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

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娄延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编
图书标签:
  • 铸钢
  • 铸造工艺
  • 金属材料
  • 机械工程
  • 制造技术
  • 材料科学
  • 金属铸造
  • 工业工程
  • 铸造手册
  • 钢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358978
版次:3
商品编码:1088114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6
字数:13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铸造手册第3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为第2卷铸钢。
《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共有绪论,基本知识,铸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一般工程与结构用铸造碳钢和高强度铸钢,铸造中、低合金钢,铸造不锈钢与耐热钢,铸造耐磨钢,铸造特殊用钢及专业用钢,铸造用钢的熔炼,铸造用钢的炉外精炼,铸钢件的热处理,铸钢件的质量检测12章。分别论述了铸钢工业的发展简史、前景与展望及其应用;制备铸钢件需要的基础知识;各种铸钢的标准、牌号、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性能及应用特点;铸钢各种熔炼方法及其发展趋势;铸钢热处理工艺知识以及铸钢件质量检测基础知识。附录中列出了铸钢最新且适用的相关资料。本手册主要供广大铸造工作者使用,也可供产品设计、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娄延春,1963年4月生,1986年7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先后获得沈阳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硕士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7月起任沈阳铸造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铸造协会副理事长、国家铸造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铸造》杂志社社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本书常用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铸钢工业的发展
1.1.1 铸钢件的出现和铸钢工业的形成(1845~1940年)
1.1.2 20世纪40年代以后铸钢工业的技术进步
1.2 铸钢件的优点
1.2.1 与锻钢件比较
1.2.2 与焊接结构件比较
1.2.3 与铸铁件及其他合金铸件比较
1.3 铸钢件的应用
1.3.1 电站设备
1.3.2 铁路机车及车辆
1.3.3 建筑、工程机械及其他车辆
1.3.4 矿山设备
1.3.5 锻压及冶金设备
1.3.6 航空及航天设备
1.3.7 高压容器设备
1.3.8 船舶
1.3.9 农用机具

第2章 基本知识
2.1 钢的金相和热处理基础
2.1.1 Fe-Fe3C相图
2.1.2 Fe-Fe3C系合金的分类
2.1.3 碳钢的铸态组织
2.1.4 碳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2.1.5 碳钢在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2.1.6 碳对碳钢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2 钢的合金化基本知识
2.2.1 合金元素在钢中存在的形态
2.2.2 合金元素对相图的影响
2.2.3 合金元素对等温转变曲线的影响
2.2.4 合金元素对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2.2.5 常用合金化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2.3 影响铸钢性能的一些因素
2.3.1 钢中常见杂质元素的影响
2.3.2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
2.3.3 铸钢凝固速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4 电弧炉炼钢基本知识
2.4.1 电弧炉炼钢方法的分类
2.4.2 电弧炉炼钢中的炉渣
2.4.3 炼钢中冶金反应的热力学
2.4.4 炼钢中冶金反应的动力学
2.5 感应电炉炼钢基本知识
2.5.1 无芯感应电炉炼钢原理
2.5.2 感应电炉炼钢的优缺点
2.5.3 真空感应电炉炼钢
2.6 炉外精炼基本知识
2.6.1 炉外精炼的重要作用
2.6.2 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
2.6.3 炉外精炼的特点和方法
2.6.4 炉外精炼的基本原理
2.6.5 炉外精炼技术在铸钢生产中的应用
2.6.6 纯净钢精炼技术
2.6.7 炉外精炼技术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第3章 铸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
3.1 铸钢的分类
3.2 我国铸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3.3 某些国家铸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3.3.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0)
3.3.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EN)
3.3.3 德国[DIN(SEW)]
3.3.4 美国国家标准(ANSI/ASTM)
3.3.5 英国(BS)
3.3.6 法国(NF)
3.3.7 日本(JIS)
3.3.8 俄罗斯(ROCT)
3.4 各国铸钢牌号表示方法对照表

