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制造工艺与装备(第2版)

模具制造工艺与装备(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发樾 编
图书标签:
  • 模具制造
  • 模具工艺
  • 模具装备
  • 机械制造
  • 工业工程
  • 制造业
  • 金属加工
  • 精密制造
  • 生产技术
  • 模具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06744
版次:2
商品编码:1175621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模具制造工艺与装备(第2版)》是根据常用模具的结构特点和设计理念,结合作者多年的设计经验编写而成的。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模具制造工艺,工艺过程组成,工艺规程,合理工艺组合与装备配置,工件的定位与夹紧原理,模具成型件的加工工艺原理等。

目录

前言
第1章模具制造概述1
1.1模具制造简介1
1.1.1模具制造的定义1
1.1.2模具制造的发展简史1
1.1.3模具制造的合理化2
1.2模具制造的技术要求3
1.2.1模具制造过程与精度概念3
1.2.2冲模制造精度要求4
1.2.3塑料注射模制造精度要求7
1.2.4压铸模制造精度要求9
1.2.5其他模具制造精度要求11
1.2.6模具成形件的表面质量11
1.3模具制造周期与成本控制13
1.3.1模具制造的周期控制13
1.3.2模具制造的成本控制13
第2章模具制造工艺与工艺过程15
2.1模具制造工艺15
2.1.1模具制造工艺简介15
2.1.2模具构件及其制造工艺15
2.1.3成形件的制造工艺15
2.2模具制造工艺过程16
2.2.1模具制造过程中的6个阶段16
2.2.2制造工艺过程的组成17
2.2.3模具制造的工艺集成度17
2.3模具制造装备与合理配置17
2.3.1模具制造装备及其类型17
2.3.2模具制造装备的合理配置18
第3章模具制造工艺规程19
3.1模具制造工艺规程概述19
3.1.1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定义、
内容与特点19
3.1.2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文件
形式20
3.2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技术
基础24
3.2.1模具成形件的结构工艺及其
要素25
3.2.2工艺基准的确定27
3.2.3模具成形件的加工方法及其制造
精度与表面粗糙度28
3.2.4加工方法及其表面粗糙度32
3.3模具零件制造工艺规程的基本
内容34
3.3.1模具零件毛坯和加工余量34
3.3.2模具零件制造工序、工序尺寸与
公差40
3.4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执行与
模具验收45
3.4.1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执行45
3.4.2模具验收47
第4章工件的定位、基准与夹紧50
4.1工件定位与定位基准50
4.1.1工件的定位原理50
4.1.2工件定位基准54
4.2工件定位方式和定位元件56
4.2.1校正、确定安装于机床上的工件
定位基准56
4.2.2工件安装于夹具中的定位方式与
元件59
4.3工件定位误差分析与计算67
4.3.1定位误差分析67
4.3.2定位误差计算69
4.4工件的夹紧74
4.4.1夹紧工件的基本要求74
4.4.2夹紧力的确定与分析75
4.4.3夹紧误差分析79
4.4.4夹紧元件与夹紧机构83
模具制造工艺与装备目录第5章模具用夹具91
5.1夹具、夹具的种类与基本
要求91
5.1.1夹具简介91
5.1.2夹具的种类102
5.1.3夹具的基本要求与作用114
5.2模具制造工艺系统常用
夹具116
5.2.1车削加工工艺系统常用夹具116
5.2.2铣削加工工艺系统常用夹具121
5.2.3电火花加工工艺系统常用
夹具129
5.2.4磨削工艺系统常用夹具136
