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英文版第一版1990年齣版,第二版2000年齣版,我們此次齣版的中文版是基於其2012年齣版的英文第三版。無需贅言,一本書學術工具書的生命力能延續二三十年已經足以說明其價值。2006年,我們曾經引進齣版本書的第二版,10年來得到瞭國內讀者的一緻好評,在專業圈子得到瞭廣泛的應用。這也促使我們繼續跟進其第三版。
本書是社會網絡分析的一本導引或手冊,而非需要一口氣讀完的講義。 我把一些輔助性說明和難解的技術放在腳注中,不過有一些復雜的公式仍有必要留在正文內,希望它們越少越好。 我建議社會網絡分析的初學者首先閱讀第 2、3 章,然後泛讀本書的其餘章節,再返迴到一些難點部分。 對於已經熟悉社會網絡分析的讀者來說,他們可以反之,首先瀏覽第 2、3 章,然後重點閱讀第 4 章到第 9 章的內容。 如果在一項特定的研究中需要運用某種技術,那麼與該技術相關的章節就應該精讀。 盡管後續的章節依賴於前文中提齣的論證,但是當試圖應用某種特殊技術的時候,都可以反過來視每一章為一個參考源。
第 2 章討論社會網絡分析的曆史,考察它在小群體社會心理學中的起源,隨後在有關工廠和社區的社會學及社會人類學研究中得到發展,接下來到 1970 年代由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傢和 1990 年代由物理學傢作齣瞭更精深的研究。 本章展示瞭一些理論觀點是如何在各類研究傳統中齣現的。 自 1970 年代以來齣現瞭關鍵性的研究工作,它們將一些各自獨立發展的觀點整閤起來,本章將展示現有的各種模型和測度是這些觀點纍積的結果。
第 3 章將考察在界定社會網絡的邊界以及選擇所研究的關係時齣現的問題。 本章也考察瞭基於特定個體的“個體網”分析與專注整體性質的整體網分析之間的關係。 本章也討論瞭社會網絡分析的數據收集方法,通過討論引入瞭社會網絡分析的某些必備工具。 特彆是,本章介紹的矩社群圖更是建立關係數據模型的簡易且直觀的方法。
第 4 章介紹社會網絡的基本構成要素。 本章首先考察瞭社會計量學的基本觀念,即將網絡錶達為由“點”和“綫”構成的“圖”,並且指齣如何用它們提齣一些概念,如“距離” “方嚮”和“密度”等。 在第 4章的論證基礎上,第 5 章討論瞭點的“中心度” (centrality)和整體網的“中心勢”(centralization),指齣如何從局部的“個體中心”測度轉嚮整體的“社群中心”測度。 第 6 章考察在分析社會網絡內部的子群時使用的主要概念— — —即網絡分離而成的“派係”和“社會圈”。 第 7 章轉嚮探討由社會關係界定的“位置”結構,並探討這些位置以什麼方式結閤成為復雜的“拓撲”結構。 第 8 章關注網絡動力學問題,探討網絡如
何隨著時間而變。 在解釋網絡動力學以及檢驗有關網絡結構和變遷的備擇假設時,統計學上近期齣現一些爭論,本章也要考慮這些爭論。
最後,第 9 章介紹展示關係資料的形式化方式,本章將超齣簡單的網絡圖,走嚮社會結構的多維“圖”的生成以及一係列網絡結構圖形化的圖論方法。多數章節在結尾部分都考察瞭所討論的測度在特定經驗研究中
約翰·斯科特(John Scott), 普利茅斯大學社會學教授和科研副校長。 他是英國國傢學術院院士、英國皇傢藝術學會會員。 他積極參與英國社會學會的活動,曾擔任秘書、財務主管、分會主席和會長等多種職位。 他的近期著作有:《社會世界的概念化》(Conceptualising the Social world)(劍橋大學齣版社,2011 年)、《社會網分析手冊》 ( The Sage Handbook of Social NetworkAnalysis)(與 Peter Carrington 閤編,Sage 齣版社,2011 年)和《社會學》(Sociology)(與 James Fulcher 閤著,牛津大學齣版社,2011 年)。 他的新著作《社會學想象:維剋托·布蘭福德、帕特雷剋·蓋得斯及對社會重建的求索》 ( Envisioning Sociology: Victor Branford, Patrick Geddes,and the Quest for Social Reconstruction)(與 Ray Bromley 閤著,SUNY 齣版社,2013 年)探索瞭英國社會學史。
劉軍,西安交通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3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係,獲博士學位。 獲北京大學 2006 年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二等奬。 齣版的著作有《社會網絡分析導論》(2004)、《法村社會
支持網絡— — —一個整體研究的視角》(2006)、《整體網分析》(2014)、《網絡交換論》(2014)(譯著) 等 10 餘部,發錶“關係對聯盟的影響”(《社會學研究》2013 年第 6 期)等論文近 40 篇。
1 網絡和關係 ………………………………………………………… 1
關係和屬性 ………………………………………………………… 3
網絡數據的分析 …………………………………………………… 5
網絡數據的解釋 …………………………………………………… 8
本書概要 …………………………………………………………… 9
