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花三小时去“想”,不如**花五分钟去“做”。石田淳著的这本《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从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偏差”入手,系统科学地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欢迎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指导加真实案例,引导读者走出行动误区,关注当下,简化目标,丢掉“该做的”,找到“想做的”,科学系统地进行自我管理,简单有效地分解工作,轻松提升行动力。
如果想要改变人生,抱怨自己的缺点是没有用的 ,只靠意志力也无法成功,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存在太 多偏差,*靠得住的判断标准只有行动本身。无论是 想戒除坏习惯,还是想培养好习惯,只有科学管理自 己的行动,才能达到目标。
石田淳著的这本《从行动开始(自我管理的科学 )》完整介绍了在日本和美国广受推崇的“行为科学 管理方法”,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认知和行动目 标,掌握行动的*基本法则,灵活有效地规划自己的 生活,学会不抱怨、不盲从,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人 生道路!
石田淳,研究日本行为科学管理**人。株式会社WILLPM Intemational创办人、社长兼执行长、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 他将科学分析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方法改进为“行为科学管理”。这个方法获得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600多家公司采用,在美国的企业界创造出**的成绩。除了担任日本各大企业的顾问,他还协助解决人才培育和组织优化的问题,同时还举办研讨会或公司的内训课程。截止目前,已指导超过600家公司和1万名以上的上班族。
自序
**章 你之所以难以改变的原因
1.1 就算意志薄弱也可以使行动习惯化
1.2 通过“棉花糖实验”所发现的成功者的特征
1.3 行动科学管理术
1.4 人类的认知常常与事实不符
1.5 “积极思考”没有太大效果的原因
1.6 通过行动来进行判断
1.7 只有“前提条件”无法坚持下去
1.8 人类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
1.9 我们无法理性地看待“自己”
1.10 每个人都戴着名为“偏见”的有色眼镜
1.11 当人类失去理性的时候
1.12 过于在意“损失”就会失去“可能性”
1.13 对失败的恐惧挥之不去
1.14 了解自己的“认知偏差”
1.15 人类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有个性”
1.16 只有改变“行动”才能改变“人”
第二章 戒除那些毁掉你人生的习惯
2.1 不要依赖“意志”的力量
2.2 事例1:被冲动的感情所控制
2.3 事例2:逃避困难
2.4 事例3:随波逐流
2.5 事例4:吸烟、暴饮暴食、酗酒
2.6 事例5:改不了迟到的毛病
第三章 小心你“深信不疑”的陷阱
3.1 因为“自动思考”而在重大问题上做出错误的选择
3.2 了解“语言”的力量
3.3 沉浸于过去的人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3.4 “自己真的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吗?”
3.5 不要过分关注“做不到的事”
3.6 谷歌公司员工培训时也会用到的“正念法”
3.7 “感情”不是现实
3.8 愤怒的“真正原因”
3.9 把握自己,关注“现在”
第四章 从小习惯开始
4.1 年收入一百万以上也不会提高幸福度
4.2 拥有具体的目标
4.3 总是与别人比较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4.4 用“MORS法则”来驱动自己
4.5 “开始”与“坚持”是不同的行动
4.6 开始的目标是“马上取得结果”
4.7 只要能获得“成就感”,人们就会*主动地采取行动
4.8 养成“不做就不舒服”的习惯
4.9 人类任何时候都可能改变
4.10 新行动“从三开始”
4.11 让每天的压力“可视化”
4.12 “行动列表”在自我管理中非常有效
4.13 使用“方便的记录工具”
4.14 利用“生活的记录本”感受“自己的能力”
4.15 用“感谢卡”消除人际关系上的压力
4.16 利用“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
4.17 化整为零
4.18 不要走**
4.19 通过累积的成果来进行评价
第五章 避开陷阱
5.1 扔掉“为了将来而忍耐”的想法
5.2 不要因为“无谓的想象”给自己增添压力
5.3 养成“冥想”的习惯
5.4 逃避压力只会造成*大的压力
5.5 如何战胜眼前的诱惑
5.6 认清你该做的事
5.7 用“ABC模型”作为行动的原则
5.8 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
5.9 行动都是可以“量化”的
5.10 面对失败时的三种心态
5.11 如何成为一名能够应对突发事件的人
5.12 只要调整好心态就可以应对突发事件
5.13 “应该做”和“想要做”
5.14 整理感情,简单行动
第六章 认同自己
6.1 提高“自我效能”的四个关键
6.2 不要依赖“感觉”
6.3 用行动来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
6.4 感情与事情的本质没有关系
6.5 “劣后顺序”比“优先顺序”*重要
6.6 不要做“时间的奴隶”
6.7 用应用程序来管理时间
6.8 如何获得“金钱之外的报酬”
6.9 养成好习惯的“5分钟行动”
6.10 人生是一种必然
6.11 请在放下这本书的瞬间开始行动