第4章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铸造碳钢和高强度铸钢
4.1 铸造碳钢
4.1.1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
4.1.2 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4.2 -般工程与结构用高强度铸钢
4.2.1 国际标准
4.2.2 美国标准
4.2.3 其他国家的有关标准
4.3 焊接结构用铸钢
4.3.1 国际标准
4.3.2 中国标准
4.3.3 日本标准
4.3.4 美国标准
4.3.5 德国标准
4.4 碳钢的物理性能和铸造性能
4.4.1 物理性能
4.4.2 铸造性能
4.5 碳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1 铸态组织
4.5.2 低碳(W(C)=0.2 %)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3 中碳(W(C)=0.4 4%)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4 高碳亚共析(W(C)=0.6 4%)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5 高碳过共析(w(C)=1.2 0/0)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6 铸造碳钢的断面效应

第5章 铸造中、低合金钢
5.1 低合金结构铸钢
5.1.1 国家标准低合金结构铸钢
5.1.2 行业标准低合金铸钢(JB/T6402-2006)
5.2 我国的中、低合金高强度铸钢
5.2.1 铸造锰钢
5.2.2 铸造硅锰钢
5.2.3 铸造锰钼钢
5.2.4 铸造硅锰钼钢
5.2.5 铸造锰钼钒及铸造硅锰钼钒钢
5.2.6 铸造锰钼钒铜钢
5.2.7 铸造铬钢
5.2.8 铬钼铸钢
5.2.9 铬锰硅铸钢
5.2.10 铬锰钼铸钢
5.2.11 铬钼钒铸钢
5.2.12 铬铜铸钢
5.2.13 钼铸钢
5.2.14 铬镍钼铸钢
5.2.15 铜铸钢
5.3 微量合金化铸钢
5.3.1 钒、铌系微量合金化铸钢
5.3.2 硼系微量合金化铸钢
5.3.3 稀土铸钢
5.4 国外的中、低合金铸钢
5.4.1 欧洲标准(EN)中、低合金铸钢
5.4.2 美国的中、低合金铸钢
5.4.3 日本的低合金铸钢
5.4.4 德国的低合金高强度铸钢
5.4.5 俄罗斯合金铸钢
5.4.6 法国工程与结构用铸钢:
5.4.7 英国工程与结构用铸钢:
5.4.8 瑞典非合金和合金铸钢
5.4.9 美国某公司典型低合金钢成分对照
5.5 低合金高强度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5.5.1 w(Mn)=1.5 %的铸钢
5.5.2 w(Mo)=0.5 %的铸钢
5.5.3 铬钼钒铸钢
5.5.4 铬铸钢
5.5.5 铬钼铸钢
5.5.6 铬钼铸钢
5.5.7 铬钼铸钢
5.5.8 铬钼铸钢
5.5.9 铬镍钼铸钢
5.5.10 镍铸钢

第6章 铸造不锈钢与耐热钢
6.1 工程与结构用中、高强度马氏体不锈钢
6.1.1 有关标准
6.1.2 w(Cr)=13%、W(Ni)=4%左右的铸钢
6.1.3 沉淀硬化不锈钢
6.2 耐腐蚀铸造不锈钢及镍基铸造合金
6.2.1 耐腐蚀不锈钢的品种
6.2.2 耐腐蚀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物理性能
6.2.3 耐腐蚀不锈钢的有关标准
6.2.4 耐腐蚀不锈钢的物理性能
6.2.5 耐腐蚀不锈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6.2.6 耐腐蚀镍基合金
6.3 铸造耐热钢
6.3.1 耐热钢的分类
……
第7章 铸造耐磨钢
第8章 铸造特殊用钢及专业用钢
第9章 铸造用钢的熔炼
第10章 铸造用钢的炉外精炼
第11章 铸钢件的热处理
第12章 铸钢件的质量检测

