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广东鹤山站(1998-2008)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广东鹤山站(1998-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声雷 等 编
图书标签:
  • 生态系统
  • 森林生态系统
  • 定位观测
  • 广东鹤山
  • 长期研究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数据集
  • 鹤山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55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8856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字数:45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森林生态系统卷:广东鹤山站(1998-2008)》对大量野外实测数据进行统计汇总的基础上整合编撰而成,反映了鹤山站在水分、土壤、大气、生物等4个方面多年的变化趋势,其内容涵盖了鹤山站的基本概况、主要数据资源目录、观测场地和样地信息、近10年(1998—2008)间承担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关于水分、土壤、大气、生物监测任务的数据资源及部分研究数据等。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1.1 鹤山站简介
1.1.1 概况
1.1.2 研究方向
1.1.3 研究成果
1.1.4 合作交流
1.2 数据集整理规范
1.2.1 数据整理目的
1.2.2 基本原则
1.2.3 数据集出版主要内容
1.2.4 数据集出版说明

第二章 鹤山站数据资源目录
2.1 鹤山站生物数据资源目录
2.2 鹤山站土壤数据资源目录
2.3 鹤山站水分数据资源目录
2.4 鹤山站气象数据资源目录
2.5 鹤山站研究项目数据资源目录

第三章 鹤山站观测场和采样地
3.1 观测场概述
3.2 观测场介绍
3.2.1 马占相思林综合观测场
3.2.2 乡土林辅助观测场
3.2.3 针叶林站区调查点
3.2.4 桉林站区调查点
3.2.5 大叶相思林站区调查点
3.2.6 草坡站区调查点
3.2.7 豆科混交林站区调查点
3.2.8 地下水观测点
3.2.9 气象观测场

第四章 鹤山站长期监测数据
4.1 鹤山站生物监测数据
4.1.1 动植物名录
4.1.2 乔木层、灌木层生物量模型
4.1.3 乔木层植物种组成
4.1.4 灌木层植物种组成
4.1.5 草本层植物种组成
4.1.6 树种更新状况
4.1.7 乔、灌、草各层叶面积指数
4.1.8 凋落物回收量季节动态
4.1.9 凋落物现存量
4.1.10 乔、灌木植物物候观测
4.1.11 草本植物物候观测
4.1.12 各层优势植物和凋落物的矿质元素含量与能值.
4.1.13 鸟类种类与数量
4.1.14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动态
4.1.15 层间藤本植物
4.1.16 土壤动物种类与数量
4.1.17 生物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方法
4.2 鹤山站土壤监测数据
4.2.1 土壤交换量
4.2.2 土壤养分
4.2.3 土壤矿质全量
4.2.4 土壤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
4.2.5 土壤速效养分季节动态
4.2.6 土壤速效微量元素
4.2.7 土壤机械组成
4.2.8 土壤容重
4.2.9 土壤理化分析方法
4.3 鹤山站水分监测数据
4.3.1 土壤含水量
4.3.2 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
4.3.3 地下水位记录
4.3.4 森林蒸散量
4.3.5 水面蒸发量
4.3.6 雨水水质状况
4.3.7 地表径流量
4.3.8 树干径流量、穿透降水量
4.3.9 枯枝落叶含水量
4.3.10 水质分析方法
4.4 气象监测数据
4.4.1 温度
4.4.2 相对湿度
4.4.3 气压
4.4.4 降水量
4.4.5 风速
4.4.6 地表温度
4.4.7 辐射
4.4.8 鹤山站气象观测场人工观测数据集

第五章 鹤山站长期研究数据集
5.1 鹤山站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数据
5.1.1 鹤山站豆科混交林下植物气体交换的日变化研究数据
5.1.2 鹤山站马占相思林各器官呼吸量研究数据
5.2 鹤山站土壤微生物及生物固氮研究数据
5.2.1 鹤山站不同类型人工林下各大类群微生物数量研究数据
5.2.2 鹤山站主要豆科人工林结瘤固氮生态特性研究数据
5.2.3 鹤山站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生物化学活动过程研究数据
5.2.4 鹤山站不同类型人工林土壤呼吸强度研究数据
5.2.5 鹤山站不同类型人工林微生物区系研究数据
5.3 鹤山站出版物
5.3.1 专著
5.3.2 外文期刊文章
5.3.3 中文期刊文章

