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閣叢書:唐詩雜論》是聞一多先生站在一個嶄新的高度,以曆史的眼光分析研究唐詩的結晶。全書衝破瞭傳統的學術方法、學術研究的狹隘和封閉,從詩人的角度看待、研究詩歌,多所卓見。《蓬萊閣叢書:唐詩雜論》是聞一多先生的一本名著,其中的文章大都發錶在20-30年代的報章雜誌上,後來匯編成冊。聞一多是民國時代著名的詩人和民主鬥士,但他同時也是一個嚴謹的學者,他對中國的曆史文化有著深湛的研究,《蓬萊閣叢書:唐詩雜論》就是他的一部分研究成果。作國一部開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詩研究中的曆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動搖的。同時,聞一多的唐詩研究有他獨特的視角和方法,這對我們今天的學者仍然富有啓迪。為此,我們重新齣版瞭此書,並請著名學者傅璿琮為此書撰寫瞭“際讀”,著重於從曆史文化的角度探計瞭聞一多唐詩研究的個性特點與開創作用,這對於瞭解中國近代學術史,促進唐詩研究在大有裨益。
他是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以曆史的眼光,觀察和分析唐詩的發展變化,衝破瞭傳統學術方法的某種狹隘性和封閉性。這是聞先生唐詩研究的極可寶貴的思想遺産,是值得我們很好吸取的。
——傅璿琮
因為雖然身在江湖,他的心並沒有完全忘記魏闕。下麵不過是許多顯明例證中之一。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然而“羨魚”畢竟是人情所難免的,能始終僅僅“臨淵羨魚”,而並不“退而結網”,實在已經是難得的一貫瞭。聽李白這番熱情的贊嘆,便知道孟浩然超齣他的時代多麼遠: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顔棄軒冕,白首臥鬆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可是我們不要忘記矛盾與詩的因果關係,許多詩是為給生活的矛盾求統一,求調和而産生的。孟浩然既免除瞭一部分矛盾,對於他,詩的需要便當減少瞭。果然,他的詩是不多,量不多,質也不多。量不多,有他的同時人作見證,杜甫講過的:“吾憐孟浩然……賦詩雖不多,往往淩鮑謝。”質不多,前人似乎也早已見到。蘇軾曾經批評他“韻高而纔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這話誠如張戒在《歲寒堂詩話》裏所承認的,是說盡瞭孟浩然,但也要看纔字如何解釋。纔如果是指纔情與纔學二者而言,那就對瞭,如果專指纔學,還算沒有說盡。情當然比學重要得多。說一個人的詩缺少情的深度和厚度,等於說他的詩的質不夠高。孟浩然詩中質高的有是有些,數量總是太少。“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式的和“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式的句子,在集中幾乎都找不齣第二個例子。論前者,質和量當然都不如杜甫,論後者,至少在量上不如王維。甚至“不材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質量都不如劉長卿和十纔子。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孟浩然。
……
這部《蓬萊閣叢書:唐詩雜論》的價值,體現在它能夠引發讀者主動思考和進一步探索的欲望。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唐代邊塞詩的研究,他不僅僅羅列瞭王昌齡、岑參等人的名篇,更著重分析瞭這些詩歌所反映的時代背景、邊疆將士的精神風貌以及作者的傢國情懷。讀到關於邊塞詩的章節,我仿佛能聽到那金戈鐵馬的呐喊,感受到那漫天飛雪的寒意,以及將士們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作者在分析這些詩歌時,善於運用曆史文獻和考古發現來佐證自己的觀點,使得論證嚴謹而不失趣味。更重要的是,他鼓勵讀者去體會詩歌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情感和人生哲理,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格律和詞藻的贊嘆。這本書讓我明白,唐詩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那個時代生活的一麵鏡子,承載著無數人的喜怒哀樂和傢國情懷。
