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

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中清 著,林文勋 编,秦树才 译
图书标签:
  • 云南大学
  • 中国边疆研究
  • 西南边疆
  • 社会经济史
  • 明清史
  • 地方史
  • 历史学
  • 经济史
  • 中国历史
  • 边疆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059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5761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4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是李中清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修改完善而成、重叙述1368年至1850年间中国西南边疆的政治与经济概况。李在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较高的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在研究的方法上,除继续重视史志等传统史料外,李中清特别关注档案资料、田野调查、族谱、碑刻、口传资料等“非规范性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利用,注意引入社会学、人口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相关历史与社会问题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有效地推动了研究方法的进步与革新。由于他对相关研究的广泛而深入的了解、认识和借鉴,使这份以中国西南边疆为对象的研究体现出了较为广阔的国际学术视野,并能立足学术前沿,开展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简介

李中清,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曾执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和当代社会史、人口史以及社会学、国际人口史与人口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倡导者,也是将社会科学的计量方法应用于分析历史数据的先行者。已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一些已有中文版,包括《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三联书店,2000年)、《辽东移民的旗人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等。
林文勋,男,1966年3月生。1991年7月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云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云南省史学会会长、云南省钱币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经济史、唐宋史。曾提出中国古代“富民社会”、“钱币之路”、“历史哲学意义上的商品经济史研究”等学术观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并参与主编《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云南地方经济史研究丛书》。先后入选云南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云南省“四个一批”优秀人才等。
秦树才,历史学博士,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云南省历史学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边疆民族史、清史、云南地方史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汛塘制度研究》等项研究,出版《清代云南绿营兵研究:以汛塘为中心》、《云岭金江话货殖》2部著作,承担《中国西南的军事与社会》、《中国边疆学概论》等省部级研究项目5项。论文《绿营兵与清代云甫移民研究》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译者前言
第一章 边疆史与经济史
一、全球视野下的考察:大一统政治与中国边疆的发展巩固
二、大一统格局下中国边疆的形成与边疆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西南边疆的概念及本书主旨
表1.1中国内地与西南政治历史进程对照表
地图1.11550年的中国西南
地图1.21800年的中国西南
地图1.31550年的中国西南主要政区治所图
地图1.41800年的中国西南主要政区治所图

第二章 社会经济的原则与政策
一、中国传统的经济原则与政策
二、中华帝国晚期的财政政策
三、中华帝国晚期西南地区的经济政策
表2.1 1700年-1800年间清政府年均财政支出情况表
表2.2 1500年前后全国的国有土地:官田和军屯田地
表2.3 1649年-1722年间全国新垦耕地面积情况表
表2.4 1876年中国粮食储备情况表
表2.5 清代各省赋税蠲免情况表
表2.6 18世纪清政府主要税收来源表
表2.7 明代云南上缴土贡(差发)情况表
表2.8 清代绿营兵和八旗兵部署情况表
表2.9 明清时期云南省政府经常性开支表
表2.10 明清时期贵州省政府经常性开支表
表2.11 明清时期云南省税收来源情况表
表2.12 明清时期贵州省税收来源情况表

