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铸造手册第3版共分铸铁、铸钢、铸造非铁合金、造型材料、铸造工艺和特种铸造6卷出版。《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为第2卷铸钢。
《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共有绪论,基本知识,铸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一般工程与结构用铸造碳钢和高强度铸钢,铸造中、低合金钢,铸造不锈钢与耐热钢,铸造耐磨钢,铸造特殊用钢及专业用钢,铸造用钢的熔炼,铸造用钢的炉外精炼,铸钢件的热处理,铸钢件的质量检测12章。分别论述了铸钢工业的发展简史、前景与展望及其应用;制备铸钢件需要的基础知识;各种铸钢的标准、牌号、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性能及应用特点;铸钢各种熔炼方法及其发展趋势;铸钢热处理工艺知识以及铸钢件质量检测基础知识。附录中列出了铸钢最新且适用的相关资料。本手册主要供广大铸造工作者使用,也可供产品设计、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娄延春,1963年4月生,1986年7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先后获得沈阳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硕士和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7月起任沈阳铸造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中国铸造协会副理事长、国家铸造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铸造》杂志社社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本书常用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铸钢工业的发展
1.1.1 铸钢件的出现和铸钢工业的形成(1845~1940年)
1.1.2 20世纪40年代以后铸钢工业的技术进步
1.2 铸钢件的优点
1.2.1 与锻钢件比较
1.2.2 与焊接结构件比较
1.2.3 与铸铁件及其他合金铸件比较
1.3 铸钢件的应用
1.3.1 电站设备
1.3.2 铁路机车及车辆
1.3.3 建筑、工程机械及其他车辆
1.3.4 矿山设备
1.3.5 锻压及冶金设备
1.3.6 航空及航天设备
1.3.7 高压容器设备
1.3.8 船舶
1.3.9 农用机具
第2章 基本知识
2.1 钢的金相和热处理基础
2.1.1 Fe-Fe3C相图
2.1.2 Fe-Fe3C系合金的分类
2.1.3 碳钢的铸态组织
2.1.4 碳钢在加热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2.1.5 碳钢在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
2.1.6 碳对碳钢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2 钢的合金化基本知识
2.2.1 合金元素在钢中存在的形态
2.2.2 合金元素对相图的影响
2.2.3 合金元素对等温转变曲线的影响
2.2.4 合金元素对钢的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2.2.5 常用合金化元素在钢中的作用
2.3 影响铸钢性能的一些因素
2.3.1 钢中常见杂质元素的影响
2.3.2 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影响
2.3.3 铸钢凝固速度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4 电弧炉炼钢基本知识
2.4.1 电弧炉炼钢方法的分类
2.4.2 电弧炉炼钢中的炉渣
2.4.3 炼钢中冶金反应的热力学
2.4.4 炼钢中冶金反应的动力学
2.5 感应电炉炼钢基本知识
2.5.1 无芯感应电炉炼钢原理
2.5.2 感应电炉炼钢的优缺点
2.5.3 真空感应电炉炼钢
2.6 炉外精炼基本知识
2.6.1 炉外精炼的重要作用
2.6.2 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
2.6.3 炉外精炼的特点和方法
2.6.4 炉外精炼的基本原理
2.6.5 炉外精炼技术在铸钢生产中的应用
2.6.6 纯净钢精炼技术
2.6.7 炉外精炼技术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第3章 铸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