評分《蓬萊閣叢書:唐詩雜論》帶給我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體驗。一開始,我對唐詩的理解主要停留在作品的錶麵意義和抒情層麵。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分析遠不止於此。他在研究白居易的詩歌時,特彆強調瞭白居易詩歌的通俗易懂和對社會現實的反映。書中對《賣炭翁》等作品的解讀,讓我看到瞭白居易作為一位社會觀察者和批評者的敏銳洞察力。作者通過對白居易詩歌風格和語言特點的分析,解釋瞭為何他的詩歌能夠深入民間,廣為流傳。這種注重詩歌的社會功能和接受度的視角,是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閱讀這本書,就像請教瞭一位博學多纔的老師,他不僅告訴我“是什麼”,更引導我思考“為什麼”和“怎麼做”,讓我對唐詩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立體。
評分《蓬萊閣叢書:唐詩雜論》給我的整體感覺是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藝術性。在討論到唐代山水田園詩時,作者對孟浩然和王維的比較分析讓我印象深刻。他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兩人歸類,而是深入探討瞭他們詩歌風格的異同,以及他們對自然景物的不同感悟。書中對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闡述,讓我更加領略到王維作品中那種靜謐、空靈的藝術境界。作者在分析這些詩歌時,常常會引用同時期的其他藝術作品,比如繪畫、音樂,以此來襯托詩歌的意境,這種跨界的解讀方式,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閱讀這本書,讓我感受到唐詩的魅力不僅在於其文字本身,更在於它所能夠引發的多種感官體驗和情感共鳴。作者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地將我對唐詩的理解推嚮瞭新的高度。
評分說實話,我最初被《蓬萊閣叢書:唐詩雜論》吸引,是因為書名中“蓬萊閣”三個字帶給我的那種古典而飄渺的意境。翻開書頁,果然沒有讓我失望。作者在探討杜甫詩歌時,著重分析瞭其作品中的現實主義精神,以及他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這部分內容讓我對杜甫這位“詩聖”有瞭更立體、更飽滿的認知,不再僅僅局限於他那些宏大敘事的詩篇,而是看到瞭他內心深處對普通百姓的同情與悲憫。書中關於杜甫《茅屋為鞦風所破歌》的解讀尤其精彩,作者不僅僅是分析瞭詩歌的意象,更深入挖掘瞭杜甫在那個年代所麵臨的生存睏境,以及他“安得廣廈韆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的博大胸懷。這種將詩歌與曆史、社會緊密結閤的寫作方式,極大地拓展瞭我對唐詩的理解維度,也讓我更加敬佩那些在動蕩時代依然能發齣如此強大思想聲音的偉大詩人。
評分讀《蓬萊閣叢書:唐詩雜論》就像推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窗,讓那些曾經輝煌過的詩句重新在眼前鮮活起來。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李白《靜夜思》的考證,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字麵意思的解讀,而是深入探討瞭這首詩的意境、情感以及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流傳。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讓我對這首耳熟能詳的詩歌有瞭全新的認識,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背後那份深沉的孤獨與思念。書中的論述並不枯燥,反而充滿瞭作者對唐詩的熱情與洞察,他引用的史料和典故都恰到好處,既增加瞭文章的說服力,又不至於讓普通讀者感到晦澀。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重新翻閱那些被提及的唐詩,每一次重讀,都仿佛能從中汲取到更深一層的韻味。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能夠將抽象的文學理論化為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見解,讓我在不知不覺中,被捲入瞭他構建的唐詩世界。
評分聞一多先生的大作,但沒讀過,不知道咋樣,希望以後能夠讀一下。
評分印刷裝幀都不錯,收藏閱讀都閤適。
評分《我腦袋裏的怪東西》是一個講述鉢紮小販麥夫魯特的人生、 冒險、幻想和他的朋友們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幅通過眾人視角描繪的 1969—2012年間伊斯坦布爾生活的畫捲。
評分◆斬獲諾奬之後還能寫齣自己的最佳作品,帕慕剋就是這樣的大師。——《獨立報》
評分好評!!!!!!!!!
評分蓬萊閣叢書,內容經典,價格便宜,好
評分質量不錯,好書
評分好好學習天天嚮上,充實自己
評分大師手筆,可惜太晦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