前言/序言


穿越时光的绿野:广东鹤山森林的十年生态记忆 本书并非是一本普通的林业技术手册,也不是一本描绘广东自然风光的画册。它是一份沉甸甸的生态记忆,一份从1998年至2008年整整十年间,广东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在科学的严谨观测下留下的珍贵档案。这十年,恰逢中国生态学研究体系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日益显现的年代。鹤山站,作为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网络(CNERN)的重要节点,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持续不断的投入,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在时间维度上的深刻变迁。 一个鲜活的实验室:鹤山站的地理坐标与生态特质 广东鹤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该区域森林别样的生命力。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年均气温约22℃,年降水量充沛,超过1600毫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茂密的森林覆盖着丘陵地带,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从高耸入云的乔木,到层层叠叠的灌木,再到织锦般的草本植物,这里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立体生态系统。而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不乏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物种,它们或是当地的优势种,或是珍稀濒危的物种,它们的生长、繁衍、互动,共同构成了鹤山森林的生态肌理。 然而,鹤山森林并非一片与世隔绝的净土。它身处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城镇化扩张、农业生产、甚至区域性的气候变化,都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这片土地的命运。正因如此,鹤山站的建立和运行,承担着为理解和应对这些变化提供科学依据的重任。它不仅仅是一个研究站点,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自然实验室”,在人类的科学注视下,记录着森林的呼吸与脉动。 十年时光里的数据洪流:观测的维度与深度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系统、连续、多维度的数据集。这十年间,鹤山站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怀揣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科学的执着,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不间断地收集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横跨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多个关键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尺度: 生物多样性: 记录了森林中不同类群的生物,包括植物(乔木、灌木、草本)、动物(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以及它们的种间关系。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鹤山森林物种的丰富程度、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是否存在物种的引入或灭绝现象。例如,对特定植物群落的长期监测,可以揭示其优势种的更替,以及环境变化对其繁殖和扩散的影响。对昆虫群落的采样,则能反映出害虫爆发的可能性,以及天敌资源的状况。 生态系统过程: 深入观测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包括: 生产力: 测量了森林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能量)和次级生产力(植食性动物摄取植物的能量)。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森林作为碳汇的功能,以及在能量传递链中的作用。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林型的生产力测定,可以描绘出森林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分解作用: 监测了枯枝落叶的分解速率,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这是养分循环的关键环节,理解分解作用的效率,有助于评估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供给能力。不同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下,分解速率的差异,也为我们理解区域养分循环的模式提供了线索。 水分循环: 测量了降水量、蒸发量、蒸腾量、土壤水分含量等指标。水分是森林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其循环过程的理解,对于预测森林在干旱或洪涝条件下的响应至关重要。连续的降雨和土壤水分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水分胁迫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养分循环: 追踪了氮、磷等关键养分在土壤、植物和大气之间的迁移转化过程。这包括土壤养分含量、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以及养分在分解过程中的释放。了解养分循环的效率和限制因素,对于森林的健康生长和可持续经营具有指导意义。 环境因子: 记录了影响森林生态系统运行的各项环境参数,如气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土壤pH值、土壤养分含量等。这些数据是理解生物活动和生态过程变化的基础,它们提供了观测变量背后的驱动力。例如,长期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分布范围改变,或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人为干扰: 记录了区域内的人类活动,如森林经营(采伐、抚育)、土地利用变化、污染排放等。这些信息对于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区分自然变化与人为变化至关重要。例如,对同一片林分在经历不同程度的抚育措施后的生长状况的对比,可以量化抚育效果。 十年回眸:洞察变化与规律 这十年,不是一成不变的十年。鹤山森林,如同中国大部分地区一样,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气候也在悄然改变,季节的划分可能变得模糊,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或许在增加。本书所包含的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去审视这些变化在森林生态系统层面留下的痕迹。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洞察到: 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哪些物种正在扩张,哪些正在退缩?群落的结构是否在发生改变?是否存在新的入侵物种?植物的物候期(如开花、落叶时间)是否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生态系统功能的演替: 森林的碳汇能力是增强还是减弱?养分循环的效率是否发生变化?水分的利用模式是否有所调整? 环境变化的生态响应: 气候变暖对森林生长有什么具体影响?降雨格局的变化如何影响土壤水分和植物生长?人为干扰(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造成了哪些改变? 区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韧性: 在一系列变化面前,鹤山森林生态系统展现出怎样的脆弱性?又具备怎样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能力? 不止于数据:科学的脚印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意义,远不止于那些冰冷的数据本身。这些数据,是无数科研人员辛勤工作的结晶,是他们对自然界规律的不懈探索。它们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是撰写 scientific papers、进行生态模拟、制定生态保护政策的宝贵依据。 本书的读者,或许包括: 生态学研究者: 可以利用这些详细的数据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验证理论,提出新的科学问题。 林业工作者: 可以从中学习到科学的森林监测方法,了解不同时期森林的生长状况和环境影响,为森林的科学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 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领域的专业人士: 可以借此了解区域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评估环境变化的影响,为制定环境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地理学、农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学生和教师: 可以将其作为学习案例,理解生态系统观测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 对自然科学和中国生态环境发展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可以从中一窥中国生态学研究的成就,了解一个特定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在时间维度上的生命故事。 这十年,只是鹤山森林生态系统漫长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片段。然而,正是这个十年,为我们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窗口。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命体,它们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深入理解这些变化,我们才能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的生态未来。本书所承载的,是科学求真的精神,是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热爱,更是对生命与环境之间深刻联系的敬畏。它是一份珍贵的科学遗产,也是一份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关注生态经济平衡的政策分析人士,我关注的焦点会略有不同。对于广东鹤山这样的珠三角腹地,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特别是涵养水源和固碳减排的效益——远比纯粹的生物多样性名录更为迫切。因此,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可量化的服务价值评估。比如,它是否估算了这十年间,该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平均吸收和储存了多少吨二氧化碳?其对区域水资源调蓄能力的贡献率是多少?如果数据集中包含了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的动态数据,那么对养分循环和土壤保持能力的研究也会非常深入。我期待看到一种跨学科的叙事方式,即将纯粹的生态数据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态资产”评估。如果书中的结论能够被直接转化为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标准或碳汇交易的依据,那么这本资料册的实用价值就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而成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有力支撑工具。