出版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有吸引力,那种简洁而又不失力量感的配色,让我一眼就觉得这应该是一本能够带来改变的书。我当时刚好在生活和工作上都遇到了一些瓶颈,总觉得很多事情想做但又提不起劲,或者做了几步就半途而废。所以,当我看到“从行动开始”这几个字时,内心是很触动的。虽然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仅仅是书名就已经给了我一种积极的暗示,仿佛它在告诉我,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想法的多少,而在于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和坚持。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如何克服拖延症、建立良好习惯的方法,也许还会涉及到一些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惰性,以及如何去对抗它。我个人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道理。比如,它会不会讲到一些具体的小技巧,像番茄工作法,或者如何拆解大目标,让行动变得更容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我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拾对生活的热情和掌控感。
评分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它有一定的厚度,这让我觉得内容会比较充实。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翻阅太多,但从目录和扉页上的一些零散信息,我隐约感觉到这本书似乎在探讨一种“内在驱动力”的培养。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乏那种发自内心的、持续的动力去完成一件事。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挖掘驱动力的来源,比如探索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区别,以及如何找到并强化那些真正能点燃我们热情的东西。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是什么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坚持下去,又是什么让我们在取得成功后依然保持谦逊和进取。也许书中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目标设定的哲学思考,或者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来帮助读者找到更深层次的行动理由。我非常期待它能让我明白,真正的自我管理,是建立在对自身深刻理解和清晰人生方向之上的。
评分这本书的设计风格很让我欣赏,那种沉稳而专业的调性,让我想象中它会是一本能够提供深度思考的书籍。我个人一直对“如何提升效率”和“如何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这类主题很感兴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名时,我就觉得它可能与这些领域有所关联。我猜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认知偏差的讨论,比如我们容易受到哪些心理陷阱的影响,以及如何识别和规避它们,从而做出更理性的选择。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冷静和专注”的技巧很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一些在复杂局面下保持清晰头脑的方法,帮助我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我期待它能给我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像一个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一样,在各种情境下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评分这本书的字体和排版给我一种很舒适的阅读体验,即使还没有开始正文,光是这一点就让人觉得作者和编辑很用心。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很多都提到了“建立系统”的重要性,所以当我看到“自我管理的科学”这个副标题时,我就觉得这本书可能是在这方面有深入的阐述。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构建个人“系统”的方法论,比如如何设计一套高效的工作流程,如何管理自己的信息输入,以及如何有效地分配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我希望它能够教会我如何将一些零散的、一次性的努力,变成一种可持续的、有规律的行动模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而是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优化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实现一种更加高效和有掌控感的生活状态。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被它副标题“自我管理的科学”所吸引。我一直对科学化的方法论很感兴趣,总觉得相比于一些鸡汤式的鼓励,基于科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会更加可靠和持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一个更深入、更理性的角度来剖析自我管理的本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技巧层面。我猜想它可能会引用一些心理学、神经科学甚至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为什么某些方法有效,而另一些则不然。比如,它会不会探讨人脑的工作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机制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和精力?我对于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数据支持或者案例分析也充满期待,这样可以让我更直观地理解那些科学原理。如果书中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告诉我们“怎么做”,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就会大大提升。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自我管理不仅仅是个人意志力的体现,更是一门需要科学知识和系统方法的学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