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4G211):砖烟囱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4G211):砖烟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砖烟囱
  • 建筑设计
  • 建筑规范
  • 设计图集
  • 国家标准
  • 砌体工程
  • 工业建筑
  • 烟囱设计
  • 建筑工程
  • 04G211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182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8150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1
字数:8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4G211):砖烟囱》烟囱适用于热力锅炉和技术条件与之相似的工业炉窑排气用途。
本图集烟囱系列设计内容,即烟囱高度与顶部出口内直径对应关系。

目录

总说明(一)~(三)
30/0.8-0.35-250烟囱筒身图
30/0.8-0.55-250烟囱筒身图
30/0.8-0.75-250烟囱筒身图
30/0.8-0.35 0.55-400烟囱筒身图
30/0.8-0.75-400烟囱筒身图
30/1.0-0.35-250烟囱筒身图
30/1.0-0.55-250烟囱筒身图
30/1.0-0.75-250烟囱筒身图
30/1.0-0.35 0.55-400烟囱简身图
30/1.0-0.75-400烟囱筒身图
30/1.2-0.35 0.55-250烟囱筒身图
30/1.2-0.75-250烟囱筒身图
……
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图集系列:砌体结构与基础设计精选 主题聚焦: 本系列图集致力于为建筑工程领域的设计师、工程师、施工人员以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技术参考资料。本系列涵盖了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中至关重要的几个核心领域,重点关注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除砖烟囱特定主题外)以及地基基础工程的最新设计标准、施工工艺和节点详图。 --- 第一卷: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详图(主体结构部分) 内容概述: 这一卷是针对现代高层与多层建筑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全面指导手册。它严格依据最新的国家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编制,旨在解决结构设计中的难点和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核心章节详解: 1. 梁、板、柱的配筋设计与节点构造: 详细展示了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及框剪结构中梁端、柱顶、柱脚等关键部位的锚固长度、搭接长度、箍筋加密区构造的详尽图示。 涵盖了楼板的单向板、双向板、密肋楼板的配筋布置原则、跨中及支座负弯矩钢筋的处理方式。 特别对超高层建筑中大截面柱、高阶梯梁的配筋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2. 楼梯、阳台与悬挑构件: 标准双跑、单跑及旋转楼梯的配筋图,包括休息平台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 各类阳台板(板端、墙端连接)的防水构造附加钢筋布置,以及悬挑雨篷、空调板的受力分析与配筋详图。 3. 现浇与预制构件的连接详图: 预制叠合板、预制梁柱节点的连接技术,包括现浇带、后植筋、焊接连接等多种工艺的节点图纸。 针对不同抗震设防烈度的结构,提供了详细的抗震构造措施图集,强调在关键节点的构造强度和延性要求。 4. 模板工程与施工工艺: 涵盖了各种模板(木模板、钢模板、组合模板)的支撑体系设计参数、拆模时间和养护要求。 混凝土浇筑、振捣工艺控制标准,以及针对特殊部位(如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控制措施。 --- 第二卷:结构钢材与钢结构节点设计 内容概述: 本卷聚焦于现代建筑中日益普及的钢结构体系,提供从材料选用、构件设计到复杂节点连接的全方位技术支持。 核心章节详解: 1. 钢结构连接技术: 详细绘制了各类螺栓连接(承压型、摩擦型)的性能参数、孔距间距要求及验算示例。 各类焊接节点(角焊缝、坡口焊缝、搭接焊缝)的构造要求、无损检测方法和质量标准。 重点展示了梁柱节点(刚性连接、半刚性连接)的加强环、加劲板的构造详图。 2. 轻型与重型钢结构构件设计: 冷弯薄壁型钢构件的截面特性分析与设计。 型钢(H型钢、箱型钢)的支撑系统、系杆、水平支撑的布置与节点详图。 3. 钢结构防火与防腐: 不同耐火极限要求的防火涂层厚度标准与施工要求。 钢结构防腐体系(喷砂除锈、涂层系统)的工艺流程与质量验收标准。 --- 第三卷:地基基础工程设计与施工图集 内容概述: 结构的安全始于可靠的地基。本卷深入探讨了各类地质条件下的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是确保上部结构稳定性的关键参考。 核心章节详解: 1. 浅基础设计与详图: 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箱型基础的配筋构造、截面尺寸确定方法。 地圈梁、基础梁的连接构造,以及基础防腐蚀、防潮的构造处理。 2. 桩基础设计与施工控制: 预应力管桩、预制混凝土桩、灌注桩(钻孔、冲孔)的设计参数和承载力确定方法。 桩身配筋、接桩构造(焊接、机械连接)的详尽图示。 桩基检测(低应变、高应变)的判定标准与施工记录要求。 3. 特殊地基处理技术: 针对软弱地基(淤泥、淤லாத)的换填、抛石挤密、强夯等加固技术的施工工艺控制点。 对特殊基础(如地下室外墙防渗、防浮结构)的构造设计。 --- 第四卷:木结构与组合结构设计构造 内容概述: 随着绿色建筑和新型建筑体系的发展,本卷提供了现代木结构(胶合木、正交胶合木LVL等)及木与钢、木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设计与连接节点参考。 核心章节详解: 1. 现代木结构构件与节点: 胶合木梁、柱的连接件(连接板、螺栓、销钉)的设计承载力与构造详图。 木屋顶桁架、楼盖系统的支撑与节点构造。 木结构抗剪墙与抗侧力体系的设计要求。 2. 