2 社會網絡分析的發展 …………………………………………… 12
社會計量分析和圖論 …………………………………………… 14
人際結構和派係 ………………………………………………… 21
走嚮正式的結構模型 …………………………………………… 30
哈佛的突破 ……………………………………………………… 37
社會物理學傢的介入 …………………………………………… 41
3 關係數據的分析 ………………………………………………… 45
關係數據的收集 ………………………………………………… 45
關係數據的選擇和抽樣 ………………………………………… 47
關係數據的準備 ………………………………………………… 56
關係數據的組織 ………………………………………………… 57
4 綫、鄰域和密度 …………………………………………………… 69
社群圖和圖論 …………………………………………………… 70
個體中心密度和社群中心密度 ………………………………… 75
關於絕對密度的題外話 ………………………………………… 81
社區結構和密度 ………………………………………………… 83
5 中心度、邊緣性和中心勢 ………………………………………… 90
局部中心度和整體中心度 ……………………………………… 91
中心勢和圖的中心 ……………………………………………… 97
公司網絡中的銀行中心性 ……………………………………… 102
6 成分、核心與派係 ……………………………………………… 108
成分、循環和結群 ……………………………………………… 109
成分的輪廓 ……………………………………………………… 116
派係及其交織 …………………………………………………… 121
成分和引文圈 …………………………………………………… 127
7 位置、集閤和聚類 ……………………………………………… 133
點的結構對等性 ………………………………………………… 134
聚類:閤並和分解諸點 ………………………………………… 136
用 CONCOR 建立塊模型 ……………………………………… 138
走嚮規則結構對等性 …………………………………………… 147
企業連鎖與參與 ………………………………………………… 149
8 網絡動力和網絡變遷 …………………………………………… 155
建構網絡結構變遷模型 ………………………………………… 156
檢驗各種解釋 …………………………………………………… 159
9 維度和展示 ……………………………………………………… 163
距離、空間和量綱 ……………………………………………… 165
主成分和因子參考文獻
我不是一位受過數學訓練的專傢,而是一位運用社會網絡分析的研究者。 多年以來,我始終努力深入地理解在網絡結構和動力學中涉及哪些主要的測度,並試圖把上述數學翻譯為簡單的語言(我希望它不會過於簡化),評價特定的數學模型與特殊的研究需要之間的關聯性。 因此,本書的目的就在於根據這種經驗對這些測度進行係統的總結,並展示其應用。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深沉的藍色調配上簡潔的幾何圖形,立刻營造齣一種現代而又嚴謹的學術氛圍。我一直對復雜係統的運行機製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理解社會現象背上那些錯綜復雜的連接時,總覺得缺少一把趁手的工具。初翻閱這本,我首先被它清晰的邏輯結構所吸引。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晦澀難懂的數學模型和統計學概念,用一種非常直觀且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例如,在介紹“中心性”概念時,書中並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矩陣計算,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比如某個組織內部的關鍵人物是如何通過信息流動來施加影響力的,讓我立刻抓住瞭核心要義。這種教學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門檻,使得原本可能望而卻步的讀者也能輕鬆入門。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不同分析方法的適用場景界定得非常明確,避免瞭讀者在實際操作中“會用工具但不知道該用哪個”的睏境。整體來看,這本書在理論構建和實踐指導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對於任何希望係統學習數據驅動的社會科學方法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門寶典。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從實用角度來看,隻能說是中規中矩,但內容上的豐富性是無可挑剔的。我個人非常看重工具書的“可操作性”,而這本書在這一點上確實下瞭不少功夫。它並沒有將算法停留在純理論層麵,而是詳細介紹瞭如何在主流的統計軟件環境中實現這些模型的構建和參數估計。書中附帶的那些針對特定算法的僞代碼和步驟分解,對於像我這樣需要快速將理論轉化為實際分析流程的研究生來說,簡直是救命稻草。我記得有一次,我被一個復雜的“模塊識彆”問題卡住瞭,查閱瞭多個在綫資源都不得其解,最後還是在書中關於社區發現算法對比的那一章找到瞭清晰的對比和選擇標準,成功地解決瞭我的數據處理難題。這本書的實用性,恰恰體現在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細節處,它真正體現瞭“授人以漁”的教學理念,讓你在實踐中不斷鞏固理論知識。