前言/序言


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图书内容概述 《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是一本专注于现代铸钢领域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技术参考书。本书深入剖析了铸钢的冶金原理、工艺控制、材料选择以及质量保证等核心环节,旨在为从事铸钢生产、研发和质量控制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详尽而实用的指导。 全书的结构设计遵循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实践的逻辑链条,内容组织严谨,数据翔实,力求全面覆盖当前铸钢行业的技术前沿和标准要求。 第一部分:铸钢基础与材料科学 本卷的开篇部分着重于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它详细阐述了铸钢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重点内容包括: 钢水的形成与化学成分控制: 深入讨论了碳、硅、锰、硫、磷等关键元素对铸钢性能的影响机制。阐述了合金化元素(如镍、铬、钼、钒等)在改善钢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和耐热性方面的作用,并提供了精确的成分设计准则。 铸钢的凝固理论: 详述了铸钢液体的凝固过程,包括枝晶生长、溶质偏析的形成机理及其对最终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详细介绍了利用有限元分析等现代工具对凝固过程进行模拟的方法和应用。 铸钢的微观组织演变: 阐述了铸态组织,如奥氏体、铁素体、碳化物和非金属夹杂物(氧化物、硫化物)在不同冷却速率和化学成分下的形成与演变规律。特别关注了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在特定牌号铸钢中的控制策略。 原材料的选择与预处理: 详细介绍了各种生铁、废钢(特别是高品质废钢)、合金添加剂的选择标准、性能要求及预处理技术,如脱氧、脱硫和成分预调,以确保炉料的稳定性和纯净度。 第二部分:熔炼工艺与设备 本部分聚焦于铸钢生产的核心环节——熔炼。它全面介绍了目前主流的熔炼技术及其工艺参数控制。 电炉冶炼技术: 详尽描述了中频感应电炉(MF-IF)和工频感应电炉(LF)的操作规程、热效率分析及功率控制策略。重点讲解了电炉内脱氧、脱硫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操作技巧,尤其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超低碳或超低硫钢冶炼的特殊要求。 精炼与二次冶金: 详细阐述了炉外精炼技术,包括真空处理(VD/VOD)、氩气搅拌、合金化和炉渣处理。阐明了如何通过精炼过程有效去除有害气体(氢、氮)和非金属夹杂物,提高钢水的纯净度。 真空脱气技术: 深入探讨了真空环境对钢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真空度、处理时间和搅拌方式对去除氢气和提高钢水收得率的优化参数。 炉衬材料与维护: 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炉衬材料(酸性、碱性、中性)的选择标准、耐侵蚀性能及其对钢水化学成分的潜在影响,并提供了炉衬的预防性维护和修复指南。 第三部分:成型、浇注与凝固控制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探讨了液态金属转化为固态铸件的关键步骤。 模具与型芯制作: 详述了砂型铸造和精密铸造(如熔模铸造)中模具材料的选择、制备工艺和烘干技术。重点分析了树脂砂、陶瓷型壳的性能指标及其对铸件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的影响。 冒口与补缩设计: 基于凝固理论,详细介绍了各种冒口类型(如开口冒口、闭口冒口、冷铁冒口)的设计计算方法,确保铸件的关键部位获得有效的补缩,消除缩孔和疏松缺陷。探讨了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冒口设计,实现“定向凝固”的策略。 浇注系统设计: 阐述了内浇口、横浇道、立浇道和过滤器的合理布局。分析了不同浇注速度和压力对卷入气体、冲刷型腔和夹渣的影响,强调了负压/正压浇注技术的应用场景。 热处理工艺: 详细介绍了铸钢件的应力消除、正火、淬火和回火等热处理目的、工艺曲线设计和微观组织响应。特别关注了高强度合金钢和抗蠕变钢的热处理制度优化。 第四部分: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针对铸钢件的常见问题进行诊断和解决方案的提供。 常见缺陷的成因与预防: 详尽分类和分析了十大类铸钢缺陷,包括气孔(如针孔、气泡)、缩孔、热裂、冷隔、夹渣以及各种形状缺陷(如欠金属、飞边)。针对每种缺陷,从冶金、工艺、模具三方面追溯其根源,并给出具体可行的预防措施。 非金属夹杂物的控制与表征: 介绍了先进的夹杂物分析技术(如图像分析、光谱法),讨论了如何通过精炼工艺将夹杂物形态转变为对性能影响较小的类型,并评估其对疲劳强度和韧性的影响。 无损检测(NDT)与力学性能评定: 介绍了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和渗透检测(PT)在铸钢件中的应用标准和判读方法。同时,详细列举了静力学性能(拉伸、冲击、硬度)和疲劳性能的测试方法与评估标准,确保产品符合行业规范(如ASTM, EN, GB标准)。 《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通过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大量的工程实例,致力于提升铸钢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是铸钢工程师案头不可或缺的权威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刚刚踏入金属加工领域的新手量身定做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究“铸钢”这个具体章节,但光是翻阅前几卷和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我就能感受到编者对知识体系构建的匠心独运。它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干巴巴地堆砌理论,而是很注重实践性,图文并茂的排版,让那些复杂的冶金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铸造工艺流程的详细拆解,即便是初步了解,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比如,它对原材料准备阶段的描述,从炉料选择到预处理的每一个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我们后续想要深入学习铸钢时,打好基础至关重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而又充满温度,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在耐心指导你入门,让你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期待着揭开“铸钢”这层神秘的面纱。

