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花三小時去“想”,不如**花五分鍾去“做”。石田淳著的這本《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從分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認知偏差”入手,係統科學地介紹瞭在日本和美國廣受歡迎的“行為科學管理方法”,**指導加真實案例,引導讀者走齣行動誤區,關注當下,簡化目標,丟掉“該做的”,找到“想做的”,科學係統地進行自我管理,簡單有效地分解工作,輕鬆提升行動力。
 如果想要改變人生,抱怨自己的缺點是沒有用的 ,隻靠意誌力也無法成功,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存在太 多偏差,*靠得住的判斷標準隻有行動本身。無論是 想戒除壞習慣,還是想培養好習慣,隻有科學管理自 己的行動,纔能達到目標。
     石田淳著的這本《從行動開始(自我管理的科學 )》完整介紹瞭在日本和美國廣受推崇的“行為科學 管理方法”,啓發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和行動目 標,掌握行動的*基本法則,靈活有效地規劃自己的 生活,學會不抱怨、不盲從,從而找到適閤自己的人 生道路! 
石田淳,研究日本行為科學管理**人。株式會社WILLPM Intemational創辦人、社長兼執行長、美國行為分析學會(ABAI)會員、日本行為分析學會會員。 他將科學分析人類行為的行為分析學和行為心理學方法改進為“行為科學管理”。這個方法獲得包括美國太空總署和波音公司在內的600多傢公司采用,在美國的企業界創造齣**的成績。除瞭擔任日本各大企業的顧問,他還協助解決人纔培育和組織優化的問題,同時還舉辦研討會或公司的內訓課程。截止目前,已指導超過600傢公司和1萬名以上的上班族。
自序
**章 你之所以難以改變的原因
 1.1 就算意誌薄弱也可以使行動習慣化
 1.2 通過“棉花糖實驗”所發現的成功者的特徵
 1.3 行動科學管理術
 1.4 人類的認知常常與事實不符
 1.5 “積極思考”沒有太大效果的原因
 1.6 通過行動來進行判斷
 1.7 隻有“前提條件”無法堅持下去
 1.8 人類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
 1.9 我們無法理性地看待“自己”
 1.10 每個人都戴著名為“偏見”的有色眼鏡
 1.11 當人類失去理性的時候
 1.12 過於在意“損失”就會失去“可能性”
 1.13 對失敗的恐懼揮之不去
 1.14 瞭解自己的“認知偏差”
 1.15 人類沒有自己想的那麼“有個性”
 1.16 隻有改變“行動”纔能改變“人”
第二章 戒除那些毀掉你人生的習慣
 2.1 不要依賴“意誌”的力量
 2.2 事例1:被衝動的感情所控製
 2.3 事例2:逃避睏難
 2.4 事例3:隨波逐流
 2.5 事例4:吸煙、暴飲暴食、酗酒
 2.6 事例5:改不瞭遲到的毛病
第三章 小心你“深信不疑”的陷阱
 3.1 因為“自動思考”而在重大問題上做齣錯誤的選擇
 3.2 瞭解“語言”的力量
 3.3 沉浸於過去的人永遠無法解決問題
 3.4 “自己真的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嗎?”
 3.5 不要過分關注“做不到的事”
 3.6 榖歌公司員工培訓時也會用到的“正念法”
 3.7 “感情”不是現實
 3.8 憤怒的“真正原因”
 3.9 把握自己,關注“現在”
第四章 從小習慣開始
 4.1 年收入一百萬以上也不會提高幸福度
 4.2 擁有具體的目標
 4.3 總是與彆人比較不會得到真正的幸福
 4.4 用“MORS法則”來驅動自己
 4.5 “開始”與“堅持”是不同的行動
 4.6 開始的目標是“馬上取得結果”
 4.7 隻要能獲得“成就感”,人們就會*主動地采取行動
 4.8 養成“不做就不舒服”的習慣
 4.9 人類任何時候都可能改變
 4.10 新行動“從三開始”
 4.11 讓每天的壓力“可視化”
 4.12 “行動列錶”在自我管理中非常有效
 4.13 使用“方便的記錄工具”
 4.14 利用“生活的記錄本”感受“自己的能力”
 4.15 用“感謝卡”消除人際關係上的壓力
 4.16 利用“實況轉播”讓意識迴到現實
 4.17 化整為零
 4.18 不要走**
 4.19 通過纍積的成果來進行評價
第五章 避開陷阱
 5.1 扔掉“為瞭將來而忍耐”的想法
 5.2 不要因為“無謂的想象”給自己增添壓力
 5.3 養成“冥想”的習慣
 5.4 逃避壓力隻會造成*大的壓力
 5.5 如何戰勝眼前的誘惑
 5.6 認清你該做的事
 5.7 用“ABC模型”作為行動的原則
 5.8 不要把目標定得太高
 5.9 行動都是可以“量化”的
 5.10 麵對失敗時的三種心態
 5.11 如何成為一名能夠應對突發事件的人
 5.12 隻要調整好心態就可以應對突發事件
 5.13 “應該做”和“想要做”
 5.14 整理感情,簡單行動
第六章 認同自己
 6.1 提高“自我效能”的四個關鍵
 6.2 不要依賴“感覺”
 6.3 用行動來解決人際關係的問題
 6.4 感情與事情的本質沒有關係
 6.5 “劣後順序”比“優先順序”*重要
 6.6 不要做“時間的奴隸”
 6.7 用應用程序來管理時間
 6.8 如何獲得“金錢之外的報酬”
 6.9 養成好習慣的“5分鍾行動”
 6.10 人生是一種必然
 6.11 請在放下這本書的瞬間開始行動
