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中日绘画的传播与交流/图像·历史·艺术丛书

宋元时期中日绘画的传播与交流/图像·历史·艺术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莲 著
图书标签:
  • 宋元绘画
  • 中日交流
  • 绘画史
  • 艺术史
  • 图像学
  • 文化传播
  • 历史研究
  • 东亚艺术
  • 中日关系
  • 图像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45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615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图像·历史·艺术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宋元时期中日绘画的传播与交流/图像·历史·艺术丛书》在大量收集图像及文字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文献、壁画及其他考古发现等资料,着重研究日本水墨画的特点,以及中国宋元时期绘画的基本情况,以期得出结论,分析宋元时期中国绘画对日本水墨画产生的影响,以及中日绘画交流的主要成果。

目录

绪言

壹 日本水墨画的产生及其传播途径
一 日本水墨画的源头
二 日本水墨画的产生
三 日本水墨画的传播途径

贰 画题
一 禅宗人物画
二 水墨花鸟图
三 水墨山水画

叁 语汇
一 笔墨
二 构图

肆 受容
一 牧溪与日本水墨画
二 南宋绘画的摄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宋元时期中日绘画的传播与交流/图像·历史·艺术丛书》:
  叁 语汇
  本章所言“语汇”一词,即绘画之语言。中国传统绘画就是通过笔法、墨法、气韵、布局等,从形式到内涵(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语言。
  宋元时期,中国绘画技法日趋成熟,而文学、哲学思想的渗入更使绘画理论不断完善。宋元水墨画东传日本以后,其绘画语汇受到日本画家的高度重视,经过镰仓和室町时代的学习和发展,日本水墨画的语汇能力,尤其是笔墨技法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创造出日本水墨画的新途径。本章将从笔墨技法和构图两个方面追踪中国绘画对日本水墨画的至深影响。
  一 笔墨
  中国画离不开笔墨,从战国帛画、西汉帛画、唐朝墓室壁画和敦煌石窟壁画中就可以看出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就已经基本定型。到了唐宋时期,中国画的笔墨语汇朝向表现客观物象、追求准确真实而努力。无论山水、花鸟、禽兽、人物都已达到惟妙惟肖的境界,对笔墨技巧的运用甚至达到高妙叫绝的程度,特别是徽宗年代,画院画家的写实技巧更是前人所未及。当写实技巧发展到了高端、后人无法超越前人的成就时,画家们便会另辟蹊径去寻找新的道路。此时,南宋兴起了不求形似,尚写意的水墨画风;许多画家开始舍弃形似的追求,逐渐朝向简笔写意画方向发展。
  日本学习中国画的笔墨技巧也是亦步亦趋,“唐绘”是一高潮,学南宋水墨画又是一个高潮。由于日本人在学习北宋山水和后来的文人画时,认为其笔墨技巧既有高度又有难度,因此,大有爱不莫能学、望而生畏之感,当然还有政治方面和审美情趣的原因,故这一时期双方交流的内容很少。南宋兴起的写意水墨画风笔简而意深,其笔墨技法表现出的空寂境界正符合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被他们视之为宝。因此,在经过北宋阶段的暂时冷淡以后,日本又掀起了学习南宋水墨画的新高潮。下面从笔墨的具体形式线描和墨法两个主要方面,来研究中国笔墨技巧对日本水墨画的影响。
  (一)线描
  线描是中国画最基本的技法,是中国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唐末、五代到北宋前期,中国线描技法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专门的理论体系。线描技法由原始的勾勒发展到十八描、再发展为山水画中的长披麻、短披麻、直解索、横解索、芝麻、雨点、豆瓣、荷叶、乱柴、鬼脸、骷髅、钉头等三十余种,此外,还有运笔的迟速、强弱、曲直,还有用线以抑扬顿挫来表现强弱软硬,还有用线表现个人画风等等,其技法水平早已登峰造极。这些成熟的线描风格,成为后世线描艺术发展的基础,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甚至不少画家认为,中国画离开了“线”就无法去绘画。
  ……