第三章 交通
一、道路体系
二、道路途程
三、政府对西南交通的投资
四、交通与贸易的发展
……
第四章 移民
第五章 人口
第六章 粮食生产
第七章 粮食再分配
第八章 粮食价格
第九章 矿业的发展
第十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在所有的古代国家中,只有中国是唯一能分裂后重新走向统一并持续到现在的国家。中国疆域扩展及巩固的历程更久远、更漫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颇具差异性。中国异乎寻常的凝聚力,部分来自其高度发达的帝制集权传统。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国的经典都可上溯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当时在激烈的竞争中,世袭国君起初为了争夺霸权,其后为了成为一统天下的帝王,必须实行改革。
绝大多数成书于这一漫长帝国统一过程中的典籍,或者描述或者道出了这种政治、经济、社会动荡中的竞争策略。它们都包含一种文化遗产或“伟大的传统”,即都聚焦于国家经济而非民间社会,都以政治上的统一而非经济上的开发为目的。尤其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策略去实现集权,以最终获得君临天下、掌治国家的正统地位,这便是在中国沿袭了二于多年的专制帝制统治。
如此看来,同其他帝国不一样,中国在统一帝国建立以前,政治上的大一统便已形成一种强大的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的政治理想。
此后,即使在分裂时期(中国确有一些分裂时期),每一个割据政权都自然而然地争夺中央王朝的正统名分,都不甘止步于地域性的割据政权。
在早期帝国的历史上,虽然也有过用割据政权联合体取代统一帝国的企图,但这只是帝制传统还未最终确立前的枝节表现。实际上,大一统的帝制理念始终是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它扭转着割据分裂的政治倾向。历史上,尽管有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竞争倾轧的政权,但直到今天不曾有一个政权提倡“两个中国”的政策。
在统一的过程中,中国也发展起了一套能够大规模征募和动员军队以强化政治上正统地位的政策措施。
……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信息,但内容完全独立、详尽的图书简介,力求自然、深入,避免任何“AI痕迹”: --- 《帝国边缘的变迁:清代西南边疆的治理、文化与生计(1700-1911)》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清朝中晚期,中国西南边疆地区所经历的复杂社会、经济与文化转型。我们聚焦于一个关键的历史断代——从康熙朝后期(约1700年)到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的近两百年间,这一地理与政治上的“边缘地带”如何被纳入帝国版图,其内部的族群关系如何重塑,以及地方经济活动如何与宏观帝国体系产生互动与张力。 西南边疆,包括但不限于云南、贵州以及四川的南部和西部,历来是汉文化与众多原住民族群(如彝、白、哈尼、傣、苗、瑶等)交错融合、冲突并存的场域。本书的研究核心,正是要超越传统的“同化”或“冲突”二元论,细致梳理清廷的“改土归流”政策在不同区域的实施差异、效果,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社会结构变动。 第一部分:治理的重塑与“流官”的渗透 清廷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模式,在“改土归流”的推动下,经历了从间接统治(土司制度)向直接行政管理(流官制度)的根本性转变。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详细考察这一制度变迁的时间表、空间梯度与执行细节。 我们通过审视省级和府县级地方志、中央奏折、以及新设流官的档案文书,着重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司的消亡与整合: 重点分析了那些具有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土司家族,如何在清廷的“恩威并施”策略下,被逐步解除权力,或被纳入流官体系下的世袭“土官”序列。我们比较了不同民族和不同地理环境下,土司权力瓦解的速度与方式,揭示了中央权力渗透的“软肋”与“硬点”。 2. 赋役体系的统一化尝试: “改土归流”的核心目的之一是实现税收的制度化与均平化。本书对比了改流前后,当地赋税(如田赋、丁银)的征收结构变化。研究表明,尽管中央试图推行“摊丁入亩”等政策,但在崎岖的山地环境和缺乏精确丈量的背景下,地方精英往往能利用新旧制度的缝隙,形成新的税收盘剥链条,使得“均平化”的理想在基层经常落空。 3. 司法与军事的并轨: 考察了清廷在边疆设置的军营(如云南的楚雄、贵州的安顺等地)如何与地方行政机构形成合力,共同处理涉及族群冲突、反抗起义以及土地移民的司法案件。特别是对“同案异法”现象的分析,即汉人和土司属民在法律适用上的差异,如何影响了社会公平感与向心力。 第二部分:边疆的经济重构与生态压力 边疆地区的经济生活,在清代经历了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与外部市场连接的转型。这种转型既带来了财富的积累,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和族群间的经济摩擦。 1. 白银的流入与区域贸易网络: 详细探讨了白银货币化对西南边疆的冲击。随着内地商业资本的深入,以及对西南特定资源的开采需求(如盐、矿、药材),区域性的商业网络得以强化。我们分析了以“茶马互市”为代表的官方贸易,以及以药材、烟土贸易为代表的半合法乃至非法贸易的兴衰,这些活动如何塑造了边境城镇的财富分配格局。 2. 土地的商品化与移民的涌入: 清代中后期,内地人口压力和对边疆“化外之地”的开发欲望,导致了大规模的汉族移民(主要是湖广、四川等地)向云南、贵州的山区和平原地区迁徙。本书通过分析新开垦的荒地、梯田的扩大,揭示了土地产权的模糊性如何成为族群冲突的导火索。原住民的传统耕作区被侵占,其生计基础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引发多次反抗事件的经济根源。 3. 特殊物产的垄断与地方权力: 剖析了如锡矿、烟土种植、以及特定林木资源的控制权如何成为地方新旧精英争夺的焦点。这些资源的开采往往依赖于大量的劳动力动员,这使得地方官僚、大商人与军事力量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游离于官方规范之外的利益共同体。 第三部分:文化认同的张力与社会适应 治理模式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重塑,必然触及边疆民众的文化认同与社会秩序。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这种深层互动。 1. 教育、宗教与儒家化: 考察了清廷在西南推广儒家教育(如建立书院和义学)的成效与局限。尽管官方推行“教化”,但在很多偏远地区,地方性的宗教信仰(如万物有灵、巫术、萨满教残余)和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在滇藏、川西的影响)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分析了汉族士绅与改土归流后的地方精英如何利用或改造儒家思想,以巩固其在新秩序中的合法性。 