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题材造型(第2辑)(套装共4册)

中国传统题材造型(第2辑)(套装共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华铛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传统造型
  • 传统美术
  • 艺术设计
  • 绘画
  • 雕塑
  • 工艺美术
  • 文化艺术
  • 图案
  • 造型艺术
  • 民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62687
版次:1
商品编码:10873638
包装:盒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铜版纸
套装数量: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徐华铛坚持图文并茂甚而以图为主,附图务期精,务期多,所选图例既有传世之古物,公认之佳作,更有见所未见搜罗于乡野坊间的遗珠。图又分真赝,真者即影象件,赝者即摹写本,前者之优,真切如在;后者之胜,洗练明确。行文方面,他坚持以浅显的语言,述说梗概,阐发深义,既有渊源的追溯,又有理论的扶持。正是这种坚持,他的著作可视可读,宜赏致用,亦缘于此。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题材造型”第二辑共包括《罗汉①》《罗汉②》《达摩》《神仙》四本专集。
罗汉,是修行得道的高僧,在佛教中的地位次于佛与菩萨。在寺庙的造像中,他们往往在大雄宝殿内,作为陪衬人物环护在佛的两旁。罗汉形象在中国佛教造像中非常普遍,经常出现的是“十大弟子”和“十八罗汉”。徐华铛编著的《中国传统题材造型(第二辑)》以木雕、根雕、彩绘、泥塑、陶瓷、紫砂等工艺形式,用《罗汉①》《罗汉②》两个专集,再现了罗汉的风采。
达摩,是西方禅宗第二十八代祖,亦是中国禅宗的始祖。达摩为了在中国创始禅宗,历尽艰辛,矢世不渝。本书撷取了造型艺术家们根据达摩“东渡中国”、“会晤梁帝”、“一苇渡江”、“面壁悟禅”、“只履西归”等典故创制而成的这位异国高僧的一系列形象。
神仙,是中国特有的产物,他寄托空灵,腾云驾雾,来去无踪,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追求自由理想的化身。神仙的名号很多,其中许多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也有部分是民间传说中的神话人物。本书就是一部为神仙造型的专集,林林总总,蔚为壮观。

目录

神仙
此中别有一方天——为华铛君的“中国传统题材造型”丛书作序材造型”丛书作序
绪论:凌跨雅俗道神仙
一、老子——道教学派的创始者
二、九歌——屈原笔下的鲜活神灵
三、和合二仙——祥和融合的喜庆神明
四、刘海——财源广进的福神
五、八仙——道教神仙组成的群体
六、寿星——“三星高照”中掌管生死的神明
七、彭组——中国的长寿之祖
八、财神——掌管大地财富的神明
九、钟馗——镇鬼祛邪的吉祥神
十、上古传说中的神仙
十一、东方朔——长寿和智慧的圣神
十二、五岳大帝——巍峨五山的魂魄
十三、花神——万紫千红中的娇美之魂
十四、魁星——主科举考试的神明
十五、舜——中国的远古大帝、神帝
十六、神间的仙趣仙境
十七、神仙头部造像集锦
后记:从传统走向现代

达摩
捻珠达摩
雄风浩然
入定云林
心如明镜
此中别有一方天——为华铛君的“中国传统题材造型”系列丛书作序
一道特殊的禅景
第一章 东渡中国
第二章 会晤武帝
第三章 一苇渡江
第四章 面壁悟禅
第五章 只履西归
第六章 达摩造型撷萃
第七章 达摩脸部造型集锦
一个质与量的凝重转身(代后记)

罗汉1
爱狮罗汉
降龙罗汉
罗汉壶
降龙罗汉(局部)
此中别有一方天——为翠锴君的“中国降统题材造型”系列丛书作序
玉雕十八罗汉
石雕罗汉
十八罗汉手串
合掌罗汉
卷首语——为十八罗汉写照
橄榄核雕罗汉手串
一、什么叫罗汉
十八罗汉造像之一
十八罗汉造像之二
十八罗汉造像之三
十八罗汉造像之四
二、十大弟子
十大弟子造型
大边叶
阿难
目连
罗喉罗
舍利弗
须菩提
迦旃延
富楼那
阿那律
优婆离
十大弟子造型之一
十大弟子造型之二
十大弟子造型之三
十大弟子造型之四
三、十八罗汉
骑鹿罗汉
喜庆罗汉