前言/序言

  澳门著名美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陈继春
  中国与日本在地理及自然风土上相近,魏晋南北朝时,日本通过朝鲜与中国进行间接交往,开始了直接联系;238年日本使者到中国魏都洛阳,此后十年间,历史记载两国使者曾往返6次;4世纪,不少中国人经由朝鲜移居日本并带去了许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唐代中国或日本,外来物品又或是思想对于个体而言都具有一种神奇的吸引力。新奇的外来之物能引起当时人们的关注与兴趣,并非在于物品或意识形态的高低,而是在于它们对于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和想象所产生的强烈影响。诚然,外来物品的物质形态并不可能完全保存下来,或是保存的只有一部分,但它们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想象力所产生的影响,却能通过不同方式而长久地留存下来,从而影响接受这些物品或理念的民族当时或后世的生活与文化,并成为这些民族本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唐高祖打败日本后,日本人崇拜中国文化愈烈。日本共派选了19次遣唐使,还有大批的留学生和僧人等来中国交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并邀请中国人去日本。遣唐使团不仅带回大量的中国文物、书籍,也使中国的文学、宗教、典章制度等在日本“生根发芽”。
  奈良时代(710-784)正是日本朝野上下着意汲取唐朝文化的时期,此时代的日本美术是受唐代绘画风格、技法影响较深的缘由之一,从而将之打造成日本美术史上的辉煌时代。每次出海都携大量经典、绘画等的鉴真和尚到达日本后,进一步推动了日本美术,无论是佛像制作艺术还是日本的雕塑艺术的发展,对后来的平安时代(794-1185)的绘画也有一定的影响。日本平安时期书界著名的“三笔”,即空海、桔逸势、嵯峨天皇三人,前两位曾经到中国留学。与此同时,也出现“唐绘”和“大和绘”的概念,前者除表示唐时从中国传人的绘画外,还表示以中国风土为题材的日本绘画,以后更指融人了中国的典故风俗、景色的屏风画和隔扇画,甚至宋元风格的绘画等。而“大和绘”则是指在“唐绘”影响下成长起来、以日本风土为题材且具有日本风情的绘画。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宋元时期中日绘画交流的图书简介。请注意,本简介的重点在于介绍该领域内的其他重要研究成果或相关主题,从而构成一个不包含您指定书籍《宋元时期中日绘画的传播与交流/图像·历史·艺术丛书》的详细综述。 --- 宋元时期中日绘画交流研究的学术景观:一部基于现有重要文献的回顾与展望 宋元之际,地处东亚文化圈核心的中国与日本,其艺术往来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绘画,不仅是审美风格的交融,更是政治、宗教与士人精神世界相互影响的物证。要全面理解这一复杂而丰富的历史图景,需要考察一系列经典与前沿的研究成果,它们共同构筑了我们今日对宋元中日绘画交流的认知框架。 本综述将聚焦于那些系统梳理或深入剖析了宋元时期中日绘画传播路径、风格演变及文化意涵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往往独立成篇,侧重于特定的传播媒介、艺术流派或历史背景,从而形成了与您所提及的那本专著(《宋元时期中日绘画的传播与交流/图像·历史·艺术丛书》)既有交叉、但又各具侧重的研究谱系。 一、 图像传播的核心媒介:禅宗与佛教艺术的载体研究 宋元时期的中日绘画交流,最主要的桥梁无疑是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传入与本土化进程。许多重量级的研究,并非直接聚焦于“绘画交流”这一宏大命题,而是深入探究了作为媒介的佛教图像的流变。 1. 禅宗祖师画传与肖像画研究: 对禅宗祖师像的流传与本土化改造,是理解宋元时期中国水墨画(特别是“逸品”观念)东渐的关键。例如,一些研究会专门考察《历代法宝记》或《嘉泰普灯录》等文献中记载的祖师图像的早期版本,以及这些图像在日本禅寺(如五山派寺院)中如何被改编以适应日本的宗派结构。这些研究通常会详细分析从南宋到元代,中国禅宗肖像画的笔墨技法如何影响了日本如明兆、雪村等画家的创作,并特别关注“墨宝”在日本的供奉与临摹现象。 2. 经变画与寺院壁画的比较研究: 另一条重要的脉络是佛教经变画(如《法华经变相》或密宗曼荼罗)的传播。一些学者会进行跨越国界的个案分析,对比宋代或元代(如赵孟頫时代)的寺院壁画与日本镰仓/室町时期寺院(如东福寺、南禅寺)内现存壁画的构图、设色及人物造型的异同。这类研究通常会聚焦于某几位从中国渡日或受中国影响极深的画僧,如无准师范对日本水墨画的启示,或是如拙成问等人在日本绘制的具有强烈宋元风貌的作品。其核心在于揭示图像在跨文化语境下的“能产性”(Productivity)而非仅仅是“复制性”。 