桥梁、通信)、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我们将分析国家在提供这些物品时面临的“搭便车”问题,以及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在其中的不同定位。 调节经济:包括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以及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以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保障就业。 保障公民权利:虽然国家权力巨大,但其合法性也建立在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之上。本书将探讨人权、自由、平等等基本权利在不同国家制度下的实现程度。 促进社会公平:通过税收、福利制度、教育机会均等等手段,国家试图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流动。 处理国际关系:在国际舞台上,国家是独立的主权实体,负责外交、贸易、国防等事务,与他国建立联系,维护国家利益。 在履行这些功能的过程中,国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效率低下、腐败、权力滥用、政策失误等。本书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审视,并探讨可能的改进途径。 第五章:国家的发展与演变——动态的政治进程 国家并非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本书将聚焦于国家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政治现代化:探讨国家如何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包括官僚体系的建立、公民社会的形成、政治参与的扩大等。 经济发展与国家转型:分析经济发展对国家政治结构、社会关系以及政策取向的影响。 社会变革与国家适应:考察社会结构的变化、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以及它们如何推动或制约国家转型。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在日益紧密的全球联系中,国家的主权是否受到挑战?国家在应对跨国问题(如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疫情)时扮演怎样的角色? 国家衰败与重塑:探讨国家可能面临的衰败危机,以及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来重塑国家活力。 结语:理解国家,理解我们自身 《国家学原理》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关于国家的整体性认知。我们并非要宣扬某种特定的国家模式,而是致力于揭示国家运行的深层逻辑,理解其多样性的根源,以及它在我们生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通过对国家学原理的深入探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进,分析当下的国际格局,更能审慎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最终认识到,理解国家,就是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理解我们如何被组织,以及我们如何能够参与塑造我们共同的未来。这本书,是献给所有对政治秩序、社会组织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抱有好奇与求知欲望的读者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个简洁而又寓意深远的标题,让我瞬间感受到一种对“国家”这个概念的全新探索。我一直对国家如何形成,又如何维持其稳定运行的机制感到好奇。我想象,这本书一定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国家的几个核心要素,例如领土、人民、主权以及政府。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国家形态演变的视角,从古老的帝国到现代的民族国家,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转型?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国家制度的独特之处?我个人认为,理解国家,是理解人类社会组织方式的根本。它不像一些技术性的书籍,专注于某个细节,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根本的层面,去揭示事物运作的底层逻辑。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次关于“国家”这个概念的深度“考古”,一次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组织形式的全面审视。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它就像是为理解“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今天的这种国家体系里”这个终极问题,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思考框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从书名就能感受到一种宏大叙事的张力。我个人对国家内部的治理模式和权力分配体系尤其感兴趣,这本书是否会对不同国家在这些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比如,是侧重于民主国家的运作逻辑,还是也会探讨集权国家是如何维持其统治的?我期待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理解那些塑造了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和理论。而且,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现实政治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他/她能够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国家实践联系起来,让我们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政治家,而是让你“理解”政治的本质。

评分

一本真正能让你醍醐灌顶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我就已经被其宏大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作者似乎是一位资深的观察者,用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国家现象,还原到最本质的构成要素。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主权”概念的解析感到好奇,书里是如何阐述这个既古老又充满争议的基石?我期待能从中看到对历史上那些塑造了我们现代世界的国家形态演变的精彩梳理,以及作者对未来国家发展趋势的独特见解。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预感:一旦我沉浸其中,将会有一场关于国家本质的智力冒险,一场重新认识我们所处世界规则的旅程。它不像某些流俗的读物那样,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摹,而是直指核心,挖掘出隐藏在社会肌体深处的脉络。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我的阅读,去探寻作者所构建的这个“国家学”的宏伟蓝图,去理解那些构成国家运行的底层逻辑。