举钵罗汉
托塔罗汉
静坐罗汉
过江罗汉
骑象罗汉
笑狮罗汉
开心罗汉
探手罗汉
沉恩罗汉
挖耳罗汉
布袋罗汉
芭蕉罗汉
长眉罗汉
看门罗汉
降龙罗汉
伏虎罗汉
骑鹿罗汉
喜庆罗汉
静坐罗汉
举钵罗汉
笑狮罗汉
过江罗汉
探手罗汉
挖耳罗汉
开心罗汉
沉思罗汉
布袋罗汉
芭蕉罗汉
降龙罗汉
看门罗汉
长眉罗汉
伏虎罗汉
长眉寿星
长臂罗汉
包容
辩道
逍遥罗汉
葫芦尊者
长眉罗汉
罗汉降龙
快乐罗汉
降龙尊者
长眉尊者
降龙罗汉
长眉寿翁
笑狮尊者
志同道合
发威罗汉
君居钵叹
四、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柱
互、军乏绘罗汉
扬臂罗汉
降龙罗汉
大悲罗汉
喜庆罗汉
合掌罗汉
持钵罗汉
讲经罗汉
芭蕉罗汉
开心罗汉
执法罗汉
布袋罗汉
过江罗汉
伏虎罗汉
沉恩罗汉
降龙罗汉
数珠罗汉
说法罗汉
白眉罗汉
赤膊罗汉
十八罗汉
六、紫砂罗汉
踏浪罗汉
苦恩罗汉
苦行罗汉
过江罗汉
瘦骨罗汉
护法罗汉
看门罗汉
降龙罗汉
七、竹根雕罗汉
骑鹿罗汉
笑狮罗汉
讲经罗汉
长眉罗汉
跨凤罗汉
伏虎罗汉
降龙罗汉之一
降龙罗汉之二
引福罗汉
乾坤罗汉
戏蟾罗汉
戏狮罗汉
如意罗汉
开心罗汉
劲骨罗汉
吊蟾罗汉
数珠罗汉
降龙罗汉
读经罗汉
沉思罗汉
引蟾罗汉
爱狮罗汉
长眉罗汉骑牛
退思罗汉
笑狮罗汉
耐得清苦方成佛
长眉罗汉
托塔罗汉
读经罗汉
心中有佛
屈指行程五万
恋狮罗汉
静坐罗汉
卧听雨打芭蕉声
亲如一家
戏蟾罗汉
八、罗汉脸部造型集萃
罗汉脸部造型之_
罗汉脸部造型之二
罗汉脸部造型之三
罗汉脸部造型之四
罗汉脸部造型之五
罗汉脸部造型之六
罗汉脸部造型之七
罗汉脸部造型之八
罗汉脸部造型之九
罗汉脸部造型之十
罗汉脸部造型之十一
罗汉脸部造型之十二
罗汉脸部造型之十三
罗汉脸部造型之十四
罗汉脸部造型之十五
罗汉脸部造型之十六
罗汉脸部造型之十七
罗汉脸部造型之十八
罗汉脸部造型之十九
罗汉脸部造型之二十
罗汉脸部造型之二十一
罗汉脸部造型之二十二
罗汉脸部造型之二十三
罗汉脸部造型之二十四
罗汉脸部造型之二十五
罗汉脸部造型之二十六
罗汉脸部造型之二十七
罗汉脸部造型之二十八
罗汉脸部造型之二十九
罗汉脸部造型之三十
罗汉脸部造型之三十一
罗汉脸部造型之三十二
罗汉脸部造型之三十三
罗汉脸部造型之三十四
罗汉脸部造型之三十五
罗汉脸部造型之三十六
罗汉脸部造型之三十七
罗汉脸部造型之三十八
罗汉脸部造型之三十九
罗汉脸部造型之四十
罗汉脸部造型之四十一
罗汉脸部造型之四十二
罗汉脸部造型之四十三
罗汉脸部造型之四十四
罗汉脸部造型之四十五
罗汉脸部造型之四十六
罗汉脸部造型之四十七
罗汉脸部造型之四十八
罗汉脸部造型之四十九
罗汉脸部造型之五十
罗汉脸部造型之五十一
罗汉脸部造型之五十二
罗汉脸部造型之五十三
罗汉脸部造型之五十四

罗汉2
沉恩罗汉
长眉罗汉求佛
长眉罗汉
长眉罗汉
此中别有一方天——为华铛君的“中国传统题材造型”丛书作序
伏虎罗汉
静坐罗汉
笑狮罗汉
过江罗汉
芭蕉罗汉
四海为家
卷苜语:为十八罗汉写照
一、在殿堂上端坐的十八罗汉
苏州重元寺十八罗汉之一
苏州重元寺十八罗汉之二
骑鹿罗汉
喜庆罗汉
静坐罗汉
挖耳罗汉
芭蕉罗汉
托塔罗汉
讲经罗汉
执法罗汉
金刚罗汉
举钵罗汉
开心罗汉
骑象罗汉
沉恩罗汉
长眉罗汉
读经罗汉
看门罗汉
降龙罗汉
伏虎罗汉
举钵罗汉
长眉罗汉
讲经罗汉
静坐罗汉
托塔罗汉
骑象罗汉
开心罗汉
扬臂罗汉
探手罗汉
喜庆罗汉
挖耳罗汉
沉恩罗汉
笑狮罗汉
布袋罗汉
过江罗汉
伏虎罗汉
降龙罗汉
骑鹿罗汉
二、从枯木内复活的十八罗汉
1.枋樟木雕罗汉
骑鹿罗汉
喜庆罗汉
举钵罗汉
托塔罗汉
骑象罗汉
静坐罗汉
过江罗汉
笑狮罗汉
开心罗汉
芭蕉罗汉
探手罗汉
沉思罗汉
挖耳罗汉
布袋罗汉
长眉罗汉
看门罗汉
降龙罗汉
伏虎罗汉
2.古沉木财主罗汉
观天罗汉
过江罗汉
清净罗汉
怀旧罗汉
长眉罗汉
说法罗汉
喜庆罗汉
礼宾罗汉
沉思罗汉
辩理罗汉
调解罗汉
笑口罗汉
布袋罗汉
听音罗汉
点拨罗汉
慈悲罗汉
扬臂罗汉
开悟罗汉
托塔尊者
芭蕉尊者
举钵尊者
布袋尊者
静坐罗汉
举杖罗汉
挖耳尊者
长眉罗汉求佛
降龙罗汉
骑象罗汉
长臂罗汉与骑象罗汉
笑狮罗汉与喜庆罗汉
论道
长眉引福
执法罗汉
过江罗汉
布袋罗汉
说法罗汉
沉恩罗汉
捻珠罗汉
呐喊罗汉
……
三、从后湾陶瓷走出的十八罗汉
四、陶海峰创作的罗汉头部造型