评分

拿到这本汇集了特定年代、特定地点森林生态系统观测数据的汇编,我立刻联想到过去那个信息化处理尚不如今日便捷的时期。那个年代的野外工作者付出的心血和建立的标准操作流程(SOP)本身就值得尊敬。我推测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数据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环境科学研究中,不同年份、不同团队采用不同标准采集的数据往往难以进行可靠的长期对比,而这个时间段(近十年跨度)内的专著,如果能确保方法论的严谨性,那么它所构建的基线数据就成了后来者评估任何政策或自然扰动影响的“锚点”。我更感兴趣的是,在这些年间,当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如城市化扩张或农业结构调整)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监测样地的森林健康指标的?例如,某些关键的指示物种的数量波动,是否能与同期监测到的区域空气质量变化或水文循环特征形成清晰的关联?一本优秀的科学数据集报告,应该能让读者不仅看到“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期待它在数据背景介绍和方法论透明度上做到极致。

评分

从一个关注科学史和学术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横跨了千禧年前后的观测记录,承载着一代科学家的心血与方法论的演变。我推测这本书的组织结构必然是极为严谨的,它不仅仅是数据的罗列,更可能是一部详尽的“野外工作日志”的精炼版。我很好奇,在方法论部分,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年份监测设备升级或人员轮换带来的潜在系统误差的?例如,如果早期的生物量估算方法和后期的基于激光雷达(LiDAR)的估算结果需要进行校准,书中是否有专门的章节来讨论这种跨越式数据衔接的科学性?此外,我对那些“非预期”的发现特别感兴趣——那些研究者最初可能并未设想到的生态现象,但却因长期监测而被意外捕捉到的长期趋势。例如,本地入侵物种的扩散速度、或者对酸雨治理措施的生态响应滞后时间。这类发现,往往是长期定位研究的真正价值所在,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生态学背景知识去细细品味这些“弦外之音”。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定位观测”这四个字,令我联想到的是空间尺度的精确性。在生态学研究中,“在哪里”与“有什么”同等重要。我非常希望了解这套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采样点的代表性。鹤山站的监测点位是否覆盖了该地区主要的森林类型梯度(例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人工林等)?如果书中提供了高精度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支撑,例如历年的遥感影像对比图与地面样地数据的叠加分析,那将极大地增强其说服力。我尤其关注那些可能代表了生态系统临界点(Tipping Point)的早期预警指标。例如,在干旱年份,土壤水分亏缺达到某一阈值后,特定树种的叶面积指数(LAI)是否出现了非线性下降?这类细节需要高精度的时间序列数据才能捕捉。总而言之,对于数据科学家而言,这本书能否提供干净、结构化且具有地理参照的原始信息,决定了它在后续研究中的被引用频率和深度。

评分

这本关于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的专著,特别是聚焦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定站点,内容想必是极为翔实和专业的。我一直对华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充满好奇,尤其是像广东鹤山这样的典型区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必然孕育出复杂的生态网络。如果这本书能够详尽地呈现1998年至2008年这十年间的观测数据,那将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宝贵的“时间胶囊”。我非常期待它能在数据分析的深度上有所突破,不仅仅是罗列基础的气候、土壤、植被结构数据,更能深入探讨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比如,长期的降雨变化是如何影响林冠层的碳储量和生物量分配的?不同季节的物候监测数据是否揭示了全球气候变暖在当地的早期信号?对于一个希望了解区域生态响应长期驱动力的学者来说,清晰的数据可视化和严谨的统计模型构建至关重要。我希望看到超越基础描述的、富有洞察力的生态学解释,能够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森林保护与管理策略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这本书如果能体现出长期观测的价值,即捕捉到那些短期研究无法发现的滞后效应和累积影响,那它的学术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