二、 风格的本土化与“和制”绘画的形成 宋元交流的结果并非简单的“中国风格”在日本的复制,而是引发了日本绘画在特定领域内的深刻变革,形成了具有独特“和味”的风格体系。对这一“和制”风格的探讨,是另一类重要的研究方向。 1. 室町水墨画的独立发展与“唐画”的再定义: 当水墨画(“唐画”)自镰仓传入室町时代,它很快被日本的审美体系所吸收和转化。研究者会详细剖析雪舟的艺术成就,但视角可能更侧重于他如何融合了中国南宋院体(如马远、夏圭的“边角式”构图)与元代文人画的笔墨趣味,并结合日本风土创造出“破墨”等独特的表现手法。这类研究往往会细致比对雪舟的《山水图》与宋元某些佚名画作的笔法细节,以证明其艺术的“创造性误读”(Creative Misreading)。 2. “四画”体系的建立与对宋代“院体”的继承: 一些历史文献研究,如对日本“四画师”(如土佐、狩野等画派的早期源流)的考察,会深入分析这些画派如何承袭了宋代院体的典雅格调,并将其转化为服务于幕府或贵族阶层的官方绘画风格。这与侧重于文人画交流的视角不同,它着重于“体制内”的艺术传承,探讨中国宫廷绘画(如徽宗时代风格)如何通过官方渠道(如朝贡贸易或使节往来)影响了日本的规制化艺术生产。 三、 文人精神与书画同源观念的互动 宋代“文人画”观念的兴起,深刻影响了元代绘画的面貌,并最终通过多种途径传递至日本,成为日本文化精英(如禅僧、茶人)推崇的理想艺术。 1. 元代书风对日本绘画的影响研究: 赵孟頫及其“复古”思潮的传播是核心议题。一些研究会专门考察赵氏的书法风格(如行书、篆书)如何与日本如相阿弥、如舟等人的绘画题款风格相互影响。这类研究往往将书写与绘画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分析“书画同源”的理论在日本是如何被实践和本土化的,特别是对“用笔即用墨”这一观念的接受程度。 2. 诗、书、画结合的典范人物研究: 关注特定历史人物的交往,如元末明初的僧人画家中峰明本或牧溪(Mokkei,其画作在日本地位特殊)的作品在日本的接受史。研究者会梳理日本茶道文化(如“侘寂”美学)对牧溪画作的偏爱,这种偏爱往往基于对其画面中“简淡”、“拙朴”精神的理解,这种理解本身就是对宋元文人画精神的特定解读,而非对中国本土文人画全貌的复制。 四、 传播路径与物质文化分析 不同于纯粹的美学分析,一些重要的研究着眼于物质媒介和实际的贸易路线,这些研究为理解绘画的“交流”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和文献学基础。 1. 陶瓷与漆器上的图像交流: 绘画的符号和母题并不仅仅局限于纸绢载体。系统考察宋元时期进入日本的定窑、龙泉窑等青瓷上的纹饰,或元代漆器上的花鸟、山水图案,是另一类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揭示了图像是如何通过日用器物进行“低层级”的、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的,这些器物上的装饰母题往往比高雅的卷轴画更早、更广泛地渗透到日本社会。 2. 贸易路线与收藏史的重构: 通过对日本古代寺院(如镰仓五山)或私人庄园(如足利将军家的收藏档案,如《君台藏花目录》)的收藏记录、流传清单进行细致的文献整理,学者能够重构出哪些宋元时期的中国画作(即使今已散佚)曾确切地存在于日本,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哪些贸易网络(如对明贸易、僧人互访)到达日本的。这类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原作”流传的硬性数据。 结论与展望 上述研究群像,共同描绘了宋元时期中日绘画交流的复杂网络:从禅宗图像的宗教传播,到文人笔墨的审美渗透,再到物质载体的日常普及。这些研究在各自的领域内,深入挖掘了图像的物质性、符号性与精神性,提供了多维度的分析视角。任何对这一宏大课题的理解,都必须建立在对这些经典文献和专题研究的充分吸收之上,才能真正把握这一时期艺术互动的深度与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识古代艺术的一扇全新的窗户!我一直对宋元时期的文化交流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艺术领域。这本书没有过多地陷入那些繁琐的史料考证,而是非常巧妙地将当时的社会背景、宗教思想与绘画风格的演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对图像学的解读非常独到,比如书中对某些特定纹饰在不同地区流传的分析,让我对“交流”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展示了“谁传给了谁”,更深入地探讨了在传播过程中,艺术元素是如何被“本土化”和“再创造”的。那些精美的插图,配合着深入浅出的文字阐述,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领略到其中精髓。