3.1 铸钢的分类
3.2 我国铸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3.3 某些国家铸钢牌号的表示方法
3.3.1 国际标准化组织(IS0)
3.3.2 欧洲标准化委员会(EN)
3.3.3 德国[DIN(SEW)]
3.3.4 美国国家标准(ANSI/ASTM)
3.3.5 英国(BS)
3.3.6 法国(NF)
3.3.7 日本(JIS)
3.3.8 俄罗斯(ROCT)
3.4 各国铸钢牌号表示方法对照表
第4章 一般工程与结构用铸造碳钢和高强度铸钢
4.1 铸造碳钢
4.1.1 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
4.1.2 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4.2 -般工程与结构用高强度铸钢
4.2.1 国际标准
4.2.2 美国标准
4.2.3 其他国家的有关标准
4.3 焊接结构用铸钢
4.3.1 国际标准
4.3.2 中国标准
4.3.3 日本标准
4.3.4 美国标准
4.3.5 德国标准
4.4 碳钢的物理性能和铸造性能
4.4.1 物理性能
4.4.2 铸造性能
4.5 碳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1 铸态组织
4.5.2 低碳(W(C)=0.2 %)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3 中碳(W(C)=0.4 4%)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4 高碳亚共析(W(C)=0.6 4%)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5 高碳过共析(w(C)=1.2 0/0)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4.5.6 铸造碳钢的断面效应
第5章 铸造中、低合金钢
5.1 低合金结构铸钢
5.1.1 国家标准低合金结构铸钢
5.1.2 行业标准低合金铸钢(JB/T6402-2006)
5.2 我国的中、低合金高强度铸钢
5.2.1 铸造锰钢
5.2.2 铸造硅锰钢
5.2.3 铸造锰钼钢
5.2.4 铸造硅锰钼钢
5.2.5 铸造锰钼钒及铸造硅锰钼钒钢
5.2.6 铸造锰钼钒铜钢
5.2.7 铸造铬钢
5.2.8 铬钼铸钢
5.2.9 铬锰硅铸钢
5.2.10 铬锰钼铸钢
5.2.11 铬钼钒铸钢
5.2.12 铬铜铸钢
5.2.13 钼铸钢
5.2.14 铬镍钼铸钢
5.2.15 铜铸钢
5.3 微量合金化铸钢
5.3.1 钒、铌系微量合金化铸钢
5.3.2 硼系微量合金化铸钢
5.3.3 稀土铸钢
5.4 国外的中、低合金铸钢
5.4.1 欧洲标准(EN)中、低合金铸钢
5.4.2 美国的中、低合金铸钢
5.4.3 日本的低合金铸钢
5.4.4 德国的低合金高强度铸钢
5.4.5 俄罗斯合金铸钢
5.4.6 法国工程与结构用铸钢:
5.4.7 英国工程与结构用铸钢:
5.4.8 瑞典非合金和合金铸钢
5.4.9 美国某公司典型低合金钢成分对照
5.5 低合金高强度铸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5.5.1 w(Mn)=1.5 %的铸钢
5.5.2 w(Mo)=0.5 %的铸钢
5.5.3 铬钼钒铸钢
5.5.4 铬铸钢
5.5.5 铬钼铸钢
5.5.6 铬钼铸钢
5.5.7 铬钼铸钢
5.5.8 铬钼铸钢
5.5.9 铬镍钼铸钢
5.5.10 镍铸钢
第6章 铸造不锈钢与耐热钢
6.1 工程与结构用中、高强度马氏体不锈钢
6.1.1 有关标准
6.1.2 w(Cr)=13%、W(Ni)=4%左右的铸钢
6.1.3 沉淀硬化不锈钢
6.2 耐腐蚀铸造不锈钢及镍基铸造合金
6.2.1 耐腐蚀不锈钢的品种
6.2.2 耐腐蚀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和力学、物理性能
6.2.3 耐腐蚀不锈钢的有关标准
6.2.4 耐腐蚀不锈钢的物理性能
6.2.5 耐腐蚀不锈钢的典型金相组织
6.2.6 耐腐蚀镍基合金
6.3 铸造耐热钢
6.3.1 耐热钢的分类
……
第7章 铸造耐磨钢
第8章 铸造特殊用钢及专业用钢
第9章 铸造用钢的熔炼
第10章 铸造用钢的炉外精炼
第11章 铸钢件的热处理
第12章 铸钢件的质量检测
前言/序言
