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板料冲压成形CAE分析基本理论
1.1 板料冲压成形CAE分析概述
1.2 板料冲压成形CAE分析有限元理论
1.2.1 有限变形的应变张量
1.2.2 有限变形的应力张量
1.2.3 几何非线性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1.3 板料冲压成形CAE分析关键技术
1.3.1 有限元求解算法及常用板料冲压成形CAE分析软件
1.3.2 各向异性屈服准则的运用
1.3.3 单元类型及选择
1.3.4 有限元网格划分技术
1.3.5 边界条件的处理技术
1.3.6 时间步长的计算
1.3.7 速度选取原则
1.3.8 提高分析效率的方法
1.4 板料冲压成形缺陷分析
1.4.1 起皱
1.4.2 破裂
1.4.3 回弹
第2章 DYNAFORM5.9软件特点及模块简介
2.1 DYNAFORM5.9软件特点简介
2.2 DYNAFORM5.9基本模块
2.2.1 坯料工程(BSE)模块
2.2.2 成形仿真(FS)模块
2.2.3 模面工程(DFE)模块
2.3 DYNAFORM5.9软件新功能模块简介
2.3.1 成形优化模块
2.3.2 改进主要功能
2.3.3 BSE模块中新实现的性能、特征和功能
2.3.4 DFE模块中新实现的性能、特征和功能
2.3.5 自动设置(AutoSetup)的更新
2.3.6 坯料生成器(Blank Generator)的新特征
2.3.7 任务提交器(Job Submitter)的特征和功能
2.3.8 改进和增强的前处理性能
2.3.9 后处理(ETA/Post)中新实现的特征和功能
2.3.10 支持的求解器(LS-DYNA)版本
2.3.11 新实现的PowerPoint插件E3DViewer
1CAE分析实例详解(一)典型板料冲压成形模拟
第3章 圆筒件拉深成形模拟
3.1 导入模型编辑零件名称
3.2 自动设置
3.2.1 初始设置
3.2.2 定义板料零件“BLANK”
3.2.3 定义凹模零件“DIE”
3.2.4 定义凸模零件“PUNCH”
3.2.5 定义压边圈零件“BINDER”
3.2.6 工模具初始定位设置
3.2.7 工模具拉深工艺参数设置
3.2.8 Control菜单控制说明
3.2.9 工模具运动规律的动画模拟演示
3.2.10 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
3.3 利用ETA/POST进行后处理分析
3.3.1 观察成形零件的变形过程
3.3.2 观察成形零件的成形极限图及厚度分布云图
第4章 汽车油箱底壳零件拉深成形模拟
4.1 导入模型编辑零件名称
4.2 估算原始坯料及创建凹模参考曲面
4.2.1 创建零件“MPART”单元模型(提取中性层)
4.2.2 创建零件“MPART”及板料轮廓线
4.2.3 抽取零件的上下表面
4.2.4 创建零件“DIE”参考曲面
4.3 自动设置
4.3.1 初始设置
4.3.2 定义板料零件“BLANK”
4.3.3 定义凹模零件“DIE”
4.3.4 定义凸模零件“PUNCH”
4.3.5 定义压边圈零件“BINDER”
4.3.6 工模具初始定位设置
4.3.7 工模具拉深工艺参数设置
4.3.8 工模具运动规律的动画模拟演示
4.3.9 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
4.4 利用ETA/POST进行后处理分析
4.4.1 观察成形零件的变形过程
4.4.2 观察成形零件的成形极限图及厚度分布云图
第5章 车门内板零件拼焊冲压成形模拟
5.1 模型准备
5.2 自动设置
5.2.1 初始设置
5.2.2 定义板料零件“BLANK”
5.2.3 定义凹模零件“DIE”
5.2.4 定义凸模零件“PUNCH”
5.2.5 定义压边圈零件“BINDER”
5.2.6 工模具初始定位设置
5.2.7 工模具拉深行程参数的设置
5.2.8 工模具运动规律的动画模拟演示
5.2.9 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
5.3 利用ETA/POST进行后处理分析
5.3.1 观察成形零件的变形过程
5.3.2 观察成形零件的成形极限图及厚度分布云图
第6章 电器U形卡头零件弯曲成形及回弹模拟
6.1 回弹
6.2 导入模型编辑零件名称
6.3 自动设置
6.3.1 初始设置
6.3.2 定义板料零件“BLANK”
6.3.3 定义凹模零件“DIE”
6.3.4 定义凸模零件“PUNCH”
6.3.5 定义压边圈零件“BINDER”
6.3.6 工模具初始定位设置
6.3.7 工模具拉深工艺参数设置
6.3.8 工模具运动规律的动画模拟演示
6.3.9 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
6.4 回弹设置
6.5 利用ETA/POST进行后处理分析
6.5.1 在后置处理器中读取d3plot文件
6.5.2 回弹分析结果对比
第7章 多步数控弯管成形模拟
7.1 导入弯管数据并创建模型
7.2 自动设置
7.2.1 初始设置
7.2.2 定义管件“Tube”
7.2.3 定义管坯工具“Tools”
7.2.4 工模具弯曲工艺参数设置
7.2.5 控制参数设置
7.2.6 工模具运动规律的动画模拟演示
7.2.7 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
7.3 利用ETA/POST进行后处理分析
7.3.1 观察成形零件的变形过程
7.3.2 观察成形零件的成形极限图及厚度分布云图
第8章 电器连接件多道次成形模拟
8.1 导入模型
8.2 自动设置
8.2.1 初始设置
8.2.2 第一步“Forming”
8.2.3 第二步“Triming”
8.2.4 第三步“Forming”
8.2.5 工模具运动规律的动画模拟演示
8.2.6 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