第6章模具通用零件加工和加工
误差1516.1概述151
6.2圆柱形零件加工152
6.2.1车削工艺与机床152
6.2.2外圆磨削工艺与机床162
6.2.3圆柱形零件外圆研磨工艺171
6.3套形零件加工176
6.3.1导套及其加工要求177
6.3.2套形零件内孔的切削加工178
6.3.3套形零件内孔研磨与珩磨195
6.4板件加工199
6.4.1板件及其加工顺序199
6.4.2模具用板件的刨削加工200
6.4.3模具用板件的铣削加工201
6.4.4模具用板件的磨削加工212
6.5圆孔与圆孔孔系加工217
6.5.1圆孔及其技术要求217
6.5.2模板上孔系的坐标镗削加工218
6.5.3模板上孔系的精密磨削219
6.5.4模板上的深孔加工223
6.6模具通用零件加工工艺
过程228
6.6.1模板加工工艺过程228
6.6.2导柱与导套加工工艺过程230
第7章仿形与数控铣削235
7.1模具成形件的仿形与数字化
加工235
7.1.1成形件的成形加工235
7.1.2仿形铣削与数字化成形铣削的
特点235
7.2靠模仿形铣削工艺237
7.2.1靠模仿形铣削原理、方式与
工艺条件237
7.2.2仿形靠模、触头、刀具和
机床239
7.3数控铣削工艺243
7.3.1数控铣削工艺原理与机床243
7.3.2NC铣削工艺250
7.4计算机数控(CNC)编程258
7.4.1CNC系统与铣削编程坐
标系258
7.4.2数控加工编程259
7.4.3模具专用CAD/CAM系统的
编程准备与进给路径265
7.4.4常用进给路径、方式、刀具与
加工范围设定267
7.4.5模具专用CAD/CAM系统的后
处理程序273
第8章凸、凹模型面成形磨削
工艺2778.1成形磨削原理与方法277
8.1.1成形磨削原理与应用277
8.1.2成形磨削方法与工艺279
8.1.3成形磨削实例286
8.1.4常用成形磨削机床297
8.2光学曲线磨削工艺与机床298
8.2.1磨削原理与方法298
8.2.2光曲磨削工艺条件与机床301
8.3数控成形磨削与坐标磨削
工艺302
8.3.1数控成形磨削工艺与机床302
8.3.2坐标磨削工艺与机床303
8.4高硬材料冲模成形件成形
磨削309
8.4.1模具常用高硬度材料309
8.4.2模具常用高硬材料成形件的
成形磨削311
第9章凸、凹模型面电火花加工
工艺3169.1电火花加工原理与应用316
9.1.1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316
9.1.2电火花加工工艺系统与特点317
9.2电火花成形加工工艺与
机床318
9.2.1电火花成形加工方式318
9.2.2电火花成形加工工艺322
9.3电火花线切割工艺与机床328
9.3.1线切割工艺原理与特点328
9.3.2线切割工艺与应用331
9.3.3线切割工艺系统、应用与
机床338
9.4电火花线切割数控程序
编制347
9.4.1编程原理与规则347
9.4.2CNC线切割操作与计算机
编程的基础352
9.4.3计算机编程357
第10章模具装配原理与工艺
基础37210.1模具装配及其技术要求372
10.1.1模具装配372
10.1.2模具装配工艺过程372
10.1.3模具装配的工艺要求372
10.2模具装配原理与装配
尺寸链373
10.2.1模具装配原理373
10.2.2装配尺寸链及其计算374
10.2.3塑料注射模装配及其
尺寸链374
10.3模具装配方法377
10.3.1互换装配法378
10.3.2分组互换装配法381
10.3.3修配与调整装配法381
10.4模具装配中的定位382
10.4.1模具装配定位的基本要求382
10.4.2模具装配常用定位形式与
元件383
10.5模具装配中的连接与固定384
10.5.1螺纹联接385
10.5.2过盈连接386
10.5.3粘结连接390
10.6模具装配与模具标准件394
10.6.1模具标准化及其技术标准的
作用394
10.6.2模具技术标准395
10.6.3模具标准件的应用397
第11章模具装配工艺399
11.1冲模装配及其组装工艺399
11.1.1冲模的典型结构与装配工艺
要求399
11.1.2冲模装配单元及其组装
工艺400
11.2塑料注射模装配及其组装
工艺404
11.3模具总装与调试411
11.3.1冲模总装与调试411
11.3.2塑料注射模的总装与调试413
参考文献417

