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关于本书
网格与设计哲学
编排设计中的网格
网格的目的是什么?
纸张的尺寸
排版中的度量系统
字体样式
栏的宽度
行距
页边距
页码
正文与标题字体
版心的结构
网格的结构
8格网格系统中的文字与图片
20格网格系统中的文字与图片
32格网格系统中的文字与图片
网格系统中的图片
网格系统中的插图
网格系统中的色块
设计案例
企业形象设计中的网格系统
三维空间设计中的网格系统
展览空间设计实例
古代和现代的秩序系统
后记
参考文献
艺术家列表
这本书的内容密度实在太高了,每一次翻开都需要拿出整块时间来消化。它不仅仅是关于“网格”的,更是关于“空间组织”和“信息层级”的系统性教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动态网格和非标准比例构图的章节,这部分内容为我打破固有的方正思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书中给出的那些挑战性练习,虽然初期让人感到棘手,但完成后带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它逼迫你去跳出舒适区,去量化那些原本模糊的“感觉”。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从熟练工匠迈向艺术家的那一步所需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工具。它不是速成手册,而是需要你投入时间去精耕细作的知识田地,一旦耕耘得当,回报将是你在视觉传达领域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稳健的决策力。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结构化”的工具书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会很枯燥,充满了尺子和直线的几何测绘。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图例选择极其巧妙,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又不乏当代先锋艺术的灵动。作者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他不仅仅展示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在讨论到字体排版的间距和视觉重量平衡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它让我意识到,设计中的“美感”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一套精妙平衡的数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本书对于那些试图从“装饰”走向“结构”的初学者来说,绝对是里程碑式的教材,能帮你打下一个无比坚实的地基,让你未来的创作思路豁然开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来探讨原本应该很技术性的内容,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丝毫没有传统技术手册的那种晦涩难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穿插历史背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没有把网格系统仅仅看作是一种技术限制,而是一种解放创意的工具。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网格应用差异的探讨,也让我对“普适性美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将理论与历史、哲学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使得本书的深度远超同类书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设计”的哲学入门,而不是一本简单的“如何操作软件”的指南。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感悟,是那种真正可以陪伴设计师职业生涯成长的案头宝典。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我的个人网页寻找一些新的布局灵感,感觉现有的设计总是差了点“骨架”。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突然点亮的一盏指路明灯,它没有直接给我现成的模板,而是深入剖析了“秩序”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现代实践,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设计看起来舒服,而有些则显得杂乱无章。它教会我的更多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屏幕上的像素点,而是扩展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结构和比例关系。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拿起身边任意一张海报或者杂志,尝试去拆解它背后的隐藏网格,这种实践性的学习体验是任何线上教程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封面那种哑光的质感,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的精品。内页纸张的厚度和白度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即便是长期翻阅也不会有那种廉价感。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那种沉甸甸的品质感,感觉不像是一本单纯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实体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和出版社在对待“设计”这件事上的严谨态度。我喜欢这种实体书带来的踏实感,不像电子书那样飘忽不定,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纸张与油墨带来的信息载体之美。即便是对排版细节不甚了解的读者,也会被这种精良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件陈列品,光是看着它,就能获得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和专业气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