齣版後記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非常有吸引力,那種簡潔而又不失力量感的配色,讓我一眼就覺得這應該是一本能夠帶來改變的書。我當時剛好在生活和工作上都遇到瞭一些瓶頸,總覺得很多事情想做但又提不起勁,或者做瞭幾步就半途而廢。所以,當我看到“從行動開始”這幾個字時,內心是很觸動的。雖然我還沒有開始深入閱讀,但僅僅是書名就已經給瞭我一種積極的暗示,仿佛它在告訴我,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想法的多少,而在於邁齣第一步的勇氣和堅持。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包含一些關於如何剋服拖延癥、建立良好習慣的方法,也許還會涉及到一些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我們為什麼會産生惰性,以及如何去對抗它。我個人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而不是泛泛而談的道理。比如,它會不會講到一些具體的小技巧,像番茄工作法,或者如何拆解大目標,讓行動變得更容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引導我一步步走齣睏境,重拾對生活的熱情和掌控感。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它有一定的厚度,這讓我覺得內容會比較充實。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翻閱太多,但從目錄和扉頁上的一些零散信息,我隱約感覺到這本書似乎在探討一種“內在驅動力”的培養。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那種發自內心的、持續的動力去完成一件事。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挖掘驅動力的來源,比如探索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區彆,以及如何找到並強化那些真正能點燃我們熱情的東西。我希望它能幫助我理解,是什麼讓我們在麵對睏難時能夠堅持下去,又是什麼讓我們在取得成功後依然保持謙遜和進取。也許書中會涉及到一些關於目標設定的哲學思考,或者是關於人生意義的探討,來幫助讀者找到更深層次的行動理由。我非常期待它能讓我明白,真正的自我管理,是建立在對自身深刻理解和清晰人生方嚮之上的。
評分這本書的字體和排版給我一種很舒適的閱讀體驗,即使還沒有開始正文,光是這一點就讓人覺得作者和編輯很用心。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個人成長的書籍,很多都提到瞭“建立係統”的重要性,所以當我看到“自我管理的科學”這個副標題時,我就覺得這本書可能是在這方麵有深入的闡述。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構建個人“係統”的方法論,比如如何設計一套高效的工作流程,如何管理自己的信息輸入,以及如何有效地分配有限的精力和時間。我希望它能夠教會我如何將一些零散的、一次性的努力,變成一種可持續的、有規律的行動模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跳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模式,而是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和優化我生活的方方麵麵,最終實現一種更加高效和有掌控感的生活狀態。
評分這本書的設計風格很讓我欣賞,那種沉穩而專業的調性,讓我想象中它會是一本能夠提供深度思考的書籍。我個人一直對“如何提升效率”和“如何做齣更明智的決策”這類主題很感興趣,所以當看到這本書名時,我就覺得它可能與這些領域有所關聯。我猜想書中可能會包含一些關於認知偏差的討論,比如我們容易受到哪些心理陷阱的影響,以及如何識彆和規避它們,從而做齣更理性的選擇。此外,我也對書中可能涉及到的“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冷靜和專注”的技巧很感興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教會我一些在復雜局麵下保持清晰頭腦的方法,幫助我更好地應對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戰。我期待它能給我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框架,讓我能夠像一個訓練有素的運動員一樣,在各種情境下都能發揮齣自己的最佳水平。
評分老實說,我買這本書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被它副標題“自我管理的科學”所吸引。我一直對科學化的方法論很感興趣,總覺得相比於一些雞湯式的鼓勵,基於科學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會更加可靠和持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從一個更深入、更理性的角度來剖析自我管理的本質,而不是停留在錶麵的技巧層麵。我猜想它可能會引用一些心理學、神經科學甚至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來解釋為什麼某些方法有效,而另一些則不然。比如,它會不會探討人腦的工作機製,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機製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管理時間和精力?我對於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數據支持或者案例分析也充滿期待,這樣可以讓我更直觀地理解那些科學原理。如果書中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而不是僅僅告訴我們“怎麼做”,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就會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自我管理不僅僅是個人意誌力的體現,更是一門需要科學知識和係統方法的學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