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應》特點:1. 該書為《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的姊妹篇;
2. 作者將耐人尋味的心理效應和班主任工作結閤起來,使全書的可讀性較為突齣;
3. 書中緊密結閤班主任工作實際,分析瞭大量的真實案例,對讀者有很好的啓發和指導意義。
內容簡介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應》是《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的姊妹篇,重點探討對班主任工作非常有用的48個心理效應。
作者在寫作時力求做到“頂天立地”:所謂“頂天”,說的是每個心理效應都取自心理學的實驗和理論,上連科學的殿堂;所謂“立地”,說的是對這些心理效應的應用來自真實的班主任成功經驗,下接實踐的地氣。
書中每一節都以真實的問題情境或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引齣心理效應,然後結閤實驗、故事和案例闡述班主任在工作中怎樣有效運用這一心理效應。《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應》讀來引人入勝,且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性,是班主任必備的工作指導書。
作者簡介
劉儒德,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探索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策略與教師的教學方式,承擔多項國傢級、教育部和北京市科研項目。齣版有《當代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學習心理學》、《探究學習與課堂教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閤》、《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教學軟件的選用與評價》、《教育中的心理效應》和《學習的智慧叢書》等書籍。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部分 麵嚮全班學生
親近全班
1.老師,您是我們自己人—自己人效應
2.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似性原則
3.白璧微瑕,十全九美—仰八腳效應
4.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閤法化效應
巧施影響
5.巧藉名氣,名至實歸—名人效應
6.換種說法會更好—框架效應
7.看不見的影響力—態度的隱性轉變
8.請您韆萬不要先看這一篇—????
9.一天太久,隻爭朝夕—最後通牒效應
10.有錢未必能使鬼推磨—德西效應
建班立規
11.班集體,一股強大的教育力量—班級凝聚力
12.收放有度,寬嚴相濟—班主任管理風格
13.讓我期望,就彆讓我失望—預期效應
14.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模仿學習
15.小問題,大管理—蝴蝶效應
16.小題大做,防微杜漸—破窗效應
注入生活
17.月亮走,我也走—群體規範
18.集體在做我也做—群體去個性化現象
19.我們的班級我們做主—控製感
20.男女搭配,乾活不纍—異性效應
21.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鯰魚效應
第二部分 麵嚮個體學生
積極關愛
22.關注的力量—霍桑效應
23.老師,請不要無視我的存在—赫洛剋效應
24.老師想著我行,我就真的行—皮格馬利翁效應
25.給我一個好角兒,我會做好人—角色效應
26.絕望的心態不是一天養成的—習得性無助
真心相知
27.天使頭上有光環—光環效應
28.請摘下你的有色眼鏡—刻闆印象
29.貼什麼,就是什麼—標簽效應
有效溝通
30.聽你的,說“我”的—靜心傾聽與“我”嚮錶達
31.吃力不討好,好心辦壞事—飛鏢效應
32.先得寸,纔能進尺—登門檻效應
33.適可而止,過猶不及—超限效應
34.棍棒底下齣“逆子”—逆反心理
多方激勵
35.老師,請給我一個微笑—微笑原則
36.老師,請給我一個擁抱—觸摸效應
37.響鼓不用重錘敲—無聲效應
38.老師,請告訴我做得怎麼樣—反饋原則
39.先做你不願做的,纔能做你想做的—普雷馬剋原理
40.老師,喜歡您說我們越來越好—阿倫森效應
第三部分 麵嚮傢長、同事和自我
親師溝通
41.一迴生,二迴熟,三迴是朋友—單純曝光效應
42.拋金引玉,我心換你心—錶露互惠原則
43.我好,你也好—溝通分析理論
自我調適
44.你的工作思路被定格瞭嗎?—心理定式
45.境由心造 —情緒的ABC理論
46.做個好老師,更要做個好傢長
—教師—傢長角色轉換
47.想到桃李滿天下,班主任就會洋溢著幸福
—教師的職業倦怠
48.施者比受者更有福—班主任的職場幸福感
精彩書摘
5.巧藉名氣,名至實歸——名人效應
一位齣版商有一批滯銷書難於齣手,他苦思冥想,終於想齣瞭一個主意。他送給總統一本書,三番五次去徵求意見。總統忙於政務哪有時間和他糾纏,隨口說瞭一句:“這本書不錯。”齣版商藉此大做廣告:“現有總統喜歡的書齣售。”於是這些滯銷書很快就銷售一空。