组合结构连接: 钢-木连接节点、混凝土-木连接节点的设计细节,重点解决湿作业对木材性能的影响控制。 --- 设计理念与适用范围: 本系列图集严格遵循“设计标准化、构造标准化、施工标准化”的原则,力求图示清晰、参数明确、步骤可循。它并非单纯的规范复述,而是将繁杂的规范条文转化为直观、可操作的工程图纸语言。本图集适用于各类民用与工业建筑的结构设计深化、施工图绘制及现场质量控制,是工程技术人员案头不可或缺的“标准图谱”。它旨在通过详尽的图示,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理解偏差,提高工程实施的效率与质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纸张的触感和装订的坚固程度来看,这本图集无疑是按照“耐用”的标准来制作的。在建筑行业,工具书的寿命往往决定了它的价值,一本容易散页、油墨易洇的图集,在工地恶劣环境下一周可能就面目全非了。这本图集,无论是封面硬壳的抗压性,还是内页的防潮处理,都体现了对使用场景的充分考量。我尝试在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批注和标记,发现墨水附着良好,且不会渗透到下一页,这对于需要在图集上做现场修改记录的用户来说非常友好。它不仅仅是一套设计规范的集合,更是一件适应了户外和半户外工作环境的“工程装备”。当我合上它时,能感受到一种扎实的分量,这分量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背后庞大设计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的象征,让人对其中包含的所有信息都产生由衷的信任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专业到极致的克制”。通篇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没有一句鼓励性的口号,全篇充满了精准的尺寸、合理的配筋比例和明确的构造要求。然而,正是这种绝对的客观和冷静,赋予了它强大的力量。我曾翻阅过一些非官方出版的设计手册,它们往往会为了“易懂”而牺牲一部分设计的严谨性,添加一些主观的解释。但这本图集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它保持了国家标准应有的高度严肃性。当我需要核对特定高度砖烟囱的抗倾覆验算所需的基础锚固深度时,我能迅速在相应的图表中找到权威数据,而不是去猜测一个经验值。它仿佛是一位沉默但绝对可靠的同行专家,在你需要时,它会递给你一张经过千锤百炼的“通行证”,让你知道这条路是安全且被官方认可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直观,一抹沉稳的灰色调占据了大部分视觉空间,中央是清晰的标题和那一串似乎带着某种行业“暗语”的编号。我一开始还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纯理论著作,毕竟涉及到“国家标准设计图集”这几个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条条框框和技术术语。但当我翻开内页,那种预期的枯燥感奇妙地消散了。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编排的、为工程人员量身定制的“工具箱说明书”。我尤其欣赏它在图例和符号系统上的严谨性,每一个细微的标记都有其明确的指向性,即便是初次接触砖石结构设计的新手,也能通过图示快速定位到所需信息。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油墨印刷清晰锐利,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和在工地现场对照使用的专业图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实用性考量。它没有冗余的文字叙述,所有表达都浓缩在了精确的图纸语言中,真正做到了“图胜千言”。这本图集不仅仅是参考资料,更像是经验的结晶,是前辈们在无数次实践和规范制定中凝练出的智慧沉淀,让人感觉手里捧着的不是一本普通书籍,而是一份经过时间检验的工程“圣经”。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与结构设计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深知图集的重要性,它代表着行业共识和法律效力。这本04G211的更新和应用,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道及时的“定海神针”。过去在处理一些老旧图纸或特殊跨度要求时,总要在不同标准之间来回比对,耗费大量精力去确认合规性。而这本图集,提供了一个高度集成、权威统一的参考标准。它的可操作性极强,无论是用于初步方案的比选,还是用于出具施工详图的最终依据,都能提供扎实的支撑。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关键节点的“备注”部分,那些用小字体标注的施工注意事项,往往是经验丰富的老工人才能总结出的“窍门”,现在被整理成标准化的文字,极大地降低了施工的试错成本。可以说,它极大地优化了设计院与施工单位之间的沟通壁垒,让双方在同一个“语言体系”下工作,大大减少了因理解偏差导致的返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设计者对实际工作流程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简单地按尺寸大小排列图纸,而是似乎遵循着一个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推进的设计逻辑。比如,开篇会先展示几种最基础的截面形式及其对应的荷载参数范围,这就像是给建筑师一个宏观的框架。紧接着,内容会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的连接节点处理,比如不同标高处的伸缩缝设置、与其他构筑物的搭接要求等,这些细节往往是现场施工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我注意到,图集中对于不同风压等级和抗震设防烈度下的构造差异,都有清晰的对比标注,这种“一图胜多文”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查找效率。特别是那些关于材料强度等级变化的图示说明,清晰地展示了在不同材料组合下,结构细节需要做出的相应调整。整体阅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完整且规范的砖烟囱设计流程演练,所有的规范和要求都被无声地植入了操作步骤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