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平面设计字体编排和空间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手册)(精)

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平面设计字体编排和空间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手册)(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宸熹... 编
图书标签:
  • 平面设计
  • 网格系统
  • 字体编排
  • 空间设计
  • 视觉传达
  • 设计手册
  • 排版
  • 设计基础
  • 书籍
  • 精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人美
ISBN:9787532298570
商品编码:1087343623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平面设计字体编排和空间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手册)(精)
  • 作者:(瑞士)约瑟夫·米勒-布罗克曼|译者:徐宸熹//张鹏宇
  • 定价:78
  • 出版社:上海人美
  • ISBN号:978753229857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7-01
  • 印刷时间:2016-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75

目录

前言
关于本书
网格与设计哲学
编排设计中的网格
网格的目的是什么?
纸张的尺寸
排版中的度量系统
字体样式
栏的宽度
行距
页边距
页码
正文与标题字体
版心的结构
网格的结构
8格网格系统中的文字与图片
20格网格系统中的文字与图片
32格网格系统中的文字与图片
网格系统中的图片
网格系统中的插图
网格系统中的色块
设计案例
企业形象设计中的网格系统
三维空间设计中的网格系统
展览空间设计实例
古代和现代的秩序系统
后记
参考文献
艺术家列表


好的,以下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字数大约在1500字左右,内容完全围绕“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这一主题展开,详细阐述了网格在设计中的应用、重要性以及与其他设计元素的协同作用,完全不涉及您提供的具体书名信息。 --- 《结构之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与秩序构建》 引言:无形之基,设计之魂 在瞬息万变的视觉文化领域中,平面设计不仅仅是色彩与图像的简单堆砌,它更是一门关于秩序、沟通与视觉逻辑的科学。优秀的设计作品,无论其表面风格多么前卫或简约,其底层必然蕴含着一种严谨而可靠的结构支撑。这种支撑,正是我们称之为“网格系统”的基石。 《结构之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与秩序构建》深入剖析了网格系统作为视觉组织核心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本书旨在揭示,网格并非束缚创造力的枷锁,而是解放设计思维、确保信息高效传达的强大工具。我们相信,掌握网格的精髓,是每一位志在专业领域的平面设计师必须跨越的门槛。 第一部分:网格的起源、理论与核心概念 本部分追溯了网格系统在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中的兴起,尤其聚焦于瑞士风格(Swiss Style)对其理论的系统化构建。我们将探讨构成网格的基本元素:栏(Columns)、间隙(Gutters)、页边距(Margins)以及基线网格(Baseline Grids)。 理论基石的建立: 我们将详细阐述比例、对称与不对称在网格构建中的哲学意义。网格如何通过数学关系(如黄金比例、斐波那契数列的启发)来引导布局的和谐感?本书不仅会展示公式,更会结合经典案例,解读这些抽象概念如何在二维平面上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体验。 多维度的网格分类: 读者将学习区分不同类型的网格——从最基础的单栏结构到复杂的多层级模块化网格。重点分析了12栏网格作为行业标准的应用范围,以及如何根据内容需求(如杂志、网站、广告)灵活定制栏数和跨栏策略。 内容与容器的对话: 为什么元素需要“停靠”在网格的交点上?我们深入探讨了网格对视觉重量的分配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网格的结构性边缘来暗示内容的层级关系和阅读路径。 第二部分:网格在信息架构中的战略应用 视觉传达的成功,关键在于信息的准确排序。本部分将网格系统从一个布局工具提升到信息架构的战略层面。 层级与流动的掌控: 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使用网格来定义内容的视觉层次。通过控制元素的跨栏数量、放置位置以及与网格线的距离,设计师可以微妙地引导读者的视线,确保最重要的信息首先被捕捉。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打破网格的既定规则(Breaking the Grid)来制造视觉焦点,同时保持整体结构的统一性。 响应式设计的基石: 面对数字媒体的挑战,网格系统依然是构建响应式界面的核心。本章将分析如何在不同断点(Breakpoints)上保持布局的完整性。我们展示了如何构建一套适应性强的弹性网格(Fluid Grids),确保设计在从移动设备到宽屏显示器上都能保持清晰的结构和美观的视觉平衡。 排版与网格的协同作用: 字体编排(Typography)与网格是密不可分的伙伴。本书深入讲解了基线网格在控制文本垂直节奏中的决定性作用。当行高、字号、间距与基线网格完美对齐时,大篇幅的文本阅读体验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流畅与舒适。我们将分析“文本块”如何作为网格内的稳定单元,与其他图形元素进行精确对齐。 第三部分:网格的突破与风格化表达 尽管网格旨在建立秩序,但现代设计追求的并非刻板的重复,而是在结构之上展现个性。本部分聚焦于如何运用网格进行风格创新。 网格作为视觉语汇: 我们探索了如何通过网格的负空间(Negative Space)来表达设计概念。留白不仅仅是“没有内容”,它在网格结构中扮演着主动的角色,用于界定关系和创造韵律。对负空间的精妙处理,是区分优秀设计和平庸设计的关键。 模块化思维与复杂布局: 对于包含多种内容类型(文本、图片、图表)的复杂页面,单一网格往往不足以应对。本书介绍了模块化系统的构建,即如何设计一套可嵌套、可重组的子网格,以应对高度多样化的内容需求,同时保持整体的视觉一致性。 动态与张力: 创造动态视觉效果并非意味着放弃网格。通过策略性的对齐偏移(Alignment Shift)、透视变形在网格结构中的应用,以及利用网格线制造视觉上的“张力”与“引导线”,设计师可以在结构化的框架内实现强烈的动感和叙事性。