不久,這位齣版商又有賣不齣去的書,他重施故技送瞭一本給總統。鑒於上次的教訓,總統不想讓他如願,奚落道:“這本書糟糕透瞭。”齣版商聽到後,靈機一動,打齣廣告:“現有一本總統討厭的書齣售。”又有很多人齣於好奇爭相購買,書又被銷售一空。
這位齣版商第三次寄給總統一本書。總統不知又要上什麼當,將書棄置一旁,不做任何評價。齣版商卻大做廣告:“現有一本總統難以評定好還是不好的書,欲購從速。”這批書居然又被搶購一空。
“名師”齣高徒
這位書商巧妙地利用瞭名人效應。所謂名人效應,是指名人的齣現可以起到引人注意、增強印象、導緻模仿與擴大影響的作用。隨著大眾傳媒的普及,名人對大眾具有的影響力已經深入到瞭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名人廣告和代言已經成瞭商傢促銷的常用手段。名人一般具有較高的知名度,或者還有相當的美譽度以及特定的人格魅力等,他們參與廣告活動特彆是直接代言産品,與其他廣告形式相比,可能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和可信度,有助於引發觀眾的注意、興趣和購買欲。有報道稱,全國目前80%的品牌都采用瞭名人廣告作為爭奪市場的工具。1992年,廣告中鞏俐以一句“美的生活,美的享受”,讓美的空調名聲大噪。廣告播齣後,美的空調提前進入銷售旺季,銷售額突破瞭億元大關,以至於15年後美的再次與鞏俐閤作,並一舉簽下美的冰箱、洗衣機以及小傢電係列的全部代言。有一項研究分析瞭5000個電視廣告片的效果,發現名人在推薦産品、錶達産品特性時其說服力有所增強。另有一項研究比較瞭幾百條名人和無名代言人的電視廣告,發現名人廣告比非名人廣告更能持續吸引觀眾注意力並改變觀眾的態度。另外,名人齣席慈善活動能夠帶動社會關懷弱者。前一段時間,全國許多地方爭奪曆史名人的現象也被炒得沸沸揚揚。
名人之所以具有影響力,是因為名人具有暗示作用。
……
前言/序言
《點亮心燈:教育者的心理智慧與實踐》 這本書並非一本直接探討“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效應”的書,但它以一種更為廣闊的視角,深入剖析瞭教育者個體在麵對教學、管理、育人過程中的復雜心理狀態,以及這些心理狀態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教育的質效。它更像是一本為所有渴望成為更具智慧、更富同情心、更能激發學生潛能的教育者量身打造的“心靈地圖”,旨在幫助他們理解並駕馭自身的心靈力量,從而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更幸福。 在教育的宏偉畫捲中,我們常常聚焦於課程的改革、教學方法的創新、學生能力的培養,卻往往忽略瞭隱藏在這一切背後的關鍵驅動力——教育者自身的心靈世界。本書正是從這個“未被充分關注的角落”切入,力圖揭示那些影響教育者決策、行為、情緒乃至最終教育成效的深層心理機製。它不是一本理論堆砌的學術著作,也不是一本簡單羅列技巧的操作手冊,而是一本充滿人文關懷、貼近教育實踐的“心靈對話錄”。 第一部分:教育者的“我”——認識內在的風景 本書的開篇,將引導讀者進行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我們首先會深入探究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動力學,理解我們為何選擇教育這一職業,是什麼驅動著我們在麵對挑戰時堅持不懈,又是什麼在無形中塑造瞭我們的教育理念和風格。我們會探討“職業倦怠”的根源,它不僅僅是工作量的堆積,更是個體內心需求與現實工作環境之間長期失衡的信號。書中將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心理學原理,幫助讀者識彆並理解可能存在的職業壓力、焦慮、挫敗感等負麵情緒,並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心理調適策略,包括正念練習、情緒疏導技巧、自我關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構建健康的職業邊界,從而在繁重的工作中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此外,我們還會審視教育者自身的“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這兩種思維模式在教育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教育者,會將睏難視為學習的機會,相信自身和學生的潛力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和學習來提升的,從而更積極主動地應對挑戰,並感染學生形成同樣的學習態度。本書將提供具體的練習方法,幫助讀者培養和強化成長型思維,從而在教學和管理中更具彈性與創造力。 第二部分:師生互動的“心”——解讀無聲的語言 教育的本質是人與人的連接,而心靈的連接則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本書將花費大量篇幅,深入解析師生之間微妙而復雜的心靈互動。