前言/序言

  前言模具是工业生产中使用极为广泛的基础工艺装配。在汽车、电机、仪表、电器、电子、通信、家电和轻工等行业中,大部分零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为适应模具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培训与教育委员会于2003年组织行业专家编写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教育丛书”,这套丛书包括《模具常用机构设计》《模具结构设计》《模具钳工工艺》《模具制造工艺与装备》。
  本套丛书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模具技术在不断发展,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也不断涌现,同时,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技术标准也在相继颁布和实施。为了使本套丛书的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更好地满足广大模具设计与制造人员的实际需求,特对其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删除了很多过时的内容,充实了大量现代模具设计、制造方面的先进技术,并增加了很多与模具生产技术紧密结合的实例。
  《模具制造工艺与装备》是本套丛书中的一种。在此次修订中,本书增加了模具制造技术要求、模具制造周期与成本控制等内容,完善了模具装配工艺,删除了已经作废的模具行业标准,更新了相关技术标准。本书修订后的主要内容包括:模具制造概述,模具制造工艺与工艺过程,模具制造工艺与工艺规程,工件的定位、基准与夹紧,模具零件加工用夹具,模具通用零件加工和加工误差,仿形与数控铣削,凸、凹模型面成形磨削工艺,凸、凹模型面电火花加工工艺,模具装配原理与工艺基础,模具装配工艺等。
  本书由许发樾编写。由于修订时间仓促,编写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alt="" />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前沿:数字化与智能化制造系统集成》 图书简介 第一部分:绪论与现代制造理念的演进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当代机械制造业所面临的关键挑战与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浪潮的推动下,传统的制造模式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变革。本书首先从宏观视角审视了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变迁,聚焦于“数字化转型”这一核心主题。我们将探讨信息技术(IT)与运营技术(OT)的深度融合如何重塑产品设计、生产控制和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 第一章详细阐述了从精益制造、敏捷制造到智能制造的理论发展脉络,强调了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制造哲学。重点分析了“智能工厂”的构成要素,包括物理层、信息层、决策层和应用层的架构设计,为后续的深入技术探讨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驱动产品快速迭代和优化制造过程的核心工具——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 第二章:面向制造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PLM) 详细介绍现代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架构、功能模块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策略。内容涵盖了从概念设计、工程分析、物料清单(BOM)管理到售后服务支持的完整数据链条构建。特别关注如何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协同设计与数据共享机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产品结构和快速的市场需求变化。 第三章:高性能计算在结构与流体仿真中的应用 本章深入探讨了先进的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内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有限元分析(FEA),而是着重于如何利用高性能计算(HPC)平台,实现对复杂载荷条件、多物理场耦合问题的精确预测。我们将分析接触、磨损、疲劳寿命预测等关键模块的求解器原理和建模技巧,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展示仿真结果如何有效地指导设计优化和工艺参数预调。 第四章:增材制造(AM)的技术原理与工艺优化 增材制造作为颠覆性的制造手段,在本章得到全面覆盖。从金属粉末床熔融(PBF)到定向能量沉积(DED),系统介绍了主流AM技术的物理过程、材料特性与冶金行为。