8.3 利用ETA/POST进行后处理分析
8.3.1 观察成形零件的变形过程
8.3.2 观察成形零件的成形极限图及厚度分布云图
第9章 多工位级进模成形模拟
9.1 导入模型
9.2 自动设置
9.2.1 初始设置
9.2.2 第一步“Blanking”
9.2.3 第二步“Dummy1”
9.2.4 第三步“Trim1”
9.2.5 第四步“Dummy2”
9.2.6 第五步“Trim2”
9.2.7 第六步“Forming1”
9.2.8 第七步“Bending1”
9.2.9 第八步“Dummy3”
9.2.10 第九步“Trim3”
9.2.11 第十步“Bending2”
9.2.12 第十一步“Dummy4”
9.2.13 第十二步“Trim4”
9.2.14 第十三步“Dummy5”
9.2.15 第十四步“Trim5”
9.2.16 第十五步“Bending4”
9.2.17 第十六步“Dummy6”
9.2.18 第十七步“Trim6”
9.2.19 工模具运动规律的动画模拟演示
9.2.20 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
9.3 利用ETA/POST进行后处理分析
9.3.1 观察成形零件的变形过程
9.3.2 观察成形零件的成形极限图及厚度分布云图
第10章 车用加强板热冲压成形模拟
10.1 导入模型并编辑零件名称
10.2 自动设置
10.2.1 初始设置
10.2.2 定义板料零件“BLANK”
10.2.3 定义凹模零件“DIE”
10.2.4 定义凸模零件“PUNCH”
10.2.5 定义压边圈零件“BINDER”
10.2.6 工模具初始定位设置
10.2.7 定义热分析选项参数
10.2.8 工模具拉深行程参数设置
10.2.9 添加冷却工步
10.2.10 工模具运动规律的动画模拟演示
10.2.11 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
10.3 利用ETA/POST进行后处理分析
10.3.1 观察成形零件的变形过程
10.3.2 观察成形零件温度等值云图
CAE分析实例详解(二)先进成形工艺模拟
第11章 半球形零件液压成形模拟
11.1 板料液压胀形
11.2 导入模型编辑零件名称
11.3 自动设置
11.3.1 初始设置
11.3.2 定义板料零件“BLANK”
11.3.3 定义凹模零件“DIE”
11.3.4 定义凸模零件“PUNCH”
11.3.5 定义压边圈零件“BINDER”
11.3.6 定义压延筋零件“DRAWBEAD”
11.3.7 工模具初始定位设置
11.3.8 工模具拉深工艺参数设置
11.3.9 工模具运动规律的动画模拟演示
11.3.10 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
11.4 利用ETA/POST进行后处理分析
11.4.1 观察成形零件的变形过程
11.4.2 观察成形零件的成形极限图及厚度分布云图
第12章 T形管件液压胀形模拟
12.1 管件液压胀形
12.2 导入模型编辑零件名称
12.3 自动设置
12.3.1 初始设置
12.3.2 定义零件“Tube”
12.3.3 定义工模具零件
12.3.4 工模具初始定位设置
12.3.5 工模具拉深工艺参数设置
12.3.6 工模具运动规律的动画模拟演示
12.3.7 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
12.4 利用ETA/POST进行后处理分析
12.4.1 观察成形零件的变形过程
12.4.2 观察成形零件的成形极限图及厚度分布云图
第13章 飞机蒙皮拉伸成形模拟
13.1 飞机蒙皮零件拉伸成形工艺
13.1.1 零件生产工艺简介
13.1.2 选材要求
13.2 导入模型
13.3 自动设置
13.3.1 初始设置
13.3.2 定义板料零件“BLANK”
13.3.3 定义工具“Tools”
13.3.4 工模具拉伸成形参数设置
13.3.5 工模具运动规律的动画模拟演示
13.3.6 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
13.4 利用ETA/POST进行后处理分析
13.4.1 观察成形零件的变形过程
13.4.2 观察成形零件的成形极限图及厚度分布云图
第14章 超塑性零件成形模拟
14.1 导入模型
14.2 自动设置
14.2.1 初始设置
14.2.2 定义板料零件“BLANK”
14.2.3 定义凹模零件“DIE”
14.2.4 工模具拉深行程参数设置
14.2.5 约束设置
14.2.6 提交LS-DYNA进行求解计算
14.3 利用ETA/POST进行后处理分析
14.3.1 观察成形零件的变形过程
14.3.2 观察成形零件的成形极限图及厚度分布云图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很有分量。内页的纸张质量上乘,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工程图示和三维模型渲染图,也能看得清清楚楚,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阅读体验的舒适度往往是决定它是否能被长期使用的关键因素,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专业感,色彩搭配和谐,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工业美学。装订方面也十分牢固,可以平摊在桌面上阅读,这对于需要对照书本和电脑屏幕进行学习和参考的用户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特别注意到书中的图表索引和术语对照表,制作得非常详尽且逻辑清晰,这无疑为读者在查找特定信息时节省了大量时间。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具,体现了出版方对知识载体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对后续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
