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之星辰(1979-1994):《读书》思想评论精粹(上)

启蒙之星辰(1979-1994):《读书》思想评论精粹(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读书》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文化评论
  • 读书周刊
  • 启蒙运动
  • 中国现代思想
  • 知识分子
  • 文化反思
  • 改革开放
  • 90年代
  • 精选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820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26757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读书三十年精粹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5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读书》自1979年创办,一路走来,已有三十个年头了。她秉承中国知识人的淑世情怀和传统,透过书的媒介,广泛探讨各种思想文化问题,以汉语写作博雅的文章风范,展示各个知识领域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映现出读书界优戚喜乐的感情律动,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起伏跌宕的见证者。思想的开放,议论的清新,文风的隽永,使她赢得了读书界的青睐。

内容简介

启蒙,来源于法语的lumière,本意就是“光亮”。三十年前,思想界上承先贤未竟事业,再开启蒙的进程。思想的风云雷电,跃然纸上;文化的古今中西,汇聚笔端。从哲学致思的趋向到社会文化的转型,都经历了理性的一一辨析。在缀满璀璨群星的中国思想天幕上,《读书》只是一颗小小的星辰,有幸躬逢其盛,却也映现出时代的明暗光晦。《启蒙之星辰(1979-1994)》选编了《读书》杂志从1979年创刊到1994年的经典文章,如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王蒙的《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金克木的《〈日本外交史〉读后感》、张维迎的《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周国平的《智慧的诞生》、倪康良的《一时与永恒》等等,这些文章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意义,即使到今天也依然闪烁着思想的光辉。

目录

出版前言
1979年
读书无禁区
黄色,色情,爱情
重读《清代文字狱档》
权力与腐蚀
1980年
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
对《李白与杜甫》的一些异议
介绍金岳霖撰《中国哲学》
读《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981年
经济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辛克莱和“结束加利福尼亚的贫困”运动
1982年
关于《简明哲学辞典》
葛兰西与《狱中札记》
1983年
肖伯纳和《费边论丛》
马基雅维利及其《君主论》
人类和他们的生存环境
《日本外交史》读后感
1984年
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
从一维到三维
哲学革命的“纲要”
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1985年
经济学的开放
一本现代化比较研究的导论
愿将忧国泪,来演丽人行
一种“民主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
1986年
令法国人引为骄傲的历史学家
“从身份到契约”:社会关系的革命
政治与文化
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对话
评卢梭人民主权论的专制主义倾向
1987年
鲁迅思想的特征
……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精彩书摘

一个漆黑的夜晚,沉重的坦克履带碾过了布拉格的街道。也许是偶然的巧合,其时奥塔·锡克(Ota Sik)正在国外访问。然而,从此他却再也不能返回他的祖国了。作为凝聚了他全部心血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事业,不能继续下去,这固然是时也,命也,但世界上却因此而幸存一位杰出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家,幸耶,不幸耶?曲折的改革
奥塔·锡克一九一九年生于捷克的普里森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一家电器工厂工作时英勇地参加了抵抗运动。一九四。年他被德国占领军逮捕关人了集中营,大战结束后始获释放。一九四七年至一九五二年,锡克在布拉格政治社会科学大学学习,毕业之后,担任捷共中央党校教授,一直到一九五八年。
这期问,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经济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捷克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上十个最先进的工业国之一。战前的经济水平(工业总产值和人均生活水平)同法国接近。战后,经过一九四六--一九四八年的两年计划,经济恢复很快,基本上达到了战前的水平。一九五。年,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政治上的原因),它被迫完全采用了当时盛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一个很短的维持期间,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病越来越显露出来,捷克经济遇到了严重的效率问题。至一九五六年,对外贸易已不能保持平衡,产品成本高,资源消耗大,积累日益减少,经济增长越来越慢。捷共决定进行一场经济改革。一九五六年,正是东欧经济改革的第一个高峰年。但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人们都没有勇气彻底改变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的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是:(1)取消总产值指标,规定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2)企业有一部分利润提成,可直接用于投资;(3)企业在完成计划指标后可得到奖励或增加职工工资。这种改革没有跳出旧的框框,是不彻底的。一方面想用奖金来刺激企业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却全部保留指令性计划使企业不能不按旧的方向生产;一方面取消了总产值指标,另一方面新的指标中又隐含了老指标的成分。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改革当然不可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到一九六O年,总产值虽然有所增加,但经济效率却继续下降。
……