2. 族群动员与反抗的性质: 通过对嘉庆、道光年间数起大规模民变(如苗瑶起义、彝族地区的动荡)的个案研究,本书旨在辨析这些反抗运动的真正驱动力。是纯粹的民族矛盾?还是由赋税不公、土地兼并和地方胥吏腐败共同引发的社会反抗的边缘投射?研究表明,在许多情况下,反抗是不同族群——受压迫的汉人、被边缘化的土司残余势力、以及被剥夺土地的原住民——在共同的经济困境下,暂时性地结合起来的复杂现象。 3. 边疆的“地方感”: 在帝国秩序的强势介入下,西南边疆的居民如何理解他们与“中央”的关系?本书最后探讨了在边疆社会中,一种混合的、地方性的认同如何形成——既承认清朝的宗主权,又极力维护其地域的特殊性、文化习俗的独立性。这种地方感,构成了清末帝国权威衰落时,边疆社会得以维持自身结构的关键因素。 --- 总结: 《帝国边缘的变迁:清代西南边疆的治理、文化与生计(1700-1911)》利用一手档案、地方志和考古学证据,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生动而细致的西南边疆图景。它揭示了在中央集权扩张的历史洪流中,边疆地区如何成为帝国治理的试验场、经济转型的压力锅,以及文化适应的复杂熔炉。本书不仅对清代边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为理解当代中国多民族社会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根源,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参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云南大学”这个出版方,我对云南大学的边疆研究一直有很高的评价,总觉得他们出的书既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又能兼顾一定的可读性。这次的《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光听名字就觉得是一部分量很足的作品。我一直对西南地区,尤其是滇、黔、川、藏、桂交界处的历史地貌和人文风情感到好奇,总觉得那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又非常大,从元朝一直写到清朝中期,这五百年,我们熟知的朝代更迭,但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书中会不会提及在不同朝代统治下,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经济开发和治理策略的差异?比如,元朝推行的驿站制度对西南经济的影响,明朝的“改土归流”是否带来了经济结构上的调整,清朝在推广农作物、发展对外贸易方面又有哪些举措?我特别想知道,在这些宏观政策之下,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他们的收入来源,商品流通的渠道,以及当地特有的经济模式,例如茶马互市、矿产开发、手工业作坊等,书中是否会有详尽的描述?我很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西南边疆真实社会经济图景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研究的核心——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并设定了明确的时间界限(1250-1850)。这对我而言,无疑是一份极具吸引力的学术邀请。西南边疆,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交融、政治经济互动的重要区域。1250-1850年,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发展的时代,从元朝的强盛,到明朝的巩固,再到清朝的繁荣,每一个朝代的更迭和政策的调整,都可能对边疆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我非常渴望了解,在这五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西南边疆的经济形态是怎样的?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手工业的兴衰、商业贸易的规模与模式?比如,是否会深入探讨商品流通的网络,例如古老的商道、重要的集市,以及贸易的主要商品有哪些?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揭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朝廷的财政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对边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如何影响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民族经济特色,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感觉它将是一扇窥探西南边疆真实生活图景的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它点明了研究的地域——中国西南边疆,时间跨度——1250年至1850年,以及所属的出版体系——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单从书名来看,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南边疆,在我脑海中总是与壮丽的山河、多样的民族文化以及悠久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而1250-1850年,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关键的时期,从元朝的建立,经历了明朝的兴衰,直至清朝的鼎盛与初步的近代化转型。在这五百年间,西南边疆的政治格局、经济活动、民族关系以及对外交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仅仅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更是一个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舞台,承载着边疆治理的智慧与挑战。我对书中将如何描绘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的生计方式、商品交换的模式、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税收制度的演变,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西南边疆在漫长历史中的独特面貌,充满了期待。特别是“社会经济”这个关键词,让我预感到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政治军事层面的叙述,而是会深入到社会肌理,探究经济活动如何影响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又如何反过来塑造经济发展。