后记:一次质与量的全新升华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关于另一套图书的详细介绍,内容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建筑,旨在提供一个与您提到的《中国传统题材造型(第2辑)(套装共4册)》内容体系不同但同样深厚的阅读体验。 --- 书名:《华夏风物志:传统工艺与空间美学探索》(共五卷) 作者群: 冯景明、林婉清、赵世勋 等 出版信息: 华夏文库出版社 ISBN: 978-7-5000-0000-0 内容概述 《华夏风物志:传统工艺与空间美学探索》是一套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聚焦于实用艺术、建筑形制与生活美学的五卷本巨著。本书群汇集了多位建筑史学家、工艺美术研究者和民俗学专家的心血,旨在跳脱出传统造型艺术的框架,从材料的运用、结构的逻辑以及空间的气韵三个维度,对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图例,展现了中国传统匠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脉络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 本套书侧重于“物质的传承”与“环境的营造”,而非特定图案或符号的造型研究。它详细考察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传统技艺如何服务于居住、礼仪和生产活动,并最终塑造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卷目详解 第一卷:榫卯的哲学——古代木作结构与营造智慧 本卷聚焦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核心技术——榫卯结构。它并非简单地介绍榫卯的种类,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结构力学原理与哲学意涵。 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详述了不同树种(如松、柏、楠木)在不同气候带的应用,以及古代木材的干燥、防腐技术。 结构逻辑的演变: 追溯了从汉代斗栱的雏形到宋代《营造法式》的规范化,再到清代精细化分工的演变过程。书中重点分析了梁架、穿斗、抬梁等主要结构体系在抗震、跨度和使用周期上的差异。 “空”与“留白”的空间观: 通过对传统大殿、厅堂、园林节点的分析,探讨了榫卯的连接方式如何创造出富有弹性和韵律感的内部空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第二卷:泥土与火焰的对话——古代陶瓷与砖瓦的物质文明 本卷将视线投向了与大地紧密相连的陶土和砖石艺术。它着重考察了功能性与装饰性并重的烧制工艺。 高岭土的发现与应用: 详细介绍了中国瓷器从原始陶器向成熟瓷器的过渡,特别是青瓷、白瓷在不同窑口(如越窑、定窑、景德镇)的烧制温度、釉料配方及时代特征。 砖雕的地域性差异: 对比分析了徽州、川西、苏南等地的砖雕题材、刀法和纹饰风格,指出砖雕如何成为地方宗族和文人士大夫表达身份和道德观的载体。 琉璃与瓦当的建筑语言: 探讨了屋顶构件(如瓦当、吻兽)的实用功能(导水、避邪)与美学表达的统一性,特别是皇家建筑中琉璃色彩的等级制度。 第三卷:经纬的秩序——传统纺织印染与服饰形制考 本卷关注人体与物质的关联,研究中国传统服饰的结构、面料和色彩体系,将其视为一种流动的建筑。 丝绸之路的物质交换: 考察了生丝的缫制、缂丝、刺绣等复杂工艺,分析了不同地域丝绸纹理的独特性。 织物与礼制的结合: 深入分析了古代“冕服”、“袍服”等主要形制的裁剪、襕边、系带等细节,阐明了这些结构如何体现社会阶层和宗法伦理。 植物染料的科学体系: 系统整理了靛蓝、茜草、栀子等天然染料的提取方法,以及不同色泽在四季更替中的象征意义,展示了古代手工艺者对色彩的精确控制。 第四卷:水岸与匠心——中国传统水利工程与园林布局 本卷将目光投向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探讨了工程技术如何融入审美范畴,创造出和谐宜居的环境。 都江堰的智慧与江南水网: 分析了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测绘、筑坝技术,以及它们对周边聚落形态的影响。 