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了增材制造的“工艺-结构-性能”一体化设计思路,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扫描策略、冷却速率控制和后处理技术(如热等静压HIP),来改善复杂几何零件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实现从快速原型到功能部件的跨越。 第三部分:智能生产控制与自动化系统 本部分是全书的技术核心,关注如何将数字化设计成果转化为高效、柔性的实际生产力。 第五章:先进数控系统(CNC)与五轴以上复杂运动控制 深入剖析新一代数控系统的架构,重点讲解实时内核、网络化通信协议(如EtherCAT、TSN)在保证高精度运动同步中的作用。本章详细分析了复杂曲面加工中的刀位点生成算法,并探讨了如何利用实时反馈机制,实现对机床误差(如热漂移、刚度变化)的在线补偿和闭环控制,从而突破传统三轴加工的精度和效率瓶颈。 第六章:工业机器人与柔性制造单元(FMS)集成 本章聚焦于机器人技术在离散制造业中的应用深化。内容涵盖了多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Cobots)的运动学、动力学模型。强调了如何通过离线编程(OLP)和虚拟调试技术,快速部署和验证复杂的机器人工作站,实现从固定式自动化向高度柔性化、可重构的制造单元的转型。 第七章:制造执行系统(MES)与车间级优化 系统阐述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在连接企业资源规划(ERP)和车间控制层(SCADA/PLC)中的关键作用。重点介绍如何利用MES平台实现对生产资源、工单调度、质量追溯和设备健康状态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本章还引入了先进的调度算法(如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遗传算法),展示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应对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需求,实现生产节拍的最优化。 第四部分:数据驱动的质量保证与预测性维护 在智能制造环境中,质量控制和设备可靠性不再是事后补救,而是前瞻性的管理。 第八章:机器视觉与传感器融合技术 本章详细介绍了用于在线尺寸测量、缺陷检测和装配验证的高速机器视觉系统。涵盖了从图像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到深度学习模型(CNNs)在复杂表面缺陷识别中的应用。此外,探讨了如何集成声学、振动、热成像等多源传感器数据,构建更全面、鲁棒的感知系统。 第九章:基于物联网(IIoT)的设备健康管理(PHM) 这是实现预测性维护的核心技术板块。内容聚焦于如何利用IIoT平台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电流、振动谱、温度曲线),并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剩余使用寿命(RUL)预测模型,提前识别潜在故障。详细介绍了状态监测(Condition Monitoring)技术的实施步骤、特征工程的方法,以及如何将维护决策无缝集成到MES和资产管理系统中,以最小化非计划停机时间。 第十章:数字化孪生(Digital Twin)在生产优化中的应用 本书的收官之章,探讨了数字化孪生技术作为连接物理实体与虚拟模型的桥梁。详细剖析了“孪生体”的构建流程,包括实时数据同步机制、多尺度模型(从零部件到产线)的集成与映射。重点展示了如何利用数字孪生体进行“What-If”场景模拟、工艺参数的虚拟验证以及系统性能的实时优化,实现对复杂制造系统的闭环控制与持续改进。 适用对象: 本书面向机械工程、自动化、工业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以及致力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工程师、技术管理者和研发人员。通过系统的学习,读者将能掌握支撑现代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理论和前沿实践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工程师,我对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总是感到畏惧。这本书在专业术语的解释上做得非常人性化。它没有用大量的脚注或附录来堆砌定义,而是巧妙地在首次出现复杂概念时,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并配上简洁的流程图。比如,讲解等高线铣削和光顺性时,它直接用了一个汽车保险杠的简化模型作为范例,让原本抽象的“步进量”和“圆角过渡”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注重视觉化和语境化的表达方式,让我的学习曲线变得异常平滑。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对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的重视。书中专门用了一整章来讲解如何使用三坐标测量机(CMM)来对复杂曲面进行检测,从探头的校准到数据拟合算法的选择,都讲解得非常细致,这对于我们日常的入厂检验和成品验收至关重要。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可能在新一代高精度测量设备,比如激光跟踪仪的应用案例上,可以再多加一些深度介绍,让读者对未来的检测技术有更全面的了解。