评分

“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1250-1850”——这个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学术兴趣。西南边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历史纵深的地理区域,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而1250-1850年,这五个世纪的跨度,涵盖了元、明、清三个重要的朝代,是中华文明在边疆地区互动融合的关键时期。我非常好奇,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它是否与内地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还是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书中会详细探讨哪些经济活动?比如,农业生产是否是主要的经济基础?有哪些地方特色的农作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发展?手工业又发展到何种程度?是否存在着重要的商品贸易?例如,书中是否会涉及茶马互市、盐业、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其他与边疆特产相关的经济活动?我特别期待能够了解到,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府的边疆政策是如何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的,以及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同时,我也想知道,在社会层面,经济的发展是如何影响到人口的迁徙、民族的融合,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这本书的书名,让我预感它将是一部深入探索边疆经济社会运作的学术力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边疆的历史话题。中国西南边疆,在我眼中,一直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地带。它既连接着汉文化圈,又与东南亚、南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250-1850年,这五百多年的时间,正值中国历史上大变革的时期,从蒙古帝国铁骑的横扫,到大明王朝的建立与衰落,再到大清王朝的统一与巩固。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南边疆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社会经济”的侧重点,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在这片土地上,不同民族是如何在不同的经济模式下生存和发展的?是否存在着一种普遍性的经济活动,还是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生计方式?例如,农业经济在其中占有多大的比重?是否存在大规模的商业贸易?如果存在,其商品又是哪些?有没有关于交通、商业网络、市场组织以及货币流通的论述?此外,我特别关心的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边疆的社会经济结构是否经历过根本性的变化?例如,土地制度的演变,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展现这片土地上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辛勤劳动,塑造了西南边疆独特的经济生态。

评分

材料翔实,颇为有用。

评分

李中清,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曾执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和当代社会史、人口史以及社会学、国际人口史与人口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倡导者,也是将社会科学的计量方法应用于分析历史数据的先行者。已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一些已有中文版,包括《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三联书店,2000年)、《辽东移民的旗人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等。

评分

李中清,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曾执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和当代社会史、人口史以及社会学、国际人口史与人口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倡导者,也是将社会科学的计量方法应用于分析历史数据的先行者。已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一些已有中文版,包括《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三联书店,2000年)、《辽东移民的旗人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等。

评分

本书的译者林文勋与秦树才二位先生,也以治史闻名,前者治宋史,后者治边疆史。名?译名作,可靠。

评分

李中清,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曾执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和当代社会史、人口史以及社会学、国际人口史与人口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倡导者,也是将社会科学的计量方法应用于分析历史数据的先行者。已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一些已有中文版,包括《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三联书店,2000年)、《辽东移民的旗人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等。

评分

李中清,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北京大学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曾执教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密西根大学,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和当代社会史、人口史以及社会学、国际人口史与人口学的跨学科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倡导者,也是将社会科学的计量方法应用于分析历史数据的先行者。已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论文数十篇,一些已有中文版,包括《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三联书店,2000年)、《辽东移民的旗人社会》(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等。

评分

林文勋,男,1966年3月生。1991年7月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云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云南省史学会会长、云南省钱币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

评分

林文勋,男,1966年3月生。1991年7月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云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家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云南省史学会会长、云南省钱币学会副会长、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

评分

本书作者,李中清教授(James Lee),系诺贝尔物理学得主李政道之子。与其父不同,他治的是人文科学。历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和社会学教授;密歇根大学人口研究中心研究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访问讲席教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