园林的空间叙事: 区别于纯粹的园林造型研究,本卷重点分析了借景、对景、曲径通幽等手法在空间序列中如何引导观者的情绪,以及理水、叠石作为“自然模型”在有限空间内的布局逻辑。 街巷的肌理与聚落形态: 考察了传统村落的选址原则(风水理论),以及街道、天井、院落等尺度如何构建出人与人之间、人与建筑之间的亲密关系。 第五卷:器物的延伸——日常用具的造型与功用流变 本卷收尾于与人最为贴近的日常器物,展现了实用造型如何随着生活方式的演进而不断精炼。 文房用具的精微之道: 详细考察了笔、墨、纸、砚的制作工艺,以及这些工具的造型设计如何反映出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和对“拙朴”的追求。 饮食器具的材质更替: 对比分析了漆器、锡器、竹器在餐桌上的应用,以及不同材质的纹饰雕刻如何适应不同的饮食文化场景。 家具的结构进化: 探讨了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转变对桌椅、榻、柜等家具形制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圈椅、官帽椅等经典形制的结构稳定性和人体工学考量。 学术价值与阅读导向 《华夏风物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传统艺术视为一个由材料、结构、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来研究。读者将从中了解到,每一件传统物品、每一个建筑空间,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下,匠人对自然规律、社会需求和审美情趣进行权衡与整合的解决方案。本书适合从事建筑设计、环境艺术、材料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层逻辑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它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去理解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物质基础与空间哲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本来是冲着那些精美的古代服饰图样去的,想着能给我的手工艺项目找点灵感。结果呢,收到手才发现,这本书的重点完全不在于那些华丽的锦绣和刺绣纹样上。它更像是一部学术论文的合集,探讨的是古代器物造型的演变和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光是关于青铜器鼎足的形制演变,就用了整整一个章节进行详尽的考证,配图大多是黑白线条勾勒出的结构图,而不是我期待的那种色彩斑斓的复原图。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和繁复的考据,比如对“螭龙纹”在不同朝代细微差别的界定,但坦白说,对于一个纯粹的爱好者来说,阅读体验有点像在啃一本硬邦邦的教科书。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实用的、可以直接借鉴的图案元素,但这本书似乎更热衷于“溯源”,告诉我这个造型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如何运用”它。如果读者期待的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从中汲取设计灵感的图册,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许的失落。它更适合那些已经有一定古玩鉴赏基础,希望深入了解中国造型艺术史脉络的研究者。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让我感觉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术期刊。大量的文字论述占据了版面,图片往往被压缩在很小的角落,或者干脆就是一些简陋的拓片扫描件。