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图书内容概述 《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是一本专注于现代铸钢领域专业知识的综合性技术参考书。本书深入剖析了铸钢的冶金原理、工艺控制、材料选择以及质量保证等核心环节,旨在为从事铸钢生产、研发和质量控制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详尽而实用的指导。 全书的结构设计遵循了从基础理论到具体实践的逻辑链条,内容组织严谨,数据翔实,力求全面覆盖当前铸钢行业的技术前沿和标准要求。 第一部分:铸钢基础与材料科学 本卷的开篇部分着重于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它详细阐述了铸钢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地位。重点内容包括: 钢水的形成与化学成分控制: 深入讨论了碳、硅、锰、硫、磷等关键元素对铸钢性能的影响机制。阐述了合金化元素(如镍、铬、钼、钒等)在改善钢的机械性能、耐腐蚀性和耐热性方面的作用,并提供了精确的成分设计准则。 铸钢的凝固理论: 详述了铸钢液体的凝固过程,包括枝晶生长、溶质偏析的形成机理及其对最终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详细介绍了利用有限元分析等现代工具对凝固过程进行模拟的方法和应用。 铸钢的微观组织演变: 阐述了铸态组织,如奥氏体、铁素体、碳化物和非金属夹杂物(氧化物、硫化物)在不同冷却速率和化学成分下的形成与演变规律。特别关注了贝氏体和马氏体转变在特定牌号铸钢中的控制策略。 原材料的选择与预处理: 详细介绍了各种生铁、废钢(特别是高品质废钢)、合金添加剂的选择标准、性能要求及预处理技术,如脱氧、脱硫和成分预调,以确保炉料的稳定性和纯净度。 第二部分:熔炼工艺与设备 本部分聚焦于铸钢生产的核心环节——熔炼。它全面介绍了目前主流的熔炼技术及其工艺参数控制。 电炉冶炼技术: 详尽描述了中频感应电炉(MF-IF)和工频感应电炉(LF)的操作规程、热效率分析及功率控制策略。重点讲解了电炉内脱氧、脱硫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和操作技巧,尤其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超低碳或超低硫钢冶炼的特殊要求。 精炼与二次冶金: 详细阐述了炉外精炼技术,包括真空处理(VD/VOD)、氩气搅拌、合金化和炉渣处理。阐明了如何通过精炼过程有效去除有害气体(氢、氮)和非金属夹杂物,提高钢水的纯净度。 真空脱气技术: 深入探讨了真空环境对钢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真空度、处理时间和搅拌方式对去除氢气和提高钢水收得率的优化参数。 炉衬材料与维护: 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炉衬材料(酸性、碱性、中性)的选择标准、耐侵蚀性能及其对钢水化学成分的潜在影响,并提供了炉衬的预防性维护和修复指南。 第三部分:成型、浇注与凝固控制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探讨了液态金属转化为固态铸件的关键步骤。 模具与型芯制作: 详述了砂型铸造和精密铸造(如熔模铸造)中模具材料的选择、制备工艺和烘干技术。重点分析了树脂砂、陶瓷型壳的性能指标及其对铸件表面质量和尺寸精度的影响。 冒口与补缩设计: 基于凝固理论,详细介绍了各种冒口类型(如开口冒口、闭口冒口、冷铁冒口)的设计计算方法,确保铸件的关键部位获得有效的补缩,消除缩孔和疏松缺陷。探讨了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冒口设计,实现“定向凝固”的策略。 浇注系统设计: 阐述了内浇口、横浇道、立浇道和过滤器的合理布局。分析了不同浇注速度和压力对卷入气体、冲刷型腔和夹渣的影响,强调了负压/正压浇注技术的应用场景。 热处理工艺: 详细介绍了铸钢件的应力消除、正火、淬火和回火等热处理目的、工艺曲线设计和微观组织响应。特别关注了高强度合金钢和抗蠕变钢的热处理制度优化。 第四部分:缺陷分析与质量控制 本书的最后部分是针对铸钢件的常见问题进行诊断和解决方案的提供。 常见缺陷的成因与预防: 详尽分类和分析了十大类铸钢缺陷,包括气孔(如针孔、气泡)、缩孔、热裂、冷隔、夹渣以及各种形状缺陷(如欠金属、飞边)。针对每种缺陷,从冶金、工艺、模具三方面追溯其根源,并给出具体可行的预防措施。 非金属夹杂物的控制与表征: 介绍了先进的夹杂物分析技术(如图像分析、光谱法),讨论了如何通过精炼工艺将夹杂物形态转变为对性能影响较小的类型,并评估其对疲劳强度和韧性的影响。 无损检测(NDT)与力学性能评定: 介绍了射线检测(RT)、超声波检测(UT)、磁粉检测(MT)和渗透检测(PT)在铸钢件中的应用标准和判读方法。同时,详细列举了静力学性能(拉伸、冲击、硬度)和疲劳性能的测试方法与评估标准,确保产品符合行业规范(如ASTM, EN, GB标准)。 《铸造手册(第2卷):铸钢(第3版)》通过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和大量的工程实例,致力于提升铸钢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是铸钢工程师案头不可或缺的权威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