我們會探討“期望效應”(如皮格馬利翁效應和戈萊姆效應)是如何在不經意間影響師生關係的,以及教育者如何通過積極的期望和反饋,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而非無意識地限製他們的發展。 書中會詳細闡述“同理心”在教育中的關鍵作用。同理心並非簡單的“感同身受”,而是能夠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和視角,並將其轉化為積極互動和支持性行為的能力。本書將提供一係列培養同理心的訓練方法,例如積極傾聽的技巧、非暴力溝通的原則、以及如何在日常教學中展現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和理解。 我們還會深入研究“依戀理論”在師生關係中的體現。穩定的、安全的依戀關係能夠為學生提供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更自信地探索學習和社交。本書將探討教育者如何通過建立信任、提供情感支持和保持一緻性的行為,成為學生可以信賴的“安全基地”,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時,書中不會迴避師生關係中的潛在衝突和挑戰。我們將分析衝突産生的心理根源,例如溝通障礙、誤解、以及學生成長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叛逆和對抗行為。本書將提供一套科學有效的衝突管理方法,強調以理解和解決問題為導嚮,而非一味地壓製或懲罰,從而化解師生間的緊張關係,重建和諧的教育環境。 第三部分:班級管理的“術”——心智引領下的智慧 對於班級管理者而言,理解並善用心理學原理,能夠讓管理工作事半功倍。本書將從心理學的角度,重新審視班級管理中的諸多環節。我們會探討“群體動力學”在班級中的運作規律,例如如何建立積極的班級文化、如何促進班級成員之間的閤作與支持、以及如何有效應對班級中的“小團體”和“孤立現象”。 書中將深入剖析“動機理論”,幫助教育者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來源,並運用多元化的激勵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驅動力。這包括對成就動機、歸屬動機、認知動機等的細緻分析,並提供具體的實踐案例,說明如何在課程設計、課堂活動和課後輔導中巧妙地融入這些激勵元素。 我們還會探討“認知偏差”在班級管理中的影響,例如“暈輪效應”、“刻闆印象”等,這些偏差可能導緻教育者對學生做齣不公平的評價。本書將引導讀者識彆並剋服這些認知偏差,確保對每一位學生都能進行客觀公正的評估,並在此基礎上提供個性化的支持和發展機會。 此外,書中還將涉及“領導力”在班級管理中的心理學維度。一個優秀的班級管理者,不僅是規則的製定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引領者。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樹立榜樣、給予學生參與決策的機會、以及構建清晰而富有吸引力的班級願景,來增強學生的集體認同感和責任感,從而共同建設一個積極嚮上、充滿活力的班集體。 第四部分:教育的“遠方”——心智的持續成長 本書的結尾,將目光投嚮教育的長遠發展,以及教育者自身的心智成長。我們相信,教育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修行。書中將強調“終身學習”和“反思實踐”的重要性。教育者需要不斷更新知識、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技術,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定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不斷調整和優化自己的教育策略。 我們將探討“教育者的幸福感”這一重要議題。一個內心充滿幸福感的教育者,更能將積極的情緒傳遞給學生,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本書將提供關於如何在工作中實現個人價值、獲得成就感、以及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等方麵的建議,幫助教育者在奉獻的同時,也能充實和滋養自己的心靈。 最後,本書將鼓勵讀者將心理學智慧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使其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教育姿態。它不是要讀者成為心理學專傢,而是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成為更具洞察力、更具同情心、更懂得學生心靈需求的教育者,用自己內心的光芒,點亮學生前行的道路,共同書寫教育的美好篇章。 《點亮心燈:教育者的心理智慧與實踐》是一本獻給所有心懷教育理想的同行者的禮物。它邀請您一起踏上探索心靈的旅程,在理解自身、理解學生、理解教育的過程中,發現無限的可能性,收獲教育的真諦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