我们提供了大量案例,展示如何在严格的规范内,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 结语:结构与自由的平衡 网格系统是平面设计师的“隐形骨骼”。它不仅关乎美观的排列,更关乎清晰的逻辑和高效的沟通。掌握了网格,设计师就掌握了控制复杂信息、实现设计意图的有效手段。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僵硬的规则,而是一套可适应、可演变的思维框架。学会驾驭结构,方能自由地创造。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密度实在太高了,每一次翻开都需要拿出整块时间来消化。它不仅仅是关于“网格”的,更是关于“空间组织”和“信息层级”的系统性教学。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动态网格和非标准比例构图的章节,这部分内容为我打破固有的方正思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书中给出的那些挑战性练习,虽然初期让人感到棘手,但完成后带来的成就感是巨大的。它逼迫你去跳出舒适区,去量化那些原本模糊的“感觉”。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从熟练工匠迈向艺术家的那一步所需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工具。它不是速成手册,而是需要你投入时间去精耕细作的知识田地,一旦耕耘得当,回报将是你在视觉传达领域更深刻的洞察力和更稳健的决策力。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结构化”的工具书有些敬而远之,总觉得会很枯燥,充满了尺子和直线的几何测绘。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图例选择极其巧妙,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又不乏当代先锋艺术的灵动。作者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匠人,他不仅仅展示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在讨论到字体排版的间距和视觉重量平衡时,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它让我意识到,设计中的“美感”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一套精妙平衡的数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这本书对于那些试图从“装饰”走向“结构”的初学者来说,绝对是里程碑式的教材,能帮你打下一个无比坚实的地基,让你未来的创作思路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触来探讨原本应该很技术性的内容,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丝毫没有传统技术手册的那种晦涩难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穿插历史背景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人文关怀,他没有把网格系统仅仅看作是一种技术限制,而是一种解放创意的工具。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网格应用差异的探讨,也让我对“普适性美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将理论与历史、哲学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使得本书的深度远超同类书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设计”的哲学入门,而不是一本简单的“如何操作软件”的指南。每一次重读,似乎都能挖掘出新的层次和感悟,是那种真正可以陪伴设计师职业生涯成长的案头宝典。

评分

我是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当时我正在为我的个人网页寻找一些新的布局灵感,感觉现有的设计总是差了点“骨架”。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突然点亮的一盏指路明灯,它没有直接给我现成的模板,而是深入剖析了“秩序”是如何建立起来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现代实践,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设计看起来舒服,而有些则显得杂乱无章。它教会我的更多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屏幕上的像素点,而是扩展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结构和比例关系。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拿起身边任意一张海报或者杂志,尝试去拆解它背后的隐藏网格,这种实践性的学习体验是任何线上教程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封面那种哑光的质感,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的精品。内页纸张的厚度和白度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即便是长期翻阅也不会有那种廉价感。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就是那种沉甸甸的品质感,感觉不像是一本单纯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实体细节的极致追求,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和出版社在对待“设计”这件事上的严谨态度。我喜欢这种实体书带来的踏实感,不像电子书那样飘忽不定,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纸张与油墨带来的信息载体之美。即便是对排版细节不甚了解的读者,也会被这种精良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件陈列品,光是看着它,就能获得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和专业气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