評分我花瞭大半個月的時間,纔算是勉強啃完瞭這本書的前半部分,坦白講,這絕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瀏覽”的讀物,它需要你投入足夠的時間和心力去消化吸收。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強迫自己停下來,在筆記本上畫齣相關的拓撲結構圖,試圖在腦海中重構那些抽象的概念。書中對於“小世界現象”的闡述尤其深刻,它不僅羅列瞭經典的六度分隔理論,更深入探討瞭其在真實世界網絡中的湧現機製,比如病毒的傳播路徑,或者金融市場的連鎖反應。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把原本枯燥的圖論知識,與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社會熱點現象緊密結閤起來。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分析一個關於在綫社區意見領袖的研究時,書中關於“權威性”和“信息熵”的討論,為我的數據解釋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和強有力的理論支撐。這本書的深度是顯而易見的,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數理基礎,但迴報也是巨大的——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看世界”的思維框架,讓我開始用“節點”和“邊”來審視我周圍的一切人際互動。
評分我帶著一種近乎朝聖般的心態去接觸這本書的,因為它在業內有著相當高的聲譽,被認為是該領域的一部裏程碑式的著作。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宏大的視野和跨學科的整閤能力。作者不僅僅停留在社會學或計算機科學的單一視角,而是巧妙地將經濟學中的博弈論思想、心理學中的依戀理論,都融入到瞭網絡結構的解釋框架之中。這種多維度的交叉印證,使得對社會現象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充滿瞭立體感和層次感。特彆是關於“網絡嵌入性”的討論,它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理論工具來解釋為什麼某些組織或群體能夠抵抗外部衝擊,維持長期的穩定與閤作。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産生一種強烈的共鳴:原來那些看似隨意的社會互動背後,都潛藏著可以被數學語言捕捉和描述的深刻規律。這本書的博大精深,讓我感到自己對這個復雜世界的認知,又嚮前邁進瞭一大步,它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的經典之作。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有點像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過程充滿挑戰,但山頂的風景絕對值得。我最欣賞它的地方在於其罕見的批判性思維的植入。它沒有把任何一種分析模型神化,而是坦誠地指齣瞭每種方法的局限性和潛在的偏見。比如,在討論基於樣本的網絡抽樣技術時,作者詳盡地分析瞭非隨機抽樣可能導緻的結果偏差,並給齣瞭多套修正方案。這對於那些希望將研究成果應用於政策製定的專業人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警示。我發現,很多市麵上的同類書籍往往隻注重“如何計算”,卻很少探討“計算結果的可靠性與解釋邊界”。而這本書則不然,它在每一個關鍵的轉摺點,都會提醒讀者迴歸到社會學的基本問題上去:我們到底在測量什麼?測量齣來的結果,在現實語境下意味著什麼?這種嚴謹的態度,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得到瞭極大的提升,讓我覺得手頭的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高標準的學術規範指南,而非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
評分韆年金融史:金融如何塑造文明,從5000年前到21世紀
評分還沒有看,但送貨很快哦
評分書已看完,是正版,不錯
評分據說不錯,買瞭學習
評分東西不錯,性價比高
評分經典書籍,值得入門者學習
評分不錯不錯,值得一看
評分618活動買的,優惠不少,京東一如既往的優質服務。
評分對社會網絡分析的整個脈絡介紹詳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