前言/序言


《启蒙之星辰(1979-1994):《读书》思想评论精粹(上)》 一段穿越思想洪流的旅程,一册点燃时代智慧的火种。 1979年,中国大地春潮涌动,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思想的闸门徐徐开启。在这历史性的转折点上,《读书》杂志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本刊物,更成为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忠实记录者和重要参与者。本书《启蒙之星辰(1979-1994):《读书》思想评论精粹(上)》所汇集的,正是《读书》杂志创刊初期至1994年这段黄金岁月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激荡着时代风云的深刻思想评论。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思想解放的力度与广度;它是一面镜,映照出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的反思与探索;它是一份馈赠,为今天的读者提供理解历史、观照现实的宝贵视角。 跨越十载,思想的星辰熠熠生辉 本书精选了1979年至1994年间,《读书》杂志上发表的数十篇重量级思想评论文章。这十五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转型、思想文化领域空前活跃的时期。《读书》杂志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和严谨的论辩,汇聚了一大批在文学、哲学、历史、社会学、美学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在这个平台上,既有对西方先进思想的介绍与引进,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解读,对西方哲学思潮的梳理与评介;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与发掘,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更有对当下社会现实的热切关注与批判性思考。 从理论前沿到学术争鸣,从历史回眸到未来展望,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几乎涵盖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思想议题。你可以看到,当“思想解放”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时,知识分子如何以笔为犁,耕耘在思想的沃土上。这里有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回响,对“两个凡是”的深刻辨析,对拨乱反正的积极呼应。更有对人道主义、异化论、存在主义等西方哲学流派的介绍和讨论,这些思想的涌入,极大地拓展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视野,冲击着固有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广泛的社会思考。 历史的深层回响:重温时代的精神求索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了思想的闪光点,更在于它展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深刻的时代责任感和精神求索。在经历了漫长的压抑之后,人们对知识、对真理、对自由的渴望被空前点燃。《读书》杂志上的文章,正是这种渴望最集中的体现。作者们以严谨的学风、独立的思考,对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剖析,对国家发展的方向进行探讨,对文化复兴的路径进行思索。 例如,在如何看待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上,书中收录的文章展现了多元化的视角。一些学者在批判性继承中,发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华,认为其对于塑造民族精神、构建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另一些学者则更侧重于指出传统文化中的局限性,警惕其对思想解放的阻碍。这种思想的碰撞与交锋,正是那个时代思想活跃性的生动写照。 同时,本书也关注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文化生态以及个体命运的变迁。作者们探讨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分化、市场经济对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以及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迷茫与抉择。这些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思想的汇编,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精神史的生动档案。 《读书》的独特印记:严谨、深刻、启蒙 《读书》杂志之所以能在那个时代脱颖而出,成为思想界的“明星刊物”,与其鲜明的风格密不可分。这种风格,在本书的精选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严谨的学术态度: 无论是对西方理论的介绍,还是对中国问题的探讨,作者们都力求资料翔实,论证充分,避免浮夸和空泛。他们尊重事实,尊重逻辑,以严谨的治学精神,为读者提供可靠的思想养料。 深刻的洞察力: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作者们能够穿透表象,直击本质,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他们不回避矛盾,不粉饰现实,敢于触碰敏感而重要的话题。 鲜明的启蒙意识: “启蒙”是贯穿本书的主题。《读书》杂志及其作者们,怀揣着强烈的启蒙使命感,致力于破除愚昧,传播新知,引导公众进行理性思考。他们相信,思想的启蒙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思想的传承与启迪:跨越时空的对话 《启蒙之星辰(1979-1994):《读书》思想评论精粹(上)》并非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阅读这些文章,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当年知识分子所关注的问题,许多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他们对民主、自由、法治的探讨,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对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追问,都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本书的上卷,聚焦于1979年至1994年这段思想激荡的初期阶段。这段时期,中国社会正从过去的桎梏中挣脱出来,重新发现和探索自我,也积极地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明成果。《读书》杂志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既是思想的播种者,也是思想的孵化器。 对于当代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去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去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去重温那段充满求索与激情的岁月。它鼓励我们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对真理的追求,保持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本书适合谁阅读? 历史研究者与爱好者: 想要深入了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思想史变迁的读者,不容错过。 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者: 本书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思想资料,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宝贵参考。 关心社会发展与文化进步的读者: 任何对中国社会转型、思想解放以及知识分子群体角色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希望拓宽视野、深化思考的青年学生: 本书能够帮助年轻一代理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培养批判性思维。 《启蒙之星辰(1979-1994):《读书》思想评论精粹(上)》,它是一份沉甸甸的思想遗产,是一场关于智慧与勇气的盛宴。翻开它,您将走进一段波澜壮阔的思想史,与那个时代的先驱者们进行一场关于启蒙、关于未来、关于中国的深刻对话。这本书,将点亮您的思想,启迪您的智慧,让您在阅读中,与星辰同辉,与思想共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1979年到1994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大潮汹涌澎湃。《读书》杂志作为其中的重要阵地,承载了多少知识分子的思考、探索与呐喊。光是“思想评论精粹”这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探究一番的冲动。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日记里,在书信里,在咖啡馆的低语中,在《读书》杂志的一行行文字里,试图触摸真理的脉搏,辨析社会的方向。我想,这本上册,一定收录了那些直击时代痛点的论述,那些对西方思想的引进与消化,那些对中国自身道路的反复叩问。我特别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知识分子是如何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又是如何跨越文化的鸿沟,将人类文明的精华引入中国,并激发本土的创造力?那些对教育、对文化、对历史的深入剖析,是否依然能在今天引起我们的共鸣?我又在想,那些笔下的论战,那些思想的碰撞,是否也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理想主义色彩?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思想的活化石,它邀请我们重返那个充满未知与可能性的起点,去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呼吸,去理解他们为我们铺就的道路,去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可能的方向。我期待着,在书页之间,与那个时代的智慧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获得启迪,重新审视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领略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界思想的光辉。《读书》杂志,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本刊物,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1979-1994,这十五年,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思想解放深入人心的关键阶段。上册,顾名思义,应该涵盖了这个时期早期至中期的重要思想论述,那些关于历史的反思,关于教育的改革,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还有对西方思潮的引入与辩驳。我想象着,当年的知识分子,如何在文字中倾注他们的心血,如何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温度的笔触,触碰那些敏感而又至关重要的议题。那些评论,想必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批判精神和探索勇气。也许会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也许会有对现代性的困惑与追寻,也许还会有对社会制度的冷静观察与建议。我期待着,在这些精粹的文字里,找到理解那个时代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思维方式的钥匙,看到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辨明方向,贡献智慧。这本书,对于我这样渴望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思想的火花,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