我最想看的是那些能体现古代匠人“手感”和“气韵”的清晰照片,比如玉器上手把玩时那种温润的光泽,或者漆器表面那层次丰富的肌理感。但这本书里,这些视觉上的享受几乎是零。它更像是一篇篇基于文献考据的论文汇编,作者们似乎更信任文字的力量,而非图像的直观冲击力。例如,在描述唐代金银器上的狩猎纹饰时,文字描述了半天动物的动态和背景的山石布局,但配图却只是一张模糊不清的器皿侧面照,根本看不清细节。对于一个注重视觉体验的现代读者来说,这种阅读体验无疑是枯燥的,它更像是让你在脑海中“重建”艺术品,而不是直接“欣赏”艺术品本身。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厚实的装帧和略带陈旧感的纸张给吸引住了。我原以为这套书会侧重于介绍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在博物馆里能看到的经典造型,比如故宫里的陈设或者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形象。谁知道,它花了大篇幅去讨论那些“边缘化”的造型元素。比如,其中一册专门研究了宋代民间日常使用的瓦当和砖雕的图案,这些图案虽然常见,但以往很少有书籍能做到如此细致的分类和图解。作者似乎对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域烧制工艺对纹样清晰度的影响,甚至探讨了不同时期工匠刻模的手法差异。这种深入骨髓的钻研精神令人敬佩,但对于我这种只想快速浏览,了解一下大概审美趋势的读者来说,实在有些过于“偏执”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些能代表时代精神的标志性造型的集合,而不是这种高度细分的“微观考古”。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田野调查报告,而非一本普及性的艺术赏析读物。

评分

这套书的内容深度确实令人叹服,它在探讨中国传统造型的“符号学”意义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停留在“好看”这个层面,而是试图揭示每一个几何图形、每一种动物造型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等级和宇宙观。有一册专门分析了明清家具上的“如意纹”和“团寿纹”,但它分析的不是纹样本身的美感,而是这些纹样如何服务于儒家礼制和社会伦理的构建。这种宏大叙事很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原来一个简单的边角装饰,背后可以承载如此厚重的文化密码。然而,这种深度的代价是,它几乎完全忽略了造型的“技术实现”层面。我本来想了解一下古代髹漆工艺中如何控制色泽的渐变,或者木雕中榫卯结构对造型稳定性的影响,但书中对此只是一带而过,仿佛技术细节不属于造型研究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不是一本工艺美术指南。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期望是它能提供一个宏观的、跨越朝代的造型对比框架,让我能清晰地看到不同时期审美取向的转向。比如,从魏晋的清瘦到盛唐的饱满,再到宋代的内敛,这种风格的演变曲线在哪里?但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对不同品类的“垂直挖掘”。它会用一整本书的篇幅去剖析“陶瓷上的缠枝莲纹”,然后用另一本去聚焦“石雕中的佛像面容变化”。这种高度专业化的分册方式,导致阅读时缺乏连贯性,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脉络感。每读完一册,我都需要花费额外的精力去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点重新整合起来,才能勉强勾勒出那个“中国传统造型”的轮廓。它更像是一套给专业人士提供的参考工具书,而不是一本能引导大众进入传统造型世界的入门向导。如果你想找一本能让你轻松进入状态,并且能清晰看到历史河流走向的书,这本书可能不是你的首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