评分

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挺硬核的,什么“模具制造工艺与装备”,但拿到手后发现,它真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我本来是打算找本工具书来应付工作中的一个新项目,结果一翻开,就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给吸引住了。他们把复杂的机械原理讲得像讲故事一样,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公式堆砌。尤其是在讲到先进的五轴联动加工那部分,图文并茂,配的那些三维模型简直清晰得让人能想象出刀具在模具型腔里旋转的每一个细节。我记得我过去看过的类似书籍,光是理解一个简单的侧壁铣削操作就要花上好几个小时,还得对照着笨重的设备说明书。但这本书不一样,它似乎真的站在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的角度去思考,怎么能用最直观的方式把知识传递过来。书中对热流道系统的剖析也特别到位,从材料选择到温度控制曲线的设定,每一步都有明确的参数参考和案例分析,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处理注塑缺陷的同行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足,或许是某些非常前沿的增材制造(3D打印)在模具领域的应用的深度可以再加强一些,毕竟现在行业发展太快了,但就目前的广度和深度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工具箱里的必备利器,能实实在在地提升你的实操能力和设计思维。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导师推荐,本来没抱太大期望,以为又是那种只在理论上大谈特谈,实际操作中根本派不上用场的理论集合。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真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先理论后应用”的传统模式,而是将关键的制造难点(比如深腔模具的电火花加工,或者复杂曲面的抛光工艺)作为切入点,然后反向追溯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装备原理。这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积极地寻找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最佳工艺路径。举个例子,关于镜面抛光技术,书中不仅列出了各种砂纸的目数对应关系,还详细对比了超声波抛光机和振动抛光机在处理不同几何形状时的优劣,甚至连抛光液的选择和回收处理都有涉及,这是一种非常精细化和实战化的教学方法。如果说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那就是书中对特种材料(如陶瓷基复合材料)模具的加工这一块涉及较少,那方面的知识更新可能需要读者再去查阅最新的期刊文献。但总体而言,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车间实际操作之间的桥梁,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它在涵盖了传统模具制造的“三大工艺”(切削、电火花、磨削)的同时,并没有忽略材料科学在模具制造中的基础地位。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讨论模具钢的选择、预处理和后续的热处理对最终寿命和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对新型高耐磨工具钢的性能衰减曲线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这种从源头——材料——来把控工艺的设计理念,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此外,它对自动化上下料和机器人集成在冲压模具和注塑模具生产线上的应用场景描述得非常具有前瞻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柔性制造系统(FMS)如何应用于小批量、多品种模具生产的案例研究,这直接击中了我们目前面临的生产瓶颈。唯一的建议是,书中关于环保和可持续制造的章节可以再稍微扩展一下,例如更详细地介绍切削液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或者模具制造过程中的能耗优化策略,这符合当下工业绿色发展的趋势。但即便如此,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的覆盖面,已经让它超越了一本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本企业级工艺指导手册。

评分

我手里有好几本同类的专业书籍,大多都是那种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的版本,内容陈旧,里面的设备图示看起来就像是从老电影里截下来的。这次换成《模具制造工艺与装备(第2版)》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与时俱进”这个词被完美诠释了。特别是关于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制造的章节,让我眼前一亮。作者没有停留在传统的CAD/CAM阶段,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MOM(制造运营管理)系统融入模具生产流程。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机床的运行状态、刀具磨损情况,甚至是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优化排程,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这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们车间现在正处于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需这种能连接理论与实际生产管理的书籍。相比之下,那些老书里还停留在讨论如何手动调整机床参数的阶段,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怎么做”模具,更告诉你“怎么管”模具制造过程,让整个工艺链条变得透明、可追溯。唯一的遗憾是,可能因为篇幅限制,对CAE(计算机辅助工程)在模流分析中的具体高级算法讲解略显简略,如果能再增加一些关于非线性材料模型的探讨,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

画风挺喜欢的,搞活动买的,送货上门。

评分

评分

画风挺喜欢的,搞活动买的,送货上门。

评分

还行

评分

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评分

题目破的队友制裁

评分

慢慢研究,还没看完,纸张不错!

评分

这本书编写的很不错,学完后感觉更上一层楼了

评分

看看比较好,书蛮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