评分

翻开《启蒙之星辰(1979-1994):<读书>思想评论精粹(上)》这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历史之门,扑面而来的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思想气息。1979至1994年,这是一个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期,思想的解放如同春风拂过大地,知识分子们在《读书》杂志这个平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与深入的学术探讨。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曾经引起巨大反响的评论,那些对社会、对文化、对教育的深刻反思,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容。书名中的“启蒙”二字,更是点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肩负的使命——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黑暗中点燃理性之光。我想象着,那些文章中,或许有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有对西方先进思想的审慎吸收,有对中国未来道路的反复求索。每一篇评论,都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史的剪影,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写照,它邀请我们去聆听他们的声音,去感受他们的思考,去理解他们为中国现代思想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我渴望从中汲取养分,获得启发,更深刻地认识那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评分

《启蒙之星辰(1979-1994):<读书>思想评论精粹(上)》,仅仅是书名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思想的张力。1979年至1994年,这段时间是中国社会经历巨大转型,思想解放浪潮席卷的时期。《读书》杂志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旗帜,汇聚了无数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心血。我非常好奇,这本上册所收录的“思想评论精粹”,究竟包含哪些引领时代潮流的论述。我设想着,那些文章或许是对西方思潮的引入和消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解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对教育体制、文化建设等问题的深入探讨。我想象着,在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着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对社会进步的希冀,以及对真理不懈的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那个时代思想活力的集中展现。它邀请我们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聆听知识分子的声音,去理解他们如何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为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我期待着,在本书中,找到属于那个时代的“星辰”,它们将照亮我们对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理解,并激发我们对当下思想现状的思考。

评分

看到《启蒙之星辰(1979-1994):<读书>思想评论精粹(上)》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图景。那是一个思想涌动、反思和探索并存的时代,《读书》杂志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声筒。这本上册,聚焦于1979年至1994年这段关键时期,我期待着在其中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关于社会、文化、历史、教育等诸多领域最前沿、最深刻的思考。那些“思想评论精粹”,想必承载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时代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对现状的批判,对未来的期许。我想象着,当年的评论文章,可能涉及对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学的介绍与讨论,也可能包含对中国自身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甚至可能对当时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这本书,对于我这样想要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思想史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的载体,是他们为中国思想解放事业留下的宝贵遗产。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知识分子们在那场思想启蒙运动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

葛兰西与《狱中札记》

评分

读书系列,值得细读,品味

评分

很不错的书!

评分

感受一下中国80年代,国人的言论自由现状 与文笔

评分

这三十年来中国读书人关于社会人文的思想精粹,我们普罗大众的内心一部分可能也是来自于他们的所想吧,启蒙总是意义重大的一段经历

评分

1983年

评分

厚厚的两本书,刚看了几页,思想深邃。

评分

从79年启蒙到现在了,启蒙了多少人?

评分

权力与腐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