评分

我最近在处理一些合金材料的性能优化问题,急需一本能提供可靠参考数据的权威书籍。虽然我目前还没翻到“铸钢”的具体章节,但翻阅全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已经让我对它的专业性深信不疑。这本书在数据呈现上非常出色,各种性能指标、热处理曲线的图示,都标注得一丝不苟,这对于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和验证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的行文风格偏向于技术报告,数据详实,论证充分,没有丝毫的夸张或模糊地带。我尤其欣赏它对工艺参数敏感性的分析,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成为一个可靠的“校准器”,帮助我们排除工程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即便只是在浏览其他章节,也能感受到这种对精确性的极致追求。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完全达到了专业工具书的水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触感和字体的清晰度都让人非常满意,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虽然我这次主要关注的是其他金属材料的铸造技术,但仅仅是浏览这本书的目录和导论部分,我就能体会到它在行业内权威性的地位。编排的逻辑性极强,从基础的砂型制作到复杂的模具设计,层层递进,为理解任何一种金属的铸造特性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它的图表和流程图设计得非常精妙,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的人,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这种高质量的输出,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份值得长期收藏的行业宝典,我对它所涵盖的更深层次的材料科学部分抱有极高的期望。

评分

从一个资深设备维护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工艺与设备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我关注的重点是如何优化设备运行参数以适应不同的材料特性。尽管我的主要工作领域可能偏向于后期的机械加工和质量检测,但我深知,所有的最终质量都源于铸造过程的精确控制。即便只是浏览关于“模具设计与寿命”那几章的内容,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生产现场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不同类型熔炉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规程的描述,详尽到足以作为我们日常操作手册的补充参考。这种强调“工具与材料的协同”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立体,而不是孤立的理论堆砌,这对于我理解整个生产链条中各个环节的联动至关重要。

评分

拿到这本大部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厚重的专业感和清晰的章节划分。我目前正在研究的是高精度铸件的缺陷控制,虽然这卷书的主题聚焦于铸钢,但从前几卷中展示出来的对常见铸造缺陷(如气孔、夹砂等)的成因分析和预防措施的讨论,就足以证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的叙述方式非常“务实”,直击问题核心,不绕弯子,直观地告诉读者“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避免”。这种直截了当的沟通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快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提供的知识框架具有极强的可迁移性,让我对即将阅读的铸钢部分充满好奇与期待。

评分

铸造人士必备的手册....

评分

不错,帮公司买的,正版

评分

原创评价可以帮助其他用户做出购买参考

评分

经典书籍,值得收藏。

评分

很专业的铸造书籍,每个铸造工作者都应该有一套!!!!

评分

很不错的手册,马上集齐一套了

评分

快递及时送到家,确实物有所值!不错!都是适用的

评分

工作必须的专业手册。

评分

经典书籍,值得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