评分

仅仅是书名《国家学原理》,就足以引起我对它极大的好奇。我一直认为,理解“国家”这个概念,是理解我们所处世界秩序的基石。这本书似乎承诺了将带我们进入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去解析国家形成的根源,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下的演变。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对“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合法性进行深入探讨?这是否涉及到对政治哲学、社会契约等经典理论的阐释?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跳出日常的碎片化信息,去审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运行机制。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是那种翻几下就能明白的读物,而是需要沉下心来,反复琢磨,才能从中汲取智慧的厚重之作。它就像是一本“国家运行说明书”,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庞大社会机器是如何运作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充满了某种“学院派”的严谨和厚重感。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但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学术气息。我平时对一些通俗的政治类读物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过于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而这本《国家学原理》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设想,这本书一定包含了很多关于国家起源、演化、以及不同类型国家结构的深入分析。它会不会从历史的纵深处,探讨那些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比如,是如何在部落、城邦的基础上,一步步形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国家概念的?我尤其关注其中对于“国家权力”的界定和运作机制的描述,这部分往往是理解国家行为的关键。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反复推敲的。它更像是一张详尽的国家“解剖图”,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这个庞大而复杂的实体是如何被构建、被维系,以及又将走向何方。

评分

福玻斯穿着古铜色的衣裳。他坐在饰着耀眼的绿宝石的宝座上,在他的左右依次站着他的文武随从。一边是日神、月神、年神、世纪神等;另一边是四季神:春神年轻娇艳,戴着花项链;夏神目光炯炯有神,披着金黄的麦穗衣裳;秋神仪态万千,手上捧着芬芳诱人的葡萄;冬神寒气逼人,雪花般的白发显示了无限的智慧。有着一双慧眼的福玻斯正襟危坐,正要发话,突然看到儿子来了。儿子看到这天地间威武的仪仗正在暗自惊讶。

评分

东西很好。很不错。。

评分

四匹有翼的马嘶鸣着,它们灼热的呼吸在空中喷出火花。马蹄踩动,法厄同让马儿拉着车辕,即将启程了。外祖母忒提斯走上前来,她不知道外孙法厄同的命运,亲自给他打开两扇大门。世界广阔的空间展现在她的眼前。马匹登上路程飞速向前,奋勇地冲破了拂晓的雾霭。

评分

四匹有翼的马嘶鸣着,它们灼热的呼吸在空中喷出火花。马蹄踩动,法厄同让马儿拉着车辕,即将启程了。外祖母忒提斯走上前来,她不知道外孙法厄同的命运,亲自给他打开两扇大门。世界广阔的空间展现在她的眼前。马匹登上路程飞速向前,奋勇地冲破了拂晓的雾霭。

评分

太阳神一阵惊恐,脸上流露出后悔莫及的神色。他一连摇了三四次头,最后忍不住地大声说:"哦,我的孩子,我如果能够收回诺言,哪该多好啊!你的要求远远超出了你的力量。你还年轻,而且又是人类!没有一个神敢像你一样提出如此狂妄的要求。因为除了我以外,他们中间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在喷射火焰的车轴上。我的车必须经过陡峻的路。即使在早晨,马匹精力充沛,拉车行路也很艰难。旅程的中点是在高高的天上。当我站在车上到达天之绝顶时,也感到头晕目眩。只要我俯视下面,看到辽阔的大地和海洋在我的眼前无边无际地展开,我吓得双腿都发颤。过了中点以后,道路又急转直下,需要牢牢地抓住缰绳,小心地驾驶。甚至在下面高兴地等待我的海洋女神也常常担心,怕我一不注意从天上掉入万丈海底。你只要想一下,天在不断地旋转,我必须竭力保持与它平行逆转。因此,即使我把车借给你,你又如何能驾驭它?我可爱的儿子,趁现在还来得及,放弃你的愿望吧。你可以重提一个要求,从天地间的一切财富中挑选一样。我指着冥河起过誓,你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评分

研究生阶段就想读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不错,很方便!

评分

国内学者研究国家理论的一本较好的著作。

评分

法厄同没有等到父亲说完,立即说:"那么请你首先满足我梦寐以求的愿望吧,让我有一天时间,独自驾驶你的那辆带翼的太阳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