评分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高效率工作流程的门。在实际工作中,时间成本是衡量工具价值的重要指标。这本书对软件流程的优化和批处理能力的讲解,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单个模型的分析上,而是拓展到了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可重复的分析体系,包括模板的建立、自动化脚本的利用,以及大规模数据对比的策略。特别是关于结果后处理部分,作者介绍了几种快速提取关键性能指标的方法,这些技巧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以往需要花费数小时手动提取和整理的数据,现在可以通过书中学到的方法迅速获得,极大地提高了迭代速度。对于需要处理大量不同工况对比的研发部门来说,这本书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效率工具和方法论的升级,它使得复杂模拟不再是瓶颈,而成为加速产品迭代的强大引擎。
评分我尝试着从一个初入金属成形模拟领域的新手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入门友好度。坦白说,这个领域的技术术语和复杂的物理背景知识,往往让新手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展现了一种巧妙的“渐进式难度递增”策略。开篇的理论基础部分,作者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生活化的工程案例引入概念,使得抽象的塑性变形原理变得具体可感。每当引入一个新的数值模拟方法时,都会配有一小段背景介绍,解释“为什么需要这种方法”和“它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心理门槛。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的步骤讲解非常细致,每一步操作都如同手把手教学一般,即便是复杂的网格划分或边界条件设置,也能通过清晰的截图和注释被完全理解。对于我这种需要不断查阅资料来确认操作流程的学习者来说,这种详尽的指导手册式的叙述方式,比那些只注重高深理论的教材实用得多,它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导师在身边指导。
评分从一个资深工程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案例的深度和广度上展现了令人信服的专业水准。真正有价值的技术书籍,应该能够提供超越基础教程的洞察力。这本书在后半部分针对高难度成形工艺,比如深冲、辗压、热成形等场景的模拟分析,提供了深入的参数探讨和结果修正策略。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设置”,更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这样设置最优”以及“当出现哪些典型问题时,如何利用软件诊断和优化”。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失效预测”和“残余应力分析”部分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实际生产中最为关键也最难把握的环节。作者似乎将多年的实践经验融入了对软件输出结果的解读之中,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判断标准和优化思路。这种对工程实践痛点的精准把握和解决方案的提供,使得这本书从一本“操作指南”跃升为一本“解决问题手册”,对于我们处理复杂的实际项目,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性与工程实践的结合程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许多技术著作要么过于偏向理论推导,读起来枯燥乏味,要么又过于侧重软件操作,缺乏对背后机理的阐释。而这本书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介绍每种模拟技术时,都会简要回顾相关的材料力学和塑性理论基础,确保读者在应用工具的同时,不会迷失在参数的丛林中,从而能建立起对整个模拟过程的宏观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将前沿的数值算法成果,转化为实际工程中的可操作步骤。这种“理论支撑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结构,使得阅读过程既富有启发性,又具备很强的实操性。对于希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深化理解,并追求更精确模拟结果的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深度和广度兼备的论述方式,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评分速度快,书不错。就是包装差点。
评分还好!小遗憾就是没有中文界面。
评分不错
评分很好
评分不错的书发货速度块,相信自营东
评分还没有用,应该还可以
评分还可以吧
评分内容还没细看,但书的质量极差!68元?想钱想疯了!
评分发货快!价格再便宜些就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