看完后,我忍不住去重温了许多经典画作,感觉视角完全不一样了,仿佛能透过画作看到遥远时空的对话。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力作。它没有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选择了几个关键的切入点,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剖析,这种聚焦的策略使得全书的论点非常集中和有力。我发现它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我们对“传播”概念的传统理解。它揭示了交流从来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一种复杂的、双向的、充满张力的对话过程。书中对不同地区艺术家在面对共同题材时所展现出的地域性和个体性差异的对比分析,非常精彩。读完之后,我对宋元时期那种开放、自信又充满内省的文化精神有了更为具象化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标杆,对于任何对亚洲艺术史发展脉络感兴趣的爱好者来说,都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精神飨宴。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是一本会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涉及到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和复杂的文化互动。但这本书的叙事张力出乎意料地强,读起来更像是在跟随一位学识渊博的导游,领略一场跨越历史长河的艺术之旅。它的结构安排极其精妙,从早期的零星接触到中后期的深度融合,脉络清晰得让人拍案叫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表现出的那种克制而精准的分析能力,没有一味地夸大或贬低任何一方的影响,而是客观地呈现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复杂动态过程。对于那些想了解古代东亚艺术版图如何构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多得的指南针,它提供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消化起来却不费力,因为它总能找到一个最合适的角度来切入。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了我对一本艺术史专著的预期。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本关于“文化基因如何迁移与变异”的深度案例研究。它没有落入那种将中日艺术简单地视为“接受方”与“输出方”的二元对立思维。相反,它展示了一种更加动态、更具能动性的互动模型。例如,书中对于某些特定山水画母题在日本的演变,分析得入木三分,指出了本土审美趣味是如何“筛选”并“改造”外来元素的。那些关于不同时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差异的论述,也让我对不同历史时期精英文化的差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论证过程严密,逻辑链条清晰,读完之后,我对于如何进行跨文化艺术史研究都有了新的启发。

评分

我个人感觉,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文本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对于研究图像传播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有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作者在梳理传播路径时,大量引入了实物证据,那些对具体作品细节的剖析,细致入微,仿佛能触摸到画笔下的时代气息。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媒介转换时所展现的敏锐洞察力,比如从绢本到纸本的转变,如何影响了画面的笔触和意境,这些小切口往往能撬动巨大的历史